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5年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和主要气象灾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肖风劲  徐良炎 《气象》2006,32(4):78-83
2005年,我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年内没有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干旱,旱情较常年轻;但华南南部出现严重的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多年来少见的严重春旱,西北东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发生夏秋连旱,江南西部、华南西部一度秋旱明显。汛期,暴雨洪涝灾害较常年偏重,西江、闽江、淮河流域及湖北、湖南、四川、辽宁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渭河、汉江流域秋季出现特大洪水。年内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台风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灾情重,台风灾害损失为1997年以来最严重。大风冰雹、龙卷风、雷击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局地灾害损失较严重,总体灾害较常年重,但比上年轻。另外,年初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低温冻害和雪灾,年末山东等地出现严重雪灾。全国春季平均沙尘日数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2003年气候公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气象》2004,24(1):60-63
2003年,四川省年平均气温除巴中偏低外,全省普遍偏高,其中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背部和成都市区偏高幅度位居1971年以业第一或第二位;年降水量盆地本部及川西南山地大部偏少,省内其它地方偏多。年内冬春两季显著偏暖,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8月份,气象灾害以夏旱最为明显,为较重年;伏旱、秋绵雨、大风气象灾害较轻;春旰、暴雨、洪涝气象灾害为一般年份,虽然暴雨偏少偏弱,但局地暴雨洪涝灾害,强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较重。  相似文献   

3.
2020年,全国平均气温10.25℃,较常年偏高0.7℃;全国平均降水量694.8毫米,比常年偏多10.3%.总体上涝重于旱,夏季南方地区发生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暴雨洪涝灾害重;干旱呈区域性阶段性特征,灾害损失偏轻;春夏季节转换早,高温出现早,极端性强,夏季南方高温持续时间长;登陆台风偏少,影响时段和地域集中;冷空气影响范围广,局地降温幅度大.与近十年平均值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死亡失踪人口明显偏少,直接经济损失略偏多.  相似文献   

4.
2023年,我国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最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夏、秋季分别为历史同期次高和最高;除秋季降水偏多外,其余三季降水均偏少。汛期(5—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3%,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我国中东部降水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2023年,我国区域性气象干旱多发,西南地区遭遇冬春连旱;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偏多;夏季前期,华北和黄淮遭受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7月底至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发生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过程,华北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1月中旬发生年内最强寒潮过程;秋末冬初冷空气频繁入侵,12月华北和黄淮等地降雪日数偏多、积雪偏深。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21年中国区域2400余站地面气象常规观测资料,根据2019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区域性重要过程监测和评价业务规定》,对2021年秋季中国气候基本概况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2021年秋季,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由于台风登陆个数偏少,且强降水以及冷空气过程影响区域叠加累积效应显著,导致北方部分省份雨、雪和冰冻灾害影响明显高于南方。(2)2021年秋季,我国气象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复合事件多发,以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冰冻雨雪灾害为主,灾害极端性和区域性特征显著。区域暴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4.2次,北方多地发生罕见秋汛,山西、陕西等地洪涝灾害较重;阶段性区域高温天气多发,区域高温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2.4次,导致江南、华南高温干旱复合发展;寒潮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1.2次,过程影响区域叠加累积效应显著,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雪情较重。  相似文献   

