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有着不同的涵义,但我们在此探讨的1966年以来四十余年的中国地震预报历程时,因我国早期混用地震预报或地震预测的说法,直至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才明确区分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故为论述简便而统一使用地震预报一词,并不严格区分地震预报或地震预测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论地震预报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今地震预报科学水平还很低,而社会又强烈地期望实现地震预报的情况下,地震社会学问题更显突出。地震预报策略,就是管理部门在充分尊重地震预报专家地震预测预报意见的基础上,以何种形式和口径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或向社会公众通报的策略,以取得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最佳效果。论述了目前使用的9种地震预报策略的要点及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韩渭宾 《华南地震》1995,15(1):91-94
对当前我国的地震监测手段和预报能力作了分析了估计,认为对地震预报现状看法的分岐,实质上是对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的争论,指出当前地震预报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前兆机理的地震孕育过程研究,缩短战线重点攻关是推进地震预报事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作者根据其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经历和实践,将我国地震预报的36年历史分为4个阶段,概括了我国地震预报的主要进展和成就,指出地震预报的难点及我国地震预报在思路和技术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是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经验性预报向以物理为基础的概率预报过渡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渭宾 《内陆地震》1990,4(4):319-331
前言 地震预报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有地震记载。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但是,世界性的比较科学的地震预报研究大体上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日本从1965年开始执行第一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苏联虽自1948年阿什哈巴德地震之后就提出地震预报,但是,在地震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探索前兆,真正取得进展也始于六十年代末。我国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地震预报从1966年邢台地震现场开始。美国地震预报起步稍晚,但进展很快。 二十多年的观测、研究和预报实践推动了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地震预报已从束手无策的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40年的经历和现状,指出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科学进展与突破地震预报的科学目标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文章分析了地震预测中的科学难点,提出了加强地震预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了加强地震预报基础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回顾地震预报的开始过程,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必然性,探讨我国地震预报的特点,对地震预报未来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21,41(4):145-150
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壳深度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导致地震预报是仍未解决的世界难题.通过广东及邻区震情处理事件的回顾,以及我国大震的预报成功与失误的例子分析,简述我国地震预报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地震预报目前或相当长的时间都无法做到精确的三要素的预报.然而,不太精确的地震预报应是地震工作者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测,尤其是短临地震预测是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文章总结归纳了当前地震预报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提出了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科学思路和技术途径,以及今后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随社会发展而加重。经济迅速发展的我国新世纪防震减灾应采取新措施;需要提高地震设防标准,鼓励部分建筑先坚固起来,使我国建设的抗震能力在几十年内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在全国范围内抑制虚报,科学地确定地震预报的震级下限,通过清理地震预报方法提高报准率,从总体上提高地震预报效益;应重视震时应急行动的研究;应加强企业的防震减灾工作,并通过立法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12.
2010年3月6日唐山滦县M_L4.7地震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3月6日河北唐山老震区发生了ML4.7级地震,震后余震序列丰富,成为6年多较为显著的一次地震事件。4月9日在唐山震区的丰南又发生了ML4.6级地震。本文分析探讨序列特征及其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兆十分复杂,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某些地方在某些时候,有可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震前兆,只要我们有相应的监测能力和分析预报能力,是有可能实现地震预报的。  相似文献   

14.
从震源模式讨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回顾性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震的成因与预测是很复杂的,很难用一个模式把它们全面概括起来,所以文中用4个模式来描述。这4个模式分别是叠加模式、组合模式、立交模式和调制模式。它们在震源孕育和发震过程中各有各的功能。叠加模式是讨论孕震力源问题的,组合模式是讨论震源结构问题的,立交模式是讨论孕震断层面上的凹凸齿合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的,调制模式是讨论临发震前震源处的不稳定与外因的关系问题的。文中用以上4个模式讨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回顾性预测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认为虽然地震预报的难度比较大,但成功地预报地震不是不可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被实践证明是一套有效的避震措施,将在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地震预警并不能代替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6.
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回顾及地震预报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回顾,结合国内外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发展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地震孕育期间孕震信息的模糊性,国内开展了多项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应用这些方法可以将多项指标所显示的孕震的模糊信息转化为清晰的地震预测结果。现仅介绍模糊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两种常用方法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概况及其预测实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92-1994年间发表的125篇有关论文和“八五”短临预报攻关三级课题研究报告,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在观测技术、震例与预报方法、映震理论与数据处理、干扰因素与映震灵敏条件等方面取得的科学进展,为“九五”立项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地震研究中的大地测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大地测量工作者将大地测量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和预测的历程。介绍了过去几十年在地震监测和预测中大地测量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绩,讨论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地方。并且结合近二十年来以3S(GPS、RS、GIS)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引入给对地观测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使得观测结果的精度和时空域中密度大为改观这一事实,对地震研究中的大地测量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