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中地表电流干扰影响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地电阻率台站地下介质简化为水平三层均匀介质模型,以点电流模拟地表干扰电流,针对对称四极观测装置,计算了在不同电性结构中的不同深度观测时,地表电流干扰源对对称四极装置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计算得到:地表干扰源对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取决于电性结构的类型和层参数、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埋深以及避开干扰源的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实施井下电阻率观测中台址电性结构的选择、电极埋深、干扰源避让距离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昌黎何家庄井、卢龙崔庄井的水位观测数据和中层水温观测数据为对象,针对日常观测中记录的场地环境干扰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发现昌黎何家庄井主要干扰源为同层水位超采,卢龙崔庄井主要干扰源为桃林口水库放水。通过同井观测的水位与中层水温相关性、水位日变幅在正常与非正常情况下的变化特征,可得不同井孔的变化特征,为今后此类干扰判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倾斜观测载荷干扰源最小"安静"距离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泽华 《地震》2004,24(4):80-86
作为一种高精度的形变观测,钻孔倾斜观测点必须尽可能避开干扰源。河流、湖泊、仓库(货场、列车编组站)和铁路,是几种主要的影响钻孔倾斜观测的地面载荷变化干扰源。中对这些地面载荷变化干扰影响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提出了针对一定的干扰限定指标,估计观测点到干扰源的最小“安静”距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震台站观测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对兰州地震台阵环境噪声进行调研,定量分析并提供该台阵与国际标注各大干扰源的直线距离,以充分了解各干扰源对地震台阵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兰州地震台阵目前基本达到Ⅰ级台站环境噪声水平,满足台阵观测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点电源水平两层均匀介质模型下计算了在不同地电断面中观测时地表干扰电流源对观测的影响。得到:地表干扰电流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电势差的影响取决于地电断面类型和参数、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埋深以及避开干扰源的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实施井下电阻率观测中台址电性结构选择、电极埋深、干扰源避让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震地电场观测时的漏电干扰问题会影响到观测质量和地震监测效能。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点源干扰源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地表点源对地电场观测影响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点源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幅度,然后求解干扰源相对于中心电极的位置。将定位方法应用于高邮地震台和汉王地震台实际干扰源排查工作中,定位结果与实际干扰源位置基本一致,测区外干扰源定位误差小于2%,测区内干扰源定位误差小于20 m,并对影响计算误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两个台站的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定位方法为地电观测实践中查找点源漏电干扰源提供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定位点源干扰源位置,提高干扰排查效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昌小庙地震台钻孔应变曲线分析,结合周围环境的检查,发现小庙地震台钻孔井与一个干扰源机井的距离约80 m,当机井抽水时,周围地下水会因静压力作用向机井补充,于是机井附近岩层应力状态发生改变,离机井越近,应力变化产生的影响越大,认为小庙台钻孔应变数据突变是由机井抽水引起的,这为台站工作人员在日常观测数据处理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分析预测人员使用观测数据时剔除干扰提供了可靠地第一手依据。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黄村冷水源井的水温固体潮现象进行了观测研究,初步解释了冷水源井的水温固体潮汐的形成机理.通过对黄村观测井进行水温梯度的详细观测及不同深度水温的对比观测研究,得到了黄村井水温潮汐现象的观测结果:① 黄村冷水源井的水温固体潮的相位与水位的相位是相反的;② 黄村井水温梯度曲线呈下凹型,特别是在含水层及受含水层进出水影响较大的附近区域下凹程度大,且随着与含水层底板距离逐渐变大,下凹程度也变小;③ 水温传感器的观测值与含水层观测距离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距离含水层越远,水温潮汐差越小, 直至潮汐变化消失.这说明冷水源井与热水井的水温潮汐现象是不同的,前者是吸热过程, 后者是放热过程,由此造成二者水-热动力学特征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谷永新  白长青 《地震》1996,16(3):303-30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地电台站的的观测受到大面积施工破坏形成大面积干扰源,给地电为干扰,文中对地电台站观测环境干扰 的影响作了一定的理论推导,对其引起的干扰电位进行了计算;同时对干扰电位与观测电流关系,环境保护距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工业游散电流、金属接地体、地下埋设的金属管道是地电观测的主要干扰源。分析了大型变电站的巨大金属接地体及其产生的游散电流、浅层埋设的金属管道对地电观测造成的影响、数据变化与干扰的关系,计算了游散电流,并给出了避开干扰的距离公式及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地震前兆差异性看地下流体突变型前兆的物理本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元胜 《内陆地震》1999,13(2):120-126
