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华南地震》2010,30(Z1):196-196
<正>《华南地震》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地震预报、地震观测技术、地震地质、地震工程、诱发地震、防震减灾对策等方面的论文、综述、评论、科研简报和问题讨论等,为地  相似文献   

2.
“九五”期间,辽宁省地震局按照中国地震局的统一部署,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前兆与地震观测的模拟技术系统进行了改造,新建了辽宁省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和防震减灾指挥中心,这是辽宁省第一次这样大规模地对防震减灾技术系统进行建设和改造。本文对“九五”重点项目的任务、技术系统构成及建设成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地震多发、震灾严重的国情,着眼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信息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探讨把防震减灾工作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品,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救灾的创新和转变。以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为目标,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国家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的关键技术支撑,不断提高地震行业应对地震灾害的基础信息保障能力,更好地发挥地震行业中各个业务技术系统的功能,使防震减灾成果更好、持续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4.
顾鹏 《四川地震》2012,(4):31-3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对防震减灾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地震监测仪器设备也从最初的模拟人工值守观测逐步迈向了当今数字化、网络化观测系统,从根本上改善了艰苦的工作条件和落后的观测技术,为地震科学研究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汉源县防震减灾信息节点的建设,主要从技术上解决各种视频、音频、通信数据传输,为政府应急决策和应急指挥提供保障,满足新形势下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了解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分析公众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2018年与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合作,开展了全国公众防震减灾基础调查。对31个省份18~75周岁的城乡居民进行分层抽样,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的方法共获得20 078个有效样本。结果表明,全国公众地震应急演练参与度仅27.4%;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知晓度为73.5%,满意度为75.22分;公众对地震信息的关注度高达82.9%,地震信息获取便利度评价为81.51分;公众对地震部门发布信息的权威性评价为83.69分;全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总体感受满意度评分为76.44分;震后救援和灾后重建、地震预警、房屋抗震能力测试为公众最想获取的3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文中获得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评价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震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信息通信网络系统的建立是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 ,就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构成、主要技术性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同时对网络系统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中有关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建设的一些情况,包括卫星通信分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数字地震台钢分中心,地震前兆数据分中心、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分中心及防震减灾指挥分中心的建设情况。对于这些分属不同“九五”重点项目的内容,采取统一规划和设计,集中建设和实施,以保证系统能协同一致地完成地震应急响应和减灾的相关工作,通过实施这一建设项目,将使我国的防震减灾信息系统达到一个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震》2009,29(4):128-128
《华南地震》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地震预报、地震观测技术、地震地质、地震工程、诱发地震、、管理人员和高等防震减灾对策等方面的论文、综述、评论、科研简报和问题讨论等,为地震科研、观测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以及建工、水工、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和政府部门有关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园地,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9.
    
《地震》2001,(4)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但是地震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始终存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防震减灾能力与水平 ,“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主持并由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承担建设了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由 7个技术分系统组成 ,它们分别是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全国地震前兆台网中心、首都圈数字地震与强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卫星通信网络中心、中国地震局计算机网络中心和国家防震减灾…  相似文献   

10.
《华南地震》2012,(2):78-78
《华南地震》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地震预报、地震观测技术、地震地质、地震工程、诱发地震、防震减灾对策等方面的论文、综述、评论、科研简报和问题讨论等,为地震科研、观测、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以及建工、水工、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和政府部门有关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园地.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连续观测了虎皮鹦鹉、小白鼠和鲫鱼等动物的习性及季节、气象和饲养环境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各自的昼夜活动节律,并与季节、气象等变化密切有关.这为进一步分析动物的习性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海冲绳海槽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回顾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对东海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历程与研究状况,并对国内外学者的有关东海冲绳海槽地壳性质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进行了分析对比和归纳,希望能对今后东海及邻近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邢台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其前兆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梅世蓉 《地震》1999,19(1):1-10
根据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测深成果,提出了邢台地震孕育发生的概念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分析了邢台地震前震区应力分布图像与发展过程、结合深部构造特征,探讨了邢台地震的成核过程,进而讨论了邢台地震的直接前震,地形变,地下水位三项主要前兆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维波动方程的奇性反演与小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线性化的技巧及G.Beylkin引进的奇性反演的概念,使波动方程非均匀背景场的反演问题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在进行线性化简时,往往会将数值小但奇性高的项略去,因而使反演结果失真,本文利用小波变换这一工具,在化简时保留了奇性的主要部分,从而使反演所得的结果从奇性分析的观点看来更为。  相似文献   

15.
I.I~rnoxTherearemanyproblemsfortheresearchondebrisflowmechanism.ThemostimPOrtantandmOSturgentoneisthecalculationofresistanceandvelocityOfdebrisflow.Inthisaspectmuchresearchhasbeencompletedfromtwoapproaches.Oneapproachisbasedonordinaryhydraulicsandmodifiedbyfieldobservationdata,andempiricalformulaeofdebrisflowresistanceandvelocitywereestablished.MOStoftheearlyresearch,suchascalculatingdebrisflowvelocitywiththemodifiedformOfMariningformula,belongedtothisscope.Theonlydifferenceisthattherough…  相似文献   

16.
水的渗透作用及新丰江水库地震的特点和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具有孔隙的岩石中水的渗透作用及Mogi的地震分类原则,提出水的渗透过程形成了库区有效应力分布的非稳定的不均匀状态,水库地震的序列特点与其密切相关;讨论了水的渗透对引起主震的作用,得出水库区的渗透率约为10~(-4)达西,认为在蓄水前库区的构造应力场未达到临界状态,库水与地下水形成新水系,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孔隙压力增加,构造应力进一步集中,激发主震;根据库仑准则讨论了应力场的转换,提出主震后应力场的转换是造成前震和余震的震源应力场方向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概述了利用古代日月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意义,原理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中氡含量离散度变化与地震的短临前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炜  邢玉安  邢如英 《地震学报》1987,9(3):312-318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观测资料表明,强震前地下水中氡浓度会出现异常变化.为了深入研究这些变化,进一步提取可靠的前兆信息,寻找定量判据,作者最近研制了水化前兆数据处理专用程序包,对地下水氡含量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用一阶差分法发现,在一些观测条件较好的水点上,震前氡测值出现了离散度加大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判别短临异常的一种新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物探科学技术的进步,勘查任务的发展变化、物探方法应用范畴的扩大和物性勘探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岩石和矿物物理性质测量、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物性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并提出了五点建议:1.深入研究各类矿藏及其围岩(直至地面)物性的空间变化规律,为选择、研究合适的物探方法,提高物探效果,进一步探讨“直接”找矿问题,提供依据;2.这项工作可专门进行,但最好尽可能利用为其他目的而设计的钻井进行;3.物  相似文献   

20.
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及短临预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志亮  王志贤 《地震》1996,16(1):75-79
文中对大震、强震和中强地震的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分别讨论了临震异常在趋势异常各时段中发震的概率。大震能观测到短临异常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分别为50.0%。出现短临异常后1-20天内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对地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和短临监测预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