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北6.2级地震发生在小震条带上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分布格局,发现张北地震前存在小地震条带。条带由20余年持续发生的小震组成,与华北地壳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相同,是燕山-渤海地震构造带的西延段落。6.2级强震发生在条的东端。文中讨论了张北地震地点预测失误的原因,提出采用地震学和地震地质学交叉,融合的思路,分析观今小地震活动图象、震源机制资料,从构造学,运动学,动力学角度,研究地壳深部地震构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针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 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应当将第四纪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相结合,特别要注重深部构造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第三系构造层序及其演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以构造层序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济阳坳陷第三系构造层序体系,细致分析了每个构造层序的识别标志、层序地层学特征及构造特征,首次提出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构造层序经历了孔店构造层序转型期、沙河街断陷发展期、东营末期构造反转期三个演化阶段,深化了济阳坳陷构造演化规律研究,为断陷盆地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沙佩罗(V.A.Shapi-ro)教授应邀于1990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访问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沙佩罗教授现任苏联地磁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构造地磁学工作组组长、苏联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学与磁力仪科学实验室主任。他领导的地磁学与磁力仪科学实验室现有科技人员24名,分5个组,分别研究地磁异常场、构造磁学(震磁效应与地震前兆)与地磁异常场的动力学、古地磁学、磁层来源的地磁场、地磁台站与地磁长期变化等。在访问期间,沙佩罗教授与国家地震局地  相似文献   

5.
格佐夫斯基是苏联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构造物理实验室主任、地质矿物学博士、教授。1943年他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毕业,1944—1950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讲授一般地质学、制图学和大地构造学。他在小高加索、  相似文献   

6.
苏联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地震预报工作开展较早,近20年来取得一些进展,其中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笔者通过一年来在苏联进修所了解的情况,在本文中综述了苏联地震预报历史发展简况、苏联地震预报研究体制概况、苏联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和国际合作、苏联地震预报的管理体制及主要经验。认为苏联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扎实、方向明确、前景宽广;中苏两国应加强交流,为早日实现地震预报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7.
据塔斯社报道,研究地壳构造和揭示高地震活动危险区,是利用国际卫星“天山-88”号(“88”)进行国际航空航天试验的主要目的。这次试验是按照苏联科学院宇宙空间研究和开发国际协作委员会的计划进行的,1988年8月11日开始,9月1日结束。试验研究是在塔吉克和吉尔吉斯两个加盟共和国的试验场上进行的,是“采用遥测方法研究地质构造”的国际综合定向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试验的领导人之一、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学和宇宙地质学实验室主任特里福诺夫指出,“天山是较年轻的山  相似文献   

