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影响我国北方热带气旋的若干统计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气象局出版的1949—1994年台风年鉴资料,在大量普查的基础上,定义进入30°N以北、125°E以西热带气旋为影响我国北方的热带气旋。根据其后期移动路径的不同划分为:沿海北上、沿海转向、登陆北上、登陆填塞、登陆转向及西折6类。最后,对各类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及产生的暴雨区和暴雨强度做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49~1998年进入我国北方海域 35°N以北 ,125°E以西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出影响这些地区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规律 ,并根据移入路径 ,将其分为 6种类型 ,分别阐述了各类影响热带气旋的主要路径、影响特征和环流背景等。  相似文献   

3.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驱动CWRF模式对1982-2016年中国近海的热带气旋活动进行了模拟,分析了CWRF对热带气旋频数季节、年际变化和路径的模拟能力,并探讨了环境场模拟对热带气旋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CWRF能够合理模拟热带气旋频数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但模拟的频数较观测总体偏低,季节变化模拟总体优于年际变化的模拟;模式基本上能模拟出热带气旋路径密度的空间分布,但CWRF明显总体低估了气旋路径密度。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式模拟的环境场对模拟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850 hPa气旋性与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热带气旋频数影响显著;200 hPa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与东亚西风急流对热带气旋路径影响较大;副高会影响洋面对流运动从而影响热带气旋频数,其南侧偏东风则会影响热带气旋路径;垂直风切变偏小,在不同纬度对热带气旋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了两个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主要从天气学、能量学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和暴雨落区,分析中指出,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其500hPa环流形势差异很大。能量场分布也不同,但无论是西行的还是北上的热带气旋基本上都是沿着500hPa图上高能轴线方向移动,这为热带气旋天气的预报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使用1960—2015年6—10月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借助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耦合场分离方法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热带气旋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热带气旋活动增强使得对流层高层温度增加,低层温度降低;对位势高度场的影响主要是使得位势高度降低,最大的影响区在500 hPa;分析东亚大气环流与热带气旋之间的耦合相互作用发现,大气环流和热带气旋相互反馈作用较强的区域往往也是热带气旋对大气环流独立影响较强的区域。两者相互耦合影响部分的解释方差(4%~7%)明显小于单方面由热带气旋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部分的解释方差(12%~18%)。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1949—2007年共59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进行分析,合并归纳得到热带气旋主要的三种路径,分别为西行、西北行和转向路径,研究发现三种路径主要是8年以下的年际变化。西行路径的热带气旋与海温的关系不明显,西北路径的热带气旋和转向路径热带气旋与局地海温的变化有相反的相关关系。当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洋暖的时候有利于西北路径热带气旋发生,局地海温冷时热带气旋多转向,且局地海温在热带气旋发生前半年左右就开始有持续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存在于海洋表层,整个温跃层以上次表层海温的热状态对热带气旋路径均有显著关系。这可能是由于西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对其上空的大气环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热带气旋路径。通过研究还发现不同路径热带气旋对海洋的降温作用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1970~1985年盛夏(7~9月)全部南海热带气旋个例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几种主要流场及其正常路径和异常路径的环流特点。本文还介绍了南海热带气旋严重影响北部湾北部海面的一种典型环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7年共71个热带气旋暴雨个例的陆地路径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对比分析,并对登陆热带气旋路径改变的环流特征以及有无热带气旋暴雨提出了诊断判据,为预报广西热带气旋暴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因子大致可以分为3类:环境气流与热带气旋环流的相互作用,下垫面与热带气旋环流的相互作用,热带气旋本身的内部结构变化。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为热带气旋强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环境场对东海登陆热带气旋陆地路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在华东南部沿海登陆,维持较短陆地路径和维持较长陆地路径的两类热带气旋的环境场变化,结果表明:环境场对登陆热带气旋的陆地路径的维持有重要影响。当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加强西伸;中低层低压环流迅速减弱;中低层环境热力条件差,海洋水汽输送中断;高层水平流场呈纬向型,青藏高原反气旋环流相对较弱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反气旋环流强大,中纬带西风急流强大时,环境场的配置使热带气旋周围的高层水平辐散弱并衰减,低层水平辐合弱并衰减,热带气旋的对流被抑制,仅能维持较短路径很快就减弱消亡。反之,当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西风槽南压;低层低压环流长时间维持;中低层环境热力条件好,海洋水汽输送通畅;高层水平流场呈经向型,青藏高原反气旋环流相对强大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反气旋环流减弱东退,中纬带西风急流较弱,低空东南风急流强大时,环境场的配置使热带气旋周围高层水平辐散强并维持,低层水平辐合强并维持,热带气旋的对流通畅,能维持较长生命史和较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2019年秋季(9—11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绕极型分布,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随月份增加,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环流的经向度不断加大,冷空气势力增强,但仍较历史平均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平均偏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我国近海出现了17 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有9次,热带气旋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天气过程3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6个热带气旋,全球其他海域生成热带气旋 27个。我国近海浪高在2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9次。秋季,我国近海海域海面温度逐月下降,北部海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南部海域。  相似文献   

