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据天文台计算,1982年3月10日起,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将在太阳一侧排列成一直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九星联珠”,有人认为“九星联珠”可能会突然刹住地球自转速度,导致世界上一些地区发生大地震和火山爆发.这曾引起许多人的耽忧.特别是我们临汾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强烈地震,1975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可是时过七年迄今未见中强地震.今年“九星联珠”的出现对地球到底能产生多大影响?会不会诱发地震?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设计了“九星联珠”对动物行为影响的观察实验,趁此百年难遇的特异天象发生之机,试图探讨这个问题.一、“九星联珠”对地球影响的论点今年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出现了两次难得的扇形角度较小的聚会.第一次发生在3月10日,九大行星都聚集在黄经169°(地球)至265°(海王星)的一个96°扇形区域里;第二次聚会发生在5月16日,聚会的扇形区域黄经从200°(水星)至304°(金星),张角为104°,较第一次大一些.由于九大行星的绕日运行速度和公转周期相差很大,故“九星联珠”的现象是少见的,据计算平均周期为179年.  相似文献   

2.
运用刘复刚和王建(2013a)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K指代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时,一般情况,行星系质心是和木星位于太阳一侧.当其它3颗大质量行星(或其它7颗行星)和木星分居在太阳两侧,并且这4颗大质量行星(或8颗行星)与太阳近似排成直列的状态时,行星系质心则处在木星相反一侧,这时造成了太阳绕太阳系质心顺时针旋转的假象.本文对这一认识进行了澄清,并通过图示的方法定性地解释了太阳在一个行星系统平均轨道会合周期内角速度的变化特征.相当太阳系质心(C)从太阳本体旋出直到C再次旋进太阳本体这一时段,太阳轨道运动是处在减速期;而当C旋进直到旋出太阳本体这一时段,太阳轨道运动处在加速期.并将其运动特征与太阳轨道角动量的变率进行了对比,这将为揭示太阳活动规律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和新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标识行星会合或排成直列程度的方法,是分析行星系统与太阳活动关系的关键.两颗行星会合可以给出准确的会合周期.行星越多获得准确的会合周期就越困难.以往表达多个行星排成近似直列的方法多采用I指数,I取值在0和1之间.但I指数无法呈现多个行星排成直列程度的连续变化过程,也无法区分行星在I指数构成中是位于太阳一侧还是分居在太阳两侧,更无法确定行星系质心与太阳位置关系的变化.K指数是将8大行星轨道半径按质量权重构成的矢量和的模除以一个天文单位的距离长度.K取值在0和7.5105之间.研究表明,行星引潮力会合指数KJ-M具有指代对太阳造成引潮力和引力周期规律的作用.行星质量权重会合指数KJ-N具有指代行星系质心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规律,进而指代太阳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规律.这为进一步探讨太阳轨道运动和太阳活动关系研究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面观测到的物理场变化可表示成X=X1+X2+X3。式中,X1和X2分别为地球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决定的场分量,X3为干扰量(技术和仪器等的干扰)。7.1磁场变化与太阳系行星旋转周期的关系太阳系包括9颗大行星,根据行星形成特性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类地行星,除地球外,包括水星、金星、火星;二是木星类行星(巨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7.1列出了行星的若干特征。由表可见,地球和火星自转周期几乎一样,火星昼夜比地球昼夜长41分钟,金星和水星自转极慢,金星周期为584个地球日,水星为116个地球日。类地行星平均加权密度为5.14g/cm3,巨…  相似文献   

