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通过云南区域数字测震台网对2004年12月26日Ms 8.7印尼大震的波形记录,着重考查了大地震面波在到达云南26个台站后的1小时传播过程中对云南及周边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触发效应,发现在面波作用的短短1小时内,云南的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地震即刻触发现象,并对这些现象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印尼8.7、 8.5级巨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远震触发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纲  刘杰  郭铁栓 《地震》2005,25(4):49-57
在收集整理印尼8.7、 8.5级巨震活动特点基础上, 分析了这两次巨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远震触发特征。 依据腾冲、 昆明两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 对这两次巨震的触发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云南地区2004年12月26日后地震活动的显著增强, 是由印尼8.7级巨震的长周期面波触发引起的。 8.5级地震后, 云南地区地震活动没有引起触发, 主要原因是8.7级地震已引起相关地震活动, 短期内断层不足以积累使其破裂的能量所致。 远震触发的地区与高热流地区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临界状态下,发震断层可能在大震面波应力扰动下出现微震活动增强的现象。利用β统计值方法和匹配滤波技术,对2014年11月22日康定M6.3地震震前大震在其主震及前震所在的鲜水河断裂带的动态触发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未检测到由大震面波触发的微震,表明康定地震震前其主震及前震所在区域在大震面波的应力扰动下,未出现明显的微震触发现象;通过微震检测未发现断层积累应力水平较高、即将发生强震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M.  West  J.J.  Sánchez  S.R.  McNutt  武敏捷 《世界地震译丛》2005,(6):32-36
当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地震的面波掠过阿拉斯加时,它们在远至11000km的兰格尔火山附近触发了历时11min的包括14个近震的震群。这些地震是在20~30s的间隔期间发生的,并在瑞利波掠过期间产生了最大的垂直正位移。由于异常长的面波和近震附近的地震台站相结合,使得我们能够观测到这种相关性。瑞利波运动的相位主要由25kPa的水平张应力控制。这些观测结果意味着,近震是由正断层上简单的剪切破裂触发的。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区地壳中上部横波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云南地区的基阶瑞利波相速度频散资料,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中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 给出了研究区域内在4个深度上的S波速度水平分布图像和沿100.5°E、24°N、25°N、26°N及27°N的S波速度-深度剖面图. 结果表明:在小江断裂与红河断裂围成的川滇菱形块体内,26~30km深度处的速度明显低于周边地区,其南段从地表到15km深度均为明显的低速区域. 云南地区的强震(M>6.0)震中位置与S波速度分布图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分布于高速与低速的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项目一期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架设的300多个地震台站,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连续观测记录,采用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的面波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地区面波群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地壳的面波快波方向呈现近南北向,整体表现出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和地表GPS速度场以及S波分裂的快波方位较为一致.小江断裂东西两侧的快波方位有一定差异.对反映深度大概在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长周期面波,快波方向从近南北向逐渐向北西向过渡,在菱形块体附近,26°N以南,快波方向和红河断裂的走向趋于一致;其他区域相比上地壳的快波方向也有较大变化,这种结果较为支持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地区壳幔变形的解耦.在滇西南,澜沧江向东弧形展布区域,中下地壳快波方位呈现局部的圆周旋转趋势,结合该区地震分布规律和应力主轴方向,推测这种现象和块体挤压及旋转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1—2016年发生的38次震中距大于1 000 km的MW≥7.5地震震后3小时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人工检视方法对这38次地震是否触发了我国台湾地区的非火山型微震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这38次地震中有4次远震触发了非火山型微震颤,事件持续300—500 s不等。利用网格搜寻方法对此4次微震颤事件进行了定位,确定震中位于台湾中央山脉南段,震源深度为21—53 km。结合研究区内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分析认为是由于远震产生的面波改变了研究区内的瞬时应力,进而导致断层蠕滑触发了微震颤事件。   相似文献   

8.
对大气重力波触发的赤道电离层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重力波能在F区底部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这种等离子体不稳定扰动穿过F峰,到达F区顶部,形成等离子体泡结构.等离子体泡出现向西倾斜和分岔等特征.当夜F区较高时,产生等离子体泡的时间仅1900s.数值模拟结果证实了重力波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理论,解释了大量电离层观测现象.  相似文献   

