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激光全息光弹、普通光弹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与应力集中区的分布。 1.华北地区主压应力轨迹线的方向是北东东向。 2.华北地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层是水平右旋运动的,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是水平左旋运动的。 3.华北地区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海城、潍坊、临沂、石家庄、忻县、临汾、华阴、平罗等地  相似文献   

2.
华北大陆地壳—上地幔波浪断裂型构造的光弹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华北大陆地壳深部探测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维光弹模拟实验。测定在华北地壳—上地幔波浪断裂型构造背景下地壳的应力状态。实验发现,最大剪应力位于莫氏面伴有间断错动的“拐点”附近。综合华北地区的深部探测成果和上述试验结果,可对华北地区地震括动的某些现象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兰州—天水地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光弹模拟实验的范围是:北纬34°—38°、东经102°—108°之间。我们采用平面模型单轴压缩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最大剪应力集中区很有规律地分布在北北东和北西西共轭剪切断裂的端点、弧形拐弯及断裂交汇等部位。与本区强震发生的部位相吻合。同时实验得出的主压应力方向与本区震源机制解很接近。此外通过对同一构造模型施加不同方向载荷及打孔等一系列实验证明:能量的积累,调整和迁移与作用力的方式密切相关,並严格地受着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华北北部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福明  马廷著 《中国地震》1995,11(2):121-132
本文根据震源机制、原地应力测量、小震应力降和形变测量等资料,结合有限元数值计算的结果,研究了华北北部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并根据库仑剪切破裂准则,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危险区的应力标志。结果表明,强震危险区的应力标志是:(1)最大剪应力相对集中的高值区;(2)围压相对较小的引张区;(3)发震断裂走向与临界走向断裂的走向相同或相近,据此,综合判定研究区未来的强震危险区主要有4个,若依危险程度的大小顺序排列,则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力应变场特征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利用华北GPS监测网 1 992年、1 995年、1 996年的观测资料 ,应用最小二乘配置给出了华北地区相对水平位移场、应变场的分布图像 .经初步研究表明 :华北地区 1 992-1 995年间的水平位移和应变场表现为整体性不均匀的压性运动 ,1 995- 1 996年测区东部仍以水平压性运动为主 ,但测区西部则主要表现为张性运动 .水平运动 (方向、大小 )发生显著变化和应变高值区的地带主要位于块体边界带和主要断裂带附近 .燕山断块南边界的北东向断裂存在着较显著的左旋运动 .区内最大剪应变、面膨胀的高值区在天津、北京、唐山一带 .结合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 (DDA)初步分析认为 ,1 992- 1 995年GPS观测结果显示的华北地区存在东、西部构造应力作用的明显差别 ,华北东部以东西向压应力作用为主 ,而西部的南北向构造应力作用又明显大于东部 .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块新构造变形基本特点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构造期(距今约3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垂直变形幅度不大,而水平扭动幅度却可观;各个地壳块体在主压应力近于水平的区域应力场中发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扭动或转动,产生以水平扭动、剪切破裂为基本特征的地壳构造变形,不同于早第三纪地幔上隆,地壳表层裂陷的构造变形形式。华北,尤其是河北平原和渤海地区,强震活动是在早第三纪引张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背景中地壳继续发生水平扭动及剪切破裂的表现。定量估价水平扭动的幅度和速率将有助揭示华北强震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地震和深部构造关系及其破裂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路 《地震》2012,32(3):87-97
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格外活跃, 其地壳深部构造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地震活动性。 多条地学断面和地震剖面等地球物理研究表明, 华北地区的地震带(即活动构造带)一般均存在低速体或上地幔上隆; 华北强震区的地球物理详细勘测发现, 强震区也都存在低速体或上地幔上隆。 应用应力摩尔圆和库伦破裂准则, 利用上涌模型和地壳减薄模型研究地壳岩石破裂机制, 结果表明, 存在上地幔上隆和低速体的地区的地壳岩石比其它地区更易于发生破裂。 华北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决定了地震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新疆北天山西段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芳琴 《内陆地震》1993,7(2):188-196
利用地表构造形迹、地震震源机制解、现代水系展布的优势方向以及激光全息光弹模拟等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北天山西段(东经82°~86°)地壳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指出,该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通过激光全息光弹实验获得模型的等差线及等和线条纹图,从而求解各点的主张应力σ_1主压应力σ_2和最大剪应力τ_max的相对值并绘制相应的等值线图,结果发现:实验区σ_1值普遍偏低,σ_2值明显偏大,说明本区处于整体受压状态。τ_max值的分布较均匀,仅在一些断裂的交汇部位和端点剪应力值较高。分析结果认为:萨尔萨拉西南、独山子——安集海断裂西端、乌苏林场西南、阿尔夏特一带、婆罗科努达坂东南都是围压很高的剪应力集中区。这些地区易积累大量的应变能而产生突发式剪切破裂和粘滑引起强烈地震,是在地震预报中值得注意的地震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9.
