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皇岛一次飑线冰雹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4年6月26日发生在秦皇岛市的一次飑线冰雹天气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及灾害性冰雹大风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过程是受高空冷涡后部冷空气、低层暖切变共同作用的结果;飑线过境前后,气象要素变化比较明显,风向突变、风力猛增、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相对湿度上升;本次强风暴影响系统尺度为中α尺度,"弓"形回波结构明显,同时有雷暴出流边界;速度图上的风速大值区、后侧入流、中低层径向辐合及垂直风廓线图中低层风的转变信息等对大风的预警有明显的预示作用,且从雷达四维变分分析可知850 h Pa辐合上升运动较强,中层有干冷空气入侵;回波垂直剖面图上飑线前沿低层存在有界弱回波区,中高层有回波悬垂。  相似文献   

2.
百色地区1997年春季出现的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均属于冷高压后部强对流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类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上层的槽前正涡度平流与冷空气入侵,对流层低层的风速风向辐合与急剧升温增温等因素,都是产生强对流暴雨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对2000-05-11河南省出现的雷雨大风、冰雹天气的影响系统、稳定度参数、高空风切变、3θ曲线、云中负温区、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下滑槽及西路冷空气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高温、高湿及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为强对流提供了层结条件;高空风的垂直切变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加强和维持.强对流天气在速度场上表现为中尺度辐合线、风向风速辐合区、风速辐合区、大风区等中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4.
百色地区1997年春季出现的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均属于冷高压后部强对流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类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上层的槽前正涡度平流与冷空气入侵,对流层低层的风速风向辐合与高后急剧升温增湿等因素,都是产生强对流暴雨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2006年4月9日20时开始,和田地区自西向东出现了强沙尘暴、寒潮天气过程。本文从天气形势、单站要素、动力诊断等方面,对此次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导系统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和天气尺度影响系统西伯利亚低槽的加深是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而本地区中尺度热低压的生成、发展对强沙尘暴的突发有较强的激发作用;此次强沙尘暴出现在高空急流轴右侧,正涡度和负温度平流中心下风方等涡度和等温度平流线梯度较大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烈上升气流区。应用ECMWF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天气提前3d作出了准确及时的预报和服务,体现了数值预报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2000—05—11河南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0-05-11河南省出现的雷雨大风、冰雹天气的影响系统、稳定度参数、高空风切变、3θ曲线、云中负温区、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下滑槽及西路冷空气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高温、高湿及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为强对流提供了层结条件;高空风的垂直切变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加强和维持。强对流天气在速度场上表现为中尺度辐合线、风向风速辐合区、风速辐合区、大风区等中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7.
杨伟  方阳  蒋帅  袁泉  林南 《应用气象学报》2020,31(3):328-33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及湖南省岳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13日东洞庭湖水龙卷(简称扁山水龙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辐散、中低空低压切变、边界层气旋式辐合与特殊环境共同形成强烈辐合上升流场,3个相继北上的γ中尺度低涡中第2个低涡在上升流场和前后低涡共同作用下,在扁山水域迅速加强形成水龙卷,扁山湖心自动气象站风向风速、气压、能见度等变化较为显著,但仅伴随0.2 mm阵性降水。雷达产品显示:扁山水域强辐合带北部强降水质心低、强风切变低、切变上空水平径向风速小,但整条辐合带无风暴跟踪信息、中气旋和龙卷式涡旋特征;风廓线显示扁山水龙卷形成时边界层0.6 km中气旋与0.3 km近地面辐合流场上下叠加。通过与安徽升金湖水龙卷以及洞庭湖区历史上多次龙卷进行比较,认为低空强烈气旋式辐合流场对水龙卷生消有重要作用,高空大范围辐散与中低空、边界层、地面辐合垂直叠加产生的强烈抬升抽吸作用则是扁山水龙卷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哈密暴雪天气 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2005年11月18日凌晨至20日,哈密出现罕见暴雪天气过程,此次降雪强度大,范围集中,南部大,北部小。