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牛志仁  陈党民 《地震学报》1987,9(3):253-265
本文研究了有限长度含有单一粗糙面的垂直走滑断层的滑动弱化不稳定性.我们假定断层强度在其深度方向是均匀的,而在走滑方向是不均匀的,即存在一个高强度段.并假定断层上的粗糙段及断层上的其它部分具有相同类型的本构律,只是峰值应力不同.断层周围的地壳材料用上、下表面应力自由的弹性平板来模拟.我们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理论位移场、应力场和应变场随远场位移的演变情况.此时,断层位移和摩擦应力并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在求解过程中同时确定的.根据计算结果,我们比较了理论位移场及断层上摩擦应力分布在稳定和不稳定滑动情况时的差别.并与内部含有低强度段的走滑断层的场合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贯通地壳的两条相互平行的具有滑动—弱化型本构律的断层的相互作用。采用有限单元—松驰迭代方法,分别对走滑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三种不同情况的断层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模型计算,并对位移场、应力场、应变场以及弹性应变能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所讨论的几种情况下,两条相互作用的断层相继发生失稳,从动态角度反映出断层的相互作用。断层失稳前,在不同区域有截然不同的前兆变化,而同一区域对不同断层失稳的前兆响应也不相同,有些区域为“前兆灵敏点”,而有些地方则为“前兆盲点”。这些结果对于研究合理的观测条件和最佳观测布局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分析大震的前兆异常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求出了以斜角坐标定义的两相条交断层为坐标轴,用弹性地基板定义岩石圈的斜交板弯曲振动方程的解。以此计算距断层较远的垂直地震力,又结合断裂力学,给出计算失稳破裂前断层端部应力强度因子及失稳破裂后地震释放的能量,以及断层两侧产生的相对位移及地震矩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震源应力场的量值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讨论了震源应力场的能量、应力与应变量值。认为震源应力场的初始应力量值与震级无关,主要依赖于真实地质体中岩石的剪切强度和断层面上的静摩擦力值;震源断层附近的应变量值约在10~(-3)~10~(-4)之间;应力降的数值很小,与震级关系不大。根据本文的计算结果,一般地震效率在0.05~0.15之间,能量释放率在0.04~0.12之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绘出了一种利用弹性叠加原理和线性方程组求解技术研究断层运动特征的有限元反演方法。作为算例,文中对鲜水河断层北西段炉霍M.=7.6级地震的断层位错进行了模拟,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断层段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香山-天景山断裂断层泥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香山-天景山断裂11个断层泥和3个断层角砾岩的显微结构详细观察发现, 断层泥可分为颗粒流动条带状断层泥、叶理化断层泥和块状断层泥三类. 进一步对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中的残存碎屑形态优选方位(简称SPO)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叶理化断层泥SPO与剪切带边界斜交, 类似于P叶理; 颗粒流动条带状断层泥SPO基本平行于剪切带边界; 断层角砾岩和块状断层泥的SPO具有随机性. 该断裂断层泥分布在三角形分类图的不同区域, 明显地显示出其运动方式的不同. 这些研究结果为探讨断裂运动方式提供了一种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7.
假定破裂断层到地面覆盖层之间的地壳结构为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将移动位错源在全空间辐射的地震波作为覆盖层底部的入射波,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覆盖层地震响应分析,就能得到考虑断层破裂过程的地震动数值模拟结果。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小计算区域,从而提高计算效率。本文对基于位错源得到的均匀弹性全空间的解析解和有限元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8.
厚板的振动方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弹性理论基本方程出发,根据截面变形几何相似假定,应用两个变形分布函数,建立一种广义厚板振动方程。这种方程将包含和统一日前各种厚板理论,其相应的应力表达式将缩小与三维方程精确解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地震非均匀度物理意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料表明某些强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地震非均匀度(GL值)参数在强地震孕育进入中期或短期阶段出现明显异常变化, 显示出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状态发生变化. 本文通过对含有障碍体的平直断层、 挤压型雁列式断层及Ⅲ型剪切裂纹等3种类型的岩石样本变形破坏过程声发射事件时间序列的分析, 讨论了GL值变化的物理意义. 计算结果表明, 这3种标本变形破坏过程中, 在应力应变处于非弹性阶段前夕或在岩石整体破裂失稳前破裂成核期间, GL值出现持续大于1的异常变化. 表明GL值能较好地刻画受压岩石破坏前的应变的非弹性变化, 具有一定的标本破裂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钢筋混凝土L形柱分析时平截面假定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选取剪跨比和弯扭比这两个影响平截面假定成立的主要参量,在截面层次上以截面应变误差分析作为平截面假定成立的定量判定依据,构件层次上以两种模型得出的柱顶侧向位移误差作为依据,对处于弹性阶段的L形柱平截面假定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受力情况下平截面假定适用的最小剪跨比。  相似文献   

11.
