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仪器定向误差对地磁日变化记录 准确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红山地磁台磁通门磁力仪GM4-2记录的日变化数据, 提出了一种减小仪器定向误差的方法, 即D要素磁轴零场漂移S0校正法. 首先基于零场漂移S0测量原理, 试制测量工具无磁旋转平台, 并对磁力仪GM4-2零场漂移S0值进行测量, 得出该值约为1024.7 nT; 然后在重新定向时对该数值进行误差校正; 最后将较正后的零场漂移S0值应用到理论日变化数据和定向后的实际日变化数据中. 结果表明, D要素磁轴零场漂移S0是产生定向误差的主要因素, 经过零场漂移S0校正后的日变化数据与理论日变化数据一致, 消除了由定向误差所造成的日变化畸变, 从而能更真实地反映地磁场变化.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地震台迁往呼图壁,采用传统方法对地磁仪进行安装调试,对探头不同定向角度下日变化进行准确度标定,每个角度观测一天,持续9小时。因对仪器系统零场漂移值估计不足,探头定向角度范围偏小,建议取值范围±500 nT(约±1°),受绝对观测精度及磁通门磁力仪影响因素的制约,取100 nT作为步长较好。实验认为,定向角度与日变化准确度标定精度无明显统计关系,认为影响磁通门磁力仪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影响和仪器自身零场漂移过大。  相似文献   

3.
垂直分量磁变仪的垂直反射定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刃口式垂直分量磁变仪磁系磁轴水平差角θ和磁系转轴水平差角β均不为零情况下导出的普适原理式,在水平强度变化30nT、磁偏角变化30′时,对基线影响小于1nT条件下,得出垂直分量磁变仪定向应θ_0<13′、β_0<11′(磁针在磁东西工作)的结论。认为定向情度不够是一些垂直分量磁变仪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之一。针对现有仪器条件,提出了比较简易可行的垂直反射定向分法。定向工具利用台站条件可以自行解决。  相似文献   

4.
根据CHAOS-6模型,计算了2015年中国地区28个地磁台站的地磁年度变化以及2008.0—2016.5年成都、格尔木、兰州、泰安和通海5个地磁台站的地磁长期变化。分析比较了地磁台站实际观测值与CHAOS-6模型计算值之间的差异,得到两者差值的均值及均方误差。结果表明:CHAOS-6模型描述的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与地磁台站实际观测的地磁长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差异,28个台站的磁偏角(D)、磁倾角(I)、地磁总强度(F)、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水平分量(H)、垂直分量(Z)差值的均值和均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9'/1.7',-29.3'/0.8',-116.3 nT/10.2 nT,264.7 nT/13.6 nT,-27.7 nT/15.0 nT,265.2 nT/13.7 nT,-356.9 nT/8.0 nT。因此,在使用CHAOS-6模型研究中国地区区域问题时,应充分考虑模型的误差大小。  相似文献   

5.
FHD 磁力仪分量线圈装置误差对磁偏角观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FHD 磁力仪观测磁偏角的原理, 计算了分量线圈不水平导致的磁偏角观测值误差,发现分量线圈仅在EW 方向的倾斜对磁偏角观测产生误差。文中将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由于分量线圈底座水平的长期漂移, 仪器的垂直分量及磁偏角观测误差也会发生长期漂移, 长期漂移变化的周期约2 ~ 4 个月, 对垂直分量其幅度约3.5~ 11.0nT, 而磁偏角的幅度约0.1′~ 1.0′, 因此认为在将该仪器观测值用作绝对观测值进行地震异常分析时, 应注意回避这种长期漂移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0—2016.0年中国国际地磁交换台站和中国邻近地区共14个地磁台站的X,Y,Z分量观测数据,结合世界资料中心发布的静扰日数据,计算了台站十日静日午夜均值,并进行三次多项式拟合,得到X,Y,Z分量的长期变化和年变率。同时,利用CHAOS-6和IGRF-12模型计算了2010.0—2016.0年F分量的长期变化,分别得到了CHAOS-6及IGRF-12模型计算值与台站观测值的差值。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台站X,Y,Z分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Z分量的平均年变率与X,Y分量相比偏大;CHAOS-6和IGRF-12模型描述的F分量的长期变化与台站观测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分别为4.8~253.7 nT和0.9~420.0 nT。产生上述误差的原因主要是CHAOS-6和IGRF-12模型是描述全球地磁场的模型,而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和局部特征。  相似文献   