12.
2019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度西风带呈4波型分布,欧亚大陆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6月,我国北方海域多入海气旋和海雾,7—8月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南,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我国近海有10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过程大风有6次,2次由入海温带气旋造成,另外2次过程主要由雷暴大风引起;出现了14次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6月出现7次,7月出现4次,8月出现3次;发生13次2 m以上的大浪过程,6月出现4次,7月出现5次,8月出现4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0个热带气旋命名,比常年平均偏少1个;其他各大洋共有14个命名热带气旋生成,分别为:北大西洋4个、东太平洋9个、北印度洋1个。  相似文献   

13.
王皘  刘达  董林  魏娜 《山东气象》2021,41(4):82-94
2021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主体位于北冰洋上空偏向西半球,强度较常年偏强;东亚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平均略偏西偏南。6月,北部海域温度较低,黄渤海海雾天气多发。7月,西南季风推进,热带气旋活跃。8月,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热带气旋活动频次偏少。夏季共有7次海雾过程,其中6月有4次,7月有3次。我国近海出现了9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大风过程6次,温带气旋入海影响的大风过程3次。浪高在2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10次,2 m以上大浪的天数共计38 d。我国北部及东部海域升温明显,从北到南的海面温度梯度减小。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9个台风活动,其中台风“烟花”造成近海一次范围广、时间长、风力大的大风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特点:(1)初台异常偏早;(2)生成热带气旋异常偏少,但登陆热带气旋异常偏多,登陆热带气旋与生成热带气旋比例高;(3)从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来看,2008年的热带气旋生成位置明显偏西.2008年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2008年仍处在生成热带气旋偏少的气候背景下,对流层低层...  相似文献   

15.
大尺度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尺度再分析资料和静止卫星云图资料,对1995-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形成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了分类研究。在这10a期间,有27.5%的西北太平洋TC形成于赤道辐合带,45.6%形成于季风槽,10.1%形成于东风波,10.4%形成于热带对流层上部槽,6.3%形成于斜压性扰动条件下。统计分析表明,斜压性扰动背景下形成的TC在生命史、强度方面均明显弱于其他情况,平均生命史为108.60h,平均强度为39.250kn,其余4种情况平均生命史约为200h,平均强度为70~80kn。季风槽情况下形成的TC每3个就有一个会登陆我国,其次是东风波情况下的TC,斜压性扰动背景下形成的TC必须在南海附近生成才有可能登陆我国。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春季(3—5月)的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为单极型分布,极涡较常年平均值偏强,中高纬度西风带呈现为3波型。3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总体多而不强,对北方海域影响较大。4月,我国近海海域上空为经向型环流,有利于冷空气南下。5月,影响我国近海的冷空气较弱,以温带气旋影响为主。我国近海出现了13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5次,温带气旋影响的大风过程4次。春季共有7次海雾过程,3月3次,4月1次,5月3次。近海浪高在2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10次,大浪日数偏少。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个台风。我国近海的海面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北方海域升温幅度大于南方海域。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主体位于北冰洋上空,中高纬西风带呈4波型分布。受大尺度环流影响,6—7月,我国南方海域多热带气旋活动,北方海域多海雾;7—8月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北,影响华东的台风明显偏多。2018年夏季,共有18个台风命名,比常年平均偏多7个。我国近海夏季的大风、大浪与台风活动关系密切。有20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过程大风有13次,两次伴随冷空气活动;温带气旋、准静止锋引发大风5次;另外,有2次过程主要由季风引起。有7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出现,其中6月出现4次,7月3次。发生13次2 m以上的大浪过程,其中,6月3次,7月和8月各5次。其他各大洋共有18个命名热带气旋生成,分别为:大西洋4个、东太平洋14个。  相似文献   