邵叶  刘特培  刘吉平 《地震》2016,36(2):132-140
利用广东新丰江锡场2012和2013年2次MS4.8地震震中附近的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精定位小震资料,依据小震丛集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演得到了锡场附近2条相交断层的详细参数及地理分布。NEE向断层F1的走向为78.5°,倾角为87.7°,长度约8.2km,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NW向断层F2的走向为137.3°,倾角为87.9°,长度约5.9km,以左旋走滑错动为主。用断层附近ML3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证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并由2次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判断出各自的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山西大同Ms 5.6地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同震区先后在 1989、1991和 1999年发生MS >5地震 ,利用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精确的地震序列震源定位 ,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震源机制解资料 ,详细地分析对比了 3次子序列的异同。结果显示 ,1999年MS5 .6地震的震源断层是走向NWW、长 16km、宽12km、埋深 5km以下、倾角近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而前 2个子序列是NNE为主的右旋走滑断层活动所致 ,表明地震破裂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 2个以上方向先后出现、并且强弱有别的地震破裂是普遍存在的 ,表明震源环境的复杂程度与地震序列的类型有关。虽然震区存在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向的团堡断裂 ,但目前没有证据说明震源断层和 2条构造断层连通。 3次子序列的震源断层都是走滑断层 ,也和 2条构造正断层有别。 1999年的子序列可能属于新破裂。  相似文献   

13.
平行走滑断层相互作用的粘弹模型和减震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征祥  刘桂萍 《地震》1999,19(2):127-134
研究了二维粘弹性介质中平行走滑断层的相互力学作用及其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当一条断层发生滑动,将导致平行断层面上剪切应力减小,因此,可能推迟平行断层发生滑动,推迟时间在几年至几百年的范围内,这取决于发生滑动的断层与平行断层之间的距离,以及平行断层自身应力积累孕育地震过程经历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印尼地区地震断层面上的海潮负荷应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印尼地区3574次M≥5.0地震震源断层面上的海潮负荷应力进行计算,研究了地震断层上的负荷应力随深度变化以及随断层倾角和走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断层上的负荷正应力大于负荷切应力.逆断层上的负荷应力最大,其它依次为斜滑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倾角范围在0°—50°的断层上的负荷正应力随倾角增大有减小趋势,负荷切应力在30°—50°倾角范围的断层上较大.负荷应力随断层走向的趋势性变化不明显.不同类型断层上的负荷正应力和切应力在震源深度15km处均达到最大,之后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当震源深度小于40km时,断层面上的海潮负荷应力的量级与固体潮应力相当.因此指出,在潮汐应力对地震影响的研究中,对震源深度小于40km的海洋和沿海地震,除固体潮汐应力外还需要考虑海潮负荷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2010年8月4日至2013年4月24日在福建仙游共发生记录到地震667次,其中最大地震为2012年4月15日发生的ML4.1级地震。本文利用矩张量反演方法 ,反演得到2012年4月15日ML4.1、2012年11月25日ML3.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都为走滑断层,断层走向为北西向,主压应力轴方向为近南北向。分别利用波形拟合和sPL深度震相方法确定2012年4月15日ML4.1地震的震源深度,认为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8~9 km。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对中国大陆的应力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传递到中国西藏境内发生在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县地震的应力.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导致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地震节面和滑动方向的库仑应力增加(2~3)×103 Pa和(2.4~3.1)×105 Pa,表明这两个地震受到尼泊尔地震序列的触发.其次,我们计算了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在中国大陆及其附近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喜马拉雅主山前逆冲断裂和青藏高原内部的拉张正断层上的库仑应力有较大的增加,而青藏高原的走滑断裂,如阿尔金断裂、东昆仑断裂、玉树玛曲断裂、班公错断裂西部、嘉黎断裂的库仑应力有较大的降低.天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库仑应力降低.而华北及东北、华南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后,计算了该地震序列造成的水平应力变化.水平面应力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北向(青藏高原大部和新疆区域)增加(拉张),而在地震序列东侧的西藏南部和川滇地区南部降低(压缩),在华北和东北仅有少许增加,在华南地区有少许降低.在中国西部,主压应力表现为以2015年地震序列为圆心的向外辐射状,而主张应力方向与同心圆切线方向大体一致.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在东北地区为北东向,在华北地区为北东东向,在华南地区为南东东向.这种模式与现今构造应力场方向相似,表现了2015尼泊尔地震序列所代表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7.