7.
墩差测量和仪器比测是地磁观测中最基本的工作,直接影响到观测资料的质量和使用价值。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震磁异常通常为几nT至几十nT。因此,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对地磁预报地震具有深远意义。对嘉峪关地磁台仪器比测和墩差测量的方法及结果作了简要总结,供兄弟台站借鉴(文中所用的比测数据和墩差测量数据是北京台传递的标准结果)。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震活动区的地磁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地区是中国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为了监测新疆地区潜在的强烈地震,2003年在该地区建立了N和S两个地磁测网并进行了地磁三分量测量.在N和S两个测网所选建的51个测点周围环境良好,地磁梯度小,适宜地磁测量.在野外测量中,使用性能稳定可靠的G-856磁力仪、DI磁力仪与GPS仪器,应用GPS测定方位角,DI磁力仪测量地磁偏角D与倾角I,G-856磁力仪测量总强度F.应用新疆地区乌鲁木齐与喀什地磁台站的资料,分别通化了N和S两个测网的地磁测量资料.该地磁通化值的平均标准偏差σ为:F的σf=0.20 nT;D的σd=0.06′;I的σI=0.03′,表明地磁测量资料准确可靠.根据上述地磁测量资料,应用精度高的spline方法,得到了N与S测网地磁场及其异常场的分布.结果表明,该地磁场及其异常场的分布,可以准确地描述N与S测网的地磁场及其地磁异常场.该地磁分布为今后在新疆地区的震磁研究与地震监测提供了良好的地磁参考场.  相似文献   

9.
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前地磁变化异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范国华  姚同启 《地震学报》1990,12(4):434-441
1988年8月底至9月底,横跨红河断裂布设8个测点进行三分量地磁短周期变化的同步连续观测。测点分布见图1.8个测点是:昆明、玉溪、峨山、杨武、元江、墨江、思茅、景洪。昆明及玉溪测点使用MFM-3磁饱和磁力仪,其它测点使用GM-1磁饱和磁力仪。MFM-3和GM-1仪的仪器噪声水平分别为0.02nT和0.05nT,温度系数均为0.5nT/℃。为了减少温度变化对观测的影响,观测时将仪器探头埋于地下。采取可见曲线记录仪记录地磁变化。H和D变化的记录灵敏度为1.333nT/mm,Z变化的记录灵  相似文献   

