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C卫星云图和鄂尔多斯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2月20—21日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在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中,高空槽、低层切变线与低空急流配合地面倒槽产生的;高低空急流耦合,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低层700h Pa低空急流源源不断的将南海水汽输送至河套地区上空,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水汽条件;卫星云图上显示,强降雪主要发生在明亮密实的盾状云区,高低空急流与云区一一对应;雷达回波强度整体偏弱且稳定,但持续时间近12h,长时间的停留是此次暴雪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回波顶高度基本位于6km以下,低层有暖平流进入,反映出此次降雪过程为稳定的层状云降雪。  相似文献   

2.
河套地区一次寒潮强降雪过程环流形势及物理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12月25—29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1次寒潮、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横槽转竖,直接促使寒潮爆发;500hPa冷中心强度达-44℃、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060.0hPa是寒潮爆发的必要条件;高空切变线与地面倒槽是此次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气流形成的水汽通道,为此次降雪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对2019年12月16日夜间发生在伊春中南部中到大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雪过程是产生在欧亚大陆中高纬一脊一涡的环流形势下,高空低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地面低压在河套地区生成之后北上是产生强降雪的天气特征;北部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是产生这次强降雪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输送水汽是增强降雪强度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及高低空系统较好配合共同造成中到大雪。  相似文献   

4.
高玲 《陕西气象》2017,(1):10-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地面站加密观测资料、FY2C卫星云图资料和临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5年11月5—6日巴彦淖尔市罕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700 hPa切变线、西南高空急流、蒙古地面冷高压和河套地面倒槽等是本次暴雪的影响系统;降雪前期河套地区具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特征,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500 hPa及以下层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通道建立,为本次强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卫星云图上密实明亮的盾状云与内蒙古中部的暖高脊对应,强降雪主要发生在偏南低空急流的暖湿区中;强降雪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最大值达40 dBZ,回波顶高度为3~5 km,局地6~8 km,径向速度线呈“S”型,低空有“牛眼”结构特征,同时出现正负速度(对)中心,风廓线上表现为低空风速较大且有暖平流进入;水汽主要集中在阴山以南地区,南部降雪量大于北部,反映了阴山的迎风坡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天气系统、物理量条件出发,对乌兰察布市2006年12月29—30日出现的中到大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西来槽下游的鼻状阻高及低空急流在这次降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空槽与河套倒槽是主要影响系统。分析表明在充分分析天气形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值预报产品是做好短期降雪预报及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诊断分析技术在山西强降雪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11月9 12日山西大范围持续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阻塞形势和低空低涡切变线稳定维持,700 hPa西南急流、850 hPa偏东急流、850 hPa和925 hPa强偏东北气流等三支强气流稳定维持,地面回流形势与河套倒槽共同强烈发展并稳定维持,是造成此次大范围持续强降雪的重要原因。(2)强降雪出现前,低层中纬度持续有暖湿空气向山西地区输送,暖湿中心强度持续增强;从其水平结构变化看,可将此次过程分为锢囚降雪、回流降雪、暖倒槽降雪和持续降温四个阶段,各个阶段降雪特点不同。(3)强降雪区上空垂直热力结构为上冷、中暖、下冷,低层冷平流强度为普通暴雪的3倍;对流层中低层持续存在对流性不稳定,不稳定区内存在空气辐散,且持续有暖湿平流输入,导致对流性不稳定及其降水不断增强。(4)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中,山西上空大气可降水量累计达到35~88 mm;随着低层和近地层风场的加强和辐合,大气可降水量不断增加,强降雪也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5)强降雪前及整个强降雪期间,强降雪区上空300 hPa以下为水汽散度通量正值区,其强度在500~600 hPa达到最强,且强度为普通暴雪的6倍,而高层和低层均存在弱的辐散。  相似文献   

