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基本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气候基本特征及其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多种季风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该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逐候降水量的变化可初步分为两种类型,以高原气象站点变化为主的高原型和以四川盆地西北周边气象站点变化为主的盆周型.地震灾区雨季气温近47年呈增加的趋势,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地震灾区雨季降水量主要存在2年、4年和16年左右的周期,雨季气温主要存在4年、8年和32年左右的周期,气温和降水异常是不同周期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牡丹江气象站1967-2017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通过线性趋势法、累积距平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 ,对牡丹江气候变化特征、突变以及周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1 a来,牡丹江气温有增暖趋势,年平均增温率为0.356℃/10a;年平均降水量有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8 mm/10a;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存在多尺度周期变化,年平均气温为短期内上升,长期内下降趋势;年平均降水短期内偏多,长期内为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5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及可能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10年逐日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51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最高气温上升较慢;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递减滞后于内陆地区;上海及杭州湾升温较快,浙江南部则相对缓慢。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夏、冬两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雨日数自北向南增大,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年降水量存在13 a左右、6—8 a、3—4 a和1—2 a的变化周期,气温变化存在32 a以上、12 a左右、4—6 a和1—2 a的变化周期,其中两者1—2 a周期震荡能量最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海气相互作用、极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呈集中化趋势,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策勒绿洲区1960-2008年气温及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策勒绿洲区气象站1960-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连续小波、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49 a来该绿洲区的气温、降水趋势变化、周期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年、四季及各月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变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升温在2000-2008年达到最高,年气温线性增暖率迭O.34℃/10 a,表现出准31 a、5-8 a的振荡周期,并在1996年发生显著的暖突变;年、四季降水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加在2000-2008年最明显,年降水量线性增加率为2.1 mm/10 a,准14 a、准8 a左右的周期十分明显,发生两次增加(1986、2001年)和两次减少(1966、1996年)突变.  相似文献   

5.
应用策勒绿洲区气象站1960-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连续小波、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49a来绿洲区的气温、降水趋势变化、周期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年、四季及各月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变化趋势,上世纪90年代起的升温在2000-2008年达到最高,年气温线性增暖率达0.34℃/10a,表现出准31a、5~8a左右的振荡周期,并在1996年发生显著的暖突变;年、四季降水亦呈明显的增湿趋势,增湿在2000-2008年最明显,年降水量线性增湿率为2.1mm/10a,准14a、准8a左右的周期十分明显,发生两次增加(1986、2001年)和两次减少(1966、1996年)突变。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近40a来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利用非参数检验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山东省15个站点近40 a(1958—1998)来气温和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省气温除西南的莘县、兖州有下降趋势外,大部分地区呈现上升趋势,全省平均上升0.06℃/10a。分季情况为:春季和冬季气温有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对全省气温上升的贡献率最大。夏季气温基本保持不变,秋季气温有下降趋势。全省除济南降水量呈略微上升趋势外,其余地区的降水倾向率均为负值,全省的降水倾向率为-3.05 mm/a。表明山东省自1960年以来,年均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东南部大于西北部,以东南沿海平均减少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7.
依据北疆地区1955-2009年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的最小二乘法分析北疆年、季平均气温及降水的演变趋势;为增强突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运用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及累计距平法对北疆年平均气温、降水的进行突变检测;运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了年平均气温、降水的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近55a北疆地区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在波动中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32℃/10a及0.016(mm/d)/10a,且发生突变时间分别在1988-1990年之间及1986年较明显;四季平均气温及降水也呈增加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大,夏季较其它各个季节增温不显著,秋季在四季中降水量增加显著;年平均气温变化在8a,12-13a以及21a时间尺度上的均存在周期振荡,其中8a振动周期表现稳定,为1955-2009年的主要周期;年平均降水量在5-7a,12-14a及32a时间尺度上振荡比较明显,其中5-7a及12-14a较32a振动周期表现较弱,32a为1955-2009年的主要周期,其周期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定西市是典型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该区域地处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基于定西市7县(区)1967—2013年气温、降水等资料,应用统计距平分析和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定西市近47a气温、降水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全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55℃/10a;冬季气温增速最大。(2)全市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降水量递减率为11.026mm/10a;秋季降水量递减率在四季中最为明显。(3)就空间分布而言,漳县、陇西和岷县一带增温较快,渭源、临洮、漳县和岷县降水减少趋势较大。  相似文献   

9.
