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具高分辨率、高清晰度、信息量丰富及数据时效性强等特点的QuickBird遥感数据,对龙羊峡库区白刺滩特大型滑坡进行遥感调查,利用先进的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综合地质学、灾害学原理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分析了白刺滩滑坡的形成条件、成因机理,认为龙羊峡库水强烈侵蚀和降雨综合作用是促进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郝永刚  陈源  陈超 《地球》2014,(5):112-112
木塔寺滑坡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大有乡境内,多年来一直处于整体蠕动变形阶段,一旦发生滑动对坡下居民危害较大。由于本文研究的木塔寺滑坡形成有其特殊性,与新疆很多地区滑坡的形成机理有着较大的不同,而此类滑坡在新疆天山北坡低山丘陵区数量并不少见,因此研究该类型滑坡形成机理,对了解新疆同类型滑坡的形成机制及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喜家湾滑坡现场调查基础上,采集黄土斜坡的原状黄土和滑坡滑带土试样进行了室内试验,分析计算了滑坡土体震陷性和液化可能性;并结合滑坡发生前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及数值模拟,对该滑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地震发生时,斜坡上部黄土产生震陷,结构破坏,下部泥岩面附近处于饱和状态的黄土在很短时间内产生了液化现象,坡体下滑形成震陷—液化复合型滑坡。  相似文献   

4.
对金沙江上游特米大型古滑坡的成因及古地震参数反分析进行研究。在野外详细地质地貌调查及14C年代测定的基础上,确定特米大型古滑坡是由地震触发形成,滑坡曾形成堰塞坝堵塞了金沙江,其形成时间约为7210 BP。基于Newmark法分析了触发特米古滑坡的地震震级与震中距之间的关系,结合地质地貌调查,初步推断地震震中位于特米滑坡下游雄松—苏哇龙活动断裂上(栋索到拉扎西段),地震震级为7.0~7.4级。  相似文献   

5.
利用GIS进行地震滑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滑坡是由地震引发的一种十分严重的震害,它对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地震滑坡事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滑坡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为正确认识地震滑坡,以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为例,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地震滑坡的形成、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用GIS技术研究地震烈度等对地震滑坡的影响作用、合理评价和预测某一地区地震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野外调查和收集到的资料,研究了山西省古交市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对古交市滑坡进行了分类,并在本区使用多因素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预测了滑坡危险区。  相似文献   

7.
卢育霞   《地震工程学报》2007,29(1):79-83
宁夏西吉县滥泥河流域在1920年海原8.5级大震时形成大量黄土滑坡及堰塞湖。本文阐述了西吉县境地震滑坡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当地人民对滑坡地貌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地震滑坡地貌所产生的环境灾害隐患,并针对该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滑坡地貌的减灾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沟谷两岸发生相向滑动的滑坡,可称之为"对滑"型滑坡.以陕西子长县阎家沟滑坡为例,讨论了"对滑"型滑坡的形成环境、发育模式、成因机制和后期变形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陕北大量发育的"对滑"型滑坡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震科学1986年第4卷第2期发表了作者“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探讨一文”,其中提到唐山地震时在乐亭县一带出现北西向右旋张扭性地裂缝,为了落实这一重要事实,作者考察了至今还保留完好的一处,即乐亭县王滩乡赵滩村西北一条土路两旁的两排扬树均被右旋错开,错动方向为北西320°,错距90公分,并拍摄了三张照片(照片1、2、3)。其规模并不次於众所周知的唐山市内吉祥路上的树行错动。这一  相似文献   

10.
1920年海原地区发生的一次8.5级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灾害。据野外调查和航片判读资料分析了海原地震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探讨了影响海原地震滑坡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滑坡灾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质灾害中滑坡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给人们、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滑坡的识别作为工程地质勘察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应加大对滑坡的识别能力并借助相关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损失。文中重点就滑坡的定义、形成条件以及工程地质勘察中滑坡的识别方法展开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对某隧道山体滑坡发育地质环境条件、灾害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震波勘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滑坡区地层岩性及埋深,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对该山体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对比分析左侧隧道开挖前后山体的稳定性,揭示隧道开挖引发山体滑坡的机理及发展变化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左侧隧道的开挖导致山体形成新的深层滑动面,山体变形破坏主要以隧道左侧深层滑动面上产生滑移和隧道右侧的塌陷下错为主,左侧隧道的开挖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引发因素。将宏观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隧道山体滑坡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滑坡是我国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老滑坡体加上断层破碎带的影响往往导致工程滑坡成因机理更为复杂.针对广东大潮高速公路K20工点滑坡案例的破坏情况,通过现场调研和地质勘测确定该滑坡工程的变形特征,探讨了受老滑坡及断层带控制的滑坡致灾机理,并且对该处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处为老滑坡地貌,地质构造是形成老滑坡的控制因素,公路路堑边坡开挖引起的坡体应力状态改变诱发了老滑坡的复活,降雨集中将加剧复活滑坡的灾害风险.针对上述分析结果,在该处滑坡原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抗滑桩支档、锚索锚杆格梁和综合排水等综合性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海原地震滑城及其分布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海原地区发生的一次8.5级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灾害。据野外调查和航片判读资料分析了海原地骨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探讨了影响海原地震滑坡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滑坡灾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吕梁中阳滑坡由于人工开挖坡脚及建筑基坑而导致边坡出现失稳。若出现滑坡,将对边坡下方的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重大威胁,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因此,需要对该滑坡进行科学合理的整治,以彻底消除隐患。  相似文献   

