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地表潜热的气候计算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整理全国仅有的6个热平衡站实测梯度资料着手,初步讨论了我国地表潜热的气候计算方法,提出新的潜热气候计算式 LE=14.73exp(0.5H+0.069e)(1+0.013△T)u^-0.16 据此计算出全国各站的月,年平均潜热通量密度并分析了其在全国的地理分布和年变化特点,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给出带有m-1项断裂项n+m阶Taylor定理余项中θ的渐近估计,其估计式为θ=(m+n n)^1/m+o(x)。利用该估计式将Taylor定理推广为f(x)=n-1∑k=0f^(k)(0)/k!x^k+f(n)(θnx)x^n/n!+Rn,其中余项Rn=(1-(1+n/m+n)θm)f^(m+n+1)/(m+n+1)!x^m+n+1。最后举例说明该推广在近似计算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以对三个行星波准共振相互作用作了数值试验,取两类准共振波矢:(1)K1+K2+K3=0,ω1+ω2+ω3+△ω;(2)k1+k2+k3=0,l1+l2+l3=△l,ω1+ω2+ω3=0,分别积分90d,得到了一些重要结果:(1)纬向波数k=1,2,3的三个行星波存在着较强的波-波相互作用;(2)由于波波相互作用,这三个行星波存在着周期为20-45d左右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4.
从热带大气波动的频率方程出发,详细分析了过去给出的低频Rossby波的近似频率公式ω=-βκ/[(2n+1)β/c0+κ^2],发现其对热带Rossby波的性质有一定程度的歪曲。针对这一问题,经分析得到一个能更精确地表征热带Rossby波性质的近似频散公式ω=-βκ/[(2n+1)β/c0+4n(n+1)/(2n+1)^2k^2],还简要地比较了热带线性Rossby波和孤立Rossby波两者的频散  相似文献   

5.
辐射传输模式中地表参数对大气长波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可丽  钟强 《大气科学》1995,19(5):606-614
本文利用Liou-Ou一维宽带辐射传输模式,对地表热力参数取值部分作了改进,使用模式大气和青藏高原实测资料对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两者不能合二为一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讨论了下垫面温度的日变化对大气长波辐射通量日变化的影响及地表比辐射率的变化对大气长波辐射通量计算结果的修正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散射辐射的气候计算方法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正云 《气象》1994,20(11):16-20
使用全国64个日射站的散射辐射资料,首先计算与建立了各地1月、4月、7月和10月的月散射辐射值与总云量、日照百分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与经验关系式,并对经验关系式进行了方差检验。该经验关系式为:D=Q0(s1+0.01)(a+bN)。应用该经验关系式和200多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计算了各地的1月、4月、7月和10月的散射辐射值。最后对我国四季散射辐射的分布及其年变化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月平均气温预报的神经网络BP型多层映射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神经网络BP多层映射模式,利用1946~1979(1980)年南京月平均气温资料序列,计算得到系统的分维数D_0=2.8,确定三层模式形式i×j=3×2,k=1,由此作出1980(1981)年1~12月平均气温预报值。它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7(0.98)。如按各月资料建立序列,作1~12月各月平均气温预报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0.99)。  相似文献   

8.
光谱比辐射率对卫星遥感地表温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杨文 《高原气象》1997,16(1):36-44
应用分裂窗方法反演地表温度的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不仅线性地依赖于AVHRR的4,5通道的亮度温度,而且还线性地依赖于与光谱比辐射有关的项,即(1-ε4)/ε4及(ε4-ε5)/ε4。分析指出:(1)若△ε(ε4-ε5)=0,当ε4从0.94~1.00时,地表温度的变化达3.0℃,(2)当△ε≠0时,△ε对反演地表温度比ε4所造成的影响更敏感,更显著:若△ε〉0,△ε对ε4所造成的影响有减弱作用,若△  相似文献   