7.
大同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2001年8月18—19日大同地区出现的暴雨过程,此次暴雨是由高空西风槽、副热带高压和低空切变线的共同影响所引发的,对此次暴雨的关键系统即河套切变线和水汽辐合区的动态作了较细致的分析,提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地面、探空、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资料,对玉树地区3.28-3.29发生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图中,中高纬度的长波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低纬度南支槽发展旺盛,玉树州处在冷暖气流汇合时,易触发强降雪天气过程;高低空散度、涡度场配置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降水天气过程的出现;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地区,降水中心在水汽辐合最明显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2014年南京两次弱降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鹏  沈澄  刘冬晴  周林义  李力 《气象科学》2015,35(4):514-5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4年2月9—10日江苏大部分地区出现的两次弱降雪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9日的降雪是由中层西风槽东移影响,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在低层冷空气垫上爬升所致,是一次层状云降雪;10日的降雪则是低空冷空气主体偏北东移,内陆偏西地区低空风速随之明显减小,而东部沿海地区风速变化不大,从而使得辐合上升区西扩所致;10日低空上升运动带来的低云降雪,尺度小,且具有类似弱对流系统的特征。常规业务中使用的数值预报产品(如EC)并不能准确预报这两次弱降雪过程,特别是10日过程预报效果较差,而WRF模式则对10日过程把握较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及实况观测资料对2010年4月12-13日一次东北低涡产生的黑龙江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此次暴雪的发生机制及天气特点。此次降雪过程由地面气旋北上引发,高空低涡前部东风暖平流和槽后冷平流相遇形成暖锋锋生,低涡东北部产生暴雪。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作用和低层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此次降雪过程提供增强机制。云系的发展、移动与降雪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较大降雪出现在逗点云系顶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T639客观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12月20-23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降雪天气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巴州降雪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这次寒潮降雪过程是北欧阻塞高压向东南衰退,导致脊前横槽转成竖槽东南移,高空冷空气南压至40°N附近,造成巴州强降温、强降雪等寒潮天气,降雪阶段关键影响系统是700 hPa上的冷暖切变和风场辐合,水汽主要源自中低层西北方的经向和低层东南方的纬向输送;后续的冷凝降雪和阴雪阶段天气局地特征明显,水汽源自850 hPa至近地层局地的垂直输送。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秋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196 7─ 1996年 )秋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欧亚区域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成灾性降雪天气形势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指出北冰洋低压槽和西太副高分别是秋季降雪天气形成的主导因素和稳定因素。归纳出三种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概念模型。指出高原偏西南风低空急流是高原秋季降雪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 ,讨论了急流轴附近的非地转风发展对降雪和最低气温所产生的作用。最后提出了雪灾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2—5日乌兰察布市大雪、大风、寒潮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环流形势的演变过程及各种物理量变化,对2010年1月2—3日乌兰察布地区普降中雪,其中集宁和兴和大雪、卓资山大到暴雪及雪后大风、寒潮过程做了客观分析。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是高空横槽转竖与地面河套气旋共同影响的结果,下游的阻塞高压是降雪的必要条件,极地冷空气南下在横槽北部堆积是出现大风、寒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雷达垂直风廓线资料,对2012年11月5-6日、11-12日吉林省东南部山区两次雨转暴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涡配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地面气旋东移发展,强降水性质分别为锢囚锋区降水和地面气旋的暖区降水。系统的动力抬升条件与长白山区地形抬升作用结合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和加强,当天气系统从不同路径进入山区,强降水的位置不同。低层充足的水汽是大到暴雪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两次过程的水汽分别来自东南风带来的海上暖湿气流和槽前西南急流的水汽输送。雨转雪和纯雪持续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带来的冷空气降温,气温的降低可以促使雨转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对2003年2月10日至11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寒潮降温降雨(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如阻塞高压、高空槽、横槽、中低层暖式切变线、地面冷锋以及地面暖低压倒槽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这次寒潮降温降雨(雪)天气是在高空500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巴尔喀什湖至准噶尔盆地的横槽转竖,冷空气从西北路径东移南下,中低层冷槽与暖式切变线接合以及地面冷锋切入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并归纳出此类天气预报的指示系统,对于做好寒潮天气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初桂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Micaps资料和地面观测实况资料,对2013年1月3-5日桂北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特点是降温快、回温慢,且过程日平均气温低;(2)此次寒潮过程的冷空气堆积过程完成后,是由横槽转竖引导槽后冷空气大举南下入侵广西,造成的桂北寒潮天气;(3)中暖下冷的逆温层结维持时间与降雪冻雨时段对应较好,逆温层结被破坏后,桂北的持续雨雪天气也宣告结束,气温开始逐步回升;(4)中低层水汽辐合及较强的槽前正涡度平流也是产生降雪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日锋  王俊  龚佃利  王庆  朱君鉴 《气象》2009,35(9):91-97
2005年7月12日山东中西部地区发生了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及NCEP 1°×1°的逐6小时资料,从天气形势、垂直结构、地面中尺度场等角度分析了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低涡后部的横槽转竖是这次飑线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横槽转竖过程中引导高空冷空气下泻,形成上干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不稳定层结主要是通过高低空的温度差动效应来实现.与飑线相对应的是一支强盛的上升气流,飑线后部是下沉气流,具有较高动量的高空气流下沉至地面向外辐散,使得飑线后部地面辐散区中的风场大大加强.地面辐合带的走向和摆动对飑线移动有明显影响,辐合强度不断增强和范围不断扩大之后,天气也就愈激烈.地面低压区的移近、合并,有利于形成强对流发展的环境场.  相似文献   

