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章立 《地震》2020,40(1):1-10
本文是针对迄今为止中国在地震大小的度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的。 在阐明地震大小物理含义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由震源辐射能量ER出发所定义的传统震级标度ML, mb(mB), MS都存在着“以偏概全”, “震级饱和”和ML震级标度的“局限性”, 以及不同标度的震级之间不可相互换算等问题。 而由在地震破裂的整个过程中震源区“等效力”所做的功出发导出的地震矩M0是对地震大小最科学的度量。 为继续应用“震级”这一术语来描述地震的大小, 由M0所定义的矩震级标度MW不仅克服了传统震级标度存在的各种问题, 而且适用对不同大小、 不同震中距、 不同震源深度地震大小的度量。 因此近20年已被国际地震学界普遍采用。 最后强调推进地震大小的度量与国际接轨是推进中国地震科技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不仅有利于国际地震科技交流合作, 而且有助于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测定的震级之间不应相互换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规定了地方性震级ML,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等6种震级的测定方法,并将矩震级MW作为对外发布的首选震级。由于不同震级所使用的地震波类型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新标准明确要求:测定的震级之间不应相互换算。为了帮助相关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使用新国标此项规定,本文从地震的复杂性、震级的多样性、新旧国标的一致性,以及使用地方性震级ML转换成面波震级MS开展地震速报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等方面,阐述制订该规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选取昆明基准地震台观测山洞内放置的宽频带地震计BBVS-60及井下放置的GL-S60B深井宽频带地震计记录资料,采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GB17740-2017),对地面及井下地震记录计算MLmbmB(BB)MSMS(BB)等5种震级,得到2种地震计的震级偏差。结果显示,ML平均偏差0.18,mbmB(BB)平均偏差0,MS平均偏差-0.02,MS(BB)平均偏差-0.01。  相似文献   

4.
矩震级及其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叙述地震震级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文中指出,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不会饱和,对于所有地震,无论大小、深浅,无论使用远场、近场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和地质资料中的何种资料,均可测量矩震级,并能与熟知的震级标度如面波震级MS相衔接。矩震级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矩震级是国际地震学界选定的首选震级,负责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部门优先采用的发布的震级。文中介绍了计算矩震级所用的公式,详细解说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分析了由于采用的计算矩震级公式的不同,采取的具体的数值计算步骤的不同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能量震级及其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地震灾害与风险评估,人们更关注的是地震辐射能量ES和能量震级Me的大小,能量震级Me反映震源动态特征,适合描述地震的潜在破坏性。本文介绍地震波能量ES和地震矩M0的物理意义及能量震级Me的定义和测定方法,并测定得到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 7.0地震的能量震级Me为6.3。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2009—2016年内蒙古中西部ML≥2.8中小地震波形记录,采用多台联合反演方法,计算该区中小地震震源谱参数,获得地震矩M0、矩震级MW、应力降Δσ和震源尺度r,利用线性回归,分析近震震级ML、地震矩M0、矩震级MW、应力降Δσ和震源尺度r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应力降模型为增加应力降模型(ISD)。  相似文献   

