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球科学     
  相似文献   

2.
地球科学     
《地球》2012,(1):58-61
“大洋一号”环球科考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 据报道,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圆满完成环球大洋科考,近日返回青岛。此次科考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等多项调查,共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一处热液区是目前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的最南端热液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回顾了以往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新一代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实施策略。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启示,本文提出"地震博弈"策略,即考虑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可用性与不确定性,在监测与实验系统设计中考虑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相依的区域模型。对于特定的活动断裂或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潜在强震段落,设置适应多种孕震模型的"想定地震破裂",针对地震孕育的"想定模式"设计观测项目和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以地震成因和孕震模型的有效约束、"预期"前兆的有效监测、预测/预报效能的有效检验为导向。从技术角度,本文提出将地震预报实验场作为一个"大科学工程",强调复杂的多层次、多组分技术系统性能的稳健性,以及为确保与地震有效的"近距离接触"的系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5.
科学进展和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一部分知识仅仅是过去经验的描述。若是这些经验彼此毫无关系,它们很快就被人遗忘了,积累不起来。另一部分知识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应用它们预测或指导将来的经验。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就逐渐积累成为系统的科学。由此看来,所谓科学真理是由实践归纳而来的。但是实践总是有限度的、有条件的,因此科学真理往往因为实践的不充分而带有局限性。对科学真理的认识常常需要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检验才能渐趋完善。这就是辨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1,(3):81-81
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rce)是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研究地球这个大系统内具有有机联系的子系统,即各圈层内部以及图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可能发生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5月26日北京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事业.自17世纪的科学革命开启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以来,人类创造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以及在科学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方法和规范,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卓越的科学是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思  相似文献   

8.
厌氧铵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是20世纪末被发现的氮循环新途径,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改变了生物代谢与物质循环的经典理论,而且深刻影响了对生物能量来源的认识,无光深海这个巨大的空间又多了一个可以进行化能自养"固碳"的微生物新成员.如果说海底热泉自养生物的发现是对"万物生长靠太阳"这一古训的挑战,广布于各种缺氧环境的anammox细菌的发现则可以说是对这一古训的完胜.anammox细菌以NO2?为最终电子受体氧化NH4+,生成N2,与反硝化微生物相似,在环境中行使着无机氮去除这一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然而,与异养的反硝化细菌不同,anammox细菌为无机化能自养细菌,从铵的厌氧氧化中获得代谢能形成跨膜质子驱动力(proton motive force;pmf)并合成细胞储能分子—三磷酸腺苷(ATP),进而进行无机碳固定.虽然anammox细菌与随后发现的另一极其重要的海洋氮素转化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OA)—皆为化能自养微生物,但是,AOA以氨(而非铵根离子)为电子供体并以O2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能量代谢.因此,AOA生态过程主要发生在含氧的海水和沉积物中,而anammox细菌在缺氧的海水和沉积物中分布广泛,并在一些典型海洋极端环境中(如深海热液和海底冷泉)也有存在.一些研究显示,海洋中30%~70%氮气的产生可能源于anammox过程.在含氮污水处理工程领域,anammox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和节能减排技术.然而,这一科学发现来之不易,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科学家根据海洋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提出了anammox这一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存在的可能性,在20世纪70年代,有科学家根据化学反应热动力学原理,预测anammox细菌的存在,但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该类微生物却一直没有被发现.作为低氧和缺氧环境中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的氮循环细菌,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其发现?又是什么因素最终促成了它的发现?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给科学研究带来怎样的启示?本文从海洋anammox细菌生理生态学基础和科学研究规律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9.
“大科学”时代的“小科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大科学”时代,“小科学”并没有失去它存在的价值。相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而使“小科学”亦得更为重要。“小科学”也可以以一定的方式“演化”成“大科学”本文中提出了两种模式:逾渗模式和成核模式。  相似文献   

