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由卫星和航空磁测成果推断中国岩石圈的磁性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根据前人所得卫星和航磁异常解释结果,作者的综合研究表明:(1)在塔里木、四川和松辽盒地,地壳呈强磁性,至少可分为两层,上层磁化强度为1A/m,下层为2A/m或更强一些。在上述盆地中央,地幔顶部约10km厚,也是强磁性的,此外,在南中国海,地壳和地幔顶部也是强磁性的,卫星磁异常的源位于上述部位。(2)西藏高原,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其他一些褶皱带之下,地壳是弱磁性的,磁性层在地表以下30km以内,磁化强度约0.66A/m。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东南沿海一带,磁性层底面和莫霍面重合,而居里等温面恰在莫霍面之下,因此这个带可能是Wasilewsky PJ等提出的“莫霍面是一个磁性界面”的一例。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河套断陷带及其邻区地壳磁性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航磁资料和频率域磁性单界反演方法,计算了河套断陷带及其邻区的基底磁性界埋深;依据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求取了该区磁性层下界面,即居里界面的埋深;分析了磁性层上下界面的定量特征,并结合重力、地热、地形变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讨论了该区的地壳结构特征及地震成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航磁资料和三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对菏泽震区的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计算出震区枧磁化强度分布图、基底磁性界面埋深图和居里等温面埋深图。结果显示东濮凹陷基底磁性界面深达12km,下部居里等温面上隆,凹陷内被弱磁性物质填充。地震发生在凹陷附近视磁化强度、基底磁性界面、居里等温面的变异带上。  相似文献   

4.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深部磁性构造与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三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和方法,对延庆、怀来地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反演计算了该区磁性基底埋深、居里等温面埋深和视磁化强度分布。揭示了延庆盆地、矾山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等四个相互联通盆地的磁性基底的定量特征。对该区地震发生的深部原因和地壳内不同特性块体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该区地震分布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提出了该区地震的危险区划和今后的重点监测区。  相似文献   

5.
渤海及其邻区居里等温面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光夏  张先 《地震地质》1996,18(4):398-402
采用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研究了渤海及周边地区的居里等温面起伏。结合地表热流值、地壳厚度及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分析了研究区的深部地质特征。发现渤海及济阳坳陷北部的垦利至黄河口地区,居里面的深度只有13~20km,而胶辽和承德地区却深达22~24km。该项研究旨在对地震区划的深部构造背景问题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苏浙皖沪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定标志的研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区内中强地震震例、地震构造背景、地壳深部构造、居里等温面埋深变化及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提出区内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判别的主要标志,重点讨论了区内中强地震与中地壳层内的深变质岩系和居里等温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应用人工爆炸地震,农田抽水试验,地震地磁测量以及航磁△Ta资料反演成果,探索震磁关系。结果发现:(1)地磁场强度短周期变化数量不等;(2)实际观测的前兆磁异常比实验室测试的数据偏大。表明地震前兆异常不仅存在,而且这种地磁短周期变化是由多种物理效应叠加的结果。作者认为,在应力、应变等因素确定的条件下,温度的影响是构成震磁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地壳磁性结构及磁性层底介面即居里等温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潜在震源区的判定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及邻近地区CHAMP卫星磁异常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CHAMP卫星磁测资料建立的新一代高阶地磁场模型POMME-4.2S,计算中国及邻区400 km高度的卫星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给出7个磁场分量的分布图,比较了截断水平对磁异常分布的影响,初步分析了磁异常与岩石圈构造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松辽盆地等主要磁异常区,ΔZ异常中心的南北两边出现ΔX的异常中心,东西两边出现ΔY的异常中心.在球谐模型为90阶时,磁异常分布的基本形态已经确定,更高的模型阶数对磁异常只有微小调整.在磁异常较强的地区,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同步变化.卫星磁异常与地形变化、断裂带分布、莫霍面深度和岩石圈厚度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而与居里等温面深度、磁性层厚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居里等温面深、磁性层较厚的地区显示正磁异常,居里等温面浅、磁性层较薄的地区显示负磁异常.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重力、航磁、地壳视厚度、地震活动性及震源深度等资料,对鲜水河断裂带形成的深部状况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 1.该断裂带在上地幔顶部的壳幔界面上並未得到清晰和直观的反映,因此推测它可能未切穿岩石圈,而属一条壳内区域大断裂。2.该断裂是在前海西期构造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3.从地壳剖面上看,古生代变质岩系底板以下到磁性居里等温面之间的带状空间,是该断裂带的孕震和发震的层位。4.磁性居里等温面的隆起或高点部位,因岩浆或高温流体的侵入,往往是孕震断层的根部,根部增温,上部锁住,故有利于应力的集中,最易产生错动,而成为强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0.
