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断层面解的地震波形反演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地震的断层面解,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综合地震图模拟远场体波波形是测定地震断层面解的有效方法。远场体波地球介质响应近似地为一单位函数,因此远场体波综合地震图计算十分方便。该方法的缺点是只适用于大地震(震级M>6.5)。由于地震震源机制的影响,走滑断层的地震在远场(震中距离  相似文献   

2.
华北强震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远震P波及SH波和区域地震P_(nl)波波形反演方法,测定了华北9次强震的断层面解、震源深度及地震矩.结合其他作者测定的7次地震的结果,分析了华北16次强震断层面解及华北地震震源深度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多数强震为走滑型地震,也有个别正断层型及逆断层型地震;16次地震多数发生在地壳中部10-25km深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所给出的解空间比其他方法要好。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范围内的 2次 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取用不同的资料 ,由格点尝试法和 -P ,-S垂直向振幅比方法分别测定了震源机制解 ,二者基本一致 ,并且和过去当地发生的 5级以上地震的哈佛大学CMT解接近。这既说明了地震活动的继承性 ,也证实了震源机制解并非随机分布。由于中小地震发生的随机性 ,用统计的方法对用振幅比资料测定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 ,结果是客观、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所给出的解空间比其他方法要好。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范围内的 2次 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取用不同的资料 ,由格点尝试法和 -P ,-S垂直向振幅比方法分别测定了震源机制解 ,二者基本一致 ,并且和过去当地发生的 5级以上地震的哈佛大学CMT解接近。这既说明了地震活动的继承性 ,也证实了震源机制解并非随机分布。由于中小地震发生的随机性 ,用统计的方法对用振幅比资料测定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 ,结果是客观、恰当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快速震源机制解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2004~2006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和美国哈佛大学(HRV)对同一地震快速震源机制解的测定结果.比较两个机构不同测定结果的地震震源机制类型;比较两者矩震级结果;计算同一地震不同反演结果的P轴、T轴空间取向差别.比较结果表明,除了少数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存在明显差别,震源机制类型一致的事件占总数的63%,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矩震级比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结果偏小,平均偏差约为0.35.两个机构不同测定结果的P轴、T轴空间夹角分布较分散,在大约30°附近分布频度较大,这可能代表两个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  相似文献   

6.
1998年1月10日在河北省张北-尚义地区发生Ms6.2级地震,研究本次地震的霞源机制对于研究震源区和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构造运动和地球动力过程都有重要意义,我们用地幔波波形拟合及P波初动符号估计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提供了若干条P波列宽频垂直向(BHZ)波形图,认为以逆冲为主的断裂引起本次地震.  相似文献   

7.
张帆  韩晓明  郝美仙  李娟 《中国地震》2017,33(1):141-153
2016年5月22日17时08分,辽宁朝阳县发生M4.6地震。本文利用P波初动、TDMT、CAP等方法研究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CAP、PTD、sPn-Pn等方法测定震源深度。结果表明,3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所得结果一致,CAP、PTD、sPn-Pn等方法测定的深度结果接近。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2016年发生在震源区域的地震重新定位,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拟合得到小地震分布的走向和倾角。根据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小地震分布特征和震源区域的构造特征等判断,发震构造断裂走向为NEE,倾角接近垂直,主压应力方向为NNW向,震源机制为正断类型,并带有较小的左旋分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剪切位错点源作为震源模型,采用横向均匀的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作为地壳近似模型,使用F-K波数积分法计算格林函数并拟合理论地震图.在已有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所记录的宽频带数字资料,选取了2002~2003年间发生在国内Ms≥5.4的5个地震事件进行震源机制解测定.并且,将测定结果与HRV的矩心矩张量解、USGS的地震矩张量解、中国地震信息网的速报震源机制解分别进行了对比,通过实际计算表明测定结果是可靠的.从而初步验证了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使用F-K波数积分法测定震源机制解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震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数字化台网P波波形资料及台湾台网P波初动方向资料,研究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邻近地区(北纬21~26°,东经115~120°)ML≥58级共5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及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这次73级地震的矩张量解以双力偶成分为主,是断层面接近NW走向的正断层。断层面的走向与大震前地震的条带分布走向及余震分布显示的破裂图象较相象,震源机制的张应力轴接近水平,近NE走向;压应力轴几乎垂直,近NWW走向,似乎表明这次地震是受菲律海板块向欧亚板块北西向挤压的力源控制。从P轴接近竖直而T轴接近水平来看,发震断层为强烈拉张性正断层,可能还同时存在垂直向上的应力作用。其它4个强震的震源机制解与73级大震的差别较大。这些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复杂性,表明台湾海峡地震序列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0.
利用8个流动数字地震台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记录,测量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及其主要余震的直达P波、SV波、SH波的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应用Snoke(2003)的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测定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48个2.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搜集分析了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的德令哈6.7级主震和2004年二期地震活动中的7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对震源机制解特征的分析,讨论了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断层活动方式和地震的构造含义.结果表明,主震和大部分余震都是沿NWW-SEE走向的逆断层错动,北边的上盘可能沿低角度向北倾的断层面向南仰冲;个别正断层余震可能是震源区挤压变形弧顶区附近发生的局部张性破裂;在二期地震活动中,逆断层和走滑断层都有,走滑断层地震主要发生在震源区东侧.德令哈地震活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NWW-SEE向延伸的挤压带继续处于隆升活动中的表现,这一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是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发震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和TDMT-INVC方法对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M4.0地震数字记录波形进行震源机制解计算,并利用sPn与Pn震相走时差法进一步对其深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略带逆冲分量;CAP方法和sPn与Pn震相走时差法测得的震源深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分布范围为14.0~15.5 km,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内,符合本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精细地壳应力场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序列发生在地震观测台站密集分布的地区,丰富的漾濞地震序列资料为该地区的精细应力场分析提供了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为分析漾濞地震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断层构造和地震动力学关系,首先选择震源机制中心解算法对搜集到的漾濞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以保证震源机制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基于地震序列发生的位置,采用移动窗方法将震源机制解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求解了6个区域的应力张量数据;最后分析了非均匀应力场所揭示的动力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漾濞地震震源区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压应力轴方向由NNW-SSE向转换为NNE-SSW向,偏转角度达23°,且西北部的应力形因子大于东南部。推测西北部和东南部明显的应力场变化是由破裂区北部物质南移受阻和印缅弧深部NNE向低角度俯冲导致研究区浅部出现NNE向拉张联合作用所致。漾濞地震序列破裂东南区呈现马尾状散开的断层分布及山脉和水系走向在周围的分布均与本研究推测的应力偏转和应力形因子改变相符。这些研究对认识该地区的断裂活动特性和地震动力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四川汶川Mw7.9地震和1999年台湾集集Mw7.6地震均为挤压推覆构造环境下发生的板内逆断层型地震.通过对比分析2次地震前的CMT解、震源区附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反演的应力场可知,集集地震主震震源机制解与用台湾内陆中西部的CMT解反演得到的逆断层类型构造应力场吻合,而在主震前震源区附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使用振幅比法计算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软件,要求条件低、计算简便易行,可满足地震台网在地震速报中同时提供震源机制解参数的需要,利用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考核运行期间的数字记录资料。进行了震源机制解的速报与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运行的时间很短,能够计算震源机制解的地震有限,但是结果仍可显示出受华北构造应力场一定的控制作用,半数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华北强震的震源机制解相同。  相似文献   

