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深入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地震与日月引潮力的关系.通过仔细分析西北地区活动断裂带的特点,把引潮力的水平分量分解为平行及垂直于活动断裂带走向的两个分量,研究其与地震发震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水平分量与地震的发震时间密切相关,其中平行于断裂带走向的水平分量与地震发生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不同的活动断裂带,相关关系又有所不同,这可能与断裂带的构造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2.
引潮力与潮汐应力对强震触发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在构造应力水平达到岩石破裂临界值时引潮力、潮汐附加应力的动态变化与地震序列之间的关系,选用了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分析了引潮力水平分量动态变化与强震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前震、主震及余震序列发震时刻的引潮力存在优势方向,多数地震发震时刻与选取时段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相位比平均值仅为35%;对于构造复杂地区,结果显示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不仅存在一个优势方向,还明显存在其他优势方向,可能与发震构造有关.根据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潮汐正应力和滑动方向的剪应力及其变化率,结果显示多数地震发震时刻潮汐剪应力接近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2005年2月15日乌什6.2级地震前3个月中在乌什附近形成的北西向小震条带.结果表明,条带中显著地震震级上升,其发震时间间隔缩短,且显著地震发震时引潮力矢量相互之间的交角较小,引潮力水平矢量相互之间的交角也较小,引潮力水平矢量方向接近于地震断层面走向.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强余震与引潮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汶川地震为例,统计分析2008年5月12日—2009年9月30日5级以上强余震与引潮力的关系,发现平行断层方向的线应变引潮力峰(谷)值时间与汶川地震及强余震发震时间的对应关系较好,且其对应程度与断层性质有关。综合分析认为,引潮力可能是地震的诱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70%的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时期,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为基准,以一年的时间窗口去检测南北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与南北地震带中强震发震时间接近,具有很强的关联。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发生的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南、北、中段的地震活动相关性各不相同,地震活动频次上呈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相关性最弱,与南段相关性最强,但在震级上表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和中段强震活动关系密切,与滇缅构造转换区的中震联系紧密,图像信息方法为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同时发现以海原地震为起始地震时南北地震带的强震具有由北向南往复迁移的特征,南北地震带中段和滇缅构造转换区的地震迁移次数更多,表明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确实联系紧密。这项研究对于南北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月对孕震区的水平引潮力与震源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计算日、月对孕震区水平引潮力方位角的表达式及美国哈佛大学提供的全球 Mw≥7.0的矩张量地震目录 ,选取了 1 980年 1月至 1 999年 1 2月全球发生的 (Mw≥ 7.0 ) 2 4 2次地震。利用地震目录中提供的地震矩张量参数 ,计算了每次地震发震应力场 P轴、T轴的方位角。同时计算了每次地震时日、月对震中区水平引潮力的方位角。将此方位角与 P轴、T轴以及二组断层面的走向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日、月对震中区的水平引潮力方向与 P轴、T轴的方位角及二组断层面的走向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 ,其平行或垂直的一致性非常好。平行或垂直相差在1 0°、2 0°、30°之内的发震概率分别达到了 0 .41 4、0 .736、0 .945。这个结果表明 ,日、月对孕震区的水平引潮力与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并进一步讨论了日、月对孕震区的水平引潮力对大地震发生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利用发震区域的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模型, 研究了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MS5.7地震发震构造与天体潮汐引力的关系, 并利用该模型结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多源综合温度数据资料, 分析了九江地震前后发震区域热异常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 一方面, 在时间序列变化上, 孕震区热异常表现出的起始—消亡演变过程与岩石在应力加载下的形变—破裂过程相吻合. 无论近地表大气还是上附多层大气, 热异常主要集中在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 与构造断裂带分布相一致; 同时, 热异常从近地表到高空消失的垂向分布, 符合地面对大气加热导致大气升温→抬升→扩散→消亡的大气动力学基本特性, 表明构造运动是本次温度异常变化的主控原因. 另一方面, 热异常变化遵循引潮力(低值—高值—低值)的变化过程, 显示出天体引力对发震断层温度异常识别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以及引潮力可能对构造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发震断层具有诱震作用, 预示利用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与热异常变化相结合研究短临地震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初步分析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西海岸Mw9.0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环境,回顾性研究了震前NCEP增温异常和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结果表明:主震临震期间NCEP全球分析温度资料(1 000 hPa)沿岛弧地震构造带具有明显增温异常和清晰的初始增温→加强→高峰→衰减→发震的时空演变规律;地震序列活动与增温异常起伏变化对应良好;主震和强余震皆发生在发震断裂带上的天体引潮力附加应力绝对值最大时段。此典型大震再次说明:NCEP温度资料与天体引潮力结合是地震短临预测的一个有希望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陈大庆  杨马陵  刘锦 《地震》2011,31(2):24-32
