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紫坪铺水库区小地震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紫坪铺水库专用台网的地震记录测定紫坪铺水库区262次小震震源机制参数,结果表明:节面I的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展布一致性很好;库区地震断层有逆断层、正断层、左旋和右旋走滑断层,走滑断层占45%;库区断层66%陡峻,35%几近直立;受水库蓄水的影响,2006年7月1日后以走滑断层活动方式明显增多,水库地震群时段走滑断层活动方式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2.
1999年山西大同Ms 5.6地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同震区先后在 1989、1991和 1999年发生MS >5地震 ,利用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精确的地震序列震源定位 ,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震源机制解资料 ,详细地分析对比了 3次子序列的异同。结果显示 ,1999年MS5 .6地震的震源断层是走向NWW、长 16km、宽12km、埋深 5km以下、倾角近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而前 2个子序列是NNE为主的右旋走滑断层活动所致 ,表明地震破裂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 2个以上方向先后出现、并且强弱有别的地震破裂是普遍存在的 ,表明震源环境的复杂程度与地震序列的类型有关。虽然震区存在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向的团堡断裂 ,但目前没有证据说明震源断层和 2条构造断层连通。 3次子序列的震源断层都是走滑断层 ,也和 2条构造正断层有别。 1999年的子序列可能属于新破裂。  相似文献   

3.
地震三角形分类图解法与华北地区地震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华北地区的近期震源机制参数资料,改进地震分类的三角形图解法,提出了地震的二级分类法和依据,详细划分了带正断裂型、逆断裂型、走滑型分量的混合型二级类型等多种断层机制,并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一级地震类型以走滑机制为主,其次为正、逆断层机制和过渡型,而二级地震类型多为带其它分量的混合型机制、正、逆断层机制和过渡型,走滑型机制的地震数量不到一半.说明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脆性变形虽然以走滑机制为主。但是大多数地震属带其它分量.在NEE—SWW向的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NWW向的张家口一蓬莱地震密集带和与此相共扼的一系列NE向或NEE向具有强震机制的构造,以走滑动机制或带其它分量的走滑动机制为主,并在一系列的第三纪、第四纪断陷盆地边缘或平原中发生带有走滑分量的正断裂或带正断层分量的走滑型机制的地震,表明断裂上盘在侧向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量的向下运动,继续进行着盆地、平原的“生长”;而在太行山及晋北山区,也同样存在着慢速隆起.这是现代华北地区山区、盆地差异运动的一种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地壳变形是在复杂力学环境背景下发生的和具有复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选用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台网的初至波P波初动符号资料,采用下半球等面积投影,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9年中国大陆27次MS4.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Zoback[1]研究全球应力场时的分类标准,对断层面解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走滑型(SS)地震13次,逆断层为主兼走滑(TS)8次,逆断层(TF)2次,正断层为主兼走滑(NS)3次,正断层(NF)1次。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的优势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除东北地区有稍微的偏移,其余地区都与当地的背景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选取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区(38.5°—42.0°N,109.5°—116.0°E)2008年1月—2018年4月144个ML≥2.5地震事件,利用振幅比和P波初动联合求解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方法),得到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区(晋冀蒙交界区域)地震震源机制解。利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MSATSI软件)将研究区域分为1°×1°的地壳应力场,得到了应力场图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区(晋冀蒙交界区域)震源机制解主要类型是正断型和走滑型,应力状态以拉张为主,局部区域存在剪切作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主要为NE向。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对震源机制参数进行统计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地震断层类型和云南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走滑型地震占绝大多数,比例为80%,正断型和正走滑型与逆断型和逆走滑型地震所占的比例相当,分别约为8%.云南地区应力场接近水平,地震错动面的倾角较陡.云南地区...  相似文献   

7.