京津唐地区居里等温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京津唐地区居里等温面的计算结果。本区居里面的深度约为16-26公里。然后讨论了居里等温面与地震的关系,得出各地区之间地壳温度场的差异产生的应力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先  虎喜凤 《地震学报》1996,18(1):83-88
利用航磁资料和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地区航磁异常进行了数据处理,求取了研究地区内居里等温面的定量埋深.以区域构造特征、地温梯度分布和人工地壳测深结果印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深部地热场的分析讨论,论述了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震,是在川青块体和康滇菱形块体与杨子板块碰撞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应力积累;又由于地幔热流的上涌,中、下地壳发生塑性蠕变,为岩石的裂错和应力的释放提供了调整单元深部环境下的孕育和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大洋中脊玄武岩磁性研究是了解洋脊磁异常机理和洋壳圈层结构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深海样品采集难度较大,岩浆后期氧化和热液蚀变如何改变岩石磁性至今仍然是研究的瓶颈.本文从磁性矿物类型、岩石磁性能和磁性颗粒特征等方面概述了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岩石磁性特征,其主要的磁性矿物是钛磁铁矿,平均居里温度274℃,具有较高的Q比.这表明在磁法勘探正演与资料解释过程中,不能忽视岩石剩余磁化和感应磁化的共同作用,通过重点对比分析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的玄武岩磁性特征,认为该区的岩石磁性研究将为磁法勘探提供约束务件,同时有望基于岩石磁性研究,在热液蚀变过程定量化研究,与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下地壳演化模型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3.
地壳磁化强度模型和居里等温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观测的长波磁异常,用等效偶极源方法推导了中国地区的视磁化强度分布.因卫星的高度远大于磁性地壳的厚度,将视磁化强度转换成磁化强度的垂直积分,它代表地壳内磁性物质的区域变化,利用视磁化强度与地表热流相应关系,计算了中国的新疆和东部一些地区居里等温面的深度.新疆地区的居里面深度为35-50km,其分布形态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地貌比较相似;中国东部一些地区居里面深度在20-40km之间,与一些作者用航磁等数据得到的居里深度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4.
华北克拉通中部大陆地壳断面磁性结构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壳的磁性结构与深部地质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测量了五台-集宁地壳剖面44件岩石样品的磁性参量及磁滞回线.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及磁卫星资料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断面具有明显的磁性分带结构特征.上地壳、中地壳与下地壳上部岩石饱和磁化强度(Js)的平均值分别为58.7A/m、681.2A/m与1068.0A/m,而饱和等温剩磁JSIRM为4.1A/m、77.9A/m和138.4A/m.磁性与变质相及成分对应分析显示,断面内的磁性结构主要受变质作用控制(尤其是变酸性岩与变基性岩).Js值的变异系数Vc,上地壳为62.2%、中地壳为62.5%、下地壳为143.7%,而JSIRM值的变异系数则分别为707%、86.1%、165.4%.中一下地壳之间Vc值的差异远大于上一中地壳,显示了地壳深部磁性强度的非均一分布特征.本区中一下地壳岩石的磁化强度明显高于秦岭造山带北缘的登封群与太华群,这一差异可能与两区地壳深部热结构的明显差异相关.结合磁卫星长波长磁异常分析推测,地壳断面中基性麻粒岩的磁性代表了区域下地壳的磁化强度,如果地壳深部的剩余磁性以热粘滞剩磁(TVRT)为主,则可估算出...  相似文献   

15.
地壳磁化强度模型和居里等温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观测的长波磁异常,用等效偶极源方法推导了中国地区的视磁化强度分布.因卫星的高度远大于磁性地壳的厚度,将视磁化强度转换成磁化强度的垂直积分,它代表地壳内磁性物质的区域变化,利用视磁化强度与地表热流相应关系,计算了中国的新疆和东部一些地区居里等温面的深度.新疆地区的居里面深度为35-50km,其分布形态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地貌比较相似;中国东部一些地区居里面深度在20-40km之间,与一些作者用航磁等数据得到的居里深度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大陆与东海海域地质构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分析了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和东海海域地球物理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特征.根据分析得出;东海海域的重磁场特征与中国大陆重磁场特征密切相关.分布趋势与走向均与大陆边缘重磁场相同,是大陆地球物理场向海域的延伸.东海陆架盆地地区具有大陆地球物理场特征.东海东部边缘、海槽具有大陆边缘地球物理场特征.根据研究区的重磁资料计算了该区莫霍、居里界面深度与分布.地壳结构特征表明:莫霍界面在中国东部的主要走向为NE—NNE向,与东海莫霍界面的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是大陆地壳向海域的延伸.在冲绳海槽以东海域,地壳厚度由十几公里迅速减薄到几公里,表明地壳由过渡壳向洋壳的转变.因此;中绳海槽应该是大陆地壳的自然终结.中国大陆东部居里界面的差异,反映了地壳结构的不同。陆区及陆架区的磁场特征主要反映了上地壳的磁性结构,相应的也形成了不同的磁场特征与居里界面特征.地球动力学特征表明:东海海域地球动力学特征与中国东部大陆地球动力学特征关系密切,这一地区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结合地带.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是研究中国大陆及其邻域构造运动,进行地球动力学特征分析的极为有利、重要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航磁异常在地质构造研究中具有覆盖广、成本低以及横向分辨率高等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隐伏岩浆岩及断层探测,俯冲带、大陆裂谷、岩墙群及地幔柱等构造特征分析,磁性界面(包含结晶基底及居里等温面)反演,区域构造划分,以及孕震构造背景研究等领域.近来随着航空磁测技术的发展,积累了越来越多大比例尺、高精度的航磁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产...  相似文献   

18.