15.
Snoke震源机制求解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2003年青海德令哈M_L 6.7地震序列的主震和3个不同震级的余震震源机制解测定实例,展示了Snoke(2003)震源机制求解方法的应用过程和结果,提出了应用该方法需注意的问题。将同时利用了P波和S波初动方向及振幅比数据的测定结果与仅用P波初动方向数据的结果作了对比研究,说明仅用P波初动方向常常不能有效约束震源机制解,而Snoke方法增加使1用的SH波和SV波的初动方向以及SH波、SV波与P波的观测振幅比数据,使解答得到了更有效的约束,提高了解答的可信度。本试验研究说明,基于区域性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利用Snoke震源机制求解方法,有可能测定出比较可靠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得到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利用两次地震事件的相同台站的震源谱参数(零频振幅)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据此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聚类分组,并收集和对比地震序列已知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发现每组内震源机制解P轴的相关性较好,且相关系数越大,P轴的方位角就越接近。将盈江地区划分为三个研究区,联合震源参数的应力降和聚类分组中每组的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研究地震序列发生过程中应力的释放水平和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阶段震源机制解类型的变化和转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孕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且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在时间段上的集中并向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转换的现象可能是发生强震的标志。震源机制解分组类型和对应类型的地震的应力降有一定依赖关系,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接近的地震应力降高,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差距较大的地震应力降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17.
李娟  张帆  魏建民  裴东洋 《中国地震》2023,39(1):178-188
2021年10月15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发生4.7级地震,该地震是继2003年8月16日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后,该区发生的第二次中等以上地震。使用CAP方法获取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将其与2003年5.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比较发现,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基本一致,节面Ⅱ走向均为NW,且两次地震余震序列走向均为NW向展布,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判定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通过对2012年以来震源区及其附近区域的22个ML≥3.5地震的可靠震源机制解的研究分析,发现通辽至阿鲁科尔沁旗一带震源机制解类型均为走滑型,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该区应力场受NNW向拉张和NEE向挤压联合作用,应力形因子R为0.7,表明近EW向的中间应力轴也具有拉张性质,构造环境以拉张作用为主。本次4.7级地震可能是在NNW向和近EW向拉张以及NEE向挤压的作用力下,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发生正走滑错动形成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  相似文献   

18.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4级地震。不同机构、学者依据不同方法和资料计算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于采用的方法和选择的资料不同,所求解的震源机制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为了在多个震源机制解中确定一个震源机制解进行后续分析,采用最小空间旋转角表达了2个震源机制的差别,将待定震源机制与所有震源机制的最小空间旋转角的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并且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求解,使其与所有收集的震源机制解的差别的平方最小,这些震源机制结果就是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同时给出标准差,选取标准差最小的中心解作为最终结果。根据这种方法,已知多个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中确定中心解,从而对其他诸如应力触发、地球动力学分析等提供后续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选  康英  林伟 《华南地震》2006,26(3):83-90
用SH波和P波振幅比测定地震震源机制具有诸多优点,但它对台站布局要求较高。通过适当处理资料,降低该方法对台站分布的依赖程度,用此方法测定了几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与其它方法得出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这样处理是可行的,一般只要有5个以上台站(震中距<120 km)记录到的地震都可以反演出较合理的震源机制解。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相关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菲  刘杰 《地震》2014,34(2):22-34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 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 得到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利用两次地震事件的相同台站的震源谱参数(零频振幅)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 据此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聚类分组, 并收集和对比地震序列已知的震源机制解结果, 发现每组内震源机制解P轴的相关性较好, 且相关系数越大, P轴的方位角就越接近。 将盈江地区划分为三个研究区, 联合震源参数的应力降和聚类分组中每组的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研究地震序列发生过程中应力的释放水平和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不同阶段震源机制解类型的变化和转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孕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并且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在时间段上的集中并向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转换的现象可能是发生强震的标志。 震源机制解分组类型和对应类型的地震的应力降有一定依赖关系, 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接近的地震应力降高, 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差距较大的地震应力降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