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引证论述大气ISO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概括性地回顾大气ISO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成果,重点针对热带大气ISO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甚至年代际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2.
大气季节内振荡在华南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在天气气候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期和延伸期预报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同时大气ISO的年际变化与区域季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密切联系,对短期气候预测有指示意义。对热带大气ISO的年际变化研究做了简要回顾;重点介绍了ISO对华南降水的影响及其业务应用情况,主要包括赤道MJO对华南降水的影响、基于准两周振荡的汛期暴雨过程预报、热带ISO与热带外系统多尺度相互作用对强降水的影响、ISO对季节降水的影响、基于ISO建立的降水延伸期定量预测模型;最后对进一步加强ISO应用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和中国台站资料,探讨了华南春季降水和降水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模态显示全国春季降水量以及降水ISO强度较大区域均分布在华南地区。两者间的相关关系比较显著,分别经历了3段年代际变化,即1958—1973年偏少(偏弱)、1974—1990年偏多(偏强)以及1991—2007年偏少(偏弱)。并且,强降水和强降水ISO事件天数和强度也经历了偏少(偏弱)、偏多(偏强)和偏少(偏弱)的变化。但强降水ISO事件天数和强度占总强降水的比率呈现减少的趋势。在不同的年代,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对降水和降水ISO强度的变化起了主要作用,但其中的作用又各有不同。在1958—1973年,周边海温、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与大气环流起了共同作用;在1974—1990年,周边海温影响不大,PDO和大气环流起了主要作用;在1991—2007年,PDO和大气环流的相互配置抑制了周边海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热带低层大气30~60天低频动能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龙振夏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01,25(6):798-80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相关及合成分析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也称30~60天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在热带中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在ElNino成熟之前的春夏季,热带西太平洋的30~60天振荡异常活跃,其动能明显增加且逐渐东移;在E1Nino成熟以后,热带西太平洋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迅速减弱.与这种加强的30~60天振荡相伴随,在赤道北侧为异常的气旋式环流,赤道地区出现偏西风异常.相反,在LaNina成熟之前的春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大气30~60天振荡偏弱.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是引起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的年际变化的主要机制:强东亚冬季风导致热带西太平洋积云对流加强,从而引起热带西太平洋大气30~60天振荡加强;相反,对应于弱的东亚冬季风,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积云对流偏弱,大气30~60天振荡偏弱.作者的资料分析还证实,热带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作为一种外强迫,对ElNino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活动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ISO活动中心在4月和10月存在季节性跳跃,并且ISO在西太平洋地区活动中心位置南北跳跃的经向距离较印度洋偏大。ISO较强的活动中心也是ISO强度年较差较大的地区,并且各个活动中心ISO强度达到最强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ISO活动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ISO的活动强度和变化趋势都存在一个明显的转折。夏季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ISO都存在较强的北传,赤道地区印度洋ISO强度较强,而赤道以外地区西太平洋ISO强度较强;并且ISO在西太平洋地区北传的速度较印度洋偏慢。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当ISO活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时,ISO的空间分布和垂直结构特征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春夏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多变量联合经验正交分解(MV-EOF)方法揭示了近30年(1979~2010年) 春季和夏季东亚大气环流所发生的年代际转折及其与中国南方降水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局地性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1)东亚大气环流春季第一模态和夏季第二模态在90年代中期都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折;(2)与春季大气环流第一模态和夏季大气环流第二模态年代际转折相对应的是中国南方降水明显的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即春季降水年代际减少,夏季降水年代际增多;(3)春季青藏高原和夏季贝加尔湖地区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有一定贡献,是造成中国南方降水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的直接原因;(4)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年代际减弱,使得高原东南侧的西南风减弱,导致中国南方上空水汽输送不足,春季降水减少.夏季贝加尔湖大气热源偶极型分布由“南负北正”转变为“南正北负”,由此在贝湖上空激发高压异常,使得夏季雨带北进受阻而停滞南方,造成中国南方夏季降水增多.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NCEP资料和SAMIL-R42L9中热带大气季节内(30~60天)振荡(ISO)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平均气候场季节变化的关系。NCEP资料的分析表明:热带地区大气ISO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大气ISO的季节变化与平均背景场的季节变化有明显的一致性。在空间分布上,热带大气ISO的活动对暖的SST、强的对流活动、西风、强的降水和低层水汽辐合有很强的依赖性。大气环流模式SAMIL-R42L9基本能够再现热带大气ISO空间分布上的季节转换特征,尤其在动力场(纬向风)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对基本气候态季节变化的模拟,对不同的物理量有明显的差异。模式结果表明:热带大气ISO动力因子的季节性比热力因子的季节性对平均背景场的依赖性更大,模式不能很好地反映NCEP资料表现出来的ISO对平均背景场的强依赖性,同时也说明热带大气ISO的季节性可能并不完全依赖于平均背景场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南海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79—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及扩展重建海表面温度资料,对南海大气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简称ISO)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关系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南海大气ISO的30~60 d周期在5—10月均显著。一般年南海大气ISO的对流传播在纬向上存在东传和西传,在经向上具有南北半球季节性摆动的特征。以低频动能表征的南海大气ISO强度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近31 a来趋势增强,年变化呈单峰结构,峰值在7—8月。2)南海大气ISO的对流与ENSO循环显著相关,其强度在El Nio(La Nia)年减弱(增强)。与一般年对比,南海大气ISO对流在El Nio和La Nia年均表现为西传减弱、北传显著。北传特征表现为强对流活跃带于春季(4—5月)北跳至北半球(在La Nia年最北可至35°N),但在北半球的传播方向与一般年相比存在显著差异。3)南海大气ISO强度与ENSO循环关系密切,在El Nio(La Nia)年减弱(增强),两者表现为约半年(6~8个月)的滞后相关。Nio3区海表面温度异常序列与南海大气ISO强度的相关在中西太平洋地区和El Nio成熟前的春、秋季最显著,同时相关中心伴随低频动能高值区东移。  相似文献   