第三篇概述了震源机制与海啸警报的关系,指出:地震海啸同逆断层或正断层有关,而和走滑断层无关;为提高海啸警报的准确程度,必须在海啸警报系统中增加震源机制的判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 (IRIS)提供的远场宽频带P波及SH波记录,基于点源模型及有限断层模型方法,反演研究了2008年10月5日发生在中国天山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区域的一次MS6.7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为南倾高角度稍具小幅度走滑分量的逆冲破裂事件,断层走向为57.2°,倾角为42.7°,震源深度为7.4 km.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这是一次逆断层加小幅度走滑分量的地震事件,推断该地震可能与帕米尔向北北西方向挤压西南天山,在帕米尔-西南天山边界引发的逆冲断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利用基于P波初动和振幅比反演震源机制解的HASH方法,得到晋冀蒙交界地区2008年1月—2015年12月共1280次M 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选取结果较为可靠的1068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1°的网格,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M_sATSI软件)获得了晋冀蒙交界地区的更小尺度平面的应力分布和应力状态分布随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2013年青海东南部数字地震波资料,采用Pg、Sg最大振幅比及CAP方法反演得到92个ML2.5~4.9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统计结果表明该区中小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为主,应力轴接近水平,兼有一定量正断层类型,逆冲类型较少;利用格点尝试法求出研究区平均现代构造应力场是以处于近NE—SW方向的水平压应力和近NW—SE方向的水平张应力为特征;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正断层小震产生的背景,初步认为这些正断层类型小震可能主要源自高海拔地形产生的重力滑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8个流动数字地震台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记录,测量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及其主要余震的直达P波、SV波、SH波的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应用Snoke(2003)的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测定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48个2.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搜集分析了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的德令哈6.7级主震和2004年二期地震活动中的7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对震源机制解特征的分析,讨论了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断层活动方式和地震的构造含义.结果表明,主震和大部分余震都是沿NWW-SEE走向的逆断层错动,北边的上盘可能沿低角度向北倾的断层面向南仰冲;个别正断层余震可能是震源区挤压变形弧顶区附近发生的局部张性破裂;在二期地震活动中,逆断层和走滑断层都有,走滑断层地震主要发生在震源区东侧.德令哈地震活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NWW-SEE向延伸的挤压带继续处于隆升活动中的表现,这一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是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发震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得到宁洱地震序列的主震、5.1级强余震和52个余震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该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呈NW走向,倾角陡立.在接近水平的近南北向压应力作用下,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的错动性质.主震、强余震和众多的余震都发生在同一发震断裂上.大量的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主震一致,是地震序列的主要破裂类型,但还存在与主要类型不一致的倾向滑动类型,这可能与余震破裂起始点的微构造控制作用有关,但是它们呈水平向的应力轴与主震的主应力轴一致.NW向断层作右旋走向错动,滑动断层推挤的象限都是逆冲类型的余震,而拉张的象限都是正断层类型的地震.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和周围4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相同,表明震源区应力场和区域应力场完全一致,宁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运用P、S波最大振幅比计算得到2007年至2010年山西地区347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地区小震错动方式以走滑型的正断层活动为主,伴有少量的斜滑、逆冲类型。  相似文献   

14.
姚运生 《华南地震》1993,13(3):50-54
通过讨论层状断层的性质、特点以及与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制,指出许多地震的震源位于层状断层面上,有些地震在地表找不到相应的地震构造的原因是由层间滑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15.
地中海东部大地震成核问题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它们的震源时间函数的急始特性,使用同一反演方法确定了发生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破坏了地表的浅源大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都呈现出类似的特性,这些地震的断层滑动类型包括:正断层、走滑断层和冲断层型。这些急始型震源时间函数可能反映了破坏障碍体的困难性,即在破裂成核的动力断裂过程完成后,断层的局部地区仍未破坏,也可能反映了通常发生在大地震破裂期间的某些特殊的物理过程(如蠕变不稳定性)。发生在类似地质构造环境中,且震源机制也类似的地震,反映出共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地震类型分区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云南地震序列和强震震源机制的分析与研究表明,云南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地震类型分区特征.总体上云南全区地震断层以走向滑动为主,地震序列以主余震型为主.考虑到非走滑地震断层和非主余震型地震序列所占的比例,可以将云南地区划分为4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分区: 滇中(A1)走滑-主余震型区、 滇西北(A2)斜滑-震群型区、滇西(B1)走滑-双震型区和滇西南(B2)准走滑-主余震型区.   相似文献   

17.
龙思胜  赵珠 《地震学报》2000,22(5):457-464
以鲜水河、龙门山和安宁河三大断裂交汇地区ML=2.2~3.7的22次天然地震为资料,以P波初动法求出震源机制解,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初步总结出该地区震源应力场和地震破裂的一些特征.该区在自北西向南东方向近水平的区域应力场强烈挤压作用下,受复杂的地质结构影响,其震源应力场也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雅江、北三角和成都地块西部3个分区,地震破裂以正断层、走滑型为主,表明垂向作用力在震源应力场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宝兴天全地区的地震以逆断层、走滑型为主,其主压应力轴水平分量与浅层物质运移的南西方向一致.笔者认为,多种形式的地震破裂组合,是大面积地壳浅层物质持续运移得以实现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8.