天津及邻区1999~2000年地震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使用的是天津市、河北省地震台的 P,Pn波初动方向资料 ,研究了 1 999~ 2 0 0 0年发生在天津及邻区的 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其中 1 999年 8月 1 1日河北省大城县 ML 3.1地震发生在大城断裂上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 (走向 2 0 8°,倾角 54°,滑动角 1 2°)与大城断裂的走向一致。2 0 0 0年 1月 2 6日蓟县 ML 3.3地震发生在蓟县 -邦均断裂上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 (走向 2 85°,倾角 77°,滑动角 1 38°)与蓟县 -邦均断裂的走向一致。表明这两个断层在活动 ,这两个地震发生在多年来 (有感 )地震不多的地区 ,并且是发生在首都圈中部 ,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Recent high-resolution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the Kunlun fault in northeastern Tibet shows clearly that the Moho is cut off by a complex thrust fault system. Moho offset is a general phenomenon,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ynamic mechanism. In this study, contact models with Maxwell materials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mechanical process of Moho offset induced by the aseismic slip of deeply buried faults. Based on the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we project a single fault model and a complex fault system model with two faults intersecting. The deformations of the Moho, the aseismic slips, and contact stresses on faults in different model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ho offset might be produced by aseismic slip of deeply buried faults, and the magnitude is influenced by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faults and the viscosity of the lower crust. The maximum slip occurs near the Moho on the single fault or at the crossing point of two intersecting faults system. Stress concentrates mainly on the Moho, the deep end of faults, or the crossing point. This study will throw light 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Moho offset and aseismic slip of deeply buried faults. The results of complex fault system with two faults intersecting are also useful to understand the shallow intersecting faults that may cause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9.
ThestructurefeaturesofstickslipmechanismofthestrikeslipearthquakegeneratingstructureintheinterioroftheChinesemainlandWENL...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ports internal structures of a bedding-parallel fault in Permian limestone at Xiaojiaqiao outcrop that was moved by about 0.5 m during the 2008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fault is located about 3 km to the south from the middle part of Yingxiu-Beichuan fault, a major fault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system that was mov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The outcrop is also located at Anxian transfer zon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segments of Yingxiu-Beichuan fault where fault system is complex. Thus the fault is an example of subsidiary faults activat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fault has a strike of 243° or N63°E and a dip of 38°NW and is nearly optimally oriented for thrust motion, in contrast to high-angle coseismic faults at most places. Surface outcrop and two shallow drilling studies reveal that the fault zone is several centimeters wide at most and that the coseismic slip zone during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bout 1 mm thick. Fault zone contains foliated cataclasite, fault breccia, black gouge and yellowish gouge. Many clasts of foliated cataclasite and black gouge contained in fault breccia indicate multiple slip events along this fault. But fossils on both sides of fault do not indicate clear age difference and overall displacement along this fault should not be large. We also report results from high-velocity friction experiments conducted on yellowish gouge from the fault zone using a rotary shear low to high-velocity frictional testing apparatus. Dry experiments at normal stresses of 0.4 to 1.8 MPa and at slip rates of 0.08 to 1.35 m/s reveal dramatic slip weakening from the peak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around 0.6 to very low steady-stat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0.1-0.2. Slip weakening parameters of this carbonate fault zon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clayey fault gouge from Yingxiu-Beichuan fault at Hongkou outcrop and from Pingxi fault zone. Our experimental result will provide a condition for triggering movement of subsidiary faults or off-fault damage during a large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