采用更加符合长期变形和震后短期变形的Burgers流变模型,模拟了华北地区1303年以来6.5级以上地震引起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演化.结合华北地区历史地震期幕活动特征,分析了不同活跃期之间、同一活跃期内不同地震之间的库仑应力加卸载效应.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不同活跃期的强震主体活动区受控于历史强震的库仑应力加载作用;每个活跃期内强震活动主体区在空间上的迁移与该活跃期内首个7.5级以上地震的触发作用有关;华北地区每个活跃期内强震活动在时间上表现出的"平静期—活跃警告期—高潮期—剩余释放期"应该是区域动力加载过程的一种表现.岩石圈流变松弛效应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时空演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讨论了库仑应力变化在华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时空演化过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为探索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空间迁移和韵律特征蕴含的构造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地震危险性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更加符合长期变形和震后短期变形的Burgers流变模型,模拟了华北地区1303年以来6.5级以上地震引起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演化.结合华北地区历史地震期幕活动特征,分析了不同活跃期之间、同一活跃期内不同地震之间的库仑应力加卸载效应.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不同活跃期的强震主体活动区受控于历史强震的库仑应力加载作用;每个活跃期内强震活动主体区在空间上的迁移与该活跃期内首个7.5级以上地震的触发作用有关;华北地区每个活跃期内强震活动在时间上表现出的"平静期—活跃警告期—高潮期—剩余释放期"应该是区域动力加载过程的一种表现.岩石圈流变松弛效应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时空演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讨论了库仑应力变化在华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时空演化过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为探索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空间迁移和韵律特征蕴含的构造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地震危险性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作者发现华北地区现代地裂缝、历史地裂和黄土构造节理等松散土层破裂,与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貌和卫星照片反映的现代地壳破裂网格一致,它们都是σ_1轴为NEE~SWW向的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产物,它控制了华北区断裂、地裂与地震活动,决定了松散土层破裂的系统性和区域性.华北断块西部与南部因基底构造蠕滑在表土中主要产生蠕滑地裂缝;其东部和北部因活断层速滑发生强震,同时在表土中出现有水平位移的地震断层和地裂缝.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三维光弹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 在地下20公里左右,北东东走向的光村—铺前深断裂拦截北北西走向的塔市—演丰断裂的“拦截区”,是最大剪应力和主压应力的集中部位,是琼州大震的震源所在;(2) 因铅垂向外力作用的结果,应力矢量图中形象地显示出塔市—演丰断裂东侧(东寨港一带)一狭长地段呈“断块型倾侧式沉降”,光村—铺前断裂北侧(铺前湾、琼州海峡南侧一带)呈“断块型沉降”。实验结果与实际考察研究及其它有关资料的计算、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强震等震线、 余震区形状与地震构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2010,30(4):32-39
本文通过对川滇和华北地区不同地震构造环境中, 1966年以来强震的等震线长宽比、 余震区长度的对比研究, 认为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 余震区长度都与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相关。 对于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和余震区长度, 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的影响相同的是, 都与发震断裂是否位于活动地块边界, 位于哪一级活动地块边界, 是与边界方向一致的大断裂, 还是配套小断裂等有关。 最重要的是与活动断层的规模, 尤其是与发震断裂的长度有关, 也与震级有关。 不同的是, 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明显受地表覆盖层的影响, 而余震区长度与地表覆盖层关系不明显, 似乎与震源破裂面长度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4.