利用NCEP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此次哈密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动力和热力的诊断分析,并利用Q矢量及螺旋度方法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西部高压脊东移发展,引导萨彦岭低涡东移南压,移入哈密地区,造成哈密暴雪天气。(2)萨彦岭低涡是一较深厚系统,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上升气旋性涡柱,为暴雪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机制。(3)冷暖平流交汇,增强了斜压性,有助于低涡的发展加强。冷平流对锋生起到重要作用。(4)Q矢量辐合区及螺旋度正值区与低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哈密降雪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2020年7月22日山东半岛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开展观测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此次局地降水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背景和中尺度降雨的诊断。WRF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短时降水强度大且局地性强,在时空上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降水发生在北抬副热带高压与华北低涡底部之间的西南气流中,强低涡与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西南急流为本次暴雨过程极端水汽的主要输送载体;在弱高空辐散场下,从地表延伸至500 hPa高空的深厚低涡是造成本次暴雨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中尺度云团变化一致,与暴雨的发生直接相关。低涡、低空急流和副高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低涡加强发展,低涡南部有暖湿气流入流,北部有干冷气流流入,比湿梯度基本呈现为自南向北递减分布,是典型的伴有低空急流的中尺度低涡流场分布;低涡辐合及其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风速带的共同作用,导致强垂直运动发展并维持,是造成本次山东半岛极端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分析了2015年11月5日内蒙古西中部的一次暴雪成因及演变形势。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低空急流带来的水汽促进暴雪的生成。地面倒槽的延伸、暖气团的抬升影响河套地区,形成一条温度露点差≤5℃的湿区,当温度露点差在0~2℃之间浮动时,有强烈的降水天气。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配合较好,满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降水水汽条件。整层从850~400hPa上,湿度较大,700hPa上有11.0m·s^-1的南风,比湿达到7g·kg^-1,水汽通道明显,低层为东北风,温度较低,降水相态表现为雨夹雪。动力条件上,800~700hPa之间存在低涡,500hPa以上辐散,700hPa上有明显的辐合区,降水区域上空正涡度平流加强,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及实况观测资料对2010年4月12-13日一次东北低涡产生的黑龙江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此次暴雪的发生机制及天气特点。此次降雪过程由地面气旋北上引发,高空低涡前部东风暖平流和槽后冷平流相遇形成暖锋锋生,低涡东北部产生暴雪。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作用和低层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此次降雪过程提供增强机制。云系的发展、移动与降雪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较大降雪出现在逗点云系顶部。  相似文献   

12.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及实况观测资料对2010年4月12-13日一次东北低涡产生的黑龙江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此次暴雪的发生机制及天气特点。此次降雪过程由地面气旋北上引发,高空低涡前部东风暖平流和槽后冷平流相遇形成暖锋锋生,低涡东北部产生暴雪。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作用和低层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此次降雪过程提供增强机制。云系的发展、移动与降雪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较大降雪出现在逗点云系顶部。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卫星观测资料对2013年4月29日至5月1日广西东部地区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雨过程前期具有典型的暖区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高原槽、低层急流系统影响,低层风向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触发了暴雨天气的产生,后期冷空气南下影响,触发强对流云团发展,造成强降雨天气的持续;(2)过程期间涡度场、散度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较好,水汽辐合上升强烈;(3)中尺度雨团在广西东部连续的生成并维持,造成桂东地区大范围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4.