18.
2020年夏季(6—8月),北半球极涡呈现明显的单极型分布,极涡主体位于北极圈内,中心偏向东半球,中高纬环流呈现4波型分布。6—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平均偏强,且位置偏西偏南,不利于热带气旋活动。2020年夏季共有8个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其中7月没有热带气旋生成。除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之外,其他热带洋面另有20个热带气旋生成,其中北大西洋11个,东太平洋8个,北印度洋1个。受偏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北方海域多海雾天气。同时受入海气旋活动影响,多海上大风过程。夏季近海海域共出现了7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6月3次,7月1次,8月3次。大风过程出现了10次, 2次由热带气旋影响,7次与入海气旋活动有关。发生2 m以上的大浪过程12次,6—8月分别出现了4次、5次和3次。  相似文献   

19.
黄荣辉  王磊 《大气科学》2010,34(5):853-864
本文利用1979~2007年日本气象厅JRA-25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和美国JTWC热带气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7~9月份西北太平洋台风和热带气旋 (TC) 在我国登陆地点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东亚/太平洋型 (即EAP型) 遥相关的关系, 特别是分析了7~9月份在厦门以北登陆台风和TC数量的年际变化与夏季 (6~8月) EAP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当夏季 (6~8月) EAP指数为高指数时, 则7~9月份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高度场异常将出现 “-, +, -” EAP型遥相关的波列分布, 这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 偏东。在这种情况下, 西北太平洋上较多的台风和TC的移动路径偏北, 这引起了7~9月份在我国厦门以北沿海登陆的台风和TC数量偏多。反之, 当夏季 (6~8月) EAP指数为低指数时, 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高度场异常为 “+, -, +” 的 EAP型遥相关的波列分布, 这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 偏西。在这种情况下, 西北太平洋上较多的台风和TC移动路径偏南, 这引起了7~9月份在我国厦门以北沿海登陆的台风和TC数量偏少, 较多的台风和TC在厦门以南的华南沿海登陆。  相似文献   

20.
揭示热带气旋在湖南的降水规律可为热带气旋影响湖南的降水预报提供技术支撑。采用近67 a的热带气旋影响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湖南降水的热带气旋特点及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7—9月是影响的高峰季节,以在广东、福建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对湖南影响次数最多、程度最重,浙江、福建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在湖南形成的降水范围最大,热带气旋对湖南影响所产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湖南省东南部,热带气旋对湖南产生的强降水范围有增大的趋势,降水强度有增强的趋势。福建和广东沿海登陆对湖南影响的热带气旋的环流特征为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偏北,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北,引导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与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洋面的西南风气流汇合,形成季风槽,中国华南和华东沿海为东南气流,有利于热带气旋在该区域登陆影响中国。只是前者表现为南亚高压位置较后者偏北更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偏北,季风槽更偏东,导致福建登陆对湖南影响的热带气旋在湖南大部为气旋性环流控制,湖南全省降水偏多;而广东登陆对湖南影响的热带气旋在湖南省东南部为气旋性环流控制,该区域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