10.
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是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联合会(IAGA)于2009年12月提出的最新与比较准确的IGRF.根据IGRF-11模型,计算了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SVC).IGRF-11所描述的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与实际观测的地磁长期变化(SVO)是基本一致的,但亦有明显差异.分析比较了在中国地区34个台站上的SVO与SVC之间的差异,并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差值及其均方误差σ,对于地磁偏角和倾角,σ分别为0.35′/a与0.53′/a;对于地磁总强度、水平分量、北向分量、东向分量与垂直分量,σ分别为5.12nT/a,8.91nT/a,8.89nT/a,3.27nT/a与3.59nT/a.引起IGRF-11所描述的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的误差原因是:中国地区的区域性与局部性的磁异常、IGRF忽略了外源场与IGRF模型的截断阶数、全球台站与测点的分布不均匀、地磁观测误差等因素.由于中国地磁模型(CGM)优于IGRF模型,并能比较准确地描述中国地区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故在实际应用中应选用CGM.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2月,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发布了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第11代IGRF包括1900.0-2010.0年代(间隔为5年)共23个地磁模型与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的预测模型,其中1900.0-1995.0年代模型的阶次为N=M=10,相应球谐系数的精度为lnT;2000.0—2010.0年代模型的阶次为N=M=13,其球谐系数的精度为0.1nT;而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预测模型的阶次为N=M=8,其球谐系数的精度为0.1nT。本文概述了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及其2010.0年代地磁模型与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2.
2000年中国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冠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2000年完成的118个地磁测点 和39个地磁台的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以及IGRF2000,计算2000年中国地磁场冠谐模型(截断 阶数为8),以及2000~2005年中国地磁长期变化冠谐模型(截断阶数为6). 球冠极位于36 °N,104°E,球冠半角为30°. 中国地磁场冠谐模型能更好地表示我国地磁场的时空变化 ,地磁场模型的均方偏差为:104.4 nT(X分量),103.3 nT(Y分量),123.9 nT(Z分量). 依据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的冠谐模型,分别绘制2000年中国地磁图(F,X,Y,Z)和异常磁场图(ΔF,ΔX,ΔY,ΔZ),以及2000~2005年地磁长期变化图(F,X,Y,Z). 指出改善地磁场模型边界效应 的途径,并对如何布设地磁复测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e geomagnetic field components are periodically measured at repeat station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repeat stations is to provide data for tracing the secular variat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components. Secular variation at the repeat station is gener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at geomagnetic observatory used in the data reduction. The effect of the secular variation differences on geomagnetic data reduction was estimated for the regions of Europe, North America (below 60°N) and Australia,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10. These estimation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monthly mean values of north, east and vertical components of geomagnetic field, recorded at geomagnetic observatories. The effect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observatories pairs, with distances from 350 km (in Europe) to 3100 km (in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The maximal effects were found to be the smallest in east component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nd vertical component in Australia; the effects increase with time from a central reduction epoch and they are not constant during mentioned eleven years; they were less than 1 nT only in Europe, for distances between the observatories up to 1000 km in all three components and for periods spanning ±1 month from a central epoch. It was found that their year to year variability is mostly due to the non-eliminated external field residuals in the observatories monthly means; their effect is up to 3 nT for ±3 months from a central epoch. Further, the re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modeled by IGRF-12 model. The maxim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modeled values are below 4.5 nT in all three components, for ±3 months from a central epoch.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中国地磁场复测点和地磁台站资料,建立了2000年代中国参考地磁场长期变化模型CGRF-SV2000.模型显示,中国地区地磁场变化比较平缓,X、Y、Z、H、D、I、F七个地磁要素的“无符号平均年变率”分别为122 nT/a、82 nT/a、438 nT/a、118 nT/a、096(′)/a、299(′)/a、224 nT/a,比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给出的全球年变率约小1/3到1/2.各地磁要素的变化显示,地磁北极正在向中国移近,或者说,中国正在向高地磁纬度方向移动,平均移动速度约为3(′)/a.磁偏角变化还显示,中国地区东西部偏角差异继续扩大.作为检验和对比研究,本文利用第8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分析了全球地磁场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讨论了全球长期变模型IGRF_SV与中国长期变模型CGRF_SV的异同点.对比分析表明,中国地区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与全球长期变化总趋势基本符合,但是,CGRF_SV也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局部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吴迎燕  高国明  杨建元  张学民 《地震》2017,37(4):93-101
利用IGRF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计算并分析了7~13阶球谐成分对主磁场的贡献。 结果表明, 地磁场要素F、 H和I的空间梯度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匀性, 有些区域梯度变化平缓, 有些地区梯度呈涡状结构, 进而由地磁场的空间梯度估算得到卫星高度的空间相对变化强度, 以及卫星上安装磁强计的伸杆震颤可能引起的观测误差。 此外, 主磁场梯度的长期变化非常缓慢, 在大约150年间其最大变化强度约为6 nT。 对于中国电磁卫星5年的设计寿命而言, 梯度变化幅度可能约为0.04 nT, 该梯度变化量对于主磁场的空间相对强度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宿迁台FHD型质子矢量磁力仪观测数据从2020年4月28日出现噪声增大问题,我们通过对仪器参数设置、观测环境、观测仪器、运行状况分类逐一进行检查、排查与分析,确认FHD仪器主机发生故障。故障原因为仪器补偿电流电路中的电容器件老化被击穿,检修更换器件得以解决。经检修后,该仪器观测数据磁偏角D、水平分量H和垂直分量Z的计算平均噪声由故障时的1.19′、1.45 nT、1.58 nT降低为0.82′、0.32 nT、0.50 nT,各分量噪声水平获得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对地磁仪器和外部观测环境问题的分类检查、检测与判断,并对查明引起数据噪声增大原因归类总结,为地磁台站查找分析数据噪声变大主要原因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360年426个地磁测点和28个IGRF计算的地磁数据,计算地磁场和地磁异常场各个分量的曲面Spline模型,并绘制相应的地磁图和地磁异常图.依据我国部分地区的1909~1915,1915~1920,1920~1930,1930~1936年间地磁偏角长期变化图,1908~1917,1917~1922,1922~1936年间水平强度长期变化图和1908~1922,1922~1936年间垂直强度长期变化图,使用曲面Spline方法,分别计算上述9个时间段的磁偏角(D)、水平强度(H)和垂直强度(Z)长期变化的曲面Spline模型,并绘制相应的长期变化图.根据这些长期变化模型,将19360年426个点的三分量绝对值数据归算至1940,1930,1920,1910年和1900年,从而为计算这5个年代的地磁场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国际地磁参考场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GRF(国际地磁参考场)是有关地球 主磁场与长期变化的模型,IGRF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忽略外源场、球谐级数的截断、台站分 布的不均匀、测量、忽略地壳磁异常场等. 分析我国大陆地区IGRF的误差,有利于我国地磁 研究 人员在工作中合理地应用IGRF资料. 如果不计磁异常与环境干扰都比较大的北京台,29个基 准台的IGRF的误差(均方根差)为146.9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