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震中距100°左右地震震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中距100°左右的地震,位于远震与极远震之间,特征既像远震又像极远震,震相较难分析。为了提高对该震中距地震的速报能力,对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地震台记录的该震中距的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震相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2.
选取2010—2020年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记录的195个6.0级以上极远震事件波形,分析震相特征.按照震中距由小到大的顺序,挑选出9个典型极远震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依据AK135走时表,分析波形记录特征,以期提高地震台站的震相分析水平及资料产出质量.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0—2020年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记录的195个6.0级以上极远震事件波形,分析震相特征。按照震中距由小到大的顺序,挑选出9个典型极远震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依据AK135走时表,分析波形记录特征,以期提高地震台站的震相分析水平及资料产出质量。  相似文献   

4.
就穿透地球内核的SKKS震相的传播路径、走时以及随深度变化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对银川台记录SKKS震相的特征和震相识别做了研究总结,同时给出了SKKS震相求极远震深度列线图。经过震例检验,用SKKS震相测得的深度在单台定位中相对比较准确,为应用SKKS震相测准极远震深度,提高银川单台月报质量,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北京地震台1990-2008年间63个极远震记录的分析,简要讨论Pdif震相在CDSN 宽频带数字仪器上的记录特征.目前,北京地震台观测到的Pdif震相的记录范围约101.87°—172.18°,最小震级为6.0级,最浅震源深度为9 km,最深为631.3 km.所得结果有助于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台资料对比震相识别方法,采用台网中心对地震较精确的定位结果,对南北地震带强化观测台网中心所记录到的地方震、近震、远震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不同构造区域介质的差异性,地震波传播路径不同,导致各地区所记录到的地震震相特征不同。通过对不同区域地震震相特征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找出各区域震相特征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为以后台网中对震相识别和精确定位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震泼由多种频率成份组成,在其传播过程中。由于地球介质的滤波作用,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高频成份逐渐被衰减。周期越大的成份传播越远。因此,在地震观测上,不同频带的地震仪用于观测不同震中距范围的地震,使仪器较好地响应,就我国台网而言,短周期仪用于地方震、近震的监测,中长周期仪和长周期仪用于远震,极远震的监测,其中长周期仪偏重于记录极远震。但作者在实际分析工作中注意到,短周期仪的记录应用于远震,极远震的分析,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短仪资料,将会更加丰富远震、极远震的震相资料。本文以高台地震台的资料为依据,从震中距和震级角度,与中长仪和长仪作比较,对短仪记录远震、极远震的震相及特征作了统计分析与初步探讨,并对新疆地区“影区”地震S波的记录、日本地区地震_PPcP等震相的出现提出了现象的存在,给出了相应的观测结果,以待步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BBVS-120型甚宽频带数字地震计典型地震波形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太原基准地震台BBVS-120型甚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不同震中距及不同类型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波形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该地震计能够清晰记录近震、远震、极远震及爆破、塌陷等震相,对各类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基本实现全频带观测,可为获得丰富的震相资料并提升地震台监测能力及速报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四川汶川系列地震距太原基准地震台约1000km,介于近震与远震之间,震相特殊,识别困难。本文通过对汶川主、余震和四川其他地区远震波形的对照,及对主要震相周期、幅度及波形特点的分析,认为PN、SG两个震相是太原地震台记录四川汶川地震的主要定位震相。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和浅源极远震的震相特点。由不同震中距的地震反映在三分向地震记录图上的初至震相振幅比的差异,归纳出由地震初动判别地震类型的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得出如何判别PKS震相、如何由PP推S、由SS反推PP震相,以及根据地震面波的到时,通过《Rm-P》表来验证震中距等几种识别极远震及其震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沈阳台记录到20个壳内近震和26个营海岫地区近震,利用s Pn与Pn震相的到时差重新计算这46个近震的震源深度,并和国家台网中心结果及辽宁台网中心结果进行比对,表明沈阳台记录到的s Pn震相可用于计算震源深度,计算得出的深度与国家台网中心及辽宁台网中心所测定深度基本相近,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12.
选取德令哈地震台2007-2017年数字地震记录,对于国内外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典型中强地震,使用广东省地震局研发的单台分析处理软件MSDP,从地质构造、波列特征、P波初动、S波与P波震相到时差、主要震相、最大振幅、震中距等方面,分析所选取地震震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区域的介质差异性及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路径的不同,导致德令哈地震台记录的各地区地震震相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我国微小地震监测能力,"一带一路"项目拟在黑龙江鹤岗地区建设地震台阵。在2019年8月4日至9月4日,鹤岗地震台阵监测到部分近震及远震,与黑龙江省鹤岗地震台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果:与鹤岗地震台相比,鹤岗地震台阵对近震及区域性地震的监测能力较高,对远震和极远震的监测范围较大,记录完整的地震个数更多,整体背景噪声更小,地震波形质量更高,定位更精确,提高了区域地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受供电和数据传输方式的影响,十堰地震台测震系统数据断记时间较长,数据质量较差。为此,采用3路交流供电自动切换辅助2路直流供电方式,为仪器运行提供稳定的电力供给,并采用一主一备有线光纤传输解决微波单线传输的弊端。为验证解决措施的有效性,选取该台2009—2020年测震记录,统计SEED格式波形记录数据断记时长,结果发现,在2013年进行整改以来,数据断记现象减少,断记时长明显缩短。选取该台2015—2021年测震系统仪器更换以来的数据记录,分析地方震、近震、远震和极远震震相特征,发现该台记录地震波形清晰、可靠。可见,该台数据断记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检验,测震系统运行质量得到提升,可为国内同类测震台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2008—2017年腾冲地震台井水位记录的同震响应事件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该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结合井孔地质背景条件,对同震响应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腾冲地震台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随着震级增大而逐渐增强;因井震距不同,同震响应主要表现为近震阶降—复原型和远震振荡型变化;同震响应幅度随震级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增大而减小,且水位同震变化受震级与井震距的影响力基本相当;震级越大,同震响应持续时间越长;发生井水位同震响应的地震分布具有明显区位型特点。分析认为,振荡型同震响应机理与面波作用有关,阶降—复原型同震响应机理可能与腾冲地震台观测井所处地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8~2006年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该台网的深远地震震相记录特征,避免了常规分析方法中将深远地震误作浅源地震而带来的定位误差;利用1978年1月~2005年8月的深远地震记录资料,绘制了全球深远地震震中分布图,以作为地震速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工具软件对选取的红山地震台波形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波形包含的频率成分特征上可以区分地脉动、干扰、地震;利用Fourier变换、滤波、复时谱分析、高斯小波分析、莫莱小波分析、DB小波分析等手段,综合分析处理可准确标注地震震相.  相似文献   

18.
以太原基准地震台数字观测记录的地震波形为基础,对不同类型地震所出现的震相从到时、周期、先后次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台站一线的观测人员在震相的准确判别,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方面,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6年2月13日4时17分,芜湖市弋江区发生ML 2.1地震,震中距43.75 km,震源深度8 km。当涂地震站记录的两水平向波形均出现3个明显震相,前面2个震相分别为Pg、Sg,在横波Sg震相之后又出现一个振幅较大的不明震相。通过分析,发现该不明震相为康拉德面上的反射波Sc。分析马鞍山测震台网记录的初动较清晰的6个Sc震例,对Sc走时和震中距进行拟合,得到康拉德面上方横波速度为3.59 km/s,康拉德面深度在20.35—23.85 km之间,与已知相关数值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