10.
11.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于1980年5月25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这次科学讨论会是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组织的。 出席这次会议的我国科学工作者有一百八十多名,还邀请有澳大利亚、孟加拉、加拿大、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荷兰、印度、意大利、日本、尼泊尔、新西兰、巴基斯坦、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南斯拉夫等十七个国家的近八十名专家、学者,其中有九名地球物理学家,参加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12.
D.  Lagoutte  J.  Y.  Brochot  D.  de  Carvalho  F.  Eile  F.  Harivelo  Y.  Hobara  L.  Madrias  M.  Parrot  J.  L.  Pincon  J.  J.  Berthelier  D.  Peschard  E.  Seran  M.  Gangloff  J.  A.  Sauvaud  J.  P.  Lebreton  S.  Stverak  P.  Travnicek  J.  Grygorczuk  J.  Slominski  R.  Wronowski  S.  Barbier  P.  Bernard  A.  Gaboriaud  J.  M.  Wallut  董健 《世界地震译丛》2008,(6)
DEMETER科学任务中心(SMC)已经建成,由法国环境物理与化学实验室(LPCE)负责运行,主要负责有效载荷工作指令的制定,向DEMETER卫星国际用户收集与分发卫星观测数据及其数据产品。 成立科学任务中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和探测成本,获得最大回报。本文描述了科学任务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服务和有效载荷工作控制方法和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构架。  相似文献   

13.
地球系统科学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首先从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地球系统的全球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与传统地球科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提出的背景,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研究思路、基本概念、地球系统过程、全球——区域信息获取、海量信息处理和分析及地球系统模型等.第三,构建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球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离散动态系统、地球系统的随机性、地球系统的自组织和地球系统的简单巨系统与复杂巨系统,重点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子系统与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与效应.第四,概述了地球系统的数字表达一数字地球和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最后,简述了中国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地震的认识最早始于我国.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他的基本思想是:地震是由远处一定方向传来的地面震动.这是一个本质性的理解,被公认为是地震科学发展的里程碑.直到18、19世纪,西方的一些人才重新确认这个概念.地震学诞生后,一直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研究地震——研究地震的成因和地震预报;二是利用地震——利用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去探测地球内部.从科学史上看,前者开始得早,但进展缓慢.而本世纪以来,后者即利用人工方法产生地震波,再接收它们在岩层分界面产生的反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矿产、煤炭、石油能源勘探、工程探测、地震预报等方面的需要,物理模型实验工作发展很快。为了明确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发展方向,解决当前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地球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工作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7年7月3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了地球物理模型科学研讨会,全国有关18个单位3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物理模型实验的新进展,广泛深入地讨论了当前各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0,(1):52-53
“科学松鼠会”的名字来自一个有趣的比喻。松鼠会的创始者们认为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他们就是耍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家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技活动产生的科学数据是我国科学数据的主体,为了了解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的现状,规范科学数据汇交、共享、管理,科技部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下达了科学数据共享研究。本文以基础调查为依据,展示科学数据共享现状、立法现状、管理模式,并提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研究之后 ,国家研究理事会地震科学委员会终于发表了它的报告《生活在活动的地球 :地震科学的前景》。作为起草这个报告的地震科学委员会的主席 ,我希望这个报告能有力地证明地震研究已取得的重大进展 ,并帮助科学家们及其资助机构制订未来几年的有效的研究计划。可是我不得不承认 ,领会这个 40 0多页的 (不是带到海滩上休闲的那类 )大部头可能是个挑战。因此我欣然接受《地震研究通信》 (SRL)的编辑们提供的摘录该报告某些部分的机会 ,并加入一些个人的观点。围绕国家减轻地震灾害计划 (NEHRP)采取的“以了解为基础”的策略的…  相似文献   

20.
全国第五届青少年地震科学夏令营烟台总营,于七月十九日在烟台开营,二十四日结束。来自全国十三个单位的二百余名优秀青少年,地震业余测报员参加了夏令营。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科技监测司司长陈鑫连、处长王国治,山东省地震局局长秦国柱、烟台市副市长李皆荣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开营式,并讲了话。 营期,营员们游览了烟台市,参观了烟台地震台、刘公岛中日甲午战争旧址,考查了红石山火山口,听取了马宗晋研完员的地震科普知识报告。营期,开展了地震科学小论文评选活动,还组织了海滨游泳活动。夏令营使营员们学到了知识,增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