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官厅水库轮虫群落结构与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于2007年1-12月对官厅水库上游(北京段)进行调查,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水体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并通过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探讨了轮虫群落结构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官厅水库(北京段)已达到了富营养的水平,在轮虫的种类组成中,10个富营养化的指示种类大部分都有出现,其中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为优势种;轮虫密度均在1000ind./L以上,生物量在1mg/L以上,轮虫的密度、生物量的季节分布与水温显著正相关(P0.05),水平分布与水体的营养状况显著正相关(P0.05),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轮虫多样性指数较低,但与水体营养水平显著相关(P0.05).证明轮虫群落结构与水体富营养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富营养化是导致轮虫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丹江口水库轮虫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对丹江口水库轮虫群落及理化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共检测到轮虫62种,隶属于12科23属,其中丹江库区30种,汉江库区54种.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长圆疣毛轮虫(Synchaeta oblonga)、等刺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imiles)、冠饰异尾轮虫(Trichocerca lophoessa)、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为主要优势种类.丹江口水库轮虫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区域变化特征为:丹江库区取水口汉江库区五青入库区.相关分析表明,水体透明度、叶绿素a、总磷、溶解性氮和溶解氧浓度与轮虫密度和生物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夏季对优势轮虫密度变化有显著贡献的环境因子为SiO2-Si和溶解氧含量,秋季为溶解氧和pH,冬季为叶绿素a、溶解氧和DIN,春季为DIN.  相似文献   

3.
洱海是位于我国西南亚热带高原地区的重要淡水生态系统,在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质退化与富营养化现象,其中北部湖区的问题最为突出。本文以北部湖区为对象,设置了喜洲等5个样点,于2020年3、6、9和12月对该湖北部的轮虫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分析了轮虫群落的季节演替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本次调查共检出26属48种轮虫,多数种类为广布种或暖水种,其中无柄轮属、晶囊轮属、胶鞘轮属、须足轮属、龟甲轮属、多肢轮属在4个季节均出现。异尾轮属的种类数最多,共计9种。螺形龟甲轮虫、长肢多肢轮虫和前节晶囊轮虫是主要的优势种类。其中,螺形龟甲轮虫在4个季节均为丰度优势种,而前节晶囊轮虫在4个季节均为生物量优势种。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表明,洱海北部湖区轮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这种季节差异主要反映了水温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后者主要表现为鱼类捕食压力与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冗余分析表明,透明度、温度和浮游植物丰度为解释轮虫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变量。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季节变化反映了主要轮虫优势种类对水温和水质变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轮虫季节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10月-2004年9月对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太湖大太湖湖区、梅梁湾和五里湖)轮虫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五里湖营养水平最高,太湖大太湖湖区最低;轮虫的种类数、数量和生物量都是五里湖最高,太湖大太湖湖区最低.回归分析表明,轮虫数量与总氮和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轮虫生物量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太湖三个湖区轮虫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同时表明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对轮虫的群落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5年8月-2016年6月对安徽省迪沟采煤沉陷区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发现后生浮游动物16科27属53种,其中轮虫38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蒲达臂尾轮虫(B.budapestiens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螺形龟甲轮虫(K.cochleari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965.00±541.91 ind./L和3.42±2.17 mg/L.密度峰值出现在2015年2月,而生物量峰值出现在10月,最低值均出现在12月.后生浮游动物密度的空间分布呈现西低东高的趋势,而生物量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07~3.22、0.83~1.72和0.67~0.80.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水温、营养盐等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综合理化指标、营养状态指数、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迪沟采煤沉陷区湖泊已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6.
