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61-2009年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江源地区1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9年来三江源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在升高,升高速率平均最低气温明显大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最低平均气温升高引起的;三江源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冬、春季降水量增幅最明显,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北部增多而东南部减少,年降水量除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均呈增加趋势;年和冬、春季≥0.1mm降水日数增加,而夏秋季降水日数减少;年和冬、夏、秋季潜在蒸散量呈显著性增加趋势,春季变化则不明显;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和四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共和盆地地区2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3年来共和盆地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秋、冬季平均气温增温更为显著,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夏、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年和春、夏、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则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南部大于北部,但整个盆地降水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十分突出,仍维持暖干状态;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除秋季以微弱趋势增加外,年和其余季节均以微弱减少趋势为主,年和四季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变化不突出。盆地北部仍以暖干化趋势为主,南部气候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共和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出现了突变,但较北半球的突变早;冬降水量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年、春季、冬季蒸散量分别在1961—1983年、1962—1983年、1962—1984年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6个气象台站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典型气候分区,系统研究了近47年来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研究表明:近47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显著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7℃/10a的速率上升,气候变暖在夜间要较日间明显。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2月气温由冷向暖的转变最为显著,8月最不显著,且在某些区域有变冷迹象;高原边缘地区气候变暖要明显于高原腹地,青海北部区特别是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增多态势,气候倾向率达9.1mm/10a,但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藏东南川西区是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最显著的地区;12月至次年5月即冬春季整个青藏高原降水量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多,7月和9月黄河上游区1987年后干旱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尖扎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逐月气温与降水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近53年来尖扎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间尖扎气温变暖趋势明显,年气候倾向率为0.30℃/10a,冬季气温对气候变暖响应最为敏感;尖扎年平均气温在1996—1997年左右发生突变,春、夏、秋季平均气温基本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早在1985—198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候都是明显增暖;1961—2013年尖扎年降水量无明显增降趋势变化,夏秋两季的降水呈弱的减少趋势,春冬季呈弱的增加趋势,但变化也并不明显;近53年尖扎年、四季降水量都没有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夏季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呈现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951—2006年中国台站日平均观测资料对北方农牧带过去56a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该农牧带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近10a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变化幅度较小,1987年之后持续偏暖,与全球及中国温度变化趋势一致;降水和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在气候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在SRES A2排放情景下对未来30a(2001-2030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对照30a模式气候场(1961—1990年),分析了未来30a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和温度变化的可能趋势,结果表明,未来该区平均地面气温持续升高,升温幅度达0.3℃,温度日较差将明显减小;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较小,且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差异;未来黄河上游地区干旱的威胁仍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四平地区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气温、降水、蒸发等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四平地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平地区年平均气温正以0.38℃/lOa的速度增加,且以冬季增暖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开始发生突变;四平地区年降水量呈稍有减少的趋势;年平均蒸发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减少的速率为39.2mm/10a;影响四平地区蒸发量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平均风速、日照和降水。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7~2016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5个气象站观测气象站的逐日地面降水和气温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距平、Mann-kendall 时间序列突变及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特征、不同类型各等级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年均气温以0.459℃/10a趋势显著上升,上升速度低于全国其它地区,且在2002年气温发生突变后升温加剧;(2)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主要是由夏季小雨量和小雨日数的减少引起;(3)在2002年气温突增后,强降水对总降水量贡献率增加,且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波动幅度也明显增大,这可能预示该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在增加。降水日数的贡献率增加,增加明显的是中雨日数和小雨日数,分别增加了1.1%和1.7%。  相似文献   

8.
云南近50 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8 年云南省124 站及其相邻省市区的37 个地面站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客观分析了考虑气温垂直递减率的气温细网格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云南近50 年来的气候变化。(1)云南近50 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上与北半球和全国一致,但气候变暖的速率相对缓慢;(2) 云南气候带面积有明显变化,北热带和南亚热带面积增加,而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温带的面积减少;(3) 云南冬季是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季节,然后依次是秋季、夏季和春季,虽然近50 年来云南大部分区域气温呈上升趋势,但少数区域气温却呈下降趋势,这些降温区主要集中在低海拔河谷地区;(4) 云南近50 年来降水量年平均变化不大,但季节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却比较明显,雨季和主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干季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滇东地区呈一致性下降趋势,滇中呈一致性上升趋势;滇西和滇南地区降水量的增减趋势呈交错分布。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近45年冬、春季气温与降水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8个代表站1961—2005年冬、春季月平均温度及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近45年来冬、春季气温变化规律、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年际变化和冬、春季降水量变化规律以及温度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其结果表明:1.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在近45年来,气温呈现出由冷变暖的趋势;2.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冬、春季温度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的特点,温度差异大;3.中西部地区年、冬季、春季最多降水中心均出现在呼和浩特市偏南部、乌兰察布市西南部,最少出现在阿盟西北部;逐年降水量差别比较大;4.自1986年以后,冬季内蒙古西部地区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而中部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锡盟地区12个站点1961-2005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锡盟地区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干旱发生特点。结果表明:近45年来,锡盟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以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平均上升了0.66℃/10a。年平均气温波峰、波谷都呈明显上升趋势,波峰有9—14年周期,波谷有7—16年周期。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干旱出现的概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松花江流域气候变化及ECHAM5模式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松花江流域1961-2000年观测气温、降水量资料和ECHAM5/MPI-OM模式对该流域21世纪前50 a气候变化的预估结果,分析了松花江流域1961-2000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并对21世纪前50 a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气候变暖区域响应的先锋,松花江流域年平均气温自1980年代初持续升高,升温幅度比较显著;年降水量在1961-2000年无明显增加或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也不大。相对于1961-1990年的气候场,21世纪前半叶,年平均气温仍将呈明显增加趋势,到2040年代升温幅度达1℃以上,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可能微弱增加,但冬季平均气温和冬季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春季降水量也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伍秀峰 《内蒙古气象》2011,(6):56-59,110
利用鄂尔多斯地区近50a的气候资料,分析气候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鄂尔多斯地区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蒸发量自西向东增多,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7.9倍;70年代,由于受干旱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鄂尔多斯市的大风、沙尘暴日数一度增加,但随着2000年开始的大规模治理,大风、沙尘暴日数明显减少;遥感产品监测到近10a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状况得到了全面逆转,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得到大幅提升,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141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得出,暖干化是西北四省(区)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表现为一致的增温趋势,每10年增温0.27℃,1996年是突变年。年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1986年是转折年,1987-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比1961-1986年平均减少20~40mm。以黄河为界,黄河以东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10~40mm;黄河以西呈增多趋势,每10年增加10mm左右,减少的幅度明显高于增加的幅度。进入21世纪,气候暖干化的势头有所减缓。在分析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和气候暖干化及其对农作物影响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规划理论,采用气候生态相似原理,提出了陕、甘、宁、青四省(区)13个不同地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使农业结构调整方案收到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40年来西宁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立英 《青海气象》2004,(2):24-27,33
采用西宁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对西宁地区40a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a来该区气候变化表现出向暖湿变化的趋势特征,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0.34℃/10a,特别是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5.24mm/10a。  相似文献   

