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简述了1950年以来新丰江水库地区和水库大坝地震烈度的变化,并对新旧大坝设防烈度进行了对比,认为按现今的国家标准,新丰江水库大坝的设防烈度为Ⅶ度强。对库区6次4级以上地震的烈度宏观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拟合了河源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与华南地区的地震烈度关系进行了比较.最后计算了新丰江水库地区的在5-6级地震情况下的宏观烈度影响场。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文收集了1991年之后我国西部地区71个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并以此对1918—1989年间176次地震的烈度资料进行了补充,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重新拟合了西部地区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区和川藏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与其他研究者给出的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结果显示,本文结果合理可靠,体现了近、远场地震烈度分布的特点,适合于该地区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了甘肃省内1950-2004年间主震震级M≥5.0、震中烈度I0≥V的地震20次,回归分析得出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与目前甘肃省广泛使用的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地震区划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主要是依据6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得到的,并没有考虑中强地震的衰减特性.为此,文中利用现有的烈度资料和其他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来建立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收集了我国华中、华南、东北等地区的51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运用单随机变量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然后以美国西部地区为参考地区,运用缺乏地震动参数的地震动估计方法-地震对映射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峰值加速度和有效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后,通过与我国强地震区和中强地震区已有的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对比,验证了得出的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任静  李志强  杨彦明  任克新 《地震》2021,41(3):59-76
收集190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488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应用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拟合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拟合方法的回归模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将本文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近年来中国西部发生的6个真实地震的烈度圈数据为基准,对比了本文模型与其他区域模型的长、短轴及面积的计算结果,结果显示:本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结果的精准性要稍高于大区域的计算结果,但相对于小区域来说,本文结果比小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误差偏大.由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区域性特征,区域划分越细范围越小,结果精准性越高,但是计算大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灾区大范围的灾情分布,特别是对于震级较大的地震,计算得到大尺度上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可以迅速分析相邻省区受影响地区的烈度分布特征,无须利用另一个省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数据重新计算,故而本文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适合用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地震灾害发生后,可根据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利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初步评估烈度分布范围。为评定烈度分布结果的偏差特性,利用中国西部地区488个震例和中国东部地区182个震例的等震线数据,使用L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迭代算法进行回归,计算我国大陆分区域烈度衰减关系,并对中国大陆1990—2007年23次6.0级以上地震以及2008—2019年88次5.0级以上地震进行烈度评估。结果发现,应用本研究所得烈度衰减关系进行烈度评估,不同烈度区分布面积与实际震害面积存在一定偏差,体现在:①高烈度区:实际震害面积往往比模型面积偏大;②低烈度区:实际震害面积往往比模型面积偏小。据此提出,应用该烈度衰减关系估计震害面积时,应根据烈度大小适当放大或缩写模型面积,具体缩放度如下:8度区模型面积放大约1.5—2.0倍,7度区模型面积缩小约1.5—1.6倍,6度区模型面积缩小约1.8—2.0 倍。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了1990—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180次地震等震线数据,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应用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重新拟合了东部地区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回归模型结果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在2个分区统计单元内(东北、华北地区与华中、华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明显不同,故而应进行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在我国东部地区,通过与其他学者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显示本文两种方法的结果可较好地反映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选取吉林宁江M5.7、湖北巴东M5.1地震和河北唐山M7.8地震的长、短轴及面积进行计算,通过对比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的结果较同一区域或大区域的计算结果更精准,说明本文结果能反映出东部地区地震震级小而破坏大的特征,适合用于该地区的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本文给出的我国东部地区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适用震级范围为面波震级3.0~8.0,距离为0~660km。  相似文献   

8.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分区,本文拟合不同震源机制解的烈度衰减关系,收集了我国西部198次5.0级以上震例,共419条的等震线记录;东部47次5.0级以上震例,共84条等震线记录,采用椭圆模型进行衰减关系拟合,得到了地震烈度随震级和长短轴长度的衰减关系。文章初步分析了几种震源机制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差异,以西部地区为例,对比了西部走滑型、逆断型烈度衰减关系和汪素云西部衰减关系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区分发震方式的烈度衰减关系长短轴可以作为应急地震影响场的修正因子,在震后几小时得到震源机制解时,对烈度圈长短轴进行初步修正。  相似文献   

9.
收集整理197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418次MS≥4.0地震的烈度等震线和震源深度资料,将我国大陆地区划分为西部(西南和西北地区)和东部(东北、华北地区和华中、华南地区)地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根据Estevad等和卢建旗等的研究,分区建立基于震源深度的2种烈度衰减关系经验统计模型,探讨震源深度对烈度衰减关系模型的影响。分析发现,东部地区Ⅵ度(6度)区和西部地区Ⅶ度(7度)区长、短轴半径的影响结果略有不同。选取2008年以来MS≥5.0地震事件,取6度以上地区地震烈度圈数据,以实际烈度与经验统计模型烈度的比值为指标,验证2种经验统计模型与实际烈度评定结果的吻合程度,结果表明:2种经验统计模型所得烈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基于模型的预测烈度值与实际烈度值较为一致。将2种烈度衰减关系经验统计模型与传统椭圆烈度衰减关系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经验统计模型更精准。分析认为,2种基于震源深度的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适用范围参数如下:(1)西部地区:震级为4.0≤MS≤8.6,震中距为0≤R≤486 km,震源深度为3 km≤H≤...  相似文献   