由跨断层形变测量反映的华北地块近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华北地块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地震活动时段的跨断层测量资料研究表明,华北地块对于NE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包括地块和边界带)的强震活跃时段的断层运动速率明显小于强震不活跃时段;对于NW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其强震活跃时段的断层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强震不活跃时段;对于NE、NW走向断裂共同作用的构造单元,断层运动速率变化特征类似于NW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结果还表明,华北地块现今强震活动主要受NW走向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陈丹  郝平 《地震》2016,36(1):12-23
以拉张正断层作用为主的京西盆岭活动构造区(112°~116.2°N, 38.3°~41.5°E)自BC231年以来共记载和记录15次M6~7.5地震。 本研究计算每一次强震产生的以及逐次积累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 并分析强震之间的应力触发关系。 结果显示在14次后发的强震中, 有10次发生在先发强震产生的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为正的触发区, 触发率为71%。 所有15次历史强震作用共同引起研究区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的正值区, 主要分布于六棱山北麓断裂中段、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 新保安沙城断裂、 桑干河断裂以及蔚县盆地南缘断裂, 并使得这些断裂(段)的强震危险性有所增加, 这可为分析研究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卫星图象对河北平原中部地区进行断裂构造解析,发现区内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并构成网格状构造,该构造控制着地震的发生。根据区内断裂构造特征,探讨了断裂的生成机制。区内断裂主要是在早期(燕山期)近南北向压应力及晚期(喜山期)北西西-南东东向压应力条件下形成的。现今华北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它主要使前两期生成的断裂作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尼泊尔强震序列对中国大陆的应力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传递到中国西藏境内发生在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县地震的应力.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导致定日县地震和聂拉木地震节面和滑动方向的库仑应力增加(2~3)×103 Pa和(2.4~3.1)×105 Pa,表明这两个地震受到尼泊尔地震序列的触发.其次,我们计算了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在中国大陆及其附近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喜马拉雅主山前逆冲断裂和青藏高原内部的拉张正断层上的库仑应力有较大的增加,而青藏高原的走滑断裂,如阿尔金断裂、东昆仑断裂、玉树玛曲断裂、班公错断裂西部、嘉黎断裂的库仑应力有较大的降低.天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库仑应力降低.而华北及东北、华南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后,计算了该地震序列造成的水平应力变化.水平面应力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序列北向(青藏高原大部和新疆区域)增加(拉张),而在地震序列东侧的西藏南部和川滇地区南部降低(压缩),在华北和东北仅有少许增加,在华南地区有少许降低.在中国西部,主压应力表现为以2015年地震序列为圆心的向外辐射状,而主张应力方向与同心圆切线方向大体一致.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在东北地区为北东向,在华北地区为北东东向,在华南地区为南东东向.这种模式与现今构造应力场方向相似,表现了2015尼泊尔地震序列所代表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8.
位于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上盘的日本内陆(主要是本州)、朝鲜及我国华北都是亚洲东部大陆浅源强震区。限于资料,这里主要讨论日本内陆和我国华北的第四纪活动断裂及地震活动性的特征。这一问题的探索对于认识大陆内部浅源强震的地震构造背景及区域应力场的现状及演变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在致力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试图根据现代构造活动特征来探讨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本文根据光弹模拟实验研究了我国中部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特征,根据实验中的最大剪应力集中区,对本区未来强震的活动趋势作了初步的估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大量小地震的综合断层面解,对本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后提出:自1976年唐山大震后,该区小地震的综合断层面解的主压应力轴发生了转向,由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与华北地区强震发生的统一应力场不一致。对该区北西向的发震构造产生右旋滑动,而对应力积累起缓冲作用,从而使近年内,本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存在中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