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1968年4月9日在加里福尼亚南部发生的Borrego山地震,已成为许多研究者热衷研究的课题.Allen和Nordguist(1972)根据当地Cal-tech—USGS地震台阵对该地震和它的余震进行了定位,并求得了震源机制解——接近直立的右旋走滑型断层面解,SGARLET.Clark(1972)沿小狼溪断层填绘了地面断层图,Bu-rford(1972)报道过震后蠕变.Hanks和Wyss(1972)以及Wyss和Hanks(1972)根据远震体波波谱获得了该事件的地震矩估计.Bur-dick和Mellman(1976)应用远震体波波形分析获得了详细的震源—时间函数.Hwangre和Bo-ore(1978)根据加速度仪和Carder位移计上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球自由振荡观测约束芦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自由振荡的振幅和地震的震源机制有密切的关系.利用长周期自由振荡的观测可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和约束.芦山地震虽然是中等强度的地震,但也激发了可观测的自由振荡信号.根据芦山地震的4种不同震源机制解计算了芦山地震的自由振荡,然后与超导重力仪和宽频带地震仪观测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可利用2.3~5mHz的球型简正模分析和约束芦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发现地震的标量地震矩Mo对自由振荡振幅的影响较大,而断层走向、倾角、滑动方向角和震源深度对自由振荡的振幅影响较小.分析了不同震源机制解理论计算的地球自由振荡参数,发现由GCMT反演的地震矩与实际观测符合较好,其相应的震级能较好反映芦山地震释放的总能量,而利用远场体波反演的地震矩偏小,联合远场和近场观测数据反演可显著改善体波的震源机制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位错模型地震震源波谱理论和观测资料,论证了远场体波质点位移或速度最大值(地震震级)决定于彼此独立的两个震源动力学参数地震矩M0和体波波谱特征频率f0。因此,仅以地震矩表征地震强度或仅以断层尺度(体波波谱特征频率)分类地震大小,只在另一个震源参数保持为常数时才有可能。体波波谱特征频率携带着震源体波脉冲持续时间的信息。据此,探讨了地震震级的物理含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在强烈地震发生时,记录图最大振幅出格,如何决速测定强震震级这一实用化很强的问题,在用面波持续时间及测定体波震级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用云南1988年11月发生在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M_S≥7.0的地震资料(由全国基准台网SK仪器记录的地震图),进一步研究用这两种方法快速测定大地震震级作为速报方法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用归算的面波持续时间测定M_S作为大震速报,一般需要等待从地震图初至后延10—20分钟的时间,而用体波测定震级m_B作为大震速报仅需要等待从初至后延数秒至5分钟左右。因此,是最为实用的大震速报方法。其优点在于图上最先到达的总是体波,对于M_S≥7.0的地震,体波振幅往往不限幅,这种特征满足强震测定和大震速报的需要。本文用澜沧、耿马两次大震的资料,对这两种方法作了较好的比较和检验。用收集到的约1500多个中强地震的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数据,经验统计给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为M_S=1.55mg-3.47。  相似文献   

5.
A.  Tocheport  L.  Rivera  J.  Van  der  Woerd  万永革 《世界地震译丛》2007,(1):1-13
根据远震体波数据反演估计震源参数对2001年11月14日可可西里地震进行了研究。该地震使得东西向的昆仑走滑断层库赛湖西段发生破裂,表面破裂超过400km。这次矩震级为Mw7·8(Harvard CMT,2001)级地震事件后有中等而持续的地震活动。我们采用多次子事件反演复杂体波的方法(Kikuchi and Kanamori,1991)模拟波形,理解破裂过程。现场测量用来约束反演结果,并评估破裂过程的解。考虑到库赛湖段西部的复杂性,我们反演初始部分数据来模拟破裂的起始。发现破裂起始于布喀达坂峰西南的断层段上。虽然破裂主要向东传播,但一些子事件系统地出现于震中以西。尔后的完整体波波形反演表明破裂沿着库赛湖段的垂直断层单侧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6.
