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震办 《山西地震》2007,(1):29-29
2006年,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太原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意见》,对省城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立即开启避难场所,组织群众避难。  相似文献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应对灾害事件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运用AHP法,在遵循科学性、优化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并参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中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问卷调查资料,计算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及结果,将其应用在宁夏南部高烈度区中小学校进行能力检验。结果表明,宁夏南部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该区域中小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升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收集、整理郑州市地震地质、城建、市政、园林绿化、交通等基础资料,按照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的相关要求进行分类统计研究,给出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分布现状,进行了人均可用面积的分析计算;依照《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要求进行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近期和远期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震时临时安置受灾人员的必要场所。通过对美国地震应急避难场的调研,发现其在管理、功能和类型等方面都和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异,也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作,并充分考虑特殊社会群体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情况为数据基础,开发了基于Google地图API技术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查询、地图量测、避难场所最优路径和应急避险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仅有利于城市居民及时方便准确地获取居住地周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信息和应急避险等知识,同时在城市突发灾害后的抢险救灾、疏散及安置居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介绍由厦门市地震局开发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南)网络服务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思路、开发环境及应用实例等,指出该系统可以全方位的解决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避难场所的指南服务、地震避险的路径规划以及地震知识的宣传等多种需求。  相似文献   

7.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增强现代化城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应急避难服务功能,提高避难成功率,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利用熵值权重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构建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给出了各避难场所适宜等级,检验了场所的避难服务功能,为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合理性提出建议,对增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合理性及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分析计算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编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以旺苍县城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对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我国建设最早、数量最多的,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现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部分建设项目与权威的国家建设标准要求相比较而言,还存在超标与不足,因此定量和综合的能力评价势在必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针对应急避难场所各种能力,梳理出3个层次、18个因素,并通过专家调查方式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形成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文中以北京市朝阳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为例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其完善的建议.初步可认为,本文提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开源的java编程语言,基于Internet技术的B/S架构(Browser/Server结构),根据避难场所经纬度信息设计并实现了地震信息应急避难场所系统建设。该系统提供吉林省应急避难场所规模、位置、容纳人数等信息,实现快速定位,结合百度地图直观呈现,最终实现了对吉林省全省境内所有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汇总展示,可以让公众最大限度地了解吉林省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作用和基本功能。实现信息综合查询服务功能和科学化管理,从而为震后高效安置和救助灾民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可以提高地震应急公众服务能力,完善科学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避难疏散场所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震区的城市必须规划建设地震避难疏散场所。探讨了规划建设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要求与重要指标。规划建设的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必须确保避难疏散安全。  相似文献   

12.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本文简述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1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情况(略) 2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1)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应当成为一种政府行为、政府责任.要在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中提出明确的规定或要求,尤其是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中要有明确的规定.建议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时,增加相关章节、内容.  相似文献   

14.
胡米东 《山西地震》2012,(2):37-39,45
文章介绍江苏溧阳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状况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建议,为避难场所的建设更加规范化,确实发挥应急避难场所的减灾能力和运转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震是具有毁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于震后严重受损的地区,设计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提出基于微粒群算法对城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研究。将退火算法的微粒群理论与城乡地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相结合,在约束条件较多的情况下,将应急避难场所视为一个粒子,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创建目标函数,从而实现对城乡住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规划设计;其次设计应急场所的内容与位置模型,集合城乡需求点布局的影响因素,修建不同的应急场所设施点,并以覆盖全部需求点为目标,实现应急避难场所的整体规划。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所提微粒群算法具有较好的规划效率,可保证规划后的城乡住区在受到地震侵害后,受灾人群有即时的可避难场所,为人们的震后生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新建社区的地震应急避难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员密集、用地集约、功能混合是近年来新建社区的共同特点,一旦地震大灾在没有任何应急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社区居民的震时疏散和震后安置将面临很大困难。本文分析了新建社区的开发模式特点、脆弱性和应急避难需求,提出了新建社区地震应急避难规划设计的五点原则:安全第一、因地制宜、优化分区、有机整合和家喻户晓。通过大连市万科海港城一期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应急避难规划设计方案"实例,说明依据上述原则开展空间布局等"硬"规划和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具体方法,验证了规划原则的可操作性和对于管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城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体西北角,与贺兰山断隆区交汇,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灾害频发.本文针对宁夏大武口区当地实际城镇布局情况,结合LA模型理论和GIS空间分析理论,以人口分布、建筑分布、公共设施分布、城市道路分布为基础参数,结合容纳性、可达性、就近性、平灾结合性等优化布局原则,对宁夏大武口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优化布局设计,希望通过合理有效的宁夏大武口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优化设计,对今后此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后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起到一个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区别于长期规划建设的应急灾害避难场所,它更突出应急性、便利性、就近性等特点。就国内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造型设计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包括帐篷、沙包式、充气式、拱顶结构及过渡板房等,从其造型特点、受力特点、应用案例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应突出施工简便、受力合理、就地取材、方便运输等特点,为我国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在我国,将出现开放型与封闭型避难场所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极度缺乏、无法推进的现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室内避难场所的建设经验及我国现行避难场所抗震设防标准现状,提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整合现行避难场所强制性标准、完善避难场所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并分析、探讨影响避难建筑设防标准的因素,结合我国中小学校抗震设防及建筑规模,给出基于“平灾结合”原则推进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石家庄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利用百度地图API接口,开发了应急避难管理系统。该系统将避难场所及医院信息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通过数据的检索、调用,将避难场所及医院的位置、面积、可容纳人数等信息显示在系统中。实现了信息展示、路线规划等功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可减轻灾难损失,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