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言 到目前为止,地球内部的弹性性质均由地震学方法获得。用地震记录可研究弹性波(压缩波、剪切波)和地下物质的弹性性质。研究海潮负荷作用下弹性地球的响应问题可对观测资料进行负荷改正并对地球内部的弹性参数进行反演研究,这是区别于地震学的又一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多年来许多人在该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尺度和小尺度的各向异性在过去的30年间,各向异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得到了发展。同时,由各种地震资料源,例如Pn波观测、长周期面波、自由振荡以及剪切波分裂等不断地获得了大量的各向异性观测结果。各向异性对于地震学的发展是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关于地...  相似文献   

3.
1980年和1992年分别在昆明和北京白家疃台架设了IDA观测仪器,1985年开始又陆续在北京,兰州,海拉尔等地布设和完善了CDSN数字化地震观测台网,为开展长周期面波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超长周期地震观测在地球自由振荡,震源物理面波理论地震图合成及非均匀地球介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同时结合1989年5月6日发生在秘鲁的Ms7.0地震,介绍了利用简正振型资料开发地震矩张量反演  相似文献   

4.
长周期形变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些大地震前观测到的短临和临震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综述了多年来长周期形变波观测事实和研究状况.利用地震前后记录到的典型震例异常图像的特点、形态、量级,多层次分析了长周期形变波的异常持续时间,有效监测范围,主震震级范围,异常形态,周期及传播速度特性.结果表明:长周期形变波异常持续时间多为震前几个小时到6.5天,对应地震...  相似文献   

5.
用763长周期地震仪台网测定面波震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成层介质中面波的传播理论,考虑到介质的吸收、地球介质与763地震仪所组成的线性滤波器对面波振幅和周期的影响,并假定面波最大振幅对应于Airy相,则可从理论上导出测定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为: 763(△)=3.9+0.16(△/TP)+1/3 Ig△+1/2 lg(sin△)+IgTP (1p为Airy相对应的周期。该量规函数在震中距△=20——160范围内,与IASPEI所推荐的量规函数相一致,与实际观测资料在2——178范围內都拟合得很好。 763(△)推广了IASPEI推荐的量规函数使用的震中距和周期范围,这点对我国特别重要,因为发生在中国而又被中国台网记到的地震,震中距大部分在1——20范围内。 用我国763长周期地震仪台网所观测到的垂直向面波最大振幅、周期资料,测定了103个地震的面波震级MS,763,其台网震级误差为0.14,比SK仪台网的(0.20)要小。与NEIS使用世界标准台网测定的真MSZ相比较,发现MS,763与MSZ之间,在统计上无系统差,即△MS=MS,763——MSZ的均值接近于零,而△MS的标准误差为0.21级。   相似文献   