8.
“远东区域地球物理研究”讨论会于1987年5月13—17日在哈巴罗夫斯克城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构造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这次会议是由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方法勘探学术委员会“区域地球物理研究”室和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主席团各部门间协调理事会下属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协调委员会“远东地球物理研究和深部结构”室共同主持的。会上讨论了两个问题:(1)远东大陆部分深部结构特点和今后的区域地球物理研究方向;(2)远东主要金属矿区的深部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引言现代地震构造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对地震活动性-新构造关系的研究。这个领域的各种见解和主张是多种多样,且往往是矛盾的。在目前地震构造学的技术发展水平上,尤其在鉴别各地震构造带的边界方面,起很大作用。比如,对同一个地区或完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推进地震预报实用化、加强综合观测、将系统科学应用于地震研究及多方面的国际间合作,并论述了日本、美国、苏联三国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的思路、动向及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本书是一本学术报告汇编,汇集了1985年12月在兹韦尼戈罗德召开的全苏第4次震源物理科学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报告。这些报告阐述了近年来苏联运用野外观测、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震源物理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很大一部分报告阐述了研究震源区地球物理介质和地质-构造状态的成果。本书可从整体上反映苏联科学家在研究震源物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李万伦 《地震地质》2000,22(B12):125-126,128
自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古地磁学就受到地球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在地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拟对古地磁学在构造地质学中应用的现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
1984年8月4日至14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除两次全体参加的大型学术报告会外,组织了22个专业组(C.01—C.22)、6个专题讨论会(K.01—K.06)及10个国际岩石圈计划专题讨论会(L.01—L.10),分别进行了学术活动。涉及新构造、现代板块运动及地震构造方面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组中:在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组(C.03)中组织了三次地貌、古地貌及新构造学的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4.
查阅了前人关于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研究,系统地归纳并分析了这一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伴随着沂沭断裂带活动习性在不同时期的差异,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古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方向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构造应力值在区域内为100 MPa左右;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应力轴方向基本一致,为NEE向,构造应力值随深度增加,近地表在3 MPa 左右,深部可达几十至100 MPa数量级。但无论主应力轴方向或者构造应力值大小,在局部区域均有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和扩展一直是地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对于研究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变形的结果,其进一步向北东方向扩展变形的边界范围长期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要收集了近年来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开展的浅表地质、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以及壳-幔变形的相关研究并进行综合分析.前人通过构造热年代学、构造解析等方法的研究,揭示出中-晚新生代以来,海原弧形构造区以及更北端的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发生的强烈构造活动均与高原的隆升、扩展有关,认为高原东北缘向北东方向扩展变形的浅表范围已经越过海原弧形构造区,到达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显示,海原弧形构造区深部结构构造改造过程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有关.但是其更北端的(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深部结构构造改造过程是否与青藏高原的扩展有关,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重力异常及其大地电磁、部分层析成像、接受函数、地震波各向异性等方法的研究结果揭示,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下方存在大规模代表青藏高原东北缘软流圈的低速异常体、低电阻体,以及其下地壳-上地幔存在NW-SE向的各向异性方向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快波方向一致,这可能反映其主要是受到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变形的影响;但是也有研究显示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存在的低速异常体较南部弱,或者规模较小、以及推测贺兰构造带—银川地堑存在中-下地壳NW-SE向的各向异性方向主要是由于存在形变各向异性导致的,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位于海原断裂带.  相似文献   

16.
崔效锋  谢富仁 《中国地震》2001,17(3):280-288
通过对华北地区1963~1998年间126个地震(Ms≥4.7)震源机制解的逐一筛选,运用逐次收敛法对中国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分析,发现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演变特征①中等主应力σ2基本上是近垂直的,最大主应力σ1和最小主应力σ3都接近水平,σ1、σ3的方位在时间和空间上则存在着一定的变化;②1976年唐山地震以前,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基本一致,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角为68°(北东东向);③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华北北部地区和郯庐断裂带以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没有明显改变,最大主应力σ1的方向仍为北东东向,方位角保持68°不变,而华北中南部地区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则发生了顺时针的转动,方位角变为87°(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17.
苏联和日本两国对太平洋地区和上地幔构造的合作研究是苏联科学家在1968年发起的。在此以前,两国都在这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合作的协调工作,在日本由国立地幔研究委员会负责,在苏联则由苏联科学院部际地球物理委员会负责。在国际合作研究上地幔计划范围内,第一阶段(1968~1970)是以熟悉两国深部地震探  相似文献   

18.
地壳动力学过程中孔隙流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在1959年,Hubbert和Rubey为了克服解释大规模逆掩断层和推覆构造遇到的力学上的困难,指出了断层面上可能存在接近岩体压力的高孔隙水压力。随后水库地震、注水诱发地震等现象的发现更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苏联在克拉半岛的超探钻打穿了地震学显示的康氏界面,出人意料的是,并没有发现岩性变化,见到的是含高矿化度孔隙水的变质岩石。孔隙流体压力影响岩体内的有效应力和岩体强度,岩体内不均匀的压力分布会驱动孔隙流体流动而流动的液体又可以有效地传输热量改变地壳的热状态。水-热-力学耦合作用影响着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尽管对这种耦合过程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但水在构造过程的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这方面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碰撞构造学是当前大陆构造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国际构造学界关注的热点.简要综述了这一领域里众所注目的一场争论,即在印度—欧亚碰撞中欧亚板块的变形究竟以大陆块体的构造逃逸还是以单剪体制下的块体旋转构造样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地震构造学的基本问题》是由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地震学与抗震工程联合委员会组织汇编的一本文集,于1986年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16页,32开本。文集由地质矿物学博士舒金担任责任编辑,并写了序言。文集内综合了19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质学代表会议地球物理讨论会上的重要报告。这些报告讨论了地震构造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地壳的应力状态;震中与不同区域其他地震构造特性的时空关系;地震活动性与反映地壳和上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