9.
对大气重力波触发的赤道电离层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重力波能在F区底部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这种等离子体不稳定扰动穿过F峰,到达F区顶部,形成等离子体泡结构.等离子体泡出现向西倾斜和分岔等特征.当夜F区较高时,产生等离子体泡的时间仅1900s.数值模拟结果证实了重力波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理论,解释了大量电离层观测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离散波数法、包络函数分析和β统计值检验的方法,初步研究尼泊尔MS8.1地震对喀什-乌恰交汇区小震活动的动态触发作用。结果表明:尼泊尔8.1级地震在喀什-乌恰交汇区接收点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超过触发阈值;并检测到该地震面波到达后在此交汇区出现了8次小震事件。β统计值结果显示,8.1级地震后此交汇区的地震活动性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特别是地震25天后地震活动率增强较为明显。综合分析认为,尼泊尔8.1级地震对喀什-乌恰交汇区的小震活动具有动态触发作用,触发时间既存在面波通过后即刻触发,也有滞后一段时间的延时触发。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北纬35°线附近地区7.0级以上强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以来我国西部及邻近地区先后发生了6次7.0级以上地震,这些地震的震中位于35°N线附近,其纬度界于34.4°~36.2 °N之间,平均纬度为35.45 °N. 美国哈佛大学给出的震源机制表明,这些地震的主压应力轴方位一致性较好,都为NE向,似乎说明这些地震的发生是在统一的应力场作用下的结果,可能与印度板块对我国大陆的推挤作用有关. 结合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确定了发震断层,计算了它们产生的应力场,根据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结果显示,在这些地震中,对后续发生的地震可能具有促震作用. 根据引潮力在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有效剪切应力, 分析了引潮力对这些地震的触发效应, 结果没有显示这些地震的发生受到明显的引潮力触发.  相似文献   

12.
大震地震波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计算了印尼大震、昆仑山口西大震和古吉拉特邦大震的地震波在云南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大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印尼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昆仑山口西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触发作用,但不显著,古吉拉特邦大震在云南地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没有触发作用。最后分析和探讨了这3次大震触发作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计算和研究了1976年云南龙陵Ms73、Ms74双主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对后续震群序列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龙陵第2主震受到了第1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龙陵双主震的13个后续强余震中,发生在龙陵三角形块体内部的强余震,90%都受到了第1或第2主震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或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发生在三角形块体外部的强余震,2/3受到了第2主震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从触发作用的强度和范围上看,第2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都大于第1主震.就近场而言,受到龙陵双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的余震数目相当,但动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范围大于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给出了滇,川及邻区近年短临地震综合预报的经验性作法和预报指标,从不同角度探索了进入强震短临阶段和强震三要素的经验性综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白志明  王椿镛 《地震学报》2003,25(2):117-127
利用4条DSS丰富的测深资料,对云南地区上部地壳结构和地震构造环境进行了层析成像研究.成像结果显示,得到的速度模型与地表盆地、隆起与断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显示了与地表火山岩系相应的低速异常体.云南地区上部地壳横向不均匀性显著.结晶基底的深度一般为0~5 km.局部基底高于海平面,基岩直接出露地表,同时在一些大的坳陷处沉积厚度可达8~12 km.作为一级构造单元的昌宁-双江断裂可能切割不深,而红河断裂作为板块缝合线切割较深,有延伸到中下地壳的迹象.云南地区历史上的广泛的火山活动与现今中强地震的发生有紧密联系.有的地方尽管现今地表已不再有火山活动,但中下地壳活动并未停止,存在较大的应力作用.由于地表火山活动停止,来自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大部分能量得不到释放,而在有利的构造部位积聚,以及盆地水的渗透、其它流体的作用和外动力作用,可能是云南地区经常诱发中强地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朱航  刘杰  陈天长 《地震》2006,26(2):1-11
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两个地震, 当地震之间的距离远小于地震到台站之间的距离时, 同一个台站的直达P波、 S波零频观测谱值之比与其辐射图型因子之比线性相关, 而辐射图型因子取决于震源机制解的几何特性。 利用同一震源区两次事件的相同台站的波形记录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 该系数可认为是震源机制异同的归一化的数值描述; 据此对地震序列事件进行聚类分组以及计算序列事件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 对2001年雅江和2003年大姚强震序列, 以及2002年漾濞和2003年洱源小震序列进行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 强震序列与小震序列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形态存在明显差异; ② 某些强震序列的初期震源机制有从散乱到一致的过程。 分析认为, 孕震应力场的应力强度对孕震区内地震的破裂方向有明显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矿震及其深井水位的异常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陶庄煤矿的二次矿震及其并水位的同震效应与震前异常。结果表明,矿震活动与天然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同步性,并且二次矿震的井水位同震效应形态与震前异常持续时间有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同震源体的破坏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讨论了短期地震经验性综合预报的必要性和意义,简要给出了这次研究中对强震三要素综合预报的一些经验性认识和分析方法,可作为多项观测前兆分析和短临阶段强震预报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震的潮汐应力触发机制及相关天体位置图像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计算云南163个地震震源处沿地震主应力方向的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地震的潮汐应力触发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地震中有62%受到了潮汐应力的触发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受到潮汐应力触发的地震发震时的天体位置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具有潮汐应力触发物理基础的地震时的月日黄经差、月日赤纬和月日天顶距的分布图像.图像显示,云南地区的地震在新月期间和上下弦附近较易受到潮汐应力的触发;受到潮汐应力触发作用的地震发震时刻的月日赤纬有明显的密集分布条带特征,地震频次在月、日天顶距分别为30°~140°和20°~140°范围内为平均优势分布区间.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用数值方法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途径,从线性流变体介质内制约质点运动的运动方程出发,导出了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方程及程序。还给出了模拟进程中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的约束条件,使得可以用同一个程序完整地模拟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地震过程本质的认识以及物理预报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