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勇  胡朝忠  田勤俭  王林  杨攀新  熊仁伟 《地震》2014,34(3):117-124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龙蟠乔后断裂带剑川段晚第四纪以来长期活动,横跨断裂的水系左旋断错量可分为40 m、140m、550 m、1040m四个等级。经详细考察.后选择后菁拉分盆地开挖探槽。探槽揭示了两次M>6.5古地震事件:一次发生在10010±40aB.P.之前;另一次发生在6130±40a B. P.和6320±40a B.P. 之间。结合前人研究,分析得出剑川盆地全新世以来发生了3次M>6.5的地震,发生时间分别为1751 年、6230士130a B. P.和10737±468aB.P.,其重复间隔约为5300a。由于1751年剑川6¾级地震相对于前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偏小,而且其离逝时间较前一次要明显长一些,故本段的地震危险性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详细的野外填图,获得了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热水断裂段的断错地貌,其水系右旋断错量为140~940m.沿断裂带的探槽开挖,揭示距今9645±220 a B.P,热水段曾发生一次古地震事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热水断裂段上古地震复发间隔约3365 a,全新世以来的倾滑速率为0.03 mm/a.热水-日月山断裂带上已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9865±40 a B.P~9425±35 aB.P,6280±120 a B.P和2220±360 a B.P,复发间隔为3500 a左右,由于该断裂段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距今已接近2220年,与其复发间隔3365 a年相比尚有一段时间,但考虑到古地震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年代样品的误差,初步推断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热水段的地震危险性不大,但不排除有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带古地震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带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 ,大致由 4条次级断裂段组成 .沿断裂带发现了多期古地震事件 ,其活动具有时空不均匀性 .其中东段的马衔山段可以确定 2次古地震事件 ,距今 5850± 50 0aB .P .,2 0 60± 42 0aB .P .,复发间隔约 380 0a ;震级 7~ 7.5级左右 .中段的七道梁段发现 2次古地震事件 ,距今 1 682 0± 80aB .P .,1 0 80 0± 1 40aB .P ..西段的雾宿山咸水沟段可以确定一次古地震事件 ,其年代为 1 2 45± 560aB .P .,结合史料考证结果 ,认为就是 1 1 2 5年兰州 7级地震 .从古地震活动年代及复发间隔分析 ,马衔山北缘断裂带未来的强震危险段应为东段的马衔山段和西段的雾宿山咸水沟段 .  相似文献   

4.
会泽—者海断裂位于川滇交界地点,总体走向NEE,倾向NW,倾角60°—80°。本文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地形地貌、断错地层及探槽开挖等对断裂的空间展布和活动性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会泽—者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较强烈,该断裂控制着会泽、者海等第四纪盆地的发展及演化。根据探槽剖面和样品年代测试,揭露了一次古地震事件,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时间应该在(12190±30)—(13730±40)a.B.P.之间。   相似文献   