5.
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季节性和年变化的成因已达成基本共识,但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成因尚无定论,它们或归因于太阳活动、日月引潮力、地壳反弹、大气圈波动或行星摄动的影响等.直至目前,地球自转变化的规律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研究发现:根据行星会合指数(K)标定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行星会合指数(K)的FFT检测发现太阳轨道运动周期与前人研究的地球自转日长(LOD)变化周期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太阳轨道运动在受到行星系统力矩作用的同时,致使近日行星轨道运动受到太阳引力作用的波动影响而产生扰动.受太阳巨大引力作用的牵制,导致地球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轨道角动量的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地球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之和守恒,进而推断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响应,这在思想方法上是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6.
基于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K)运动学方程,得到太阳绕太阳系质心绕转的真正周期为准22.1826年.在整个太阳系角动量守恒前提下,根据K指数所指代的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轨迹推出:太阳绕转和太阳自转各自角动量虽不守恒,但二者角动量之和守恒.当行星系统处于最大相背离状态,太阳自转角动量增加,太阳自转受到逆时针方向旋转切向力的作用;当行星系统处于最大会合状态,太阳自转角动量减小,太阳自转受到顺时针方向旋转切向力的作用.行星系统远日4颗大质量行星和近日4颗小质量行星对太阳引力的合力沿太阳绕转轨道半径垂直方向的分力,具有准22年周期变化,而且该力的方向就是沿太阳旋转运动轨迹的切向方向.该分力11年与太阳自转方向同向,另11年与太阳自转方向反向,且分别对应太阳自转角动量11年增大和11年减小的变化.这为研究太阳22年磁周期动力学机制探寻到一种新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刘复刚和王建(2013)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K),已经给出了太阳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轨迹,并得到其恒星周期为准22年.这一恒星周期是根据行星系统中按各自行星质量权重求得的23.77208年周期与通过图像获得的19.8585年行星会合周期的平均值得到的.因为各行星的周期都是恒星周期,故本文通过对K2函数求导方法得到的23.36886年周期也是恒星周期,它与23.77208年周期近似相等,这进一步证实太阳轨道运动恒星周期与由行星系统质心运动所指代的会合周期不同,二者之差异可能与坐标系的选择有关.顾及太阳质心的动与不动两种情况,选取其平均值22.33年作为太阳轨道运动的恒星周期.结果发现,这一周期与太阳活动22.20年磁周期一致.这表明通过修正后的太阳轨道运动特征图像可以近似预测太阳活动和相应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地球弓激波及其与行星际激波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定地球轨道附近的行星际条件和地球弓激波的几何位形,本文分析向阳侧弓激波强度参数沿激波阵面的分布,以及行星际激波与弓激波的相互作用.对于弓激波阵面相对日地连线轴对称的情形,得到如下结论:(1)弓激波强度参数分布相对由行星际磁场和日地连线构成的基准面对称,各激波强度参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基准面上.磁压比在垂直激波线一侧较大,而气压比在平行激波点一侧较大,导致总压比相对日地连线大致呈轴对称分布.(2)随着行星际磁场与日地连线夹角的增大,弓激波强度参数的最大值有所减小,且位置朝远离日下点方向偏移;但气压比和总压比的分布基本上不受影响.(3)行星际激波透过弓激波之后,切向磁场比更接近于1,但总磁场跳变幅度增大.(4)透过弓激波之后,行星际准垂直激波的总磁场比更接近于1,准平行激波的总磁场比则反之.  相似文献   

9.
基于行星会合指数和行星系日心经度分别获得行星系质心到太阳的距离和日心经度的变化特征,发现杨学祥等(1999)指出的在1990—1994年太阳轨道运动并没有绕过太阳系质心这一特征具有准179年周期.根据对会合指数K极小值的分析表明,当会合指数向量K_(sp)0时,行星系质心和木星在太阳一侧,保持与太阳同步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当K_(sp)0时,则出现行星系质心和木星分别处在太阳质心的两侧,此时行星系质心没有绕过太阳质心,致使太阳质心没能绕过太阳系质心.行星会合指数与行星系质心日心经度两个时间序列的功率谱检测出不同的周期,表明二者指代的物理特征不同.分别对行星会合指数和行星系质心日心经度最强功率谱所标定的19.86年和11.86年周期的物理意义进行澄清,前者是行星会合指数K在极大值附近具有相等K值的频率所表现出的周期,它不是方向周期;后者主要指相对于太阳质心,行星系质心轨迹的封闭曲线旋进和旋出所对应的相同日心经度的频率明显增大所表现出来的周期,它不是理论上K指数相等条件下的周期.这为探索太阳轨道运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21,(4)
正地球虽然在现代的太阳系中是一粒很小的"尘埃",然而却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高智慧生命体的行星。太阳集聚了太阳系中99%的质量,而其余8大行星、小行星带及柯伊伯带等共同"瓜分" 了剩余1%的质量。8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而远,地球位列第三,与地球相邻的是金星和火星,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圈均以二氧化碳(CO_2)为主,  相似文献   

11.
1 PROBLEM DEFINITION Owing to the practical importance of the initiation of motion many researchers began to tackle this problem ev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e.g. Kramer (1932, 1935), Casey (1935)). Shields (1936, Fig. 1) developed a non-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of Casey, Kramer, USWES and Gilbert, together with his own data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with succinite sand, lignite, granite chips and heavy spar. Despite the different material p…  相似文献   

