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上海市防灾公园规划与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媛  任晓崧 《地震学刊》2010,(4):452-458
汶川地震暴露出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防灾功能不强。城市公园应是防灾公园。防灾公园是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应符合城市防灾规划要求。从防灾公园的定义出发,本文重点阐述了防灾公园的3个特点:规模、构造和设施;通过每平方公里公园数量、每万人公园数量、人均公园面积及公园占市区面积比例等多项关键指标,对上海市防灾公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上海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2点建议,一是完善防灾绿化网格,二是逐步实现现有城市公园向防灾公园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论述了日本防灾公园的由来、主要类型与作用以及防灾公园的配置原则。  相似文献   

3.
城市防灾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子系统,本文以地震高发的峨山县城(包括双江镇和小街镇)为研究对象,对县城防灾空间布局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研究选取量化指标-随机聚集维数进行测算,意在对峨山县城城市防灾空间的分形特征进行验证,并对防灾空间布局体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峨山县双江镇和小街镇城市防灾空间布局具有分形结构;2.双江镇和小街镇城市防灾空间呈现二元分异结构;3.双江镇城市防灾空间受地震断裂带影响呈现多中心分形结构;4.小街镇防灾空间布局呈现一元化单中心分形结构。  相似文献   

4.
李清亚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6):1272-1277
传统三维城市规划模型是利用三维技术通过计算机生成模型对城市进行规划,没有考虑城市地理位置因素,不能保障城市震后应急救灾工作效率。为此,构建一种新的地震带城市规划模型。通过对城市抗震防灾空间及防灾分区定义,并对其规划原则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防灾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以此为基础,采用风险评估方法构建出地震带城市抗震防灾空间规划的基本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模型性能极佳,考虑到了城市地理因素,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能够促进城市震后应急救灾工作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5.
根据淮南市供水设施施工图、管线普查和地质勘探资料,采用确定性方法对供水系统的主要构筑物和管网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提出了应更新改造抗震薄弱管段、提高重点设施抗震设防和灾后应急保障级别、设置应急供水点等抗震防灾对策,以实现供水系统"小震不坏,中震正常使用,大震保障重点供应"的抗震防灾目标。考虑不同震害影响下对供水系统分级保护的抗震防灾策略,既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可满足震后救灾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园林的抗震减灾功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唐山大地震、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和我国台湾省集集地震中,城市园林开阔空间发挥了重要的抗震减灾作用。防火树林带是隔离园林内的避难场所与外部火灾的障壁,对提高避难场所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规划建设城市防灾公园是提高城市园林抗震减灾功能的重大举措。城市园林的抗震减灾功能持续时间长,从地震灾害发生一直延续到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7.
前言以1971年2月发生在洛杉矶郊外的圣费尔南多地震为教训,人们认识到,在日本,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也有必要确立地震对策。设置在日本煤气协会内的通产省资源能源厅长官私人咨询机构“大城市煤气事业对策调查会地震对策专门委员会”曾就以下问题回答了咨询:①制定煤气管道抗震设计的规定;②使用富有展延性的管材及提高接口的抗震性;③整个煤气供应系统的防灾体制;④推进地震仪和截断装置等的设置;⑥充实和扩充无线通讯设备等。  相似文献   

8.
郑鹄 《山西地震》1989,(4):18-20
以编制太原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实践为例,探讨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一些原则,认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需要全社会的一致努力,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抗震防灾措施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必须把提高.综合抗震能力与应急应变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应增强抗震防灾意识,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本地特点等.  相似文献   

9.
根据笔者对山西(包括少部分邻近地区)乡村民用建筑的调查资料,将山西乡村民用建筑进行了分类,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18种乡村民用建筑类型,并结合区内近几年的震害实例,对各类乡村民用建筑进行了结构特点及抗震性能分析,从而针对这一区域的乡村民用建筑,提出了以进行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普查评价、开展房屋建筑的管理、进行抗震防灾知识的抗震防灾的普及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抗震防灾对策。文章最后还对实施途径及其可行性作了简要的论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由制定抗震防灾工作预案引起地震误传的平息与启示张国斌(邢台市地震局)1991年元月中下旬,人们正在迎接春节的到来(2月4日是春节)。邢台市骤然刮起一股地震风,其声势之大、传言之多、涉及面之广,实为罕见。邢台市的一些单位和居民约上千人次,向地震部门询问...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印度洋地震海啸与日本新、福冈地震灾害,分析了山西省防震减灾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搞好山西省防震减灾工作的措施和建议,认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严格履行防震减灾的法定职责,作好“三大体系”的各项工作,才能实现无震有备,有震少灾。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未雨绸缪(Ready)"项目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防灾公益宣传,包含面向企业、儿童、老人及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若干扩展项目。自实施以来,它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减灾知识,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在面向不同群体的应急宣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该项目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细化宣传对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宣传经验对我国防震减灾应急宣传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防灾减灾是当前社会各层面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北京海淀首届城市防震减灾(国际)论坛正是顺应了形势的发展和要求。“论坛”的定位在城市,即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方面共同探讨了公共管理、突发灾害、人居环境与城市防震减灾的关系。得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从单一灾种的减灾转向以防御为主的综合减灾的大观念。辅之于“论坛”的三个参观考察内容,展现出海淀区近年来在防震减灾工作成果。“论坛”的举办对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震灾害及防御对策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全球地震灾害的回顾及主要特点着手分析。阐明了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我国许多城市处在地震易发多发地带,一旦地震发生,对城镇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极为严重,最后,针对防震减灾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中国城市地震灾害特点及城市地震灾害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初步设想,并对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特点、组成及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中国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工程是实现减轻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地震预报研究至今已4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社会和民众对准确预报地震的期望十分迫切,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得一些群众对地震预报工作产生怀疑和不理解。地震预报研究到底有无作用?本文从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预报的难点和我国地震预报探索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作一阐述,并对如何提高地震预报实效提出几点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7.
对晋陕豫地震联防区34年的工作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针对地震联防联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工作章程,建立监测网络,健全应急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合作与信息共享等对策建议,切实提高区域地震联防和应急联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1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研究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基础设施集中等特点。城市安全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城市地震安全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唐山大地震后,在反思惨痛震害教训的同时,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抗震防灾技术和方法。本文简要地归纳了破坏性地震对城市的影响,从我国先后开展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和韧性城市3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讨论和评述了在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韧性城市的定义、研究内容、特征、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城市抗震中应重点加强研究的5个方面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