利用地下流体前兆资料,从前兆异常的差异性出发,研究了突变型前兆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突变型前兆集中出现在化学参数中,而在地下流体物理参数中出现较少,仅在富含天然气的油井水位中出现;出现突变型前兆的井(泉)具有含水层埋藏深、地下水循环路径长、温度高的特点。这一结果表明,地下流体突变型前兆的形成与观测井(泉)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以及观测参数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其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介绍我国地震地下流体井(泉)的分布现状、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自流热水井的观测现状,并介绍观测项目及主要观测仪器等。上述调查与分析结果,可为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网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及今后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将福建省地下流体观测网内观测井各测项在观测期间内出现的干扰事件进行汇总,并进行分类入库保存,实现地下流体干扰因素的录入、查询、检查、修改、计算。编制一个操作界面友好、功能全面的观测井各测项的正常动态与干扰因素综合查询系统,更好地发挥观测数据共享的作用,为分析预报人员查找干扰资料提供方便,同时为福建省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的效能评价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氡是地下流体预报地震的灵敏组分之一,数字化气氡观测已经成为地震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一些地震台站能够观测到气氡测值出现的震前异常、震后效应以及同震效应等变化,本文对这些异常变化研究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另外,对于在数字化气氡观测过程中可能产生干扰的影响因素,分别从自然环境、仪器系统、人为干扰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5.
地铁建设对江宁地电台地电阻率观测造成较大影响,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比较了地表、井下观测受地铁等因素的干扰情况,并探讨了用影响系数来研究地表、井下观测的地表浅层干扰抑制能力,得到以下初步结果:①地铁试运行期间的干扰影响大于正式运营;②井下观测对供电电流更加敏感;③井下观测能够减轻地铁等的干扰,其地表浅层干扰抑制能力优于地表观测,可作为地电观测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地震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观测是地震地球物理台网主要观测手段,其数据集包含水位、水温测项的原始数据、预处理数据、产品数据和均值类数据,可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用于前兆异常、同震响应、区域应力变化特征、含水层参数反演、观测机理等研究。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数据集不仅可为地震预测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面向21世纪的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地下流体科学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基于先进观测技术的可靠观测资料是提高地震地下流体理论研究水平的关键。最后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今后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的发展方向:建设新一代地震地下流体科学观测台网;发展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阵和深井观测;开展野外观测实验研究、室内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和高精度大型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正常动态、观测系统故障、自然环境干扰、场地环境干扰、人为干扰、地球物理事件、不明原因变化等多个方面,对地下流体数据跟踪分析的事件判别与分析流程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判别方法和完整分析流程,为流体台站观测人员更好地开展数据分析研究与产出应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arthquake underground fluid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summaries early constructive research and primary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The science of earthquake underground fluid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such as innovations in ob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theoretical methods, and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parameters and research into predictive metho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observation networks for underground fluid indicates that the demand for strong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has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bservation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of observation techniques represents the trend based on multiform measurement, syntheses, and digitization. The study results of underground fluid theory and precursory mechanisms suggest that the precursory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door or field experimental research are the main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promoting innovation. Research results of earthquake forecast methods use physics based forecast techniques and the ideas of combination of usability and scientific advance. It has been proved by forecast practice that studying underground fluid is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Finally, the primary work and technical criterion on underground fluid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major scientific issu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丹东变电井地下流体水位数字化改造后的十五数字资料,对变电井水位的正常动态、干扰动态、同震异常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识别水位变化中的正常动态和干扰动态,分析干扰动态原因及解决办法,总结典型同震异常特点,以提高利用地下流体观测地震的监测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