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DK1地震仪的面波震级起算函数研究di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峰  赵永 《地震学报》1997,19(3):235-240
使用1987~1993年DK1地震仪的地震记录,以国际地震中心(ISC)MS震级为标准震级,根据误差理论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导出DK1地震仪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又从起算函数物理意义出发,根据成层介质中面波传播理论,考虑到地震波的频散、介质的吸收、地球介质与DK1地震仪所组成的线性滤波器对面波振幅和周期的影响,并假定面波最大振幅对应于Airy相,导出了DK1地震仪测定面波震级的起算函数. 使用本文导出的起算函数,不附加任何校正值.通过315个地震,对36个速报台的单台DK1面波震级和DK1速报台网的面波震级测定误差检验,结果表明,DK1面波震级MS(DK1)与国际地震中心(ISC)相应地震面波震级MS(ISC)之间在统计上无系统误差,平均误差接近于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地区地震 P 波和 S 波走时表”及其相应的地壳地慢速度模型,较详细地讨论了地震波的几何扩散效应,从而制定了一套新的体波震级的起算函数 (PZ)、(PH)和(SH),所得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速度分布是影响震级数值的首要因素。新的值图象与诺特曼和杜达(1983)的 g(△,h)图象非常相像;与传统的古登堡和里克特(1956)的值图象比较,说明后者有待用新近的地震资料作细致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对发生在宁夏境内及邻区的地震,宁夏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级与区外台网测定的震级有时相差较大。本文应用1982年至1986年间的124次地震,讨论了宁夏地震台网近震震级M_(LN)与甘肃省地震台网近震震级M_(LG)、面波震级M_(SB)、《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面波震级M_(SB)的关系,以及宁夏地震台网震级与台网内15个台的震级关系,并用震级残差方法给出了适合于宁夏地区的区域起算函数和各台站校正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泉州台基式仪测定面波震级所存在的偏差,本文选取了泉州台基式仪记录到的715个Ms≥4.0的地震以及泉州台和北京台基式仪共同记录到的315个Ms≥4.5的地震,比较《中国台网观测报告》中有关参数,考虑观测误差,地壳厚度,区域构造等因素对震级偏差的影响,分析偏差值与震中距、方位、震级,周期之间的关系,并求出泉州台对全国台网面波平均震级的偏差值和地区校正值,泉州台相对于北京台的台基校正值和地区校正值,以及泉州台的面波震级起算函数。  相似文献   

5.
冯浩  高艳玲 《地震》2007,27(1):151-152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地震目录. 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级MS为面波震级、 ML为近震震级; 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  相似文献   

6.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地震目录. 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MS为面波震级、 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  相似文献   

7.
丁秋琴  苗春兰 《地震》2011,31(3):143-144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  相似文献   

8.
苗春兰  丁秋琴 《地震》2012,32(3):153-154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  相似文献   

9.
丁秋琴  苗春兰 《地震》2011,31(4):149-150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  相似文献   

10.
苗春兰  丁秋琴 《地震》2012,(4):157-158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  相似文献   

11.
面波震级和它的台基校正值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履灿  庞明虎 《地震学报》1981,3(3):312-320
本文叙述了我国现行的北京地震台面波震级 Ms 公式的由来, 所使用的公式为Ms=log(A/T)max+(△)系以古登堡-里克特(Gutenberg-Richter)对帕萨迪纳(Pasadena)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为标准, 由国际上与该标准一致的六个著名地震台的面波平均震级制定出北京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起算函数(△).当震中距离△=8-130得到公式(△)=(1.660.09)log△+(3.500.14)对于△=130-180之间的公式, 我们结合中国地震观测的实际情况将吸收系数项作了改进, 求得半经验半理论公式为(△)=6.775+1/2[(2.147e-0.04465△+1.325)(△-90)10-2logsin△+1/3(log△-1.954)]为了提高面波定震级的精确度, 将北京地震台的面波震级标准推广到全国十二个基准台, 利用360个地震的数据算出了各台的台基校正值, 提高了测定面波震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obtain a uniform magnitude catalogue, surface-wave magnitudes Ms and broad-band body-wave magnitudes mB have been determined for large shallow earthquakes from 1904 to 1980. In making the catalogue homogeneous, the author consistently adheres to the original definitions of Ms and mB given by Gutenberg (1945) and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The determinations of Ms and mB are all based on the amplitude and period data listed in Gutenberg and Richter's unpublished notes, bulletins from stations worldwide, and other basic information. mB is measured on broad-band instruments in periods of ~8 s. Consistency of the magnitude determinations from these different sources is carefully checked in detail. More than 900 shallow shocks of magnitude 7 and over are catalogued. The meaning of the magnitude scales in various catalogues is examined in terms of Ms and mB. Most of the magnitudes listed by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4) in their “Seismicity of the Earth” are basically Ms for large shocks shallower than 40 km, but are basically mB for large shocks at depths of 40–60 km. The surface-wave magnitudes given by “Earthquake Data Reports” are higher than Ms by 0.2 unit whether the combined horizontal amplitude or the vertical amplitude is used. mB and the currently used 1 s body-wave magnitude a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periods and should not be directly compared.  相似文献   

13.
Calibrating functions for determination of P-wave spectral magnitudes calculated by Duda and Yanovskaya (1994) on the basis of the IASP91 velocity model and the PREM Q-model are verified empirically. For this purpose IRIS broadband records for 120 earthquakes are used, each earthquake having been recorded at about 100 stations. The discrepancies indicate that anelastic absorption assumed in PREM is too high. New calibrating functions are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AK135 velocity and anelasticity models (Kennet et al., 1995; Montagner and Kennet, 1996), in which Q in the mantle is higher than in PREM.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new calibrating functions based on the same observations yields magnitude figures less depending on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In addition the parameter 2in the Liu-Anderson Q(T) model is estimated, proceeding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on the average the radiated spectra comply with the 2-model. The value of 2 was assumed to be 0.1 s in the analysis and its use resulted in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2-model for the source spectrum.  相似文献   