9.
根据北京、拉萨等站实测晴天总辐射资料,讨论了应用别尔梁德理论式Q0=I0sinh/1+fm作晴天总辐射参数化的可能性。式中除f为参数外,其余符号均属通用。f的参数化形式为f=0.181+0.0688ln(1+e),e为水汽压。经灵敏度分析和反演检验证实,该式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平均相对误差为4.1%)。计算并证实晴天总辐射在自由大气中随气压呈线性变化。最后还讨论了f系数的某些物理、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0.
国外雨滴谱分布函数的数值试验结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严采蘩  陈万奎 《气象》1993,19(9):14-18
采用文献[1]方法,对国外温带地区(北威尔士)^[2]、亚热带地区(瓜得罗普岛)^[3]和热带海洋(GATE-1977)^[4]雨滴谱分布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伽玛分布(n(D)=a.D^ae^-λD)能很好地拟合这些实测雨滴谱,特别是非单调下降谱用伽玛分布拟合明显优于M-P分布拟合,M-P分布仅是伽玛分布的一个特例(α=0)。  相似文献   

11.
第10卷第2期(总第34期)2011年8月全球海表温度(SST)数据集简介本期介绍大气资料服务中心目前存放的3套全球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 perature,简称SST)资料,分别是NOAA最优差值海表温度数据集、NOAA延长重建的海表温度数据集以及MODIS海表温度温度数据集。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变化及其与敏感因子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亦是地球天气、气候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能量来源。利用FY2E卫星遥感产品地面入射太阳辐射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鹤壁市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鹤壁市2011年地面入射太阳辐射日曝辐量和月累积量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年累积量为5721.38MJ·m^-2,日曝辐量3—4月增加迅速,其中3月份环比增长59%。地面入射太阳辐射总体变化趋势可以用一元多项式进行回归拟合,拟合曲线与实测资料的相关系数达0.8。地面最高温度与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存在明显正相关,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增大,地面最高温度就会升高。地面蒸发量对地面入射太阳辐射高度敏感,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增大,地面蒸发量就会增大。通过对地面入射太阳辐射与地面敏感气象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地面入射太阳辐射的二元线性回归预测水平高于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水平。通过地面气象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可估算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值,这为相关研究及业务服务等提供了一种获取地面入射太阳辐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英  卢萍 《四川气象》2013,(4):49-55
本文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温江和大理大气边界层野外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站包括风温湿、辐射、湍流通量等在内的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两站风速值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温江站冬季4~10 m风速在白天出现随高度减小的现象.温江站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西北风和南风为主;大理站冬季以东南风为主,其次为西南风,夏季则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两站近地层逆温和逆湿现象都非常显著.(2)同一季节温江站大气逆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大于大理站,向下短波辐射小于大理站.温江站地表长波辐射总是大于大气逆辐射,而大理站白天地表长波辐射大于大气逆辐射,晚上则相反.(3)温江站感热通量冬季大于大理站,夏季小于大理站,而潜热通量无论冬夏都要小于大理站.两站潜热通量均大于感热通量,并且大理站潜热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值全天始终大于零.无论冬夏,温江站土壤热通量都要小于大理站,随着深度的增加两站土壤热通量均有位相上的延迟.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沿海城市热岛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曾侠  钱光明  陈特固  张江勇  余克服 《气象》2006,32(11):94-97
利用广东省沿海地带气象站、海洋站观测的1960-2003年气温资料,以5个无热岛效应影响的海岛站气温为参照,分析了近44年沿海18个气象站受城市热岛影响的程度,得出台山、珠海、汕尾、惠阳气象站的热岛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其余14个站不同程度地受热岛影响。受热岛影响的气象站近10年平均热岛强度为0.4~0.8℃、近30~50年间年平均气温升温率较参照站增加0.1℃/10a~0.3℃/10a。  相似文献   