10.
华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鑫 《华南地震》2010,30(2):61-66
利用20世纪华南地区的48次中强地震事件的96条等震线数据,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计算中强地震烈度时,精度上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充分反映了华南地区地震震级小,烈度相对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川滇分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曼  程佳  魏文薪  陈通 《震灾防御技术》2015,10(S1):760-769
考虑到不同区域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分析川滇地区地震空间分布、震害及烈度分布特征,搜集并整理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0个5级以上地震案例,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结合川滇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川滇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M=5和M=7级时区域差别明显;同时,与已有成果的对比结果也可看出,滇西地区在M=7级时近场烈度明显偏低,而川西北及滇中地区在M=5级时虽与中国西部地区基本一致,但也均低于其它分区。上述结果对川滇地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曼  杨天青  郑通彦  陈通 《地震》2015,35(3):147-154
为分析走滑型地震的烈度衰减特征, 我们搜集并整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5个5级以上震例和其中70个5级以上、 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典型震例, 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 建立该区域此类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对比已有研究成果,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烈度衰减速度慢于西南地区, 可能与该地区地震破裂方式、 动力学过程等有关, 但与川滇地区和中国西部的衰减规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本文给出的烈度衰减关系在该区域此类地震的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区域的适用性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20世纪华北地区37次中强地震事件的89条等震线数据,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主要选取了M≥5.0的地震事件。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计算中强地震烈度时,精度上得到了相应地提高。充分反映了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较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study the seismic risks of northern Iraq have been evaluated by a probabilistic method. The data contain about 500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between 1840 and 1978. The epicentral locations and magnitudes of the included earthquakes have been present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has been assumed. The attenuation of intensities has been presented as a function of magnitude and epicentral distance. The seismic risk has been calculated for 225 points of the analysed area. The equiseismal maps related to a certain risk level have been plotted by using these point values of intensities, and assuming a linear variation between the poin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ttenuation law and the strict lower bound intensity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sensitivity analyses. The intensity contours related to the annual return period of 50, 100 and 200 years have been presented, and also the intensity contours with an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10 per cent during 50, 100 and 200 years have been drawn.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立足于地震应急领域,选用天津市及邻区34个震例的72条烈度等震线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依据椭圆模型的适用性,将震级上限定为6.5级。考虑到地震应急工作需求和邻区地震对天津辖区造成破坏的可能性,以及辖区内有感地震对社会生产、群众情绪产生的影响,研究将数据限定为天津市周边400km范围内的烈度外包线,震级下限为3.6级。通过与已有衰减关系对比,本研究结果对于5级以下地震应酌情降低烈度值,对于5级以上地震结果更合理。  相似文献   

16.
浙江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及其周边的历史震例资料稀少,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直沿用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本文采用椭圆模型,利用浙江及邻区历史地震的震害资料,建立了浙江及邻区天然地震烈度衰减公式。根据东南沿海地区水库地震多发的特点,收集整理了水库地震相关震例数据,建立了浙江及邻区水库地震烈度衰减公式。最后,将本文拟合结果与其他学者拟合出的衰减模型通过实际震例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7.
The Sichuan and adjacent areas is divided into southwest China region (SWCR) and Sichuan Basin region (SCBR) according to tectonic backgrounds and seismic damage distribution features. 96 modern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in SWCR and 40 in SCBR are gathered respectively. All their magnitude parameters are checked. Based on the statis-tic relations between epicentral intensity and magnitude as well as relation between sensible radius and magnitude, the near and far field seismic intensity attenuation features are represented and controlled. And then the seismic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s along major axis, minor axis and mean axis are established separately. The system-atic deviations of surface wave magnitude between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U.S. seismograph network are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By making use of the new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bedrock horizontal ground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in west U.S., the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bedrock horizontal ground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in SWCR and SCBR are digital transformed based on the attenuation model considering acceleration satura-tion of distance and magnitude in near field.  相似文献   

18.
地形对地震烈度衰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阶跃截面固体的一维弹性波传播模型,研究了地形对地震烈度衰减的影响。采用固体入射纵波来模拟无地形影响的地震烈度衰减;采用固体透射波来模拟有地形影响的地震烈度衰减。利用阶跃截面处的放松连续条件,得出了烈度与高度差的近似定量关系。同时,以新疆地区逆冲走滑型地震为例,讨论了烈度与高度差的近似定量关系描述地形对地震烈度衰减影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