居里等温面深度的探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壳居里等温面的研究对确定深部磁体结构和了解深部热状态及结构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探测居里等温面深度的方法进行了科学地总结,分类和评估,并主要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较直接的探测居里等温面的方法是根据大地热流值,地温\|深度关系或岩石矿物实验来确定,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并不常用.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航磁和卫星磁数据.根据所研究的目标的不同,磁法又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单体磁异常法和组合磁异常法.这两大类下又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应用技术,其中功率谱分析方法最为流行.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完美的,针对组合磁异常的统计功率谱分析方法被认为是较成熟的一项技术,并得到了很多的应用及讨论.组合磁异常的功率谱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Spector\|Grant 统计模型,这个统计模型很适用于对区域磁异常组合的分析.为了提高分辨率,无论单体磁异常法或组合磁异常法都需要考虑很大的一片研究区域,这样的结果会降低所获得的居里等温面的横向分辨率,由此所获得的居里等温面深度通常只是某一区域平均居里点深度的一级近似.一项比较特别的技术是Mayhew的最初为分析卫星磁数据而建立起来的等层模型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一些校准点,将一等厚度层上所观测到的不同的磁场强度转换为等磁场强度的深度差异.这一技术与功率谱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它不需要对磁体顶部和底部所引起的功率谱进行区分,而这种区分是功率谱分析方法中所必需的.由于对居里等温面深度的探测是一种反演技术并包含了反演中的非唯一性和数学上的不稳定性,在各种方法的应用中应采取谨慎的态度.近年来,自相似和分形理论的应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崭新的研究机会和科学思想.自相似和分形模型是对Spector\|Grant统计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自相似模型考虑了更真实的磁场强度差异的分形分布.另外,这一新理论也揭示了以前很多种方法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秦馨菱  Pede.  LB 《地震学报》1991,13(3):354-363
在唐山地震区及其外围用数字大地电磁测深仪测量结果表明,在低电阻沉积表层下,地壳分为两层:高电阻的上地壳及低电阻的下地壳.高阻上地壳在地震区呈透镜状,其东、南、西三面为断层所切唐山主震及其绝大多数余震即发生在这高阻上地壳内.而低阻下地壳内余震则甚少,主震位于高阻上地壳底面 C 向下凸出的部位.居里等温面深度变化及余震深度下限的起伏与界面 C 的下凸相吻合.因此,无论从竖向分层还是从横向非均匀性上看,唐山主震及其大多数余震都与高阻上地壳密切相关.岩石力学性质从上地壳的脆性变为下地壳的延性,主要由于围压的增加、矿物的变化、温度的升高及孔隙压力的适当分布等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考虑到岩石电性主要受岩石中的温度和自由水含量的控制,少量水的存在及温度的升高可使岩石电阻率明显降低,而岩石电性对所受静压力、矿物成分等因素的变化则不甚敏感,故推论无论从竖向分层,或从横向非均匀性上看,地壳中介质的高电阻与其脆性,低电阻与介质的延性,在成因上是有联系的,从而显示出地壳电性结构与潜在震源危险带之间可能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点: 1.在1979年提出的层间解缚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在不同的垂直力作用下(地壳下部作下沉,上升和垂直差异运动)在地壳中部软弱面附近两侧岩层(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间的层间解缚形式,並讨论了层间解缚发生时对大震发生的影响。2.由海城、唐山这两次平推型大震后较大余震平面分布的不对称性论证了层间解缚现象的客观存在性。3.由海城、龙陵、唐山三次平推型大震后余震机制倾滑分量比主震明显增大,余震断层面走向角度在较大范围内变化以及倾滑型余震在整个下沉区的分布论证了大震发生后震中区岩层下塌至解缚区后所引起的岩石碎块间的重力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