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疆地震年度趋势预报效能的统计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朱令人  王琼 《内陆地震》2004,18(4):289-299
介绍了统计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地震预报效能的统计评分方法,并据此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年度趋势会商预报的效能进行了统计评价。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说地震中期(年度)预报能通过检验,预报评分值约为0.25-0.3,显示出新疆地震局年度会商会的预测结果对地震中期预报有一定能力。由于各年的评分涨落很大,不宜依据一、二年的评分值来说明预报能力或水平的提高或下降。  相似文献   

2.
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空区进行了预报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ML≥3.0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45, 虚报率为0.55, 漏报率为0.57, R值为0.26; ML≥3.5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31, 虚报率为0.69, 漏报率为0.75, R值为0.08; ML≥4.0地震空区无对应的MS5.5以上地震。 ML≥3.0地震空区的R值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 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ML≥3.5和ML≥4.0地震空区不具有预报能力。 主震一般发生在空区内部边缘, 震前空区一般不会被打破; 空区的持续时间、 空区尺度、 震级下限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线性关系; 空区主要分布在江苏、 山东及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分析了自1976年以来全国震情趋势会商会的资料,对全国历年预报区分布及各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作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对预报效能用12种评分方法进行试算和比较。结果表明,就目前的预报水平而言,评价全国会商会的预报效能以单项评分方法为好,二项分布检验和Fisher检验方法是较为合适的统计检验方法。本文还用上述方法对16年来我国的地震预报状况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地震会商是我国地震预报的主要形式之一。清理和总结以往十多年来地震会商预报的经验和教训,对会商预报的效能作一个科学的评价,是十分有益的。 新疆地震趋势预测是从1973年开始,短临会商留下完整资料的开始时间是1975年。因此,统计的时间就从1973年(趋势)和1975年(短临)到1983年底。  相似文献   

5.
对地震学一部分预报方法进行回顾性预报和实际地震预报的效能评价验算, 前者可反映预报方法可能具有的最好效果, 后者则反映现实预报的状况和水平。 回顾性预报的效能评价表明几种方法都能通过检验, 是有效的。 而实际地震预报效能验算的结果是, 通不过检验: 无论是有震预报, 还是无震预报, 在15%置信水平下所有的方法都通不过检验。  相似文献   

6.
李丽清  李群  和国文 《地震研究》2006,29(2):122-124
在滇西北地区(25°~28°N,99°~101.5°E)用不同的统计窗长和滑动步长,对当前常用的地震学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6个预报指标:频度N、缺震、能量E、断层总面积ΣE、空间集中度C值、地震活动度S值。这6项指标对滇西北地区及周边区域1990年发生的M≥5.0地震有较好的短期映震能力,但丽江7级地震前,6个指标只有缺震出现了明显异常,达到预报指标,其余5个指标都无异常显示。这种结果一方面说明6项指标对6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对6.7级以上地震没有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丽江7.0级地震最显著的特征是短期阶段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因此,仅仅依靠地震学指标实现短临预报是不够的,还应结合其它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汤兰荣  吕坚  曾新福 《地震》2017,37(4):134-143
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条带进行了预报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ML≥3.0地震条带的报准率为0.33, 虚报率为0.67, 漏报率为0.71, R值为0.20; ML≥3.5地震条带的报准率为0.40, 虚报率为0.60, 漏报率为0.81, R值为0.12; ML≥4.0地震条带的报准率为0.71, 虚报率为0.29, 漏报率为0.76, R值为0.18; 各震级档条带的R值等于或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 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主震一般发生在条带结束后1年时间内, 多数发生在条带内部和边缘, 条带以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居多; 对于条带的平均持续时间, 震级下限越大的条带平均持续时间越长; 多数条带分布在江苏及附近海域和赣北及邻区。  相似文献   

8.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效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是以压磁理论与感应磁效应为物理基础的,应用差值比较、图象演变、快谱幅比、统计参量等方法,分析地磁资料,研究震磁前兆信息,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以1992 ̄1997年期间书面的预报意见为依据,分析了地震预报效能,结果表明,北京磁测的地震监测预报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积极作用,今后应当加强震磁前兆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9.
易桂喜  闻学泽 《地震研究》2003,26(Z1):25-32
对常用地震学预报指标进行了分析.针对四川地区10个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用不同的统计窗长和滑动步长对可用于短期预报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试算,最终确定了两个预报指标 :频度N、断层面总面积∑E2/3.初步结果表明:(1)按一定的预报规则, N与∑E 2/3都具有一定的短期映震能力,且∑E2/3的短期映震能力稍强于N.但短期映震能力因地而异,且并非所有的强震前均会出现短期异常.(2)一个区域的N与∑E2/3在邻区的一些强震发生前也会出现短期异常.因此,若在一个统计单元出现异常,未来强震可能发生的地域还应结合其它方法和手段进行判定.(3)无论是N还是∑E2/3,其短期映震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仅仅依靠一两个地震学指标实现短期预报是很困难的,还应结合其它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诱发前震”预测效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发前震”现象在区域地震活动中较普遍,据此提出A-F-B图象预报方法,以区域大震后短时间内发生的小震为预报因子,判断以后大震的位置并推测其震级与时间。为了检验该方法的实用性,统计了我国西南地区1970—1983年和华北地区1966—1984年的地震资料,对其预测效能做了统计评价。评分采用W值与R值。其中:W=1-(漏报率+虚报率);R=报对地震占有面积/应预报地震占有面积-预报区占有面积/研究区总面积。结果为W与R值都大于0.5,波动在0.5~0.8之间;并计算出各种不同预报参量的频数概率分布,给出了单次预报在取不同空间与时间范围的信度。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省2016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2016年以来山西省地震局月会商意见、月震情反映、周震情监视跟踪例会、紧急会商意见为依据,系统总结、整理山西盐湖M_S 4.4地震震前异常及预测过程,给出山西南部地区4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测指标,并就地震预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罗灼礼  王伟君 《地震》2005,25(4):1-14
根据G-R公式和非线性动力学观点, 在分析不同类型地震序列震级分布细结构基础上, 提出用震级变异系数δm、 b值和震级熵H(m)、 马尔柯夫链理论值h和信息量维数D1等统计量, 来综合描述和界定不同类型、 性质的地震序列; 同时对截止震级问题、 b值、 平均震级m、 h和D1等统计物理含义进行了探讨。 认为δm、 b值和H(m)及其与理论指数分布的震级熵H(∞)的差值ΔH(m)相结合将有助于区分前震序列、 前兆性震群和各种不同类型(主-余震型、 震群型、 孤立型)地震序列, 并且可以对这些类型进行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3.
An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annual earthquake prediction abi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 There have been nearly 40 year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since the research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plan by some advanced countries since 1960s. For the hard long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Alen, American famous scientist and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evaluation commission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alifornia, USA, said that the difficulty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more than the expected and the practical progres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more sl…  相似文献   