14.
For a long time, a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energy radiated by seismic wav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basic study of seismology. Up to now the well-known relationship of lgE=l.5MS+11.8 created by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has still been a better experiential statistical relation for estimating the energy of seismic waves. Since the creation of seismic dislocation model in the 1960s, seismologists have studied a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energy radiated by seismic waves. F…  相似文献   

15.
论震波频谱图- 地震波的三维显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震波频谱图,又名“震波凸形图(Seismic topography)“是S.J.Duda关于谱震级概念的发展,对应于宽频带地震图盯应于每一道带通频率fm来折算的瞬时振幅所组成的面(为二维包络面),沿着时间轴作出剖面,例如,0.3赫芝的带中频率相匹配的带通滤波器所输出的包络线,而三维可视化技术则允许快速估算其相庆振幅的分布,要能判明其高峰位置的相应分布,则不太容易,因此我们就将其剖面投影在二维的分布图上,为了辨识震波强度的分布,将此图配上相应的颜色,及其前置的颜色标尺,与其振幅值相对应,图中的等值有助于识别图中的峰和谷并与高或低强度相对应,这种对宽频记录时间-频率分布的表方式,用颜色和等值线来表示振幅值,我们称它为“频谱震波图”。可转化为三维图形,其中每一条线代表由相应带中频率fim计算得的包络线,用灰度表示等值线,可转化为三维图形,其中每一条线代表由相应带中频率fm计算得的包络线,用灰度表示等值线,估算震波强度或振幅的二维分布,又称为“震波凸形图”,它反映了在地震台记录的信号能量随频率和时间的分布,从而看出其最大强度所对应的频率范围,震波叔谱图允许对随时间而变化的频谱分量在时间和强度的定位方面有较好的分辨率,在中国及邻近地区已试用该方法,说明有助于识别地震系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用763长周期地震仪台网测定面波震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成层介质中面波的传播理论,考虑到介质的吸收、地球介质与763地震仪所组成的线性滤波器对面波振幅和周期的影响,并假定面波最大振幅对应于Airy相,则可从理论上导出测定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为: 763(△)=3.9+0.16(△/TP)+1/3 Ig△+1/2 lg(sin△)+IgTP (1p为Airy相对应的周期。该量规函数在震中距△=20——160范围内,与IASPEI所推荐的量规函数相一致,与实际观测资料在2——178范围內都拟合得很好。 763(△)推广了IASPEI推荐的量规函数使用的震中距和周期范围,这点对我国特别重要,因为发生在中国而又被中国台网记到的地震,震中距大部分在1——20范围内。 用我国763长周期地震仪台网所观测到的垂直向面波最大振幅、周期资料,测定了103个地震的面波震级MS,763,其台网震级误差为0.14,比SK仪台网的(0.20)要小。与NEIS使用世界标准台网测定的真MSZ相比较,发现MS,763与MSZ之间,在统计上无系统差,即△MS=MS,763——MSZ的均值接近于零,而△MS的标准误差为0.21级。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地震台网测得的面波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使用了一个新的量规函数σ300(Δ),它是基于面波传播理论,考虑了面波的几何扩散、非弹性吸收、频散衰减以及面波优势周期随震中距的变化导出的,取全球平均Q=300。在震中距Δ=20°-160°的范围内与IASPEI推荐的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σIASPEI(Δ)一致,又推广了σIASPEI(Δ)的震中距使用范围,从1.0°-179°,以及可使用的面波周期范围(7.5-30s),因此它更适合我国由中周期宽频带SK仪组成的台网情况。若采用此量规函数σ300(Δ)和进行方位角改正,则可使我国台网测出的Ms与国际地震中心(ISC)测出的一致,震级误差降到0.19级,此误差与苏联台网的误差一样。  相似文献   

18.
从Duda和Nortmann提出的谱震级定义出发,利用江苏地区遥测台网的5个台站记录到的54次地震的数字化垂向位移波形记录,采用13组0.5倍频程的滤波器,计算了各次地震的P波和及S波在没中心周期处的平均速度谱值,研究了地震的P波或S波速度谱的拐角周期及综合因子f值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发生之前1年或更短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中小地震,其速度谱综合因子f值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由高值向低值的变化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量规函数、台站方位、台基以及不同测量方法对测定震级 ML 的影响.结果表明:1)得到了一个新的量规函数 R3(△),它比原有的 R1(△)和 R2(△)更适合于我国西南地区:2)由于地震波辐射的方向性,处在不同方位的台站震级差可达0.3——0.5级.用 P 波与S 波的某种组合可消除一些方向性影响;3)基岩台基的校正值不大.某些较大的台基校正值可能是仪器放大倍数没测准的影响;4)除用 S 波的水平分量求震级外,S 波的垂直分量以及 P 波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乘以适当的倍数后,都可用来求震级 ML.求得的结果与常规方法的结果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20.
基于简正模扰动理论和勒夫数扰动方法,采用Zschau 的地幔流变模型,在假设Chandler摆动的能量全部耗散于地幔滞弹性摩擦的条件下,导出Chandler 摆动Q(Q_w)的理论值.还考虑了滞弹地球的平衡极潮对摆动的影响,所得结果与绝大部分天文实测值非常一致.分析表明.平衡部分的影响大,地幔滞弹性很可能是Chandler 摆动最主要的能量耗散源,Q_w 的理论值约为71.还推算了吸收带模型参数α,研究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并讨论了Q_w 与地幔Q(Q_m)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