7.
王卫东  彭建兵  张永志  孟智民 《地震》2005,25(4):113-118
利用陕西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了渭河断陷盆地及邻区的震源参数和环境剪应力场, 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内环境剪应力处于较低水平, 平均值为12.7×105 Pa, 并据此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建立并探讨了环境剪应力与震级ML、 地震矩M0、 矩震级MW的关系, 讨论了环境剪应力与震源深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目录间的对比及标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素云  高阿甲  冯义钧  和锐 《地震》2010,30(2):38-45
本文简述了国内两种主要地震目录, 即破坏性地震目录(MS≥4.7)与中国地震详目(ML≥1.0)的编制依据、 目录内容, 并指出了目录间的差异。 研究了面波震级(MS)与近震震级(ML)间的转换关系, 并推荐了新的转换公式。 最后提出了目录编制标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正帅  周晨  郑建常  刘承雨 《地震》2022,42(1):85-98
采用高频截止(High-Cut)震源模型, 以均方根误差最小原则稳健地求解震源谱参数, 并由此推算震源尺度和静态应力降。 实际应用显示, 该模型的理论谱对观测谱有很好的拟合, 可明显改善拐角频率识别准确度。 计算了长岛震群内71次ML≥2.5地震事件的震源参数, 结果表明: ① 拐角频率处于2~10 Hz范围, 与震级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截止频率范围处于10~30 Hz之间, 与地震大小的相关性不明显; ② 地震矩M0分布在1012~1014 N·m, 与震级ML存在正相关关系: logM0=0.977ML+10.186; ML与矩震级MW之间的关系为: MW=0.651ML+0.766; ③ 根据相对应力降时域演化发现, 自2017年3月3日ML4.5地震之后应力快速释放, 应力降水平在均值附近波动, 而且多数ML≥3.5地震发生于应力降下降之后的回升过程中; ④ 应力降范围在0.01~1 MPa之间, 应力降与震级的统计关系为: logσ=1.158ML-6.591。 长岛震群应力降水平明显偏低, 反映了震中区域构造应力水平较低, 但是中小地震活跃, 推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1548年发生的渤海7级地震引起区域性地震矩释放, 导致长岛震源区内介质相对破碎; 另一方面, 长岛海域断层易受到海水渗入, 引起介质孔隙压力增大, 同时内摩擦系数降低, 从而导致断层内剪切应力降低。 综合而言, 长岛地区虽然处于较低的构造应力背景之中, 但是流体入侵造成的断层内剪应力降低可能是造成长岛地区发生大量中小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选取陕西地震台网及邻省共享台站记录到的2008年5月至2021年5月104次地震资料,应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GB 17740—2017《地震震级的规定》得到新国标震级。研究表明:①新的地方性震级ML比原规范的ML震级系统偏大0.3左右,这主要是二者的量规函数不同造成的;②宽频带面波震级MS (BB)和矩震级MW震级基本一致,无系统偏差,大多数地震震级偏差为-0.1—0.1;③宽频带面波震级MS (BB)比面波震级MS (CENC)整体偏小0.2,二者之间存在系统偏差;④绝大多数地震的面波震级MS (CENC)MW偏大0.2—0.3,二者之间存在系统偏差。  相似文献   

11.
2020年5月6日、5月9日,新疆地区南天山西段先后发生乌恰5.0级和柯坪5.2级地震,系统总结2次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调制地震集中、地震窗、5级以上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2次地震震中附近震前出现形变、电磁和流体观测异常,其中形变异常3项、电磁异常4项、流体异常1项,主要分布在柯坪5.2级地震震中附近。通过对2次地震序列进行跟踪,发现:乌恰5.0级地震余震较少,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4次,最大震级为ML 4.5;柯坪5.2级地震后余震较丰富,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10次,最大震级为ML 4.7,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1.6,b值为0.73。综合分析认为,2020年5月新疆地区2次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的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但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强,主要存在具有中短期指示意义的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12.
2017年伊拉克地震发生在我们划分的巴格达地震区,鉴于不同机构提供的该震震级参数相差较大,本文利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分情况讨论了该震所属地震类型,并分析了巴格达地震区地震趋势.结果表明:若2017年伊拉克地震为MW7.3,则该震为第3锁固段向峰值强度点演化过程中发生的1次显著前震,该区未来将发生MW7.7~8.2(双震型为MW7.5~8.0)标志性地震,目前已接近临界状态;若2017年伊拉克地震为MW7.5,除可能为显著前震外,还可能为标志性地震(双震)之一,若如此两年内该区将发生另一次MW7.5地震;若2017年伊拉克地震为MS7.8,则该震为第3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对应的标志性地震,与我们对该震的前瞻性中长期预测结果相符.我们判断该震不为主震,预测该区未来还将发生MW7.8~8.3(双震型为MW7.6~8.1)标志性地震,目前该区远离临界状态.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记录到的2018年9月12日陕西宁强M_S 5.3地震的波形数据,使用新震级国标计算了此次地震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得到震源机制解及矩震级M_W。结果显示:利用50个宽频带测震台站的波形数据测得此次地震的M_(S(BB))为5.0,与GCMT测定的M_S震级一致;由CAP方法反演得到的最佳双力偶参数为节面Ⅰ:走向169°/倾角81°/滑动角9°,节面Ⅱ:走向78°/倾角81°/滑动角171°;矩震级M_W为5.0,与USGS公布的结果较一致,与GCMT公布的结果仅差0.1。研究认为,此次地震震级应为5.0左右,在日常地震速报中可将M_W作为首选发布震级;而对于中强地震,M_(S(BB))震级相较于M_S震级作为发布震级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A relation between surface-wave magnitude Ms and fault area S for great earthquakes has been proposed
log S 2Ms − 11.5 (Ms > 7.5)
A similar formula has been also derived for body-wave magnitude mb* redetermined from maximum amplitudes of short-period P-wavetrains
log S ∝ 1.7 mb*
These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a theoretical relation expected on the basis of long-wave approximation. Because wavelengths of seismic waves used for the above magnitudes are very short compared to the size of earthquake sources, these relations represent the short-period nature of the earthquake process.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extreme values has been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considering that the component waves which constitute the wavetrains for mb* and Ms determinations originate from the random fracture of fault heterogene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