16.
以高山峡谷为地貌特征的岷江上游地区人口密集,在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了数以万计的滑坡,探讨该地区滑坡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意义重大。文中从区域降雨特点、滑坡坡形特点、地震震级大小与滑坡面积的对应关系以及叠溪已恢复地震记录的周期性分析等方面入手展开探索性研究。在降雨方面,与滑坡灾害严重的尼泊尔相比,岷江上游无论是累积降雨量还是日降雨量均未达到触发滑坡的关键阈值。在坡形方面,岷江上游的滑坡不具有暴雨触发滑坡形成的坡底峡谷地形特征,而具有地震触发滑坡形成的自上而下较为平坦的坡面特征。在震级大小与滑坡面积的对应关系中,岷江上游的大面积滑坡分布支持地震触发,与暴雨触发的局部小面积滑坡形成鲜明对比。在叠溪已恢复地震记录的周期分析中,我们获得能够导致该地区软沉积物变形的5.0或5.5级地震的复发周期集中于二三十年,而引发大面积滑坡的可能类似汶川特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2.6ka。这与中等—特大地震以及滑坡面积随地震震级一般呈现指数增长关系相吻合。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岷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发育的大量滑坡由降雨触发的可能性很小,绝大部分可能为地震触发。这一初步认识有待今后的细致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甘肃中东部大量地震滑坡的成灾机制分析,按形成时代将滑坡分为新滑坡、老滑坡和古滑坡;按物质组成、滑体厚度及滑床位置又可分为浅层黄土滑坡和深层切层滑坡。该地区地震滑坡的主要危险来自新滑坡和浅层黄土滑坡,滑坡成灾机制复杂,与许多因素有关。地震滑坡主要特征是成灾时间短,规模大;灾害持续时间长、反复性大;易引发次生灾害。预防地震滑坡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并结合遥感解译、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矮子沟巨型古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及运动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矮子沟古滑坡的形成条件为:滑坡剪出口与坡脚之间存在巨大的高差,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临空条件;顺向岸坡结构以及坡体内发育的多组控制性结构面是滑坡发生的结构基础;玄武岩系中的凝灰岩软弱夹层削弱了岩体的完整性,地表水及地下水长期入渗,水的软化作用降低了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地震作用是造成岩体最终滑动失稳的关键因素。该滑坡的动力学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启程活动阶段。斜坡地形效应使得地震波在斜坡上部表现出异常放大现象,当短时间内积聚的振动能量超过岩土体的强度时,易形成高位滑坡,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为拉裂-滑移;(2)近程活动阶段。近3.82×108 m3的滑坡物质高位高速下滑,与矮子沟右岸坡体发生猛烈碰撞后进一步碎裂解体;(3)高速远程碎屑流阶段。碎屑流继续沿矮子沟高速运动约3 km;(4)堆积堵江阶段。滑坡物质最终形成体积为2.73×108 m3的巨型堰塞坝,堵塞金沙江并...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滑坡区地质环境,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大比例尺平面图测绘、滑坡微地貌和变形破坏特征测量、扫描电镜(SEM)分析滑带土微观结构等手段,对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具有显著的分级分块滑动特性,降雨、不合理的人工绿化灌溉及滑坡区高陡的地形是诱发该滑坡复活的主要因素.采用多种极限平衡计算方法并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评价该滑坡在天然、降雨、地震以及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为该滑坡的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叠溪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沿岷江发育有大量古(老)滑坡及堵江灾害,特别是晚更新世晚期发生了一次大型滑坡堵江事件,形成了流域内规模最大的古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野外详细调查、无人机及LiDAR测绘、地貌分析、地球物探等多种技术手段,从"空—陆—地"三个视角剖析叠溪古滑坡,揭示古滑坡的地质、地貌和堆积体内部结构特征,确定了叠溪古滑坡的位置与规模,并讨论了其对区域地质环境的长期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叠溪古滑坡为一巨型顺层岩质滑坡,源于岷江左岸的高陡岩壁,滑坡体方量达到1400~2000×106 m3.位于岷江右岸的平台上可见特殊的洼地凹陷,结合密度电阻率法对坡体内部结构的反演结果,发现叠溪古滑坡坝不仅完全堵塞岷江主河道,同时还阻碍了支沟流域,形成了沿汇流方向的低电阻率通道.叠溪古滑坡坝存活了约1.5万年,随后逐渐溃决,反映了构造活跃山区滑坡堵江链式灾害对山区地貌演化的长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