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国际碳市场情况的基础上,总结潜在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交易项目类型,探讨中国如何在国际碳市场前景不明朗、自愿碳市场刚刚起步,以及国内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机遇中,克服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所面临的单位减排量小、交易成本高、方法学和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缺乏,以及国内交易平台尚不规范的困难,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全球碳市场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各国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使温室气体产生了价值,从而在气候变化领域正逐渐形成以温室气体为商品的碳市场。在此背景下介绍了国际碳市场的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2005-2006年的发展动态,并对未来碳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趋势做出了展望。虽然这个新兴的市场非常活跃,但由于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碳交易与自然环境和能源市场的复杂联系以及各种投机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全球碳市场仍将是高风险的商业领域。  相似文献   

3.
碳税和碳交易机制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管理工具,对工业行业的减排成本造成不同的影响。以污染控制政策的稳态总期望社会成本函数为基础构建碳减排成本函数,比较碳税和碳交易机制下水泥行业减排成本,发现影响两种环境管理工具成本的要素。以广东和山东水泥行业的实证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当碳价和碳税税率差距不大时,由于碳交易机制需要较高的建设成本,碳税更具成本优势;短期内,由于减排技术投入成本较高,与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交易机制更具成本效益;碳价、碳税税率、最佳可获得技术的价格、企业预期、碳交易建设与管理成本都会影响碳交易机制和碳税在减排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建议设计互补型碳排放管理政策组合,使碳税和碳交易机制发挥各自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际碳市场建设的初始决策环境,从政治诉求、决策环境、经济基础、市场根基等4个维度的32个子指标构建了碳市场建立背景与条件指标体系,据此深入挖掘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美国西部行动倡议(WCI)等国际典型碳市场建立的背景与基础条件,并归纳出各国建立不同类型碳市场的必要条件,进而判断中国建立各类碳市场所具备的条件和不足之处。研究发现:跨界联盟型碳市场建立通常具备经济联系紧密、单个地区减排成本过高和地理位置临近等3个要点;国家型碳市场建立通常考虑到了国家强制减排责任、能源结构转型需求强烈和稳固的国家立法保障等方面;地区型碳市场的建立需满足地区减排诉求强烈与国家层面排放权立法缺失等条件;行业型碳市场建立的基础条件则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集中度高、行业竞争力保护、重点行业排放需求增长和行业排放数据基础稳固等4个特征。当前,中国碳市场应重点考虑行业型与跨界联盟型碳市场并行的建设模式,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加快各省市排放数据清单制作,加强地方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尽快完善国家型碳市场建立的基本条件,进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5.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评析当前美国最主要的两类碳排放交易体系--自愿减排和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得到,自愿减排终因需求不足而难以维系,只有建立碳排放的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才能进行持续的碳交易,完成减碳目标。借鉴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西部气候倡议和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经验,建议中国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省份或行业试行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初期排放配额的分配以免费发放为主,拍卖为辅,并严格控制碳抵消的数量和范围等,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拍卖方式。  相似文献   

6.
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是确保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顺利开展碳交易、推动企业碳减排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研究表明,通过明确法律制度保障、完善信息披露路径、加强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建立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在综合考虑国内碳市场信息披露、省级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披露等工作基础上,推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在法律基础、制度框架、重点要素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并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7.
自2011年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其中基准线法被确定为全国碳交易初始配额分配的主要方法。钢铁行业作为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第二大碳排放部门,加快对其开展基准线法碳交易的测算、设计和评价,对纵深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2018年钢铁企业直报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单位产品碳强度这一关键指标,确定了中国钢铁行业开展全国碳交易的基准线方案。结果显示,钢铁行业碳交易基准线应包括炼钢及之前的6个工序,基准值宜采用效率较高的前70%至80%范围内的企业碳强度均值,在配额确定时无需考虑行业区域差异,但针对企业间碳强度差异较大的工序应设立从历史法到基准线法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8.
