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小波分析提取的云南强震数字化形变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强  宋治平 《中国地震》2007,23(3):310-318
运用小波分析理论及其时频分析方法,阐述了提取高频信息与低频信息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提取了2001年以来云南地区强震(MS≥6)前数字化形变异常。结果表明,在MS≥6地震前,震中附近(<250km)的倾斜、应变和重力等形变信号出现周期为3~11天的异常信息;重力和倾斜异常出现较早,可作为中短期指标,应变异常出现较晚,可用作短临指标;震源区最先出现应变异常,应变异常可作为未来强震震中的判定指标。这些强震前数字化形变异常特征对该地区未来强震三要素的中短临判定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连续形变观测的异常综合指数SAD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雁滨  蒋骏  张燕  李胜乐 《地震》2001,21(1):33-38
主要介绍了连续形变异常信息的综合指数SAD值的有关研究。在连续形变观测单项异常分析方法和参量研究的基础上,异常综合指数SAD较全面地综合了多种前兆参量和方法及同一测点的多台仪器观测信息,并顾及了不同台站之间的不同观测情况,所获得的结果较真实,更具可信度。可作为判定台站连续形变观测综合异常程度的判定值。此外,还对华北及川滇地区几次强震前SAD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前半年时段,地区的连续形变观测点的SAD值会有一个显增高(SAD值从平时的0.1-0.3的变化范围,增高到0.5以上)的前兆过程。特别是震中及邻近地区100多公里范围内的测点,SAD值出现显的高值异常(达0.6以上),未来强震则发生在SAD值在0.6以上的分布地区。异常综合指数SAD值反映了监测区内与强震有关的连续形变前兆性异常程度和危险程度,可用于对未来强震的预测。但需要有合理的观测布局及一定的观测密度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滇西地区强震与地形变异常的前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形变(倾斜、应变)观测资料,采用经过实效检验分析后有效率较高的形变前兆参量及异常判别方法,以近年来发生在滇西地区的6级以上地震:武定地震、丽江地震、宁蒗地震以及姚安地震的震例,用滇西及川滇交界地区形变观测网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对该地区强震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在强震前中短阶段的前兆异常变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应用速率合成法对山西南部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处理,通过山西南部地区显著地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异常特征不明显的同类型观测数据,经过速率合成后,群体异常信息更加突出,显示出较好的映震效果。  相似文献   

5.
主要对华北北部地区的1989年大同地震、1991年大同地震及1998年张北地震3次强震前的形变异常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若以形变异常的开始时间作为判断标准,形变异常的群体频次在强震前1~2年内均出现高于或接近2倍均方差的高值状态,显示出形变异常的中期异常,异常时空演化的三阶段特征表现不明显。若以形变异常的转折时间(或结束时间)作为异常判断标准,形变异常频次在震前1~4个月达到高值,显示出异常的短临信息,并且,形变异常的时空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三阶段(α、β、γ)特征。在对这些特征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形变异常的开始时间与转折时间分别作为判断标准,如果两种群体频次均处于异常状态,则表明异常已处于从中期向短期过渡的阶段,反之,异常仍处于中期阶段。这种形变异常的分析思路可作为形变异常从中期阶段向短期阶段过渡的一种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非稳态断层形变及其信息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薄万举  谢觉民 《地震学报》1997,19(2):181-191
根据对首都圈75项断层形变监测资料的多年分析提出,在地壳形变的失稳阶段的断层形变异常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持续1~2年或更长时间的中期形态变化;二是尺度为1~3个月的快速形变事件.上述两类变化当以群体变化形式出现时,可能与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有关.本文用信息合成的方法提取单项断层形变的共性特征,并探讨其与地震孕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区断层形变群体异常与成组强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5,28(3):219-225
运用前兆综合信息量S、前兆群体非均匀度ID以及近源异常凸现值NS的数学分析这三种方法,对云南地区1982~2004年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Ms≥6强震前断层彤变群体异常显著,尤其是成组强震前,群体异常信息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程万正  杨永林 《地震研究》2003,26(Z1):62-69
初步分析了1982年以来川滇地块的地震,存在2组强震活动,即1988~1989年澜沧、巴塘、小金地震,1995~1996年孟连、武定、丽江地震.研究了川滇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连续蠕变观测资料在这2组强震前中期-短期的形态异常和年速率动态异常.震前形变异常场地震数的比例在云南地区为0.33~0.42, 而四川地区较低.部分场地出现的异常时段有一定的同步性.文中对跨断层形变异常图像与成组强震关系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强震前主破裂潜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形变异常及伴随地壳形变而产生的地下水化学前兆现象随时间变化显示出的动态异常,依据河北怀来地震台形变、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研究了1998年河北张北M6.2地震前地形变、地下流体异常特性及同步性,认为其有由短期向临震演化的不同阶段的群体演化特征。形变异常早于流体异常出现,临震异常集中,反映明显。断层气CO2、水汞体应变异常同时在震前2个月出现,显示出异常的集中性、同步性。  相似文献   