5.
临泽断裂在地貌上可见3条断层陡坎,总体走向NNW,最长约8 km,东侧和中间陡坎主体倾向E,西侧陡坎倾向W。①利用差分GPS对3条断层陡坎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发现临泽断层陡坎较低,局部发育多级断层陡坎,坡角较缓,高度几十厘米至1米多;②在临泽断裂上选取4个探槽剖面进行古地震分析、样品采集和年代测试,发现东侧和中间的断层陡坎为正断层所控制,西侧的断层陡坎为逆断层所控制;③探槽开挖揭露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临泽断裂上发生过4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8 895±125)a B.P.之前、(7 245±75)a B.P.~(6 190±20)a B.P.、(5120±20)a B.P.~(4.8±0.5)ka和(2 550±50)a B.P.~(2 326±64)a;④全新世以来可以确定3次事件,较早一次事件与榆木山北缘断裂上较早一次古地震事件时间比较吻合,说明临泽断裂可能是榆木山断裂向河西走廊内部继续活动的延伸;最后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约为2 500 a,表明临泽断裂全新世活动一直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6.
在对依兰-伊通断裂通河段晚第四纪活动参数获取的基础上,对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和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有关拟建铁路地震安全的设防参数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通河段总体走向N30-40°E,由3条断层组成,中支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该断裂未来发生7级地震时的水平位移量可能达2.2m左右,垂直位错量约为1.1m左右.该断裂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质表现为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活动.根据探槽结果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得出断裂垂直位错约(1.0±0.2)m,右旋位错量约为(2.7±0.1)m,(1730-30)aB.P.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和水平滑动速率分别约为(0.57±0.11)mrn/a和(1.57±0.06)mm/a.未来100年内若遭遇地震,其最大水平位错量约2.87m,垂直位错值为1.04m.断层影响带宽度约为8m.该研究结果为拟建哈—佳铁路工程可能遭受的断层影响和抗震设防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也为地震安评中线状工程的抗断评价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程理  李光涛  吴昊  余建强  苏刚 《中国地震》2020,36(2):211-220
中甸-大具断裂马家村-大具段位于哈巴雪山北麓及玉龙雪山以北的大具盆地内,总体走向310°~320°,根据卫星影像解译和详细的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认为中甸-大具断裂马家村-大具段自第四纪以来长期活动,横跨断裂的水系右旋位错量可分为8.5~12m、22m左右、47m左右、200~280m、500~510m和1000m左右6个等级。在大具盆地内发现了长约600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这是该断层段在全新世活动的直接地质证据,在破裂带南东端附近开挖的探槽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存在三期活动,可能对应3次地震事件,结合前人在该断裂段获得的地质剖面和断错地貌面测年结果,分析认为马家村-大具段自晚更新世以来至少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4910~45 a BP、7000 a BP左右和32.93~19.96ka BP,利用垂直同震位移值估算了水平同震位移量,最终得出每次地震事件的震级为7.5级左右。  相似文献   

8.
中条山北麓断裂是控制运城盆地南界的主深断裂,虽然对其研究不多,历史地震较少较弱,但活动强度不容低估.通过航空影像解译、地貌测量以及探槽开挖,对运城盐池以南小李村一带的断层分布、地貌面变形以及活动性进行了研究.依据三个探槽中断层活动痕迹,得知全新世以来该段至少发生过三次较强的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1~3.5,3.6~4.4和7.4~8.8 ka BP.通过14C测年确定了断层上下盘相同年代的砾石层,并用差分GPS测量了其高差以及所在位置的地形剖面,得到(24.7±0.2)ka BP以来中条山北麓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75±0.05)mm a??.结合他人的资料,计算出一次大地震的垂直断距可能为2.35 m,除以平均滑动速率,得到特征地震重复间隔可能为2940~3360 a.  相似文献   

9.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也是1668年郯城M8 1/2地震的发震断层。前人对郯城地震的地表破裂向S终止的位置存在多种观点,对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也存在较大争议。文中通过在重岗山西侧和宿迁合欢路北侧开展的探槽开挖工作,发现了该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并对其最新活动时间进行了探讨。重岗山西侧后陈村探槽和宿迁合欢路北侧探槽都表明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在全新世有过明显活动,推测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为(4. 853±0. 012)~(2. 92±0. 3) ka BP。最新活动性质以走滑逆冲为主,剖面上获得的最大断错量为1m。未发现1668年郯城M81/2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到达江苏段的明确证据。  相似文献   