1961—2008年淮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珂清  曾燕  谢志清  苗茜 《气象科学》2012,32(6):671-677
利用淮河流域17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淮河流域1961—2008年间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8 a间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最大,春、秋次之;年极端最低气温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年极端低温日数(满足该站极端低温阈值)则呈明显下降趋势;流域西北部年极端最高气温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西部年极端高温日数(满足该站极端高温阈值)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未通过统计检验,但1990s开始,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之后年降水量明显增加,夏季降水量亦增加;春季和秋季降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1—2009年天津市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计算了极端气候指数,并研讨了其中11个主要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暖日、冷夜具有基本相反的变化趋势,暖日显著增加,冷夜显著减少,且冷夜的变化幅度远大于暖日。持续暖期、霜日呈显著增加趋势,持续冷期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指数中连续干日呈增加趋势,最大连续5 d降水量、日降水强度、强降水率和极强降水率及连续湿日均呈减少趋势,表明天津市干旱化倾向明显。与气温有关的极端指数大多在1993年前后出现突变,周期特征不明显。与降水有关的极端指数未现突变,但周期特征明显,大多出现10 a和4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回归分析、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基于气象数据的气候的时空变化,并采用小波变换对未来的气候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结论:(1) 重庆岩溶区近40 a来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变冷趋势,变化速度为-0.043 ℃/(10 a),其中1980年代为最冷时期. (2) 重庆岩溶区近40 a的气温变暖主要发生在渝东北,与此相反,在渝中和渝东南的岩溶地区都为变冷区. (3) 近40 a来重庆岩溶地区的降水略有减少,贡献最大的是春季和秋季.对各个年代、各个地区来说,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呈相反的变化,在最冷的1980年代,是降水最丰富时期.降水的主要减少地区在重庆北部,这个地区是气温变暖的地区.(4) 重庆岩溶区未来8 a的气温和降水从总体趋势上说,气温呈上升的趋势,而降水是减少的趋势.通过研究岩溶地区的气候变化及趋势的预测,可以增进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并为岩溶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江源区近44年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长江源区5个气象站44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以及其中2个探空站500hPa露点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突变等情况。结果表明:近44年来长江源区气温普遍升高,冬季升温幅度较大,夏季增温趋势明显,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春季平均气温在降低,夏、秋季平均气温增高较趋缓,而冬季增温加剧的趋势十分明显;年、夏季降水量变化呈微弱减少趋势,而冬、春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增幅较大,冬季增湿趋势明显;长江源区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显现出波动回升的趋势,在1986年前后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冬、春季降水量均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长江源区气候在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自1986年起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信号,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并由此引起的海洋蒸发和陆地蒸散加强,地气水分循环加快,空中水汽输送加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90年代辽东地区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0年辽东地区13个观测台站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辽东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并利用高桥公式计算出辽东地区的蒸发量,得出了该地区蒸发量和降水蒸发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干燥度指标研究了辽东地区气候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 a来辽东地区气候变化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6个气象站冬季逐日气温数据,根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以1990—2020年为气候值作为参考,综合采用气候倾向率、IDW、滑动t检验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辽宁省近60 a冬季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单站暖冬及区域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辽宁省冬季平均气温以0.3℃/10 a的速率升高,辽宁中部和东部地区变暖趋势最为显著;20世纪90年代前的30 a属于偏冷时段,但增温效应强于后30 a,冬季平均气温在1987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由冷转暖的突变,1971年出现了相对较弱的冷暖转变;1988年后逐年单站暖冬事件的发生整体比1961—1987年出现单站暖冬事件明显增多。发生频次较高的地区分布在辽宁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为16—20次;近60 a来共有16次区域暖冬事件,21世纪后的20 a内共出现9次区域暖冬事件,占总数的60%;区域暖冬事件以准22 a和2—3 a为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51~2007年南疆地区站点月平均气温资料和NCAR/NCEP气候月平均资料,运用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南疆地区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季节—年际气候变化特征,及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南疆地区冬季和夏季气温在气候态上差异明显,1980年代以前的冬季主要为气温负异常,1980年代以后呈现气温异常升高,到2000年以后又开始出现偏冷趋势;夏季气温偏差小于冬季,57 a间南疆夏季气温大致出现两波振荡,异常偏热期大致处于1950年代、197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呈20~25 a振荡.冷冬年的频次多于暖冬年,热夏年的频次多于凉夏年.偏冷年在57a时间段内所占比例最多,气温异常低的幅度大于气温异常高的幅度.南疆冬季气温存在2个显著振荡:6~10 a的年际周期和18~20 a的年代际周期;夏季气温有1个最显著的振荡,稳定的20 a为中心的周期.不同的年代和季节气温及气温偏差分布各不相同.从气温长期演变趋势来看不论冬夏南疆北部(天山山脉以南)气温升高,塔里木盆地以及南疆南部地区气温降低.冬季升温区的升温幅度比夏季升温区大,夏季降温区的降温幅度比冬季降温区大.  相似文献   

16.