14.
地震形势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虞雪君  姚立xun 《地震学报》1990,12(3):265-273
由中国大陆板块内部地震活动与其周缘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可以确定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主体和地震活动高潮时间[1].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用长时间、大面积的地震活动信息,对重点监测区未来地震作出时、空、强综合评判.全文分为三部分:1.地震强度的预报.对于确定的能有效地估计未来地震强度的5项地震活动性指标,选择加权平均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监测区未来地震的震级给出明确的结果.2.发震地点预报.对于扫描单元定义了反映b值时空变化的二项指标:b值异常次数Ayi;和b值异常均值byi.通过对二项指标空间分布的综合分析,可以估计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3.发震时间预报.把缺震时间Tlb值回升时间Tbu,作为描述大震前平静过程的二项定量指标.在对未来地震强度作出模糊综合评判后,可用Tl,Tbu二项指标综合推断监测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总结的九个震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地震预报定量化、实用化,可以用于地震形势的预测和中、短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5.
陈章立 《地震》2020,40(1):1-10
本文是针对迄今为止中国在地震大小的度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的。 在阐明地震大小物理含义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由震源辐射能量ER出发所定义的传统震级标度ML, mb(mB), MS都存在着“以偏概全”, “震级饱和”和ML震级标度的“局限性”, 以及不同标度的震级之间不可相互换算等问题。 而由在地震破裂的整个过程中震源区“等效力”所做的功出发导出的地震矩M0是对地震大小最科学的度量。 为继续应用“震级”这一术语来描述地震的大小, 由M0所定义的矩震级标度MW不仅克服了传统震级标度存在的各种问题, 而且适用对不同大小、 不同震中距、 不同震源深度地震大小的度量。 因此近20年已被国际地震学界普遍采用。 最后强调推进地震大小的度量与国际接轨是推进中国地震科技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不仅有利于国际地震科技交流合作, 而且有助于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可大范围获取的空间参数给出区域土壤液化的评估方法,可预估震前各地区土壤液化可能性,可快速评估震后震区土壤液化情况,对预防减轻地震灾害以及地震快速响应救援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以我国1976唐山大地震液化调查资料为背景,提出了区域土壤液化预测的四参数简化评估方法,并用2011年新西兰基督城地震进行了检验.选取场地平均剪切波速V s30、复合地形指数CTI、场地到河流的距离DR以及地面峰值加速度PGA,分别代表土壤密实程度、饱水状态、地质年代和遭遇的地震作用大小,并基于我国唐山地震液化区域调查资料生成的样本,运用经典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了区域土壤液化预测模型和评估公式,回归检验结果良好,整体回判成功率为77%,非液化和液化区域成功率分别为73%和78%.将公式应用于评估2011年新西兰基督城地震液化情况,区域液化和非液化成功率分别为82%和88%,总体成功率为84%.以上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靠,方法正确,可用于区域土壤液化震前预估以及土壤液化震后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科学发展需要新思维和新的观测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东 《地震》2002,22(2):9-12
通过对地震预报现状的分析,认为传统的地震预报思路仍是目前经验性地震预报所依托的。但是要想从质上提高地震预报水平,使地震预报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必须引入新的思维和新的观测手段。新思维常常产生于新的观测结果中和隐含于失败的地震预报教训中。地震科学是一门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新的观测手段和新的研究思路在地震预报的科学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首都圈地区小震活动月频次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学忠  郭祥云  李艳娥 《地震》2007,27(4):36-42
利用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对2000-2006年首都圈地区小震月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首都圈地区小震活动月频次符合正态分布, 而不符合泊松分布。 月频次累计次数与月频次之间的关系与G-R关系类似。 对月频次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做了进一步分析, 发现在首都圈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4次ML≥5.0以上地震前, 月频次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这可能为利用地震活动性开展地震预测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次地震预报有效性的评价是中短期前兆预报效能统计评分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基于误差概念的距准误差评价法(打靶模型)。以预报三要素(Ψ、λ可合为“地域”一个要素)的目标点为“准”,以准理想预报尺度围成的封闭区为“靶心”,以可容忍误差尺度为“靶径”。实际地震与目标点的距离(误差)小于准理想尺度,则地震预报击中“靶心”即为实现准理想预报(评分为1),以此向外逐渐扩大到可容忍误差尺度为止,误差超过此尺度即为“脱靶”(评分为0)。根据当前预报的实际水平,考虑了中期、短期和短临三类预报及预报震级的不同,分别给予准理想预报尺度和可容忍误差尺度的约定标准。实例证明方法有效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