2023年5月17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法规正式生效,年底就要进入试运行阶段。法规要求出口特定产品到欧盟的企业为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支付费用。根据各国学者的建模分析,这将增加所有销往欧盟市场的相关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对欧盟以外国家的生产、贸易、就业和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而欧盟国家的企业则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这引发了诸多争议。对此,中国应在多边主义框架下积极与欧盟开展磋商,争取全球各国在公平的前提下提升减排雄心,同时加紧全国碳市场建设,促进国内的碳价提高到足以反映国内减排成本的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的碳排放核算能力建设,以求降低增加的管理成本,并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以降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矿产开发的大力进行,其各方面的积极效益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现状,并利用IPCC 提供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计算方法,对2011-2014 年我国废钢铁、废纸和废塑料的回收引起的CO2 和CH4 减排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4 年我国主要城市矿产开发的再生资源累计回收量为803.275 Mt,其中废钢铁、废纸和废塑料回收量最大,分别占2014 年回收总量的62.2%、18.0% 和8.2%;2011-2014 年废钢铁、废纸和废塑料回收引起的温室气体累计减排量分别为27.962 Mt CO2-eq,954.695 Mt CO2-eq 和22.502 Mt CO2-eq,合计 1005.159 Mt CO2-eq,温室气体减排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技术路线,中国的氢氟碳化物(HFCs)的生产和消费将快速增长,其排放量将迅速增加。采用低全球增温潜势(GWP)技术及采取减排措施,HFCs领域具有很大减排潜力;将HFCs减排纳入中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整体战略中,对推进国家水平的温室气体减排将作出重要贡献。当前,中国面临着重要机遇,比如针对含氟温室气体相对完备的履约机制可保证一定的减排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履约行动将促进相关行业的节能减排与技术创新等;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挑战,比如HFCs的巨大消费需求及其排放量的迅速增长,尤其是HFCs替代技术存在局限性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搜集了2014年4月最新提交的附件B 35个主要缔约方报告的2008—2012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LULUCF),能源,工业过程,溶剂使用,农业及废弃物6个领域的温室气体(GHG)排放与吸收的数据,估算了第一承诺期各领域的相对减排贡献及各缔约方在各领域做出的减排努力。结果表明,各领域减排量占所有领域总减排量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能源62.6%、工业过程13.9%、农业13.4%、LULUCF 7.4%、废弃物2.6%和溶剂使用0.1%;各缔约方在各领域的减排量相当于其基准年总排放量的平均值由大到小分别为:能源8.7%、农业3.0%、LULUCF 2.5%、工业过程1.3%、废弃物0.5%和溶剂使用0.1%。总体而言,能源领域是GHG减排的主导领域,农业和LULUCF起到辅助减排的作用;多数缔约方选择的LULUCF活动产生的核算结果表现为弱GHG吸收汇,其利用LULUCF活动履约的减排贡献相对较小,仅相当于能源领域减排量的12%,但对于新西兰和冰岛的贡献较大,其LULUCF活动产生的汇清除抵消了两国在其他5个领域GHG排放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钢铁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典型行业节能减排措施开展协同控制效应评估分析,试图为制定行业局地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行动方案和规划提供依据。首先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各项措施对各类局地大气污染物和各类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并归一化为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ICER),进而采用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协同控制交叉弹性、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以及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等评估指标和方法开展协同控制效应评估。结果表明:基于2025年钢铁行业发展情景,6类28项节能减排措施可以实现每年减排SO2 51.80万t、NOx 71.35万t、PM10 29.07万t,还可协同减排CO2 6.64亿t;除末端脱碳和末端减污措施不具备协同减排效果外,多数措施均具有良好的协同控制效应;高温高压干熄焦(T3)措施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最低,超低排放改造(T28)措施减排成本最高;能效提升、原(燃)料替代类措施具有良好的财务收益;结构调整、能效提升和消费减量类措施减排潜力较大。未来应加强协同控制技术研发和协同控制规划,以实现行业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综合效益优化。  相似文献   

13.