18.
陶亦为  张芳华  胡宁  胡艺  刘珺  柳春 《气象》2024,50(3):318-330
基于2019—2021年1月1日至3月15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以下简称海陀山)降水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期间34次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分型,并对各天气型下不同海拔的降水实况特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海陀山降水根据天气系统及地形影响可分为偏北气流型、偏东气流型、低涡低槽型、回流低涡低槽型四种天气型。不同天气型下海陀山地形高度以下主要气流方向和强度、水汽垂直分布等条件,以及与地形相互作用使得不同海拔之间降水量、持续时间等呈现显著差异。偏北气流型受500 hPa槽后整层强偏北气流控制,形成越山气流,降水集中在高海拔地区;偏东气流型受低层偏东气流影响,降水集中在低海拔地区,以上两种天气型无天气尺度系统配合,由地形强迫作用主导,降水量不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低涡低槽型受高空东移低涡低槽作用,配合低层西南气流,高海拔降水量更多,同时该型也是海陀山冬季最主要的降水天气型;回流低涡低槽型受高空东移低涡低槽影响,配合降水前东风回流对低层增湿并起到冷垫作用,低海拔降水量更多,以上两种天气型均存在天气尺度系统,并叠加海陀山地形作用,降水量显著且持续时间长,会对赛事运行造成较大影响。上述特征统计结果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一次强降雪预报服务中得到验证和应用,证明上述结果可以在冬季海陀山复杂地形降水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冬、春季雪灾是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和国家气象中心T106L19全球模式的分析值格点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近20年来冬,冬季降雨的天气形势和水汽场。结果表明,北脊南槽型、乌山脊型、阶梯槽型和国境槽型是造成高原东部牧区降雪的四类主要环流型;在高原东部牧区强降雪天气过程时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增加,记要降雪区与水汽通量辐合区吻合,主要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地区。  相似文献   

20.
南方两次相似降雪(雨)过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丽芳 《气象》2007,33(8):68-75
2006年2月中旬和下旬,长江三角洲一带分别发生降雪和降雨过程,预报过程中对降水形态的预报存在失误。通过对这两次过程的比较分析,期望为今后的预报中区分南方地区的固态降水和液态降水提供一定参考。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降雪过程高空槽前以偏西气流为主,环流较平;降水过程,槽前西南气流强盛,偏南分量明显。南方大雪的产生须由东北风回流产生的冷平流在华东一带形成冷中心,而北到西北风产生的冷平流降温往往因为降水与降温不同步,无法形成大雪。降雪过程开始前,850hPa附近存在干层,而降雨过程则是中低层都湿。逆温层和700~800hPa的温度对降水形态有重要影响。降雪过程结束时高层先变干,而降雨过程结束时是中层先变干。降雪过程,上空大气中冰雪区集中,含雪量和冰晶含量大值中心与降雪带位置相对应。降雨过程含雪量下界抬高,含雪量和冰晶含量大值中心落后于降雨带,并且南压过程中快速减弱,冰雪区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