2014年3月10日13时18分(北京时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北岸发生Mw6.9级地震,震中位于戈尔达板块内部.本文利用国际地震学研究联合会(IRIS)地震数据中心提供的远场体波数据,通过波形反演的方法来研究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并分析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诱发海啸的原因,为该地区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依据.选取19个方位角覆盖均匀的远场P波垂向波形记录和13个近场P波初动符号进行约束,基于剪切位错点源模型确定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地质构造背景资料,确定断层破裂面的走向.在考虑海水层多次反射效应的影响下,采用18个远场P波垂向波形数据和21个远场SH波切向波形数据,利用有限断层模型,将断层面剖分为17×9块子断层单元来模拟破裂面上滑动的时空分布,通过波形反演的方法获得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利用海水层地壳模型,剪切位错点源模型的反演结果为:走向323°,倾角86.1°,滑动角-180°,震源深度为10.6km.有限断层模型的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相对简单,主要滑动量集中于震源上方35km×9km的区域内,破裂时间持续19s左右,平均破裂传播速度约为2.7km·s-1,较大滑动量均沿着走向分布,最大滑动量为249cm.此次地震为发生在戈尔达板块内部的一次Mw6.9级的陡倾角走滑型地震.此次地震为单纯的走滑型地震,断层面接近竖直方向,且发生在洋壳底部,因此破坏力不大,不会对沿岸城市造成重大损失.陡倾角断层在走滑错动的过程中不会使海底地形发生大幅度变化,不会引起大面积水体的突然升降,因此不会诱发大规模海啸.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位错模式研究了含粗糙面断层的远场地震体波辐射。假设粗糙面大小和整个错动面大小的比值为C,并假设破裂从中心开始,计算了不同C值对远场地震波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均匀圆盘状断层的远场振幅谱相比,不同之处是,由于粗糙面的存在,当裂纹前端传播至粗糙面的边缘处时,引起波谱开始部分的分裂,表现在谱的第一个波谷处。粗糙面的大小对振幅谱的影响不显著。另外,比较P波和S波振幅谱,发现S波波谱的拐角频率比P波的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包括长周期体波、Rayleigh波和Love波在内的三分向波形记录,根据PREM模型应用自由振荡振型叠加方法计算理论地震图,反演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s7.9地震的矩张量.获得的最佳双力偶的节面解为:NP1(走向343°,倾角76°,滑动角-177°),NP2(走向252°,倾角87°,滑动角-13°);地震矩为1.43×1020 Nm,Mw为7.4.其结果与哈佛大学的CMT解较一致.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为北东东近东西方向,断层性质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与地质背景、应力场特征相符合.研究使用的是适用于区域性地震的矩张量快速确定的方法,可以用来对区域性的地震活动给出准确而快速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利用世界标准地震台网长周期记录和体波理论合成地震图方法处理中国东部近期几次强震震源过程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近期强震主要都是发生在地壳上部的浅源地震。  相似文献   

10.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总被引:40,自引:16,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远场体波资料和有限断层方法快速反演获得了2013年4月12日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模型,并计算了震中区理论烈度分布.结果显示这次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的一次Mw6.7级的逆冲型地震,最大滑动量159 cm,震中区烈度达Ⅷ-IX度(中国地震烈度表).这次地震的震源性质与汶川地震同为逆冲型破裂,主要破裂滑动发生在汶川地震后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域,表明汶川地震对这次地震有触发效应,在宏观上可视为汶川地震一次"迟到"的强余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讨论辽宁、渤海及沿岸地区的原地应力测量、地震震源机制解,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形变资料反演的应力场资料基础上,对各资料作了综合加权处理,求得本地区的远场水平应力方向,大小及随深度变化,在应力场数值模拟中以此作为力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2.