9.
华北汛期降水量变化中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分离   总被引:39,自引:12,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日宇 《大气科学》2002,26(5):611-624
华北地区汛期(7月和8月)降水量的变化中,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我们将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即将降水量的变化进行5年滑动平均,以滑动平均值代表年代际变化,并以每年的汛期降水量与滑动平均值的差代表去除了年代际变化后的年际变化.然后,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与这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说明影响这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物理原因可能是不同的.与年代际变化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风异常以及欧亚大陆上空的位势高度异常.若对这两种时间尺度不进行分离,而直接按讨论年际变化的一般方法简单地分析与年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时,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中既包含与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又包含与去除年代际变化后的年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而除去年代际变化后,与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在东亚上空位势高度和纬向风的异常,意味着急流在涝年位置偏北.  相似文献   

10.
江淮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和海气背景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尹志聪  王亚非 《大气科学》2011,35(3):495-505
本文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ISO)的年际变化,并讨论了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诊断分析的结果表明:(1)当江淮夏季降水ISO活跃时,江淮流域、孟加拉湾、南海及其以东海域和日本南部海区上空大气都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在江淮夏季降水不...  相似文献   

11.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30年来,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就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生成、路径及登陆的影响进行概述,并揭示了这种影响的主要机制。同时回顾了与季节内振荡密切相关的季风槽活动对热带气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简单讨论了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前景,并提出当前该研究领域中一些亟需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与El Nino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广东省47个测站1954-1990年各月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标准化资料分别作按时间点分解的主分量分析,取其前6个主分量作为各测站的气候特征量,用相关系数-重心法作聚类分析,作出各月、全年综合要素的气候分区。结果表明:(1)将广东各月分为有较显著差异的5个区,则冬半年(10-翌年4月)各月的分区形式较类似且规律性明显,夏半年(5-9月)各月的分区逐月变化明显,且分区形式差别较大。(2)若用6个自然季节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标准化资料分别作主分量分析,各取前3个主分量作为全年气候分区的特征量,则广东全年的气候区可分为东南沿海、西南沿海、西北内陆3个区。  相似文献   

