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地震记录反演震源非均匀特征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地震记录反演震源非均匀特征是目前强震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与震源反演相关联的六个环节即震源模型及模型参数、格林函数计算、观测数据、反演准则与目标函数、初始模型与迭代方式、反演精度与分辨率等进行了初步阐述和分析,同时对地震源反演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以小震的记录作为格林函数来成像中强地震破裂增长的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迭代法中同时拟合多台的P、S波形,估计了子事件相对格林函数事件的破裂时间和振幅。我们用小事件作为格林函数反演了发生在帕克菲尔德地区的2次中强地震的加速度图。第1次地震(M=4.6)于1993年11月14日发生在米德尔山,震源深度11km,在下一次帕克菲尔德主震的假定孕震区内。第2次地震(M=4.7)于1994年12月20  相似文献   

3.
近震源宽频带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忠良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4,16(2):141-152
以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地震(Ms=6.1)的15次余震为例, 使用简单介质模型进行近震源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并试图通过反演结果的讨论, 进一步明确有关方法的意义和限度。将DCS-302数字磁带加速度仪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获得的三分向近震源宽频带记录进行两次积分得到位移地震图, 对依据震相特征选出的信噪比较大的直达P波、直达S波和SP转换波波形在频率域进行矩张量反演。反演中采用均匀弹性半空间的格林函数。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简单的介质模型, 选取信噪比较大的震相进行矩张量反演, 对MLL约为4-5的地震可以较好地给出震源机制解。在不十分了解详细结构的情况下, 用本文所发展的反演方法处理大量中小地震求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是十分便利的。地震矩张量反演的结果给出禄劝地区的主压应力轴为近NNW向, 接近水平, 表明该地震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界的构造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云南禄劝地震部分余震的矩张量反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江川  吴大铭 《地震学报》1991,13(4):412-419
利用数字盒式磁带记录加速度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网所记录的三分向近场加速度图,通过矩张量反演确定了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 Ms=6.1地震的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以均匀半无限弹性介质的格林函数解释路径效应,并通过正演计算识别由两次积分得到的位移地震图中的直达 P 波、直达 S 波和 SP 转换波震相,然后用这些震相进行矩张量反演.反演结果表明,在解超定线性方程组时,采用适当的加权系数,可使上述直达波和转换波的理论计算值与观测值拟合得较好.尽管用以反演的三个余震大小不同(震级 ML48,3.2,3.5),震源位置也有差别,但它们的震源机制却非常接近,且与主震的震源机制相当一致.这一特征显示了余震的发生与主震发震构造的内在联系.这些实例说明,由震源球球面上分布适宜的数字地震台网取得的近场加速度资料,借助于即使是简单的介质模型,通过地震矩张量反演,不但可以得出这些地震震源的主要成份————剪切位错源,同时还可得出震源所含的其它成分,如膨胀源和补偿线性向量偶极.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地震的震源深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郑斯华 《中国地震》1995,11(2):99-106
在本研究的前一项工作中,根据WWSSN的长周期无震体波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技术,确定了1966年至1980年期间发生在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11个主要地壳地震和地震矩张量,同时得到了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深度。所分析的地震具有较浅的震源深度,且均分布于上部地壳范围内,本文根据上述结果,结合其它逐个测定的1964年至1986年发生在青藏高原的78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深度的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  相似文献   

6.
混杂的全局最优化算法是一种模拟退火法和下坡的单纯形法相结合的方法,该法用来反演远震体波求解震源参数,在时间域对震源时间函数加约束,反演双力偶参数而不是反演矩张互通主考虑多重震源导致非线性和多重模型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目标函数包括许多局部极小值。  相似文献   

7.
当经验格林函数法应用于软土层上的观测点所记录的地震图时,有必要考虑软土层的非线性行为。实践中,经常假定地震波只在入射到局部软土层后才受到土壤非线性的影响。然而,如果我们考虑连接震源和测点的地震射线,地震射线穿过软土层若干次也许是真实的。因此,在地震波由震源传播到接收点时,假设地震波受到土层非线性影响若干次是合理的。这一可能的现象就是本文所指的“多重非线性效应”。在经验格林函数法中考虑这些效应,笔者提出用“非线性参数”表示由于土层的非线性导致的沉积层介质特性对线性状态的偏差,同时用于修正格林函数。这些参数用于2000年鸟取县西部地震和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的地震动模拟。发现,尽管新参数十分简单,但对改善模拟结果却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赵卫明  金延龙 《内陆地震》1998,12(4):304-311
应用射线追踪方法及由震源参数和速度联合反演获的地壳速度结构,对吴忠、灵武地区1982-19983年发生的全部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利用DE算法反演地壳速度模型和地震定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差异演化(Differential Evolution)非线性全局优化算法,设计了一种反演地壳速度模型和进行地震定位的方法,并给出了反演结果的具体分析.利用有限差分算法计算速度模型的走时场,可以节省大量的计算量,加快计算过程.反演得到的地壳速度模型和地震的震源参数可以直接用于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还可以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得到的三维速度结构对地震重新定位,从而得到较为精确的震源参数.地壳速度模型的反演方法也可以用于三维速度结构的反演.  相似文献   