千岛湖轮虫群落结构及水质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共国  虞左明 《湖泊科学》2003,15(2):169-176
研究了一大型深水湖泊——千岛湖轮虫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现存量,并用轮虫污染指示种类、E/O值和QB/T值评价千岛湖水质和营养状况. 在一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轮虫70种,污染指示轮虫41种,其中寡污-β中污带、β中污带和β-α中污带污染指示种类分别占总指示轮虫的41. 5%、36. 5%和22. 0%. 根据年平均密度,优势种分别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等刺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imili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 轮虫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由晶囊轮虫属(Asplanchna)的轮虫决定,以5月份的Ⅰ站和Ⅱ站生物量较高. 轮虫的E/O值变幅为0. 29-0. 62,平均0. 46;QB/T值变幅为0. 17-1. 50,平均0. 68. 相关分析表明:E/O值和QB/T值与水体透明度之间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 7182和0. 7747. 与大型浅水湖泊相比,千岛湖轮虫群落结构具有种类数较多、密度和生物量小、QB/T值低的特征. 根据指示生物法和生物指数法评价千岛湖水质和营养类型,千岛湖为寡污-β中污(贫-中营养型)水体,其中,Ⅰ站、Ⅱ站和Ⅴ站为β中污(中营养型),其余各站均为寡污-β中污(贫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7.
南亚热带富营养化抽水型水库轮虫的组成与动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镜山水库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是一座供应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饮水的抽水型中型水库.抽水改变了水体的水动力过程以及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为了解这一动态过程中轮虫的群落结构及环境冈子对轮虫的影响,于2005年1-12月,每月一次对该水库敞水区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采集到轮虫32种,其中,臂尾轮科12种,异尾轮科、腔轮科各有4种,它们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常见种和优势种类.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对棘异尾轮虫(Trichocerea stylat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卵形无柄轮虫(Ascomorpha ovalis)、敞水胶鞘轮虫(Collotheea pelagiea)和卜氏品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为优势种,这些优势种个体小、具有硬被甲.轮虫的多样性指数在0.29-0.81之间变动,与相同营养水平的湖泊相比,大镜山水库轮虫的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较低,轮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范围分别为21-1094ind./L和4.04-1127μg/L,高峰期均出现在2月和5月,二者具有相似的动态特征.轮虫个体的大小范围在50-620μm之间,轮虫种类和丰度的组成均以200μm以下的小型个体为主,如裂痕龟纹轮虫、角突臂尾轮虫等,轮虫生物量组成主要是以200-400μm的中型个体为主,如卜氏晶囊轮虫、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eiflorus)等,温度、透明度、浮游植物生物量和蓝藻生物量是影响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和动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湖滨带在维持物种多样性、拦截陆源污染物、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洪泽湖水体污染日益加重,湖滨带面临着围垦、养殖和泥沙淤积等严重威胁。为更好地理解洪泽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运用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了洪泽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种类结构组成,以及群落多样性和优势种的特征,分析上述参数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洪泽湖湖滨带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821.65 ind./L,平均生物量为1247.45μg/L,成子湖西浮游动物丰度较高,物种较为丰富;淮河口和东部湖岸丰度较低,多样性较低。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性总磷、悬浮物、叶绿素a、COD、溶解性有机碳、水草盖度、pH、溶解氧和风浪扰动是湖滨带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与轮虫物种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相关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轮虫主要受到水化学环境因子及其与食物饵料的交互作用,枝角类受水深、浊度和悬浮物等物理生境因子的影响,磷酸盐、pH、风浪扰动和悬浮物与水化学的交互作用对桡足类有明显影响,多样性指数主要受水化学环境因子、物理生境因子、食物饵料的交互作用影响。可见,加强洪泽湖湖滨带生态环境保...  相似文献   

9.
