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4年结构抗震进展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4年中国在结构抗震理论、钢筋混凝土结构、生命线工程、其它类型结构、场地与地基、减震和隔震等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本文向有关国际组织与学者推荐中国地震工程学者近几年成果,也为同行今后的科研选题与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参考文献,有助于他们了解结构抗震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选择自己致力研究的课题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由于古建筑具有与现代建筑不同的特点,所以基于传统抗震理论的单体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方法对古建筑往往难以适用;在脉动测试的基础上,对一砖石古塔抗震能力做了评估;结果表明,采用结合结构物脉动试验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可以对没有原始资料且已有一定损伤的砖石古塔的抗震能力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以汶川地震宏观震中映秀镇(实际烈度Ⅺ度)中裂而未倒且保存较完好的漩口中学南西栋教师宿舍楼为原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建模分析,研究构造柱布置数量、砂浆强度对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分别通过改变构造柱布置数量和砂浆强度等级,建立3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底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作为衡量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在遭遇烈度不高于Ⅷ度的地震时,构造柱的作用微乎其微,其布置数量的多少对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的增加效果不明显;在遭遇烈度高于Ⅷ度的地震时,构造柱作用能够显现出来,其布置数量的增加能够有效增加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随砂浆强度等级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雷磊  韩小雷  郑宜 《华南地震》2007,27(2):26-32
系统介绍了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比较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与我国现行规范采用的基于力的设计方法的差别,指出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在预计的结构形态和计算的结构反应之间建立关系,是一种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汶川8级地震中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归纳分析了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的震害特征及其原因,总结出了砌体结构抗震“选材合理、整体设计、注重细节、确保质量”的总体原则,提出了采用“高宽比”来设计窗间墙的宽度、房屋底层中部加设圈梁的建议,讨论了采用隔震技术、墙体开缝耗能、“隐形构造柱”和“捆绑”抗震、设置减震缝及耗能砂浆抗震技术来改进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最后对砌体结构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某旧教学楼抗震性能上存在的问题,从震害机理上阐述了砌体结构的薄弱环节所在及加固所起的作用,基于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考虑和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提出了加固的措施,使抗震加固和建筑风格协调得到了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中,不仅应考虑结构造价,而且应考虑结构服役期的损失期望。为此,我们定义了抗震结构模糊可靠度的概念。利用抗震设计原则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了一个计算模糊可靠度的方法。然后提出了三步优化法;第一步,寻求一系列对应于不同设防烈度的最小造价设计;第二步,同时考虑造价和地震引起的损失期望,寻求最优设防烈度;第三步,寻找相应于此最优烈度的最小造价设计。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省历次地震建筑物的震害做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为系列研究之三,文中分析了各类建筑物地震破坏现象与相关的抗震构造措施,讨论了地震区城镇建设中防震减灾应重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抗震结构措施与施工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历次地震中获取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后城市规划、建筑物抗震构造措施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本文研究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MassDamper,以下简称TMD)用作抗震结构的防御体系时的一些问题,包括TMD在结构上的最佳位置,TMD频率的最佳值,TMD对非调谐结构振型的影响和TMD参数的灵敏度分析,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研究设置TMD的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加固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华冠  刘锐 《华南地震》2003,23(1):87-92
对砌体结构房屋常用的加固技术手段进行了探讨。结合茂名石化公司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经验,提出了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动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工程结构,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动力特性参数的现场实测,结合已有的室内、室外强度、抗震承载力实验结果,为工程结构抗震性能及使用安全性的判定提供一套简便实用的方法,继而为震害预测、抗震设计、抗震加固、房屋安全鉴定等提供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和《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中震防发49号)从不同角度对学校和医院等乙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要求。通过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计算的原理以及国内外规范抗震设计的方法的阐述,讨论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何种方法对乙类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高更为有效,并通过对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的实例分析和验证,提出设计建议。为规范的修订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理论研究与地震工程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它还将随着地震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改、完善。因此,文中就一些理论概念、设防要求、结构分析、抗震措施等问题阐释我们的体会和看法。明确指出,地震烈度的意义应依据应用的不同状况给出合理解释;将地震烈度附上概率的概念,不易于应用;抗震设防的目的在于减轻建筑物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地区抗震设防应以设防烈度为防范对象;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烈度应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基于弹性反应谱理论,在考虑抗震设防要求的计算分析中,引入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是合理的;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都与地震发生概率无关;没有必要取多条地震时程曲线按所谓多遇地震下进行补充计算;地震作用的准确性有限,除结构计算分析外,采用适当抗震构造措施是必要的;超越设防烈度的地震是抗震设计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杜琴  李军 《山西地震》2003,(2):37-39
为了提高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常用的方法是设置构造柱。叙述了在地履区设置构造柱的位置、方法、受力校的计算方法等。指出,在地震区设置构造柱可以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反应谱理论的复模态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复模态理论分析技术对结构非正交阻尼阵进行解耦,导出了基于反应谱理论的耗能减震结构的复模态抗震设计方法。文中提出了完整、系统的耗能减震结构复模态抗震设计方法的程序,并给出若干抗震设计实例。算例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准确、实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通俗的说法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具体来说是“三水准设防目标”。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把握好抗震概念设计,采取双指标控制条件,使结构和结构构件既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又满足变形要求,同时保证加强抗震构造措施,使结构有足够的结构延性,最终实现“三水准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17.
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工程具体实际情况,从结构的选型,构件断面的确定等几方面进行了简述,为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在设计中采取了有效的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18.
Analysis of structural fuzzy random seismic respons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alysisofstructuralfuzzyrandomseismicresponse张跃,王光远YueZHANGandGuang-YuanWANG1)(DepartmentofCivilEngineeringTsinghuaUniversit...  相似文献   

19.
大跨空间结构由于其体量大且多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因而在各种非常规荷载作用下破坏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系统的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大跨空间结构抗震理论所取得的主要进展:(1)大跨空间结构精细化的抗震性能评估理论,主要包括材料本构模型、地震动多点输入和结构强非线性模拟;(2)大跨空间结构抗震性能提升与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大跨空间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性态的设计方法和功能可恢复性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以上部分的系统总结和论述,形成大跨空间结构统一的抗震设计指导思想,并对此类结构的抗震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为大跨空间结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云南农村土木结构房屋有限元抗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梅玲  叶燎原  刘本玉  冉睛  张童 《地震研究》2012,35(2):276-281,296
根据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现场调查结果,对破坏较严重的土坯房建立了地震分析模型。对不同的开间、进深及檐口高的房屋,输入了3类场地超越概率为63%及超越概率为3%的地震波进行了有限元抗震分析。结果表明:墙厚影响不大,墙高的影响较大,墙高增加,破坏性增加;因此建议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不增加墙厚,而减少层高对抗震更为有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