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1~2004年陕西关中地区地壳运动及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2004年陕西省地震局GPS测站的观测资料,做出了陕西关中地区地壳运动速率和地壳水平应变场,结果表明:①相对于稳定的欧亚板块,陕西关中东西部在不同期次地壳运动差异明显;②该区最大剪应变与面应变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中部的铜川-三原-西安-咸阳一带、华县以及宝鸡一眉县附近,应变梯度较大,并且主要受面收缩影响,地震危险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地壳现今运动的GPS测量结果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利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991-2000年间一系列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资料,计算了340个GPS站点的位移速率,得到了统一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率场。这些站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喜马拉雅、、川滇、河西走廊、阿尔金、天山,以及华北、福建东南沿海等主要构造活动区。固定测站速率精度优于1mm/a,流动测站速率精度优于3mm/a。根据GPS结果对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2017年3期GPS观测资料,获得精河6.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区域水平运动速率、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该区域变形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震前震中附近区域速度场速率逐渐增大,发震断裂两盘构造运动速率不均,震中附近区域GPS测点的速率和运动方向存在差异,反应了地壳应变能量积累。震中区域主压应变率变化反映出应力调整过程,沿断层走向的张压转换的形变高梯度带、最大剪应变梯度带可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基本特征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1998年和2000年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简要介绍这两次GPS观测概况,以及用GAMIT / GLOBK软件对所获得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测结果得到的网内点位精度、水平分量精度平均为2mm左右,高程分量精度平均为5mm 左右,由两期观测得到的水平位移分量的精度平均为3mm 左右. 得到的1998年9月初至2000年6月中旬基本网、基准网中的地壳运动,包括以位于东部的一组稳定点为基准的各观测站位移、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及部分地区的旋转量.根据所获得的我国大陆较为完整而详细的地壳水平运动图象,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在所述观测期间,我国东部地区变形较小,相对较为稳定.相对位于东部的稳定点组,东北块体向北运动,位移量约10mm;华南块体向东南运动,位移量约9mm.相对东部地区,西北部新疆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位移量约26mm;西南西藏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位移量约32mm;西藏东部与云南地区形成非常明显的顺时针旋转构造运动,旋转中心位于26.5N,95.5E,旋转量为0.0045,旋转位移平均为12mm 左右.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是一强烈而复杂的变形带.GPS测量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是影响我国地壳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GPS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危险区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晶  武艳强  刘琦  陈荣华 《地震学报》2013,35(6):828-835
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为获取高精度地壳水平运动和相关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应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心提供的1999—2007年GPS水平形变速率观测结果, 研究了地壳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发生的关系, 探索了地震中长期预测对强震危险区的判识方法.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2001—2011年发生的大部分MS6.8以上强震, 地震地点均位于面应变梯度高-低值过渡区与块体边界带相交汇的部位; GPS面应变率梯度可以作为中长期强震危险区判识的一种方法, 与最大剪应变率分布相比, 缩小了强震孕育地点的判识范围. 文章最后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未来10年或稍长时间的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6.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与应变场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在森  武艳强  方颖  李鹏  王武星 《地震》2009,29(1):68-76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资料, 通过获取水平相对运动、 水平应变场分布变化等, 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区域水平运动与应变率场变化, 以及大尺度地壳运动动态特征等。 研究结果表明, 发生汶川8.0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 由于受到其西侧巴颜喀拉地块向东运动的构造动力作用, 处于缓慢的应变积累状态。 在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相对华南地块的差异运动小于GPS观测误差。 川滇地区应变场图像显示2004-2007年面应变率负值最高区出现在汶川8.0级地震震中区及其附近, 可能反应了局部挤压增强。 GPS基准站资料反映的大尺度北东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增强, 也形成了促进龙门山断裂带发生大破裂的区域构造动力增强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7.
陈光  王紫燕  关玉梅 《高原地震》2009,21(3):52-57,69
使用福建GPS台网2004年3月-2009年6月的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国际连续观测数据中的中国台湾桃园基准站数据,经联合处理取得各测站的运动速率,并对观测结果获得的位移时间序列、速度、重心基准下运动矢量图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福建省GPS资料与地壳运动之间的关系,表明没有明显的水平位移异常现象,显示出福建地壳运动趋势仍十分缓慢且整体较为平稳,并伴随华南地块较均匀地向东南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区域网1999、2001、2004、2007年观测资料及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区域网2009、2011年观测资料,解算了南北地震带相对华南地块的GPS速度场,并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解算了南北地震带南、北部地区应变率场的多期次结果,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地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的动态变化,进一步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区域地壳形变和应变积累背景与孕震异常的形变场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总被引:56,自引:14,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1991~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1998~2000年的观测资料,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或称为视应变场)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并简要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应变速率值高,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相似文献   

10.
使用福建GPS台网2004年3月至2006年10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对已作卡尔曼滤波后的时间序列观测值进行了初步分析。经数据处理估算各测站的运动速率,对连续观测结果综合分析获得位移,选取区域相对水平位移变化量较小的5个台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讨论了各测点连续时间序列与测站运动速率变化特征,除出现一次较明显的分量位移异常变化(可能与台湾强震活动有关)外,没有明显的水平位移异常现象。表明现今福建地壳运动趋势仍十分缓慢且整体较为平稳,是随同中国大陆地块较均匀地向东南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新疆地区的基本站、区域站观测成果对天山及邻近地区现代地壳运动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天山地壳运动速率,提出了天山地壳缩短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规律。通过GPS复测资料进行区域水平运动状态的分析,通过剪应变,面膨胀值的分布,可以发现挤压、隆升、拉张、沉陷过程中产生了正负转换的地带,在这些正负交界并且剪应变值增大的地区,一般都是地震多发区。  相似文献   