15.
利用ATSR/ERS-1资料研究复杂下垫面比辐射率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东琦  王介民 《大气科学》1999,23(5):613-622
一定精度地表温度的取得不仅依赖于较好的大气订正,而且还取决于比辐射率随波谱及角度变化的知识。利用AVHRR植被指数资料,参数化了星下点的比辐射率值,得到了对于包括沙漠、绿州、戈壁等不同类型的复杂下垫面上的星下点比辐射率的值。结合ATSR的双角度技术,计算了复杂地形条件下前向地表比辐射率,给出了一种利用ATSR资料获得有关地表比辐射率信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三维城市地表反射率计算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建凯  王开存  王普才 《大气科学》2008,32(5):1119-1127
地表反射率是控制地表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参数。城市建筑物的分布具有较大的不均一性,这不仅给地基观测城市地表反射率带来了很大困难,数值模拟城市地表反射率也是非常困难的。作者开发了一个三维城市地表反射率模式city_photo,该方法结合了蒙特卡洛方法和几何光学方法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快的计算速度。通过引入城市地图的概念,该模式能够计算具有不同结构的城市的地表反射率。2002至2004年晴空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1~7通道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地表反射率资料被用来检验模式的有效性,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AERONET站点观测得到气溶胶光学特性和水汽资料,6S(Second Simulation of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大气辐射传输模式被用来对其进行大气订正。模式计算的北京城市地表反射率个例与MODIS 7个通道地表反射率观测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0~0.93之间,说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城市地表反射率随太阳和观测角度的变化情况。最后讨论了城市结构对城市地表反射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冬夏季海面风场和海洋表层流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个海面风场的诊断模式和海洋表层流的数值计算模式。只要输入海面气压场并利用迭代方法,即可求得海洋表面的风场和海洋场。利用1月和7月多年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场,对这两个模式的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无论冬夏,用海平面气压场诊断出的海面风场与观测到的海面风场很接近,而与地转风场有很明显的区别。用海面风场和海面气压场启动的海洋表面流,与实况也较一致。本文的试验结果还表明,计算海流时,不应忽略海平面气  相似文献   

18.
陆面过程模式LPM-ZD及其对我国中东部地区陆面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陆面过程模式LPM┐ZD和一套观测分析资料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陆面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模式LPM┐ZD比较好地模拟了该区域内不同类型植被和土壤的温、湿变量以及陆气间通量交换的日变化特征;能够合理地模拟我国中东部区域的陆面过程特点分布,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区域气候特点的差异和我国夏季风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田午时冠层温度与气温和地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分晴日、阴日及不区分阴晴3种情况,研究了湿润与较干冬小麦田午时冠层温度、气温和地温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湿润麦田晴日使用气温预测冠温效果最好,基于最终模型估算冠温的平均误差仅1.03℃,标准差为1.26℃。较干麦田晴日与阴日用地温估算冠温效果最佳,基于最终模型估算冠温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64,1.54 ℃;其估算冠温的标准分别为2.05,1.89℃。用本文统计建模法预测结果的误差低于目前用NOAA影像反演冠温时2~3℃的均方根误差。研究结果也说明使用气温和地温预测麦田冠温是切实可行的。这就为冠温数据的获取提供了廉价有效的新方法;同时也使利用遥感影像与地面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冬小麦需水预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城市陆面模式设计及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春雷  戴永久 《大气科学》2013,37(6):1297-1308
针对城市冠层模式(Urban Canopy Model,UCM)的各种局限性,本文首次提出整体城市陆面模式(Bulk Urbanized Land Surface Model,BULSM)的概念,即在现有先进的陆面模式的基础上直接构建城市陆面模式。本文在通用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基础上构建整体城市陆面模式,根据城市的特点对CoLM进行了发展和重新参数化。模式采用高分辨率地表分类数据;改进了模式的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与水分平衡方程;对反照率、城市地表粗糙度、城市大气廓线、城市人为热、不透水面水分蒸发及积水深度等进行了重新参数化。模式保留了CoLM在自然下垫面的全部特性,加强了CoLM在城市或人为下垫面的模拟和预报能力。区域验证以及与CoLM对比结果表明整体城市陆面模式模拟结果能够显示出北京城区各参数的空间精细化分布情况,能够反映出地表分类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单站点验证以及与CoLM和高分辨率城市陆面同化系统(u-HRLDAS)对比结果表明整体城市陆面模式地表温度模拟结果与CoLM相比有很大提高;和u-HRLDAS相比大部分站点地表温度模拟结果也有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