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法在肥东地震序列震后判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直达体波记录的观测谱包含震源、传播路径和台站信息,而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不同地震,如:序列地震,在同一地震台站的记录,受传播路径影响基本相同,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也完全相同。因此,序列地震体波观测零频谱的相关系数直接反映震源辐射图型因子的相似性,即震源机制解的相似性。将该方法用于2009年安徽肥东地震序列,与传统方法计算的震源机制解作比较,结果显示,谱振幅相关系数法能反映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弹性介质的动力学关系建立了地震体波辐射动力学理论,并给出了地震远场体波位移的多级展开式,然后,对零级辐射及一级辐射做了重点讨论,作为地震辐射场源的内外激发源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时间域内有限地震断层的反演问题   总被引:9,自引:18,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有限地震断层破裂过程研究中的正演和反演问题,本文提出:(1)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和广义射线理论计算上地幔及远场范围体波理论地震图的混合方法.同时采用格林函数的一种新的组合方式,可节约1/3计算机内存.(2)采用基于模拟退火的热浴算法进行全局搜索反演,不仅提高了在计算过程中新模型被接收的可能性,而且使得在时间域内目标函数的计算速度提高了近二个数量级.对1994年台湾海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在前4.0s内地震断层的破裂相当剧烈,错动距离的平均值随着破裂时间增加而迅速减少.开始时破裂速度较高,前4.0s的平均值为3.1km/s,之后逐渐降至2.2km/s.错动方向随破裂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龙陵地震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使用P波初动资料求得1976年5月29日两次龙陵主震及5级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体波频谱测定了两主震的断层尺度、破裂速度、地震矩、平均位错、应力降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区在近南北向压力作用下,第一主震是北西走向的右旋逆断层,第二主震是北东走向的左旋逆断层;断层尺度小、地震矩小、应力降低是第一主震的重要特征,显示出该震具有很高的初始破裂应力和终止残余应力。这个高的残余应力是继发第二主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回归的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1983——2001年的观测资料, 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进行了比较. 从正交回归得到的结果看,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mb与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mb不存在系统差. 如果以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为基准, 对于3.5~4.5级之间的地震,IGCEA测定的震级比NEIC测定的震级偏高0.2~0.1级;对于5.0~5.5级之间的地震,IGCEA与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没有偏差;对于6.0级以上的地震,IGCEA比NEIC偏低小于0.2级. 而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与国际数据中心(IDC)测定的体波震级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远震直达体波波形(P波、SH波)是有效反演中强地震(M5.5~7)震源参数的重要资料.但是当震中距较大时,核幔边界全反射波ScS会进入SH波反演窗口,其未被传统的基于体波震源参数反演算法所考虑,从而导致反演结果偏差.本文通过TEL3与fk方法合成理论地震图,使用Jackknifing统计方法定量测试了不同情况下ScS震相对远震体波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演数据震中距位于70°~90°时,ScS震相会造成震源质心深度1km左右、机制解最大8°的系统偏差;使用震中距40°~90°的SH波进行抽样反演,机制解最大系统偏差可达5°;SH波与P波联合反演可减少ScS震相引起的震源参数结果系统偏差.因此,ScS震相对基于射线理论的远震体波震源机制解反演所造成的误差是需要给予考虑的.  相似文献   

18.
一、震源体波波谱 近十几年来,为了从地震图中求得更多一些的震源信息,地震学家们详细研究了地震震源波谱。 地震波谱是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在频率域中的一种描述(一般的地震图分析只侧重于时间域) ,可推导出它与震源的力学参数有密切关系。不同的震源模式所辐射的理论地震波谱是不相同的。我们所介绍的体波谱系采用布龙的位错模式。布龙把断层等效为一个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反射法计算综合地震图中的运算速度和存储安排等问题,提出一种有效的计算实施方案。文中附有三种模型的体波综合地震图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利用远场体波波形数据研究了2004年7月11日西藏MW62级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该地震是一个以倾滑为主的浅源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深度为125km,断层面走向152°,倾角44°,平均倾滑角-117°.破裂在震中处成核,然后以28km/s的平均速度向两侧传播,在震中以东偏北5km处达到最大滑动43cm.该地震主张力轴近E W方向,受浅部NNW SSE或N S向裂谷带控制,青藏高原南部的逆冲运动是引发这次地震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