10.
使用正演点源求和技术对大地观测台网记录到的1992年6月28日兰德斯地震的位移地震图进行了决定性的模拟。虽然数据组是稀少的,但仍能有力地确定主要的破裂裂参数。例如,总滑动分布、破裂速度、上升时间和总的震源持续时间。如能得到本区合适的格林函数表,则本比较简单的方法于大震后的快速跟踪使用。  相似文献   

11.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6,18(2):156-169
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省共和县发生了一次震级MS=6.9地震.这次地震之后,于1990年5月7日、1994年1月3日和1994年2月16日在原震区又发生了MS分别为5.5,6.0和5.7的余震.我们分别以这几次余震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对该地震的长周期记录进行反褶积,提取了该地震的远场震源时间函数.无论以哪次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反褶积的结果都相当一致.结果表明,发生于1990年4月26日的MS=6.9地震至少由两次规模相当的事件构成,两次事件的发震时刻相差约30 s.第一次事件的持续时间较短,约12 s,震源时间函数的上升时间约5 s;第二次事件的持续时间较长,约17 s,上升时间约8 s.分析分别从P波和SH波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我们注意到,从SH波中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比从P波中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复杂,表明这次地震的震源过程除了上述两次规模相当的事件外,还存在规模较小的事件.这一结果与我们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结果以及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借助于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我们以较小余震对较大余震做反褶积得到较大余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发生在1994年1月3日的MS=6.0和1994年2月16日的MS=5.7地震的震源过程相当简单,其震源时间函数为一简单脉冲.对于1990年4月26日MS=6.9地震,我们从不同台站的资料中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具有方位依赖性.然而,这种方位依赖性在3个余震的震源时间函数中几乎没有显示.从不同台站或同一台站的不同震相求得的震源时间函数的幅度存在差异,但震源时间函数在其持续时间上的积分却相当稳定,亦即从任何一个台站测得的标量地震矩相当一致. 以3个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得到的1990年4月26日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分别为22(以1994年1月3日MS=6.0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26(以1994年2月16日MS=5.7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和66(以1990年5月7日MS=5.5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据此推算,MS=6.0地震与MS=5.7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1.18;MS=6.0地震与MS=5.5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3.00;MS=5.7地震与MS=5.5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2.54.这些结果与我们从资料中直接得到的相对标量地震矩(分别为1.15,3.43和3.05)一致,表明了作为提取震源时间函数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副产品的相对标量地震矩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很稳定的度量.   相似文献   