震源深度误差对矩张量反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7,19(5):462-470
在用矩张量反演方法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的破裂过程时,由于测定震源深度的误差,很难保证计算格林函数时所采用的震源深度(理论震源深度)和实际震源深度完全相等.理论震源深度和实际震源深度的差异(震源深度误差)对矩张量的反演或多或少会造成影响.借助于合成地震图较系统地讨论了震源深度误差对3种基本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震源反演造成的影响.对于正断层和逆断层,震源深度误差主要影响各向同性成分和补偿线性向量偶极成分.在理论震源深度大于实际震源深度时:对于正断层,震源深度误差导致出现虚假的正的各向同性分量和负的补偿线性向量偶极分量;随着差异的增大其绝对值逐渐增大;对于逆断层,震源深度误差导致出现虚假的负的各向同性分量和正的补偿线性向量偶极分量,其绝对值随着震源深度误差的增加而增加.在理论震源深度小于实际震源深度时,结果恰好相反:对于正断层,震源深度误差产生了虚假的负的各向同性分量和正的补偿线性向量偶极分量;对于逆断层,震源深度误差产生了虚假的正的各向同性分量和负的补偿线性向量偶极分量.同样,随着深度误差的增大,它们的绝对值也逐渐增大.对于走滑断层,震源深度误差对矩张量反演的影响则不同于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情况,受影响最大的是震源时间函数的形状.无论理论震源深度小于还是大于实际震源深度,震源时间函数的形状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拖尾现象.数字试验表明,当震源深度误差小于20 km时对于地震的总体机制的反演没有明显影响.另外,当理论震源深度大于实际震源深度时,震源深度误差对矩张量反演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新疆及周缘构造破裂特征及地震序列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横亘新疆境内的天山及其周边的西昆仑、阿尔金和阿尔泰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强构造运动区和地震活动带。在对新疆构造区应力环境、动力过程、断层运动变形特征和地震序列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及其周缘主要构造区地震破裂方式和序列类型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西昆仑构造区受来自青藏块体和塔里木块体NS和NW向水平压应力和垂向力的作用,构造运动呈现出走滑与逆冲特征,震源破裂以走滑型为主,数量较少的逆断型地震主要分布在西昆仑帕米尔一侧的深震挤压区,正断型地震主要出现在西昆仑与阿尔金交汇的拉张盆地及附近。该区主余型地震占63%,6级以上地震序列也存在多震类型。(2)阿尔金断裂带位于西昆仑北缘断裂和北祁连断裂过渡带,受青藏块体向北和向西的推挤,断裂本身的左旋位移量通过两端逆冲挤压而转化,使得青藏高原北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在此力源下,阿尔金断裂带震源破裂以走滑为主,也有少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序列中主余型和孤立型地震占比相同(占44%)。(3)在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碰撞效应影响下,天山地区产生近NNE向水平压应力,构造运动显现出带旋性特征的逆冲和走滑,震源破裂方式与之相吻合。而天山构造大跨度的空间展布、扩展形式的多样性和地震破裂的两重性,又影响到地震序列类型的多样性,使得主余型、孤立型和多震型地震在不同构造部位呈现优势分布。(4)阿尔泰的构造运动可能受到了来自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西伯利亚块体南向运动的双向影响,形成NNE和SW向水平挤压力,主要大型发震断裂做右旋剪扭错动,而一些深断裂则以逆冲运动为主。震源破裂呈现出走滑(占64%)和部分的逆冲(占27%),6级以上地震序列主要为主余型,5级左右地震则多为孤立型。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地震是一条陆内活动逆断裂带最新活动的结果.地震震源断裂沿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发生斜滑作用和沿前山断裂发生纯逆断裂作用,断裂产状前者陡后者缓,垂直位移前者大后者小,这是一条少见的具有右旋走滑特征的挤压性质双断坡破裂,它是深部斜滑断裂在上地壳脆性域发生应变分解的结果.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段活动和位移分布、地震波反演、余震空间分布、主震和余震震源机制解都说明这一条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机制和震源断裂破裂机制的复杂性.北西向小鱼洞左旋走滑破裂带是调节北东向破裂带中缩短量不同的破裂段之间的捩断裂,但由于震源断裂西南段经受着强烈挤压,左旋走滑的小鱼洞断裂也具有明显的挤压分量.在中央断裂这一条走滑逆冲和逆走滑性质的断裂和破裂带中出现的走滑正断裂控制的沙坝沟槽是在一个特殊的构造和地貌条件下,由震源断裂滑动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重力作用加大了该段破裂的正断层型垂直位移量,它不能真正代表震源断裂的最大地表垂直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