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是地震工程学的核心内容,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人们对震害认识的不断深化,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逐步发展和完善。本文较全面地总结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演化过程,并对不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详细介绍基于强度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态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韧性的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建筑抗震韧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是目前世界各国学术和工程界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从性态设计的理论框架、地震设防水准、结构抗震性态水准、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等四方面评术了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状况,并提出了若干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在国际上已被广泛采用,它被认为是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但是现行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主要针对的是结构构件的性态设计,对非结构构件的性态设计考虑不足,而非结构构件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是完整实现整体建筑结构"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组成部分。首先对非结构构件的分类进行了重新梳理;分析了不同类别非结构构件的震害表现,总结了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模式及震害反应特征,并对相应的控制指标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尝试给出了考虑非结构构件的建筑抗震设防目标,绘制了相应的非结构性态目标矩阵;最后,将整体建筑结构的性态目标进行了分解,以期为完整地实现包括结构、非结构的建筑整体的抗震性态设计框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抗震性态的设防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礼立  马玉宏 《地震学报》2002,24(2):200-209
以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为出发点,并以我国为例,针对目前国内外抗震设防标准的若干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三环节抗震设防方法.将现有的设防内容改为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类别、确定设计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建筑的重要性等级3个方面,并分别在每一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确定的原则、方法和框架,可以直接用来编制规范供抗震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抗震设计样板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抗震设计样板规范的由来和发展,探讨了样板规范的作用和特点,提出了在我国编制和发展样板规范的必要性和途径,且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基于性态设计的工程结构使用功能分类和抗震设计分类的原则,框架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结构影响系数是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中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关键,也是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基础。位移放大系数则是根据结构的弹性位移估算弹塑性位移的关键参数。本文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求解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并结合具体算例详细说明了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求解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实施步骤。该方法能反映结构的动力特征,并能考虑高阶振型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性能化抗震是工程抗震研究的重要方向。根据位移性能水准,计算不同周期结构达到性能水准时所需输入的最大地震动加速度值,建立性态谱;基于性态谱,研究自振周期、恢复力模型和第二刚度折减系数等特征参数对性态谱的影响。研究表明:性态谱表征了周期、性能水准和地震需求的三维谱关系,可预测达到不同性能水准时结构的地震需求;结构自振周期和第二刚度折减系数在短周期段对性态谱有显著影响,随结构自振周期的增大,谱值差别减小;双线型恢复力模型是否退化影响达到相同变形目标时的地震需求,退化模型性态谱谱值小于非退化模型。  相似文献   

8.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进90年代国际地震工程提出的新概念,是抗震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本文阐述了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及发展概况,并结合我国抗震设计理论和实际的现状就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抗震设计谱的发展及相关问题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震设计谱是地震荷载的表征和工程抗震设计的基础。首先对国内外抗震设计反应谱的发展、演变进行了阐述,指出现今反应谱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抗震设计谱所取得的进展;总结了被广泛使用的各种抗震设计谱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简要介绍了双规准反应谱的概念和统一设计谱的思想;探讨了抗震设计谱的发展趋势以及所涉及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考虑设计地震分组的强度折减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长海  谢礼立 《地震学报》2006,28(3):284-294
强度折减系数既是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中确定设计地震力的关键因素,又是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中确定非弹性反应谱的主要依据. 本文结合我国抗震设计反应谱的形式和特点,应用823条国内外水平向地震动记录(充分利用了我国取得的强震记录),给出了一种考虑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研究了结构周期、延性、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震级、震中距等因素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场地条件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特别是对延性较大的短周期结构更应注意场地条件的影响;设计地震分组是影响强度折减系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应用我国规范设计反应谱构造非弹性反应谱所用的强度折减系数必须考虑设计分组的影响;震级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较小;如不考虑近场大脉冲地震动记录的影响,震中距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   相似文献   