10.
骊山山前断裂华清池以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骊山山前断裂位于骊山北侧,其华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是准确认识渭河盆地东部区域地震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跨断裂推测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人工浅层地震及联合钻孔剖面并通过探槽开挖等多种手段进行探测,所得结果显示,华清池以西段的走向由其西段的近EW向变为N60°W,断裂由2支次级正断层构成,倾向NE,倾角约75°。其中,南支次级断层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的活动证据,北支次级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人工浅层地震探测揭示断裂附近的地层产状整体倾向S,推测与骊山断块自新生代以来向S掀斜运动有关;联合钻探剖面揭示北支断层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土壤层S_2断错位移量约10m;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古土壤层S_1垂直错距最大约7. 8m。探槽剖面揭示西延段断裂自马兰黄土沉积((32 170±530) Cal a BP)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并造成马兰黄土最大总错距约3. 0m。其中,断裂最新一次活动使全新世早期的黄土层L_0((8 630±20) Cal a BP)产生了约0. 9m的垂直错距,并在全新统黑垆土地层S_0((4 390±20) Cal a BP)中形成了明显的张裂缝。最终分析得到骊山山前断裂西延段全新世((8 630±20) Cal a BP)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 11~0. 19mm/a,推测单次事件产生的垂直位错量约0. 9m。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质》2021,43(4)
带的北延部分,因此加强其活动性研究对深入认识滇西北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和川滇块体边界构造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依据1︰5万活动断裂填图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马头水、石岩、玉狮场等探槽揭示出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和沿线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玉狮场—平坡段为全新世活动段并存在多次古地震事件。马头水探槽揭示出的3条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全新世洪积扇堆积,断错的最新地层的年代为(638±40) a BP和(1 335±23) a BP。石岩探槽西段揭露的3条断层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4 383±60) a BP、(4 337±52) a BP和(4 274±70) a BP;探槽东段同样揭示发育了3条断层,主断层下盘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年代为(9 049±30) a BP,上盘断错的2套断塞塘堆积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473±41) a BP和(133±79) a BP。玉狮场探槽揭示出发育了5条活动断层,其中F_1与F_2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和黑色泥炭质土,前者的~(14)C测年结果为(1 490±30) a BP,后者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390±30) a BP和(1 190±30) a BP; F_3与F_4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黑色泥炭质土及上部褐黄色含砂黏土,褐黄色含砂黏土的OSL年龄为(0.6±0.2) ka; F_5断层断错的黏土层的~(14)C年龄为(1 490±30) a。盖场探槽揭示出地震楔、软沉积构造变形和砂脉等古地震现象,垂直错距35cm,估计此次地震事件的时间约为28 000a BP,震级达7级。玉狮场探槽揭示了2次地震事件,第1次事件的时间为(1 490±30)~(1 390±30) a BP;第2次事件的时间约为距今600a,推测震级达7级。马头水探槽揭示出垂直错距约1m的地震事件,发生时间约为600a BP,据地震破裂带的长度、宽度、陡坎高度、位错量并结合宜良M≥7地震和缅甸东吁7.3级地震的经验,认为此次地震的震级≥7级。  相似文献   

12.
山西断陷系交城断裂全新世古地震活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断错地貌调查及探槽开挖表明,晋中盆地西界分布的黄土台地的前、后缘均存在断层,断层的最新活动位于地表陡坎的前缘,地表见到的断层最新活动断面的上升盘是早全新世地层。同时,新民探槽开挖表明,该断裂在早全新世以后曾发生三次古地震事件,最新一次活动接近距今2748a,另两期古地震事件的时间分别距今4037~5910a及8360~5910a。如果取后两次古地震事件时间跨度的中值,这三次古地震事件的间隔分别是2225a和2162a,平均2193a。  相似文献   