6.
2016年1月6日,朝鲜再次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和上次2013核试验相比,此次试验震中位置接近,不同震相的平均幅值比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短周期P波幅值减小的情况下,长周期Rayleigh面波幅值增强,Love面波幅值减小.这给判断两次试验当量的相对大小带来了困难.本文在给出两次试验短周期P波和长周期面波幅值比测量结果的基础上,从地下核爆炸震源机制的角度对观测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各种形式的构造应力源都可以很好地拟合单次试验的长周期面波资料,但只有逆断层形式的构造应力释放能够解释两次试验不同震相幅值比差异现象.这是关于朝鲜核试验震源机制的一个新的发现,对于认识其震源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三种情况下由不完全投影所获观测数据以进行图象重建的反演问题:一)根据地震台观测到地幔透射纵波P的振幅对周期的比值,地震面渡振幅、周期的比值,以求得地幔中地震波品质因数Q值的球谐函数的系数,从而拟合出地幔范围地震渡Q值的三维图象;二)用地震面波观测的振幅A对周期T的比值,采用某种先验知识以扩充不完全的观测资料,从而获得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的分布图象;三)在有限角度内[θ,π—θ]范围中拥有数据,而在|φ|≤θ范围缺乏数据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图象重建的计算问题,给出了有关的数学表达式,这样的计算一般称为限角问题。不完全投影图象重建问题是地球物理反演工作中常常碰到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现分三个部分进行。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9.0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和环型振荡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分析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5个长周期地震仪台站观测的3天的VHZ、VHE和VHN波形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激发的0S3~0S78的基频球型振荡和部分谐频球型振荡和0T3~0T67的基频环型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符合的很好.频率与PREM模型略微不一致的球型或环型振荡可以解释为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因此地球自由振荡信息可用于揭示地球的三维不均匀结构信息或各向异性信息,并可能对区分地幔对流模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垂直摆倾斜仪和水管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激发的0S6~0S32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相吻合,除0S7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于0.3%外,其他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都集中在0.1%左右.可以从垂直摆倾斜仪和水管倾斜仪的观测资料中提取汶川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信息,这为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仪器观测方法.用数字化地倾斜观测资料研究地球自由振荡问题或许有着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我们率先用钻孔应变仪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球自由振荡. 泰安地震台有差应变和体应变两种钻孔应变观测仪器,都观测到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体应变仪观测到地球的球型振荡,而差应变仪观测到地球的环型振荡. 两种观测还记录到环型振荡与球型振荡相互的耦合作用. 观测也记录到明显的一些振型的谱线分裂现象. 用直接观测到的高质量的环型振荡资料求解了0T8~0T19等主要振型的Q值. 根据两个方向的剪应变观测数据,求解了环型振荡的最大剪应变方向,发现这个方向是相当稳定的. 这种研究表明,高精度钻孔应变观测仪是一种理想的地壳形变观测仪器,可以为地球自由振荡研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利用怀来地震台水管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激发的_0S_2—_0S_(38)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吻合,除_0S_2、_0S_4、_0S_7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于0.3%外,其他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都集中在0.1%左右,同时检测到7个谐频球型振荡和10个环型振荡。可以从水管倾斜仪的观测资料中提取地球球型振荡信息,为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仪器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印度洋9.0级大地震激发的基频地球球型振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余山台(SSE)甚长周期地震仪(STS-1,瑞士生产)观测到的大地震后3天的VHZ波形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激发的基频球型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其本符合。其细微差异可以用来研究和解释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1982年10月31日1600-1830UT磁扰期间,DE1对ULF脉动进行了观测,地面的观测推测脉动是由太阳风速度和压力的突然增加激发的.在脉动期间0900LT 左右DE1通过了从磁纬-55——20°L~13-4的远地点.观测到的ULF 波是周向振荡的,它的前面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逐渐衰减的长周期压缩波,磁场与电场振荡间的位相关系和计算出的Poynting 通量指出,在外磁层(L>8),DE1观测到含有很强极型分量的传播波,而随后在L<10.3看到的准正弦环型波是沿磁力线的驻波.环型波表现为四个波包,每个波包对应着不同的等离子体分布,在很大的磁层区域内观测到的波周期随L减小.磁壳之间似乎很微弱的相互作用意味着这个源是宽带源.对DEI穿过的磁壳磁力线脚部附近的几个高纬台站的磁变仪资料也进行了检验.地面上的地磁脉动包含许多频率分量,空间看到的最强波在同一条磁场线附近的地面上看到的却不常是最强信号.地面脉动的宽带特征表明,地面台站也纪录到相邻磁力线的振荡.在地面台站看到的主要频率约在2小时内大致保持不变,但与L有关,这表明DEI在空间看到的变化周期显然与L有关而并非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面波测定台间衰减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相匹配滤波技术提取基阶面波振型的相位,然后再利用时变滤波进行 振幅谱校正,以此分离出基阶振型面波信号。对合成面波理论地震图的处理结果表 明,该方法可精确地从含高阶(最高阶数为5)的综合地震图中分离出基阶面波,与利 用同一模型合成的基阶面波相比,分离出的基阶面波的振幅谱畸变很小,根据中国数 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长周期面波资料,对与震源位于同一大圆弧上的北京。 海拉尔台观测的瑞雷波进行处理,分离出基阶振型信号,然后利用两台的基阶振型信 号进行反褶积得到台间格林函数,由格林函数计算得到台间周期为13~142 s的面 波衰减系数和群速度,所得结果也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15.
地震方位各向异性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地幔中,目前利用地震体波或面波分析研究上地幔各向异性的地球物理方法有很多种,但是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均难以分析上地幔过渡区中的各向异性特征.方位各向异性可导致球形简正模和环形简正模之间发生耦合.地球长周期自由振荡的简正模可深入到上地幔过渡区.本文利用各向异性地球模型计算各向异性简正模耦合深度敏感核,表明长周期(250~400 s)简正模各向异性耦合(如0S20-0T21和0S25-0T25)的敏感度峰值在400~600 km之间.在不受地球自转影响的台站,如位于南极极点的QSPA站,仍然可以观测到强烈的简正模耦合现象.本文的研究表明:只有在地震观测台站靠近长周期球形振荡的节点时,才能在其观测数据中观测到各向异性耦合现象,许多各向异性耦台在震后18~24 h期间最强,并可导致垂直方向的环形简正模的振幅大于球形耦合简正模的振幅.这些特征是在地震观测数据中寻找各向异性耦合的重要线索.长周期简正模的方位各向异性耦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上地幔过渡区各向异性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正1长周期地震动等级长周期地震动等级是表示振动大小的指标,其固有周期从1~2 s到7~8 s左右,根据地震发生时在高层建筑内人的行动困难程度、家具器物的移动和倾倒等程度,分为4个等级。气象厅通过在地表上设置的地震仪观测  相似文献   

17.
利用速度型数字地震仪记录测定面波震级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根据LASPEI所推荐的面波震公式,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长周期速度型数字地震仪记录测定面波震级的新方法,由于长周期数字地震仪基于上都采用速度平坦型设计,周期从3s到280s范围内仪器的放大倍数(增益)是一个常数,用本文的方法可以非常方便,准确地测定面波震级,实际计算表明,测定的面波震级与美国NEIC公布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双平面波拟合法是一种新的面波成像方法,反演中考虑地震波场中的非平面波成分,提高反演的分辨率.本文利用双平面波拟合法,反演获得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结构.所用资料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69个宽频带地震仪和北京大学3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观测到的地震波面波资料.首先从面波记录中提取了研究区域20~125 s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而得到各个周期瑞利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结果显示,短周期瑞利波相速度异常与地表的构造特征吻合较好,中长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可以反映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异常分布以及构造特征.由研究区20~125 s的瑞利波相速度分布图可以反演得到地表到地下200 km范围内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稳定均一,活化或改造的痕迹不明显;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受到青藏高原的强烈作用,有大量地幔物质流动的痕迹存在;中央转换带下超过200 km深度存在地幔物质上涌,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青藏高原板块的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云南水管仪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云南省数字化水管仪的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4~0S3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前人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照了PREM模型的理论计算周期,发现水管仪观测与这三者符合得非常好,除0S4振型的观测周期和周期1、周期2、周期3的相对误差均大于0.3%外,其余的差别在3‰以下。研究表明,利用数字化水管仪观测资料的确可以提取到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这就为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20.
用地震波(特别是长周期地震波,如地震面波、自由振荡波等)的传播特征来研究地球内部的Q值分布是全面深入了解地球介质的物理性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讨论各类地震波所表达的Q值的不同含义及相互关系、Q值模型、地幔面波的物理频散与Q值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