11.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coupling of expected levels of ground motion with desired levels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with the objective of achieving greater control over earthquake‐induced losses. Eurocode 8 (EC8) already envisages two design levels of motion, for no collapse and damage limitation performance targets, anchored to recommended return periods of 475 and 95 years, respectively. For PBSD the earthquake actions need to be presented in ways that are appropriate to the estimation of inelastic displacements, since these provide an effective control on damage at different limit states. The adequacy of current earthquake actions in EC8 are review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and areas requiring additional development are identifi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ismic loads, in terms of mapping and zonation, are discussed.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defining the loading level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lected return periods is challenged, and ideas are discussed for calibrating the loading‐performance levels for design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earthquake loss estimation.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简要回顾了功能设计理论在结构工程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基于功能的设计理论提出的背景,发展情况及研究内容。阐述了将功能设计理论引入到水电工程中的必要性,指出了水电工程中应用功能设计方法应首先解决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和结构抗震设计思想和理论的进步,探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损伤破坏机理和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PBSD)逐渐得到了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而地震损伤评估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鉴于现阶段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评估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采用推广的混凝土材料的Mazars损伤模型,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常规有限元分析荷载子步的简化的地震损伤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实现简单,便于实际工程应用,同时具有一定的精细性。最后,将本文的损伤评估方法应用到一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地震损伤评估实例中,分析结果与实验和实际的震害比较吻合,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和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规则桥梁抗震性能水准的定义及其量化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是各国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其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其中至关重要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定义及其量化描述问题,目前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本文从公路梁式桥震害现象出发,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概念,对规则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水准予以明确的定义;并以墩顶漂移率作为设计参数,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随社会发展而加重。经济迅速发展的我国新世纪防震减灾应采取新措施;需要提高地震设防标准,鼓励部分建筑先坚固起来,使我国建设的抗震能力在几十年内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在全国范围内抑制虚报,科学地确定地震预报的震级下限,通过清理地震预报方法提高报准率,从总体上提高地震预报效益;应重视震时应急行动的研究;应加强企业的防震减灾工作,并通过立法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f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the engineering community, several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presented outlining simplified approaches suitable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Central to most of these PBSD approaches is the use of closed‐form analytical solutions to the probabilistic integral equations representing the rate of exceedance of key performance measures. Situations where such closed‐form solutions are not appropriate primarily relate to the problem of extrapolation outside of the region in which parameters of the closed‐form solution are fit. This study present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losed‐form solution for the annual rate of structural collapse. The closed‐form solution requires the assumptions of lognormality of the collapse fragility and power model form of the ground motion hazard, of which the latter is more significant regarding the error of the closed‐form solution. Via a parametric study, the key variables contributing to the error between the closed‐form solution and solution via numerical integration are illustrated. As these key variables cannot be easily measured, it casts doubt on the use of such closed‐form solutions in future PBSD,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simple and efficient nature of using direct numerical integration to obtain the solution.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抗震设防水准是决定抗震设计效果的主要因素,文章就此进行商榷,并提出修正建议,认为应提高抗震设防水准。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土石坝抗震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工作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南水北调战略的需要,对高土石坝抗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若干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并针对高土石坝震害资料获取与整理、坝料动力特性研究、多耦合非线性动力分析理论和方法、动力破损特征与地震灾害机理、地震安全评价与震害预测的基本理论、抗震设计及抗震措施、震灾机理和抗震理论的动力模型试验等研究提出了工作设想和展望,并提出了建立土石坝地震安全评价及防灾对策专家系统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当前美国和日本对地震预测、抗震设计、地震应急和地震防御的几个观点,指出了地震科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指出反应谱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现阶段抗震设计的理论依据,我国规范也主要采用反应谱法进行抗震设计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反应谱与抗震设计反应谱的联系和区别。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有关地震影响系数分别与ISO 3010:2001(E)和美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地震影响系数做了对比,发现我国规范有些地方考虑得还不够全面,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提出在抗震设计中运用地震动参数代替地震烈度来进行计算能更好地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