本文通过计算汶川8.0级主震及20次MS≥5.0强余震发震时刻引潮力的方位、 大小及变化率, 并对比其破裂方式, 发现11次逆冲型地震其发震时刻的水平引潮力方位和主压应力轴P轴有6次夹角在33°之内; 8次走滑型地震, 其发震时刻垂向引潮力都处于向上的峰值区间; 而2次具有张性正断分量的地震, 发震时刻垂向引潮力都处于向下的峰值区间。 根据以上的统计特征, 本文就引潮力对三种破裂类型在汶川主震及强余震中可能的触发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龙陵-澜沧断裂带双震型强震活动破裂模型讨论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瑞琦  虢顺民 《地震地质》1998,20(3):70-268
龙陵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是龙陵-澜沧断裂带上两次典型的双震型强震活动,但它们在地质构造背景、应力场分布、发震构造和烈度分布等方面却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龙陵地震发生在主要由花岗岩构成的地块内,地质构造比较均一;地震处在NNW向挤压的统一应力场中;两主震的发震构造走向和两个Ⅸ度区长轴近于直交。澜沧-耿马地震发生在一古板块边界附近,震区构造复杂,耿马7.2级地震和澜沧7.6级地震发生于不同的应力环境中,发震构造和极震区长轴近于平行,呈斜列状分布。通过对龙陵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双震型强震活动的共轭型和牵动型两种破裂模型,并对各自的特点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日月引潮力变化与某些地区地震发生时间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研究了中国西南及华北地区日月引潮力和地震发生时刻的关系,通过对引潮力三分量的分析及把地震按处断裂构造分区,发现潮力的东西方向水平分量与地震发生时刻有密切关系。利用此结论可以提高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野外调查,卫、航影象判读,地震活动及震源机制等资料,初步研究了北西向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探讨了拉分构造的发育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断裂带是一自中生代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大型活动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以强烈的水平左旋剪切错动为主,水平与垂直位错之比约为10:1。从历史地震活动规律推断了在未来20—30年内,该带将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并具有发生M≥7级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14.
康定地震台位于四川鲜水河、龙门山、安宁河交汇处附近,金属水平摆倾斜仪投入观测的十几年间,对台址周围200公里范围内Ms大于5.5级和300公里范围内Ms大于6.0级的地震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特别是对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几次中强地震反映较好,似乎可认为该台属地震地倾斜前兆观测的“敏感点”。目前,该台的地倾斜观测是监视四川地区地震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日月引潮力与华北地区的地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讨论了日月引潮力变化与1900-1992年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的29次Ms>5.5的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地震的发生时间与日月在震源区形成的引潮力南北方向的水平分量的变化存在高相关性,日月引潮力分量的变化对这些地震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诱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震活动增强方式及其复杂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炜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4):376-381
分析了地震活动增强特征参数W1与相应其它参数的关系以及在一些6级左右地震前W1值的动态图像变化。结果表明中强以上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增强”通常表现为在强度上的增高、时间和空间上的丛集以及强度增高与时空丛集同时出现3种方式。一些6级左右地震前W1值动态图像变化表明地震过程往往表现为多应力集中区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魏家珍  杨玉荣 《地震》1998,18(4):391-398
首都圈地震重点监视区是我国地震重点防御区和地震监视预报研究的重要试验区,区内布有流体化学测点35个,开展的多项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地震预报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对部分流体地球化学组分的区域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氡、汞、氢等组分具有较好的映震效能,它们在正常状态下,普遍具有低背景值且变化幅度不大的共性,而当地震活跃时,大部分测点的上述组分的含量均出现增高现象,成为地震短期预报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贵宣  郑大林 《地震研究》1995,18(3):221-226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鲜水河断裂带自1725年到现在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周期,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由康定依次向甘孜迁移的特点。在每一个大的地震活动周期中,地震基本上两次重复由康定向甘孜迁移的过程,而且较强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次迁移过程中,1982年甘孜地震标志着断裂带在第二幕地震活动高潮中,中强震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由断裂带东南端向西北端迁移的过程。同时考虑到断裂带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估计鲜水河断裂带目前已进入新的平静阶段。前两个大的活动周期之间,平静了近一个世纪。按历史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估计在新的活动期地震仍将从康定方向开始,逐步向甘孜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矿山地震与瓦斯突出等煤矿灾害及成因, 并通过若干煤矿瓦斯突出和矿山地震的同震现象,论述了这些灾害在动力过程中的内在关系.这些震例表明,在高瓦斯煤矿, 矿山地震与瓦斯突出存在密切的相关.认为较大矿震伴随瓦斯的低值延时响应可能是瓦斯突出的预警信号.从矿震定位、震源机制、矿震成因、瓦斯突出条件等分析了矿震与瓦斯突出相关的机理. 进一步介绍了瓦斯流体对矿震的触发作用,尤其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在矿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依据矿震与构造地震在机制方面的相似性, 讨论了上述结果在震源物理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