6.
2019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海知  何立富 《气象》2019,45(9):1335-1340
2019年6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涡呈单极分布且偏强,亚洲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偏南为主,强度略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20.6℃,较常年同期(20.0℃)偏高0.6℃,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9.8 mm,基本与常年同期(99.3 mm)持平。月内,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4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南方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同时,华北、黄淮和云南等地少雨高温,气象干旱持续;华北、黄淮出现阶段性高温;多省(区)遭受风雹袭击,部分地区受灾较重。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中国气候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第6个最暖年份,年内气温起伏变化大。年初岁末东部地区气温明显偏低,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低温、冻害或雪灾;夏秋季气温异常偏高,夏季高温和秋季"秋老虎"明显。2005年降水量接近常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量偏多,部分地区出现雪灾;华南南部、云南发生严重春旱,西北东北部及内蒙古等地发生夏秋连旱;汛期,西江、闽江、淮河流域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渭河、汉水流域秋季出现大洪水。2005年有8个热带气旋登陆中国,其中6个为强台风,是近50多年来登陆中国大陆强台风个数最多的一年。此外,2005年春季沙尘天气次数较少、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8.
1前言1997年是黑龙江省90年代以来气象灾害最严重的一年。作物生长期先后出现的主要灾害是初春的西旱东涝;春末夏初的低温、阴雨、寡照;盛夏的高温干旱;夏末秋初的大风、暴雨、冰雹;秋季的早霜;秋末冬初的大雪。这六大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对播...  相似文献   

9.
2004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良炎  姜允迪 《气象》2005,31(4):35-38
2004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春李至初夏,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出现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秋季,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的严重干旱。汛期,我国大江大河未发生大的流域性洪涝灾害,但局地性强降雨造成的暴雨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比较频繁,四川、重庆、云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损失较重。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但阶段性起伏变化较大,冬、春、秋季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冻害或雪灾,夏季南方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年内,有8个台风(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其中台风“云娜”给浙江造成严重损失。雷雨大风、冰雹、雷击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较上年同期增多。综合分析,2004年我国气候总体正常,气象灾害偏轻,属于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中国气候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旭恺  陈峪  刘秋锋  孙家民 《气象》2008,34(4):118-123
2007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平均年降水量接近常年.年内,我国气象灾害频发,淮河流域夏季发生特大暴雨洪涝,北方出现罕见秋雨;江南、华南发生五十年一遇特大秋旱;热带气旋登陆多、时间集中,损失接近常年,但死亡人数少;辽宁、山东初春遭遇强暴风雪(雨);局地强对流天气频发,雷击灾害伤亡重;春季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少,出现时间集中.总的来看,2007年我国干旱面积偏大,暴雨洪涝损失重,城市内涝频发,雷击灾害伤亡多.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1.1℃,是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与此同时,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重庆、四川遭受特大高温伏旱。2006年,中国气候异常多变,气象灾害频发,其中台风和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年内有6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且强度强、灾情重,是近10 a来登陆台风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相似文献   