12.
GPS技术监测地壳运动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光保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3):302-307,310
回顾了GPS观测技术应用于地壳运动与形变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重点介绍了水平应变的计算方法与描述地壳运动与形变场的各种数学物理方法,讨论了提取地壳运动与形变信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福建地壳运动与地震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省2005~2009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福建地区地块运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福建地区地质构造、区域构造变形资料,分析了福建块体的时间序列、计算了小区域内一固定不动点下各GPS观测点运动速率,探讨福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的运动及块体内部变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Crust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in Taiwan and its coastal ar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 Both Taiwan Island and Chinese mainland belong to Eurasian plate in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nearest distance between Taiwan Island and Fujian Province, which is located on the opposite coast, is only 130 km. Although there are high-precision GPS networks in both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 joint GPS measurement cannot be made directly because of the inconvenient contact due to the strait between them. However, the GPS networks arranged on b…  相似文献   

15.
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GPS数据研究了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特征。 在球坐标系中解算了各应变分量, 分析了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与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地质学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最新的GPS速度场结果表明, 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与高原整体运动性质一样具有顺时针向南东方向旋转的特征, 自西向东和北东方向测站水平运动速度呈现明显的衰减特征。 应变场结果显示, 研究区以北东向的主压应变为主, 伴随着近北西向的张性应变。 应变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活动块体的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带的东段塔藏段和龙门山断裂带上。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主压应变明显, 结合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资料, 认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运动性质自西向东发生了改变, 水平滑动速率逐渐减小, 垂向运动逐渐增强。 研究区GPS速度场和应变场的这一变形特征表明, 青藏高原内部的块体运动特征较为明显, 变形主要集中在作为活动块体边界的活动断裂带上, 边界断裂带的运动特征在调节活动块体间的相互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Continuous GPS Array and Present-day Crustal Deformation of Jap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GPS array with about 1,000 permanent stations is under operation in Japan. The GPS array revealed coseismic deformations associated with large earthquakes and ongoing secular deformation in the Japanese islands. Based on daily coordinate data of the GPS stations, strain rate distribution is estimated. Most regions with a large strain rate are related to plate boundaries and active volcanoes. In addition, the Niigata-Kobe Tectonic Zone (NKTZ) is recognized as a region of large strain rate along the Japan Sea coast and in the northern Chubu and Kinki districts. This newly found tectonic zone may be related to a hypothetical boundary between the Eurasian (or Amurian) and the Okhotsk (or North America) plates. Precise observation of crustal deformation provides important boundary conditions on numerical modeling of earthquakes and other crustal activities. Appropriate computation methods of continuous deformation field are directly applicable to data assimilation for such numerical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Mw9.0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对亚洲地区和韩国国内GPS卫星常年跟踪站的位移影响.为此,利用了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发生前后两周(2011年3月4日到3月18日)的GPS站点数据,包括震中附近地区(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和俄罗斯)55个GPS卫星常年跟踪站和284个IGS 全球跟踪站,并采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处理和平差,估算出所有GPS站点的同震形变.结果显示,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影响在亚洲地区比较明显,包括日本和附近国家,距离震中2702 km的中国武汉(WUHN)站也观测到同震形变.为精确分析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对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影响,通过GAMIT/GLOBK软件计算出韩国GPS卫星常年跟踪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形,并分析出弹性变形量.结果表明:大部分GPS站点均向震中方向膨胀,且向震中的垂直方向收缩.由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导致的最大剪应变达到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年均变形率的约7倍,对韩国的地壳产生14.5~57.7 mm的水平位移,并导致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在不及时更新维护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情况下,GPS测量成果将会发生最大20 mm的位置误差.  相似文献   

18.
GPS应变率场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地震》2019,39(2):122-134
基于大地测量资料获取地壳运动与应变积累定量结果一直是国内外重视的地震中长期预测的技术途径。 针对地震变形过程的准确描述问题, 国内外学者基于GPS资料, 发展了多种应变率场解算方法。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GPS应变率计算的基本原理, 然后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多种计算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结果表明: 应变率计算的数学方法只考虑几何关系, 其中整体方法主要适合数据密度和分布较好条件下获取区域地壳变形分布与趋势, 局部方法主要适用于数据较为稀疏情况下描述构造块体的变形特征; 应变率计算的物理方法既考虑几何关系又考虑物理关系, 其中, 位错方法根据主要适合于研究区域存在主控断层的情况(研究区域的变形主要由少数断层控制); 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法)主要适用于区域地质、 地球物理的资料比较完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是国家"九五"期间建设的重大科学工程,自1998年开始观测以来,获取了大量的地壳形变GPS观测资料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为认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料和定量约束。"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二期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对网络中观测站点的空间密度、观测方式和应用功能进行大幅度强化。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运行现状和主要成果及二期工程的建设规划。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二期工程将为我国地震监测和地学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地测量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