干法制粉是陶瓷行业重要的节能减排技术之一,但目前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文中以南、北方各一家代表企业作为案例,针对干法制粉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估。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证,采用产排污系数法计算了干、湿法制粉技术大气污染物和CO2减排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湿法制粉工艺(天然气)相比,同样生产1 t粉料,干法制粉可以减少51%的CO2排放;同时大气污染物明显下降,其中颗粒物降低了42%,NOX下降了45%,SO2降低了42%。协同控制交叉弹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干法制粉在减排大气污染物的同时可以实现较好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由于南、北方原料含水率的差异,北方干法制粉能耗与南方相比下降51%,在原料含水率较低的北方应用干法制粉减污降碳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对中国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1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巴黎协议》之际,法国农业部提出了"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随后被UNFCCC宣布正式启动。本文分析了该计划的背景与土壤固碳技术要求及其对中国固碳减排和气候变化外交的可能挑战。考虑到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高,土壤碳库和当前固碳速率较低,而且预估的固碳潜力不确定性较大导致固碳目标设置困难,建议中国暂缓加入该计划,并可基于中国农业废弃物炭化技术可以达到较高的固碳减排效益,提出以生物质废弃物治理为中心的农业能源-土壤-肥料一体化减排增碳计划,主动应对新的气候变化减排外交,推进农业减污减肥减排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面临着低碳减排和保持经济增速的双重挑战。为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实现减排目标,我国自2013年起开始建设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于2017年12月起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然而碳市场的顶层设计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在我国宏观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分阶段逐步推进。短期(2020年前)碳市场建设重在强化产权制度建设,完善市场交易基础。中期(2021—2030年)碳市场建设要形成活跃的市场氛围,充分降低我国的温室气体达峰成本。长期(2031—2050年)碳市场建设要形成稳定上升的碳价趋势,为我国的低碳转型提供长期动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全球二氟一氯甲烷(HCFC-22)的主要生产国,在HCFC-22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三氟甲烷(HFC-23)。通过分析我国11个HFC-23减排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监测数据,确定HFC-23的排放因子,估算我国2000-2010年HFC-23的排放量,并预测了2011-2020年HFC-23的排放量和减排潜力。预计到2020年,我国HFC-23的排放量将达到2.3亿t CO2当量。如果HCFC-22企业能够实现自主减排,那么将为我国2020年CO2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贡献3.2%~3.6%。  相似文献   

17.
水泥行业是温室气体与局地污染物协同控制的重点行业。以往该行业的协同控制评估或针对个别企业,或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拟模型结合情景分析评估行业协同减排效益,尚缺乏系统评估水泥行业全系列节能减排措施(或技术)协同控制效果的研究。文中首先测算水泥行业24项节能减排措施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再通过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交叉弹性、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等评估指标和方法,对这些措施开展协同控制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数节能减排措施可协同减排局地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潜力最大的是结构调整措施;能效提升与节能措施的协同减排成本较低,但减排潜力有限。本文强化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的协同控制效能特性分析,可为水泥行业开展协同控制路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详细介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13次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具体内容。"巴厘路线图"规划了未来两年将要谈判的重要议题,包括发达国家在2012年后减排温室气体义务;发展中国家未来温室气体减排行动;适应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未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等。这些议题谈判的成败,将对未来保护气候的国际努力、对未来全球的气候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从而对谈判前景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详细介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13次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具体内容。"巴厘路线图"规划了未来两年将要谈判的重要议题,包括发达国家在2012年后减排温室气体义务;发展中国家未来温室气体减排行动;适应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未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等。这些议题谈判的成败,将对未来保护气候的国际努力、对未来全球的气候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从而对谈判前景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风电及光伏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CCER供给、抵销和价格形成等关键机制问题,运用电力部门细分的递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模拟了在取消电价补贴的背景下全国碳市场引入风电及光伏CCER交易及抵销机制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引入CCER交易及抵销机制会降低碳配额交易价格,并缓解取消电价补贴对风电和光伏电力的负面影响,但也会削弱全国碳市场的碳减排效果,且随着CCER供给总量增加这些作用更明显;全国碳市场引入CCER交易及抵销机制后,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控排行业将选择购买更多的CCER,其中火电行业是主要的CCER需求方;未来我国如果不放开CCER项目备案审批则风电行业将是主要受益方,而未来适度放开CCER项目备案审批则风电和光伏行业都将从中受益。因此,全国碳市场在引入CCER交易及抵销机制的同时需从紧设置初始碳配额发放量,并可考虑适时重启CCER项目备案审批工作以更好地促进风电和光伏电力的发展,但允许的CCER清缴比例上限应结合碳减排目标合理设定,以避免对全国碳市场产生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