12.
支蓉  高辉  孙冷 《气象》2024,50(1):115-125
2023年夏季,我国气候特征整体表现为“温高雨少”,区域性、阶段性高温、旱涝等气象灾害明显。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多雨区位于我国北方,松花江、海河流域出现严重汛情。生成和登陆台风频数均较常年同期偏少,但北上台风却对京津冀等地造成极其严重的雨涝灾害。2023年夏季我国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次高,北方地区暖异常明显,华北、西北等地区阶段性高温热浪尤为突出。华北、东北地区降水偏多是由不同环流系统造成的。其中,华北南部降水异常偏多主要由7月底至8月初一次极为罕见的天气尺度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所致,台风杜苏芮和卡努外围环流与异常偏西、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配合,再加上太行山东麓的地形效应是其主要原因。盛夏东北东部异常偏南风引导的水汽输送在整个对流层都异常偏强,造成东北北部和东部降水明显偏多,这一异常环流与初夏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减小及盛夏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均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群  贾小龙  王永光 《气象》2009,35(4):112-117
2008年,尽管总体来看,全国天气气候的持续异常较弱,未发生大范围持续干旱和严重洪涝灾害,但依然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天气气候异常特征,如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为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年份;夏季华南降水异常偏多,黄淮降水偏多;年平均气温偏高,但冬季气温偏低,年初南方遭遇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生成的台风个数明显偏少,但是登陆台风偏多,初台异常偏早.分析发现,2008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总体处在冷水位相,受海洋异常强迫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较大;冬夏季风均偏强;冬春季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带对流活动偏强,夏秋季则偏弱;1月份,亚洲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异常发展,2至4月份则以纬向环流为主,春季后期至秋季,经纬向环流的转换较快,环流的持续性较弱.这些环流异常是影响2008年中国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应用浙江省气象灾情统计年鉴资料,运用四维灾体评估模型,对浙江省的气象灾害损失进行科学评估。浙江省2003—2017年灾害损失年景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和2005年为气象灾害损失明显偏重年景,进入2010年以来,2013年为年景最差年份;台风灾害损失在每年浙江省气象灾害损失年景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重大台风事件易造成气象灾害偏重或明显偏重的损失年景。评估结果表明,四维灾体模型下的气象灾害评估较为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15.
王朋岭  周兵  韩荣青  孙冷  王遵娅  司东  孙丞虎 《气象》2012,38(4):472-479
本文基于实时和历史观测资料,利用气候统计和气候机理诊断方法,对2011年气候异常及成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海洋外源强迫和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大气环流系统组合异常,是造成2011年中国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温度明显偏高,呈现暖干型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拉尼娜事件在2011年夏季短暂中断后,9月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5月之前异常偏弱、偏东,致使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春旱,之后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尤其在6月异常偏强,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偏多、旱涝急转;秋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阶段性活跃,致使华西、黄淮地区秋雨异常偏多;热带印度洋海温演变经历负偶极型海温模态后,夏季转为全区一致型暖海温;2010/2011年东亚冬季风偏强,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结束偏晚,东亚夏季风正常偏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处于偏少的年代际时段,2011年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偏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重大水旱灾害回顾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简略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气象灾害情况,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造成广西严重灾害的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的分布特征及灾害损失情况。结果显示,1994年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大;1994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暴雨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其它特大暴雨洪涝发生在1996、1998、2001年和2005年;特大干旱损失最严重的是2003年;出现热带气旋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2001年的灾损最严重。  相似文献   

17.
1755年中国东部极端雨涝事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我国东部大范围、多流域严重雨涝,其后1756、1757年黄河中下游雨涝,连续2年呈现较少见的北涝南旱降水分布格局,这是小冰期中相对温暖时段气候背景下的重大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多雨的天气实况和气候特征,绘制各年多雨、水灾和伴生的饥荒、虫灾、疫疾的发生地域实况图。结果表明,1755年黄河、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持续多雨,其中黄淮地区连续雨日超过40 d。有早梅雨,长江下游的梅雨期长达43 d,是18世纪最长的梅雨期,南京的年降水量达1378 mm,是18世纪的最高值。1755年气温偏低,夏寒、秋霜早、冬季寒冷等特征与典型的极端多雨年1823和1954年相同,这3例极端多雨年都是太阳活动周的极小年。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中国霾年代际特征及气象成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13年全国745个国家基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中国霾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可能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霾天气主要集中在东部从华南到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霾日数呈增加趋势。秋冬两季是霾天气发生最频繁、变化最明显的两个季节。中国东部淮河以南地区秋冬两季霾日数在2000年前呈增加趋势,其后增加趋势变得较为平缓,20世纪90年代前霾日数与近地面风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90年代后则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90年代前近地面风速减小和90年代后大气相对湿度降低,该区域霾日数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中国东部从淮河到华北大部分地区秋冬两季霾日数1980年后增加趋势变得不明显,这可能与该区域近地面风速和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19年,长江三峡地区年平均气温17.5℃,较常年偏高0.3℃;冬季偏冷,春,夏,秋三季气温均偏高;年高温日数偏多.2019年三峡地区年降水量1035.1毫米,较常年偏少13%;四季降水均偏少;年暴雨日数偏少.2019年,长江三峡地区年平均风速较常年偏大;年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常年;酸雨强度弱,为1999年以来的最弱年,近十余年酸雨强度呈现明显的减弱趋势.2019年,长江三峡地区高温过程多,持续时间长;三峡中东部地区出现伏秋连旱;华西秋雨开始旱,三峡中西部雨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