12.
赵洪声 《地震学报》1981,3(2):170-176
本文研究了云南省大地震前中高纬度西风带、副热带高压以及孟加拉湾低槽的活动.借助于统计试验,找到了经向环流指数的突变特征和相应的地面气压场的空间分布模型,从而给出了云南省大地震(M7)的一种短期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用断裂力学的方法研究地震断裂的扩展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断裂力学的实验结果和理论,结合地震资料及其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地震断层扩展的一种新的模式--地震断裂扩展的曲面模式;并用数值的方法计算了在二维情况下地震断层沿曲面(线)扩展的途径。根据这类地震的特点,指出对于这种地震可由其总体破裂的方向确定其发震地区的最大构造主压应力方向。并对唐山等地震实例提出了解释。 在计算方法上,本文对流行的有限单元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存贮减少,并提高了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theories of deposition of sediments in hydrological systems are investigated. Several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heuristic schemes are presented. It is then also shown that sedimentation problems can be treated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相似文献   

15.
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国际上对火星磁层探测所取得的资料,并与地球和太阳系其他一些行星磁层进行了对比,简单介绍了火星磁层的理论研究概况,指出了目前火星磁层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极区电子沉降对电离层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极区电离层模式中,考虑了软电子沉降引起的电离,并对差分方法的应用提出了改进意见.模拟了不同特征的沉降电子对极区电离层的影响,发现平均能量低的电子束能够形成明显的电离层F层,平均能量较高的电子束能使得最大电离的高度下移,形成明显的E层,甚至其电子浓度高于F层.将电子沉降的卫星测量结果作为电离层模型的输入,所得F层临频与观测结果符合较好.通过分析中山站电离层统计结果,综合电子沉降在极隙区的分布特征和上述模拟结果,认为中山站磁中午现象主要由电子沉降所致.  相似文献   

17.
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计算机系统中除计算机的通用设备外,还有一些地震传输台网专用设备,如地震触发器、编码遥控设备、SZ—3回放定位装置、SC—60型光线示波器等。这些设备必须通过接口电路与计算机联接。而这些接口电路是由台网用户自己设计,因此在设计和联接时必须注意计算接口的有关约定,不然不仅会影响专用设备的可靠性,还会影响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本文就是以地震专用设备与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联接时应解决的问题为例进行简要地讨论,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可供台网联调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60 records from the 20 stations within 100km to the epicenter of Lushan earthquake, the predominant period, period of peak response spectrum, duration of ground motion, and source dura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the study, we conclude that within 100km to the epicenter, the scope of predominant period is 0.013~0. 275s in EW, NS and UD direction; the scope of period of peak response spectrum for 5% damping ratio is 0.03~0.65s; the scope of 90% ground motion durations is 5. 1~35. 9s; the scope of averaging source duration is 6.41 (EW), 6.05 (NS) and 5.47s (UD).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ground motion duration calculated by 20 stations dada, the predictive curve and equation of ground motion duration is regres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cent equation of ground motion duration by Bommer (2009). We find that the ground motion durations of most stations are larger than predictively mean value by Bommer (2009), which means that the source effect of Lushan earthquake is relatively larger. Lastly, by the contour figure of ground motion duration and source dur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directivity character of duration is relatively apparent in NE direction. The relatively larger source duration and ground motion duration in NE direction indicate more energy release in the main shock of Lushan earthquake, which perhaps causes the relatively less aftershocks in this direction. The duration has no hanging wall effect, which perhaps results from the blind-reverse fault structure of Lush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Gauss定理证明了作者所写《非均匀介质电场的逐次逼近解法和直流电测井的几何因子》一文中所提出的逐次逼近解法在某些前提之下的收敛性。 首先假定整个空间由两种不同的介质组成,它们的电导率分别是σ_0和σ_1。我们令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probability-distributed catchment model, as originally proposed by Moore &; Clarke (1981), is re-examined from a maximum statistical entropy viewpoint.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within a catchment is treated as a problem of statistical inference and resolved using an entropy maximization technique. A simple runoff generating mechanism is employed,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catchment mass balance equation, yields a catchment model involving just one dynamic parameter, y, and two constants, k and λ. The parameter y determines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catchment storage V and runoff q. The latter is nonlinearly related to V through q = k(1—λyV), where y provides the nonlinear departure from the simple linear reservoir q = k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