TheQuasi-DecadalOscilationofAir-SeaSystemintheNorthwesternPacificRegion①LiChongyin(李崇银)LASG,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  相似文献   

17.
We review here proxy record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Holocene, especially the last two millennia. The quality of proxy data, methodology of reconstruction, and uncertainties in reconstruction were emphasized in comparing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clarify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Holocene. The Holocene climate was generally warm and wet. The warmest period occurred in 9.6-6.2 cal ka BP, whereas a period of maximum monsoon precipitation started at about 11.0 cal ka BP and lasted until about 8.0-5.0 cal ka BP. There were a series of millennial-scale cold or dry events superimposed on the general trend of climate changes. During past two millennia, a warming trend in the 20th century was clearly detected, but the warming magnitude was smaller than the maximum level of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nd the Middle Holocene. Cold conditions occurred over the whole of China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AD 1400-AD 1900), but the warming of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D 900-AD 1300) was not distinct in China, especially west China.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 especially east China. The modern warm period has lasted 20 years from 1987 to 2006. Bi-decadal oscillation in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was apparent over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Solar activity and volcanic eruptions both were major forcings governing the climate variability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the trends and periodicity in climate extremes are examined in Hunan Province over the period 1960–2013 on the basis of 27 extreme climate indices calculated from dai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records at 8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whole province, temperature extremes exhibit a warming trend with more than 50% stations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7 out of 16 temperature indices, and the nighttime temperature increases faster than the daytime temperature at the annual scale. The changes in most extreme temperature indices show strongly coherent spatial patterns. Moreover, the change rates of almost all temperature indices in north Hunan a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other regions. However,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indice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are observed at fewer stations than in extreme temperature indices, forming less spatially coherent patterns. Positive trends in indice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show that the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are generally increasing in both annual and seasonal scales, whereas the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in consecutive wet days indicate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becomes more even over the study period. Analysis of changes i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extreme indices for 1960–1986 and 1987–2013 also demonstrates a remarkable shift toward warmer condition and increasing tendency in the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The variations in extreme climate indices exhibit inconstant frequencies in the wavelet power spectrum. Among the 16 temperature indices, 2 of them show significant 1-year periodic oscillation and 7 of them exhibit significant 4-year cycle during some certain periods. However, significant periodic oscillations can be found in all of the precipitation indices. Wet-day precipitation and three absolute precipitation indices show significant 1-year cycle and other seven provide significant power at the 4-year period, which are mainly found during 1970–1980 and after 1992.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新疆温度降水配置演变及其尺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戴新刚  任宜勇  陈洪武 《气象学报》2007,65(6):1003-1010
用小波多分辨分析方法研究近20年新疆出现的高温多雨型气候的时间尺度特征及其演变趋势。新疆近55年温度和降水的小波功率谱分析显示,二者在年际尺度上都有2—4和6—8 a的显著周期分量,在年代际尺度上有准16 a周期;但它们的时间演变和时间平均谱都存在差异,导致温度和降水配置演变比较复杂,呈现非平稳性。正交小波分解证实,温度和降水年际变化的高频部分具有显著的负相关,除个别几年外几乎都是高温少雨或低温多雨配置;在年际变化的低频部分,即6—8 a尺度部分,高温少雨/低温多雨及高温多雨/低温少雨配置交替出现,55a平均而言二者相关性不显著。在年代际以上尺度,二者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约50 a以上尺度部分,16—32 a尺度部分方差贡献很小。在降水和温度时间序列中去除趋势后发现,50 a以上尺度部分具有稳定的高温多雨/低温少雨配置。因此,近20年新疆高温多雨型气候的出现主要是二者50—60 a尺度成分的正位相和线性增加趋势部分叠加形成的,其中降水主要是年代际尺度成分的贡献,温度主要是线性增暖趋势即全球变暖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的演变趋势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将 PCA和 SSA相结合 ,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演变趋势和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1 960年代初多雨 ,到 1 970年代初演变为少雨 ,1 980年代又多雨 ,1 990年代少雨。这种趋势在陇南和陕西中南部是最显著的 ,天山北麓区也是相对显著区。西北地区降水主要存在准 8.5a、准 3~ 4a和准 5.1 a的甚低频振荡。甚低频振荡在降水中的重要性依次为准 8.5a、准 3~ 4a和准 5.1 a。准 8.5a振荡的振幅要比准 3~ 4a和准5.1 a振荡的振幅变化大。振荡位相在空间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