一座季节性休渔湖泊——洱海轮虫的季节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9年2-11月对洱海轮虫进行月际采样,分析洱海轮虫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特征.洱海作为一个高原湖泊,其轮虫种类组成仍然呈现出热带-亚热带的主要特征.本研究共鉴定轮虫68种,多数种类为广布性或暖水性种类,隶属17科25属,异尾轮属、腔轮属和臂尾轮属是种类最多的三个属,占鉴定轮虫种类的37%.Lecane arcuata和Tricho-cera inermis为我国新纪录种.轮虫生物量的季节分布呈"双峰型",并分别出现在休渔期的中期和捕鱼期前期.在休渔期中期,轮虫主要以前节晶囊轮虫为优势种;在捕鱼期前期,轮虫先以螺形龟甲轮虫和广生多肢轮虫为优势,后以前节晶囊轮虫为优势.季节性休渔不仅使鱼类对轮虫的捕食压力出现季节性变化,而且还通过影响枝角类的群落结构改变枝角类对轮虫的竞争压力.在捕食和竞争的双重作用下,轮虫主要以大型杂食性种类———前节晶囊轮虫为优势种类,并呈现"双峰型"的季节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杭州西湖轮虫的群落结构及与水体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饶利华  吴芝瑛  徐骏  陈琳  张巍  陈鋆 《湖泊科学》2013,25(1):138-146
2007年1月-2010年10月,对杭州西湖进行调查研究,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西湖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通过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探讨西湖轮虫的群落结构与水体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湖总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调查期间共检出轮虫29种,以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等最为常见;总数量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样性水平不高;各采样点在不同年份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西湖轮虫密度与水温、TLI指数、总氮、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和pH值的相关性高度显著;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水体环境因子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西湖轮虫结构不仅与水体的营养状况关系密切,还受引水过程引起的水动力学的影响,从引水入湖口到出水口存在一个以水动力学过程为主导的生态梯度.  相似文献   

11.
滆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浅水型湖泊,为了解其治理后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规律,2013年1 12月对其北部区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43属61种,春、冬季以栅藻(Scenedesmus)和小环藻(Cyclotella)为主要优势种属,夏、秋季以微囊藻(Microcystis)和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为主要优势种属,采样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值为90.6 mg/L,出现在8月份,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植被覆盖区低于敞水区.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总氮浓度、总磷浓度、水温是影响滆湖北部区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比较相同月份湖区内部菱角芦苇区和未治理的敞水区的平均生物量,菱角区生物量较敞水区低约72.7%~91.1%,芦苇区生物量较敞水区低约63.9%~83.7%.在8、9月湖区内敞水区暴发水华时菱角区浮游植物生物量仅为敞水区的14.6%,芦苇区为敞水区的30.3%.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东平湖浮游植物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探究其环境驱动因子,于通水运行3周年后的2017年分4个季节对东平湖的18个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同步开展水环境调查.结果 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191种属(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和隐藻门分别为64、57、28、2...  相似文献   

13.
竞争捕食作用对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竞争与捕食作用是调节湖泊和池塘等淡水生态系统结构的主要动力,并且影响着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变化.为了阐明生物因素对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09-2010年对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生物因素对千岛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千岛湖1999、2004、2007-2010年的鲢鳙鱼生物量和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统计分析表明,1999年鲢鳙鱼的生物量约为2004、2007-2010年年平均生物量的1/5,而轮虫和桡足类生物量变化不大,枝角类中盔形溞密度下降.鲢鳙鱼放养后浮游植物密度下降,而大型浮游动物(如盔形溞)的密度变化趋势与浮游植物相一致,因此推断鲢鳙鱼的放养将对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洪泽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张圣照 《湖泊科学》1992,4(1):63-70
本文对洪泽湖水生植被的种群组成、植被类型、演变动态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研究。洪泽湖水生植被面积为550km~2,占全湖总面积34.44%,年生产量约211×10~4t(湿重),即相当于4.64×10~(15)J(能量)。另外,本文还对如何调整洪泽湖植被的组成,引进优良品种,合理开发利用水生植物资源,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5.
太湖河蚬时空格局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2006年12月-2007年11月对太湖河蚬种群进行了周年逐月调查.河蚬在分布区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7ind./m2和100.9g/m2,在夏、秋季均达到高值.根据壳长频数分布的周年变化,太湖河蚬一年一代,繁殖期主要在5-7月份.河蚬主要分布在贡湖湾、马迹山以南区域、西南湖区和小梅港沿岸区域.分析表明,太湖中河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北部梅梁湾和竺山湾湖区湖泊中的低溶氧量是限制河蚬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在贡湖湾、马迹山以南湖区和西南部湖区,各种生境条件和底质性质适合河蚬的生长繁殖,其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贡湖湾的中心区域(820.0ind./m2,522.9g/m2);在东太湖湖区浮游植物密度较低,底质中有机质较少,食物来源是影响河蚬分布的较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