北方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9年4月22-24日强沙尘暴过程的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后温、压和风速均出现了剧烈变化;蒙古气旋和冷锋是这次强沙尘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温度平流、涡度平流、垂直速度及位涡在气旋发展、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模拟的地面环流形势显示,模式对地面气旋的演变特征及地面大风模拟的较好,并指出地面大风区与沙尘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风是最基本的气象要素之一。任何天气的产生和变化都与风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风场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空间大气的风向、风速、切变及辐合等特征,对分析预报天气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风的研究和预报一直是气象工作者的一个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雷达资料、FY-2E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以及NCEP/NCAR(1 °×1 °)再分析资料等,对2014年7月30—31日四川盆地的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及触发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的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线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辐合线比强降水提前1 h出现,且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辐合线左侧有边界层弱冷空气影响的偏北气流范围内,同时强降水落区随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线移动;(2)暴雨过程临近时具有不稳定能量特别高、地面和低层露点温度大、抬升凝结高度低、湿层非常深厚等显著特征十分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降水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汽向暴雨区输送并在暴雨区有明显的辐合上升,为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较好的条件;(3)在高原低涡缓慢东移过程中,涡前的正涡度平流使低层涡度增加、垂直上升运动加强,触发强对流活动,是本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之一;强对流降水造成的非绝热加热正反馈于大气,使强对流活动发展,强降水天气持续,是本次暴雨过程的维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广东省闪电探测系统资料、卫星云图资料、探空资料及雷击点附近的风廓线雷达、多要素自动站等资料,对发生在湛江市东海岛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内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强雷暴天气发生在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的天气过程中,雷击电流强度一54.46366kA,雷电流上升陡度28.66508kA/μs。雷击点在低涡云团内,雷击点雷达回波强度超过45dBZ,风向从底层向上随时间顺转,雷击发生前后雷击点附近的降雨量、风向风速、本站气压和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产生了明显的突变。发生雷击的当日是处在大气层结由不稳定转变为稳定的过渡时段,弱冷空气、强降水和雷暴的共同作用消耗了大气中的能量和水汽,使大气层结回复到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取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2年7月28-30日黑龙江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低涡东移发展,受副高北抬与日本海弱高压阻挡作用,在黑龙江省停留较长时间而造成的。暴雨出现在低涡中心和切变线附近;偏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水汽条件;地面辐合及高空暖锋活动为暴雨提供给了动力条件;在物理量场上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引起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此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自动站5 min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风廓线雷达组网资料,对2017年7月27日夜间出现在成都地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地面辐合线、弱垂直风切变、层结不稳定和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为雷暴大风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此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是由多单体风暴产生的;雷达回波具有窄带回波、反射率因子质心快速下降、风暴前侧出流、后侧入流和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这些特征对监测和预警雷暴大风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雷暴高压和强冷中心对雷暴大风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作用。在大风过程中,风向突变伴有瞬时风速增大,但风向突变出现时间较最大瞬时风速出现提前了5 min左右,中尺度气旋式辐合的出现时间较最大瞬时风速有15 min的提前量。阵风锋坡度愈大,前侧上升气流坡度愈大;阵风锋后部的垂直风速变化落后于水平风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亚低涡背景下阿克苏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楠楠  周玉淑  邓国 《气象学报》2019,77(4):686-700
为了加强对新疆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发展机理的认识,利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的FNL、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全球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的卫星辐射亮温(TBB)资料及WRF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2013年6月17—18日发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发生在中高纬度“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下,中亚低涡为这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动力及水汽条件;中亚低涡环流与天山南脉特殊地形造成的气流绕流叠加生成的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降水的重要中尺度影响系统,山谷地形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下坡风推动辐合线移动,辐合线上发展的强对流引发了阿克苏地区的强降水。WRF模拟结果能够基本再现本次天气过程的降水落区、强度以及风场演变等。结合观测以及模拟资料进行的初步分析显示,西天山的阻挡导致偏南风在西天山南坡山谷附近产生堆积和辐合,山谷附近有局地的地形辐合线形成。同时,随着大尺度环流形势的调整,中亚低涡移动至阿克苏地区附近后,低涡南部的偏西气流一部分直接越过西天山变为西北风,另一部分穿过伊犁河谷转为东北风,这两支气流共同加剧了天山南脉阿克苏地区的偏北气流,促进了西天山南坡山谷附近中尺度辐合线的加强。辐合线以东的偏东气流带来的水汽在天山南脉前堆积,随着夜间山谷下坡风的增强作用,中尺度辐合线在向东南方向推进过程中不断发展加强,配合山脚堆积的水汽和辐合抬升,不稳定能量释放,对流发展,为阿克苏地区带来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