12.
在利用区域台网记录到的高颇地震图进行震源参数反演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不带约束条件的地震矩张量研究反映小尺度构造复杂性的小震的震源过程.为了措述地震机制解随时间的变化地震矩张量的每一个分量都具有各自的时间函数.合成地震图与观测地震图的拟合程度由两者均方差的极小值几表示.初始的地蔑图由一系列称为差函数的时变函数叠加得到.考虑所研究地区的两个可能的极端情况给出两个结构模型.针对这两个模型的一系歹〔震源深度.用多模蚕加(modal:ummation)方法算出羞函数.在反演过程中.针对两模型之间的过渡情况和不同的震源深度用线性插值方法给出新的墓函数.从而计算出新的合成地震图.将这些合成地震图与观测地震图进行比较反复迭代.直至两者均方差的极小值乓收数至预先指定的阅值之内为止.使用脉冲时间函数和有限宽度时间函数算出位移和速度的合成地震图作为‘观测.记录,用以对反演方法进行检验一针对两种结构模型作出合成的“观测’记录:一种模型处于用来计葬墓函数的两个给定结构的范围之内另一种模型在这个范围之外.在合成记录中还考虑了随机噪声的影响.对上述第一种模型.当噪声水平小于信号蜂值20%时.矩张最反演得到满意的震源时间函数.而上述第二种模型出现虚假的体积量.如果消除了这种虚假录.则用矩张量的偏差部分可较好地确定震源机制解.使用上述方法.用意大利东北部Friuli地区1987年12月27日M乙=29地震的垂直分摄地震凶进行矩张盆反演.所得震源机制解与几个台站的P波初动极性分布相符.其震源时间函数则显示出一个可能的多次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13.
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弃掉以往完全用经验方法确定用于合成大震的小震数目的方法,考虑了大地震断层各个子断层位错的不均匀性,使得经验格林函数方法的物理意义更加清楚。用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以汶川MS6.4余震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模拟了九寨白河台、松潘安宏台、皋兰台和成都中和4个台站的加速度时程,与以往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比较,模拟结果的反应谱与记录符合得更好,证明了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可以反映震源位错的复杂分布,可以在工程地震中用来估计场地地震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夏晨  赵伯明 《地震地质》2015,(2):529-540
针对大小震拐角频率的差异,假设大震断层上每个子源的拐角频率与已破裂的子源个数平方根成反比,基于ω2震源谱模型,通过理论推导构建了一个函数,将动力学拐角频率引入经验格林函数法。以汶川地震余震记录为格林函数,分别用改进前和引入动力学拐角频率后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5·12汶川大地震强地面运动。对比合成结果与观测记录,结果表明改进前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的地震动在低频部分相对实际记录偏低;引入动力学拐角频率之后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的结果在高频基本保持不变,低频部分得到提高,并与实际记录符合。引入动力学拐角频率后,大部分合成结果很好地符合实际记录。说明动力学拐角频率可有效改善经验格林函数法的低频合成结果,同时验证了经验格林函数法对MW7.9特大地震地震动合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远震P波波形反演渤海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用理论地震图反演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利用16个WWSSN台记录的渤海地震(1969年7月18日,M=7.4)远震P波波形,用我们的反演方法重新测定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文中以剪切位错源的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记录波形的相关程度为判据,测得该地震的震源参数为:地震矩3.9×1027达因·厘米;震源破裂持续时间6秒;位错面两个可能的选择解是:(1)θs=207°,δ=87°NW,λ=-159°,右旋;(2)θs=298.6°,δ=69°NE,λ=-3.6°,左旋。其中θS、δ、λ分别是震源位错面的方位角、倾角和错滑角;震源深度为25公里。数值运算的结果还表明,本文提供的测定震源参数的方法实际效能良好。 文中还与用P波初动符号方法测定的震源参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波形资料反演地震矩张量的全局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于初始解的选择,也不受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具体形式限制.当以记录图与理论地震图的误差函数作为目标函数时,用该方法得到的是震源最佳模型;当分别以矩张量分量某种组合的最小或最大为目标,约束误差函数在允许的界限内,能够得到震源的极端模型.由于许多震源性质可以用矩张量分量的组合表示,因此极端模型能够估计出最佳模型的不确定性范围.我们利用一真实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结果,证明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秦岭周边和南美地区的部分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地震事件垂直分量数据,获取了166个台站对之间的互相关函数,从中观测到了近对跖点台站之间的体波格林函数.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理论地震图的互相关,其结果与实际数据获得的结果很相似,推测格林函数的能量来源应主要是大地震引起的地球自由振荡.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的震源机制对于互相关结果中不同震相的振幅有较大影响,走滑断层引起的地震并不能产生较好的互相关结果.通过对比不同位置台站对的互相关结果,本文认为互相关得到的体波格林函数包含了传播路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阶面波反演地壳上地幔的Qβ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家富  段永康 《地震研究》2000,23(3):318-323
根据中国数字化台网(CDSN)记录到的长周期Rayleigh面波资料,使用频变滤波技术从记录中提取基阶振型面波信号;根据与震源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台记录的基附振型信号计算出台间格林函数,测定了经过中朝准地台地区周期10-98s的基阶Rayleigh波衰减系数,在此基础上反演得到中朝准地台的地壳上地幔Qβ结构。所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地壳的Qβ为250,而黄海地区地壳Qβ〉450,中朝准地台的地幔Qβ  相似文献   

19.
张丽娜  韩立波  罗艳 《地震》2016,36(1):59-68
本文采用“剪切-粘贴”(CAP, Cut And Paste)方法, 分别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记录和全球地震台网宽频带记录, 独立反演和联合反演了云南盈江2014年5月24日5.6级和5月30日6.1级地震震源参数。 结果表明, 采用近震和远震数据联合反演结果更为稳定, 5月24日5.6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分别为: 走向153°/倾向90°/滑动角171°和243°/81°/0°, 5月30日6.1级地震两个节面分别为172°/72°/180°和82°/90°/-18°。 两次地震断层参数较为接近, 均为走滑型地震, 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认为其发震断层可能为近南北向苏典断裂。 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与震源区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利用其它方法得到的机制解相近, 也符合震源区的区域应力场特征。 两次地震反演最佳震源深度分别为8 km和6 km, 均为发生在上地壳的浅源地震, 表明苏典断裂在此部位可能并没有切割到地壳深部。  相似文献   

20.
王向腾  倪四道  周勇  林鑫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12):4684-4695
震源深度是核试验以及塌陷等浅源地震研究中的关键参数,可以为事件成因分析提供关键信息.然而朝鲜核试验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地形效应可能对震源深度反演的结果造成影响.本文基于理论地震图进行测试,研究了地形起伏对震源深度反演的影响.发现震源深度小于2km时,不考虑地形影响,反演得到的震源深度会系统偏浅0.2km左右.然后利用MDJ2速度结构模型,我们反演了2017年9月3日朝鲜M6.3事件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震源深度约为0.8km.进一步基于带地形的格林函数重新反演了该事件的震源深度,发现在1km处波形拟合结果较好.不同速度模型测试结果显示该事件的震源深度反演误差约为1km.案例研究表明,基于层状均匀速度模型,利用区域地震波形资料反演的震源深度可以为浅源事件成因分析提供关键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