13.
纸房断裂位于新疆东北部, 是北天山地区一条NW向活动断裂, 全长约140 km, 其北接阿尔泰山, 南临东天山, 东接戈壁阿尔泰山, 其周围多次发生过大地震。 纸房断裂缺乏历史地震记录, 为典型的地震空区, 且位于Ⅰ、 Ⅱ级活动块体边界带, 断裂活动和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 无人机航测、 开挖探槽和年代测定, 认为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以右旋走滑性质为主, 兼具有逆冲性质, 最新一次事件发生时间为1730~5170 aB.P., 单次事件垂直位移约为0.5 m, 最近地震离逝时间应大于1730 aB.P.。 通过对断裂附近发育的两个小型绿洲分布特点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断裂活动对绿洲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油砂山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英雄岭背斜是柴达木盆地内新构造表现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柴达木盆地内部褶皱向S扩展的最前缘位置。对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和评价地震地质灾害。通过对油砂山山前洪积扇上沿断裂带发育的挤压鼓包进行探槽开挖、油砂山西侧盆地内褶皱陡坎进行测量及晚第四纪冲、洪积地层进行光释光测年,综合分析认为:1)油砂山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盆地内的褶皱陡坎表明至少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该断裂在同一地表迹线上持续活动。油砂山探槽揭露到的断层面产状为N62°W/NE∠17°。探槽揭露到了至少2次构造事件,较新的1次事件Ⅱ发生在距今500a以来,垂直断距约0.25m。目前获得的资料还不能确定它就是1977年茫崖西北的M6.4地震,但也不能排除与该地震有关。较老的事件Ⅰ发生在距今1 000~4 000a之间,垂直断距约0.55m。事件发生后的侵蚀作用影响了事件Ⅰ年龄的限定和事件Ⅰ确切次数的判定。2)油砂山断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8±0.06)mm/a。与该区GPS站点的相对速率相比较表明,油砂山断裂是该区非常重要的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在调节区域构造变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皇城--双塔断裂冬青顶段古地震活动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青顶断裂段位于甘肃古浪皇城-双塔断裂的东段,由南北两条向北东方向呈弧形突出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北断裂为挤压特征的逆冲断层,全长约40km,南断裂为具张性特征的正断层,全长约34km,二者具有内在的成生联系.该断裂全新世以来有过明显的构造活动.通过沿断裂带的追踪考察,在冬青顶断裂段上,开挖了3个大型探槽,经综合对比发现该断裂近15 000a以来共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和1次历史地震事件,其发生年代分别是:事件Ⅰ15 930±1160 a B.P.,事件Ⅱ9 460±700a B.P.,事件Ⅲ5 000±500a B.P.,事件Ⅳ应是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为历史地震事件).这4次事件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准周期复发特征.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活动性最强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主要由5条分支断层组成,并于更新世强烈活动,其中安丘-莒县断裂持续活动至全新世,是1668年郯城■级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文中采用古地震探槽方法研究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并采用14C测年方法确定古地震的时间。结合前人通过探槽揭露的古地震时间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以来共有3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3 000a以来、距今约6 000a和11 000a,垂直同震位移均约1m。1668年郯城8.5级地震在安丘-莒县断裂新沂段山前出露区存在地表破裂的迹象,在隐伏区表现为大量喷砂冒水现象,在探槽揭露的晚全新世地层中有密集的裂缝和砂脉。  相似文献   

17.
三危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缘NW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最新地震活动反映了高原北部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古地震探槽及光释光年代样品测试,对三危山断裂敦煌段的古地震活动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E1发生的年代约为距今(35.1±3.7)~(36.7±4.1)ka;事件E2发生的年代约为距今(76.5±8.8)~(76.7±8.3)ka.三危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03±0.01)mm/a,相应的缩短速率为(0.09±0.01)mm/a.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三危山断裂的地震活动具有分段性特征,中段、东段可能具有独立破裂的能力,也存在与敦煌段发生级联破裂的特征,复发间隔约为40ka,根据经验公式估算三危山断裂可能发生的震级范围为MW7.1~7.5.  相似文献   

18.
《地震研究》2021,44(2)
据历史资料记载,云南宜良地区曾于公元1500年发生过一次M7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但对其具体发震断层及其地表破裂分布的确定,仍存有较大分歧。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基础上,沿宜良盆地西缘断裂进行了翔实的地质地貌调查,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一些地质地貌证据。店房探槽和打挂村探槽组开挖结果揭示:宜良盆地西缘断裂断错了全新世地层,最新一次活动断错了(2 460±30)a BP的地层。结合断错地貌和地震破坏记录的分析,其最新事件可能对应于1500年宜良地震。  相似文献   

19.
昌马断裂位于祁连山西段,是祁连山系列次级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东段的重要构造转换断层之一,于1932年发生7.6级地震。位于昌马断裂中东段的臭水柳沟古地震探槽揭示了2次地震事件:一次为1932年昌马地震事件,另一次为(902±44)a B.P.以来发生的事件,这弥补了昌马断裂全新世晚期古地震事件缺失的现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可确定昌马断裂全新世至少发生7次古地震事件,推测地震复发间隔为1ka左右,部分事件未能揭示。通过探槽揭示的低角度断层、地层变形和部分断裂的地貌特征可知,受阿尔金断裂NEE向挤出的影响,昌马断裂部分段落表现出低角度的逆冲推覆活动,形成其特有的低角度走滑现象,以吸收阿尔金断裂东段的左旋位移。这也说明昌马断裂在承担阿尔金断裂与祁连山西段系列断层的构造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中强以上古地震事件,并造成了黄河阶地变形,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3 136±51)a.BP左右,估算断层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51 mm/a。形成于3 650~2750 a.BP前后的喇家遗址位于该探槽剖面6.4 km处,因此得出拉脊山断裂带上强烈的古地震事件与喇家文化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该研究对认识拉脊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和确定形成喇家遗址的古地震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