10.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2):170-178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前定点形变异常特征。趋势性异常主要表现为异常持续时间较短,变化迅速,倾斜方向一致。异常持续过程中出现1—2个加速变化阶段;短期异常出现在震前2—6个月,主要表现为倾斜矢量打结、方向改变及速度明显减小;形变异常的方向与震中方向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小波分析提取地倾斜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明  李志海  孙甲宁  高歌 《地震》2016,36(1):38-48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具有较高分辨率的特性, 选取db4小波基、 细节6阶为各台站地倾斜整点值数据的研究对象, 建立了小波分析异常提取方法。 利用该方法提取了2011年以来新疆天山中段地区2次6级地震前地倾斜形变异常。 结果表明, 在MS≥6.0地震前, 震中附近(<300 km)不同台站记录到了相同频段、 周期的异常信号; 异常主要集中在震中150~300 km范围内, 震中附近观测资料异常并不明显; 不同方位台站对地震异常信号的接收时间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非均匀度方法,分别提取滇西北、滇中北、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水氡观测资料的地震前兆群体异常。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满足水氡观测点所在地区成组中强地震的中、短临预报要求;且该方法能自动识别异常,排除人为主观影响,便于在其他震区进行预报效能检验。  相似文献   

14.
震前多种前兆异常形态特征及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艳  张永仙 《地震》2004,24(1):145-154
对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31次MS≥5.0地震前多种前兆异常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认为: ① 在强震前短临阶段, 普遍存在垂直形变和水位异常形态的四象限性分布, 且这种象限分布特征与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即在压缩区, 垂直形变上升, 水位亦上升。 在膨胀区, 垂直形变和水位都下降; ② 地倾斜异常在近源区与远源区具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多数强震前表现为距离震中近的台站向与震中相反的方向倾斜, 而远离震中的台站, 其倾斜方向指向震中; ③ 地电阻率异常形态以下降为主; 多数水化异常(气体)表现为短期上升而临震转平或下降; 电磁波通常为短临异常。 基于上述前兆异常形态特征, 特别是垂直形变和水位异常形态的四象限分布特点, 提出了根据前兆场异常特征判断发震地点和孕震状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西部前兆异常涨落与强震短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永仙  余素荣  张晓东  薛艳 《地震》2004,24(1):7-18
统计了1998年以来西部六省区(云南、 四川、 青海、 甘肃、 宁夏、 新疆)前兆异常月频次, 探讨了异常数量的涨落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 大部分强震前强震所在省份及邻区的前兆异常数量有明显的持续增长现象, 临震时一般表现为异常回落至低值。 从时间上看, 异常增长的起始时间一般为震前3~4个月到震前7~8个月, 少量为震前14~18个月; 异常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为震前1个月至震前10个月。 研究认为, 异常月频次峰值时间可以作为强震预测的中短期至短期指标。 研究还表明,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 除青海、 甘肃地区外, 云南、 四川的前兆异常也突出, 似乎显示了8.1级地震的孕育范围已影响到川滇地区。  相似文献   

16.
倾斜椭圆潮汐因子及地震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固体潮理论出发证明了分点大潮倾斜潮的特征图像是一个椭圆,推广到一般朔望大潮也存在大潮倾斜椭圆,因而可以计算椭圆潮汐因子,滇西地震预报试验场及其附近地区的观测表明,椭圆潮汐因子异常与强震有良好的相关性,并从物理意义上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7.
腾冲地区潜热通量与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0年以来6.4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了腾冲地区潜热通量(SLHF)在这些震例发生前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腾冲地区的SLHF动态,不但在其附近发生强地震前常出现异常,而且对周边较远的强地震前也会发生异常反应;异常出现时间大都在震前1个半月以内,汶川地震前异常出现较早,发生在震前2个月之前,这可能与汶川地震震级高影响范围大有关;异常幅值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异常表现越强。 比如芦山7.0级地震、缅甸7.0级地震和汶川MS 8.0地震前,腾冲地区SLHF异常幅度很大,远远超过最大参考值,而姚安6.5级地震和宁洱6.4级地震前异常幅度就相对小一些。腾冲地区SLHF异常与周围强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一方面与腾冲地区的活动断裂发育、现今构造变形强烈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腾冲地区火山活动强烈,温泉广泛发育,水热交换迅速,对周边构造活动感应灵敏所致。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005年2月15日乌什6.3级地震前乌什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乌什6.3级地震前,乌什-柯坪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增强-平静过程,符合柯坪块体6级地震轮回规律。研究表明,震前乌什附近地区有5项地震学参数空间扫描和5项地震学参数时间进程存在中短期异常,且存在阿合奇台地倾斜EW分量年变形态改变、固体潮汐畸变和巴楚地应力观测值大幅度波动等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9.
利用乌什、阿合奇台数字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次远场7级左右地震和近场5级地震前形变资料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震前2个台的数字形变资料有明显变化的大多是NS分向,部分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可以认定,远场强震和近场5级地震前7天左右,乌什水管仪NS向大多存在不同程度高频抖动和畸变的临震异常,与天气干扰导致的高频变化不同.同时,对2个台的数字与模拟倾斜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几次中强地震前后形变资料变化所反映的地球物理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腾冲台水平摆资料分析了近年来滇西地区范围内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发现震前资料出现了反映地震孕育过程的异常变化,重点对该地区中强震前短临异常的变化特征进行探讨,为使用腾冲台水平摆资料进行识别以及捕捉地震短临异常,预测地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