13.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一个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文中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气候谱模式ALGCM (R4 2L9) 12a(1978~ 1989年 )积分的逐日输出结果 ,并与 1978~ 1989年的逐日NCEP资料对照 ,以此对热带季节内振荡 (30~ 6 0d振荡 )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表明 ,该模式在热带地区可以模拟出明显的季节内振荡 (ISO)的准周期信号 ,并抓住了热带ISO的基本传播特征 ,能较好地再现东、西半球传播速度的差异 ,同时模式模拟存在东传要好于西传 ,冬、春季的模拟要好于夏、秋季的现象。该模式模拟的热带ISO的强度较许多大气模式明显提高 ,尤其是对 2 0 0hPa上ISO动能强度的模拟。模式基本模拟出了ISO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水平风场特征。模式较好地再现了热带ISO纬向风的垂直结构。此外 ,观测资料表明热带ISO在冬、春强 ,而夏、秋弱的季节性倾向与ISO的年际变化相联系 ,模拟的ISO在季节性倾向偏差上表现为冬、夏相对强 ,而春、秋相对弱。垂直速度、散度、水汽等物理量的配置同NCEP资料的结构特征仍有明显差异 ,模拟的ISO空间分布也不太理想 ,表明要很好模拟ISO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 ,还须做不少工作。  相似文献   

14.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激发El Nino的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资料分析了表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同El Nino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El 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大气(尤其是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季节内振荡异常加强;伴随着El Nino的发生,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动能明显增加。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的分析表明,只有在年陵时间尺度大气外强迫作用下,海-气系统才可以产生类似ENSO模的耦合波。资料和理论模式分析和结果相结合,说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激发El Nino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在一系列资料分析、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热带大气季节内(30-60天)振荡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讨论,包括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地域特征、空间尺度特征、水平传播特征、与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联系、同E1Nino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机制。通过讨论和分析,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得到一个更全面和更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The data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EL Nino ev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 very strong in tile tropics (particularly over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prior to the occurrence of El Nino; But the ISO is evidently reduced and the quasistationary system is enhanced after the outbreak of El Nino. A simple air-sea coupled model study shows that the periodical self-excited oscillation can be produced in the air-sea-coupled system, but the pattern is different from the observed ENSO mode. When there is external (atmospheric) forcing with interannual time scale, a coupled mode, which looks like the ENSO mode, will be excited in the air-sea system. Synthesizing the results in data analyses and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the mechanism of ISO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exciting the El Nino event can be suggested : The interannual anomalies (variations) of the tropical I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citing El Nino event through the air-sea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7.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used in a series of three experiments to simulate the intraseasonal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Analyses of the model daily data show that various physical variables,from sever-al different regions,exhibit fluctuations with a spectral peak between 30 and 60 days.This represents a 30—60 day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and possesses several feature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These in-clude a horizontal structure dominated by zonal wavenumber 1 and a vertical structure which is predominantlybaroclinic.The effect of warm 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n the 30—60 day 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is also simulated by prescribing global SST as observed in 1983.This has the effect of weakening the oscillation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vertical structure becomes less baroclinic.The importance of cumulus convection to the propag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oscillation is demonstrated by acomparison of results based on different parameterizations for convection.In one case,where the maximum convectionover the Pacific is simulated to be too far east,the simulated 30—60 day oscillation shows evidence of westward propa-gation.In the second case,where the convection maximum is located near the observed position in the western Pacific,there is more clearly evidence of eastward propagation.Both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ocation of maximum convection in the Pacific can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strength,structure and propagation of the 30—60 day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18.
南海夏季风对流季节内振荡的频谱变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利用1980~1997年TBB资料和海表温度(SST)资料,诊断分析了南海对流季节内变化频谱及强度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对流季节内振荡强度与对流本身强度以及南海SST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对流季节内变化强度及频谱存在明显的年内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海地区夏半年对流及其ISO1强度与后期冬季南海SST有一定的关系,当夏半年对流较强(弱),ISO1较