15.
利用鄂温克旗1961—2015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合滑动t检验方法,对鄂温克旗的气温和降水年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揭示鄂温克旗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突变事实。结果表明:(1)1961年以来,鄂温克旗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的-2.37℃上升到21世纪初期的-0.59℃;(2)20世纪70、80和90年代,鄂温克旗属于多雨时段,年平均降雨量变化在330.0~360.0mm之间;21世纪初的10a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81.0mm,气候呈现高温少雨的特征;(3)鄂温克旗年平均气温在1985年后有暖突变,1961—1982年,年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自1983年呈增加趋势,尤其1990年以后,气温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4)鄂温克旗年降水量在2000年前后有突变,1978—2000年,年降水量呈现升高的趋势,2000以后年降水量逐渐下降;(5)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都有暖突变,突变的时间分别为1985、1995、1987和1982年,春季气温与年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四季中只有冬季降水量在1988年后发生突变,与年降水量变化同步。  相似文献   

16.
根据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1961-2005年历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 a流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安康站径流量的相关计算,建立了天然径流量气候模型,并分析了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 近45 a来汉江上游安康以上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递减趋势,90年代以后减少更为显著。2) 在过去45 a中,汉江上游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961年以来,汉江上游径流量大体经历了两个丰水段和两个枯水段;1985年发生跃变,以前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以后呈下降趋势。3) 径流量与区域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年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张璐  李红梅  温婷婷 《气象科技》2023,51(4):489-498
选取1961—2020年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平均、最高、最低)、降水和风速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iecewise Linear Fitting Model,PLFIM)、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和年代际趋势转折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JP2〗①近60年来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尤为明显,为0.62 ℃〖DK〗·(10a)-1;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呈显著增加趋势,速率为39.9 mm〖DK〗·(10a)-1;年平均风速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以茫崖站最为明显,风速减小速率为-0.56 m〖DK〗·s-1〖DK〗·(10a)-1。〖JP〗②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在1972年和1983年发生了年代际趋势转折,平均最高气温第3次转折发生在2009年,平均最低气温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趋势转折。年降水在1972年、1983年和2000年发生年代际趋势转折;年平均风速发生在1998年和2009年。③与旧气候态(1961—1990年)相比,新气候态下(1991—2020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均值分别上升了1.16 ℃、1.22 ℃和1.81 ℃,向高温方向漂移,且概率密度分布形状更加偏平,气候趋于不稳定;④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远超中国、同纬度地区及全球平均水平;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但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SPEI的中国西南地区1961-2012年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61—2012年中国西南地区86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引入一个新的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干旱等级划分指标,研究了1961—2012年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12个月尺度干旱频率在云贵交界区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他区域变化不显著且不一致;少雨期(11—4月)6个月尺度干旱频率在全区显著增加,而在多雨期(5—10月)大部分区域干旱频率呈缓慢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区域在四川南部;3个月尺度干旱频率在春季变化不明显,在秋季和冬季显著增加,其中2000—2012年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干旱化趋势严重。  相似文献   

19.
侯琳 《青海气象》2006,(1):35-38
利用1961-2004年同仁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44a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4a来隆务地区年降水量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势,其减少幅度大于全省同期26个站平均值。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0.38℃/10a,倾向率明显大于青海全省年平均气温的倾向率。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季变暖趋势最明显,秋季次之。夜间气温升温幅度大于白天气温升温幅度,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20.
和田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和田河流域和田市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和田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的年代际以及线性趋势变化。分析表明和田河流域气候演变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近40年和田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26℃/10a,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其倾向率为1.56mm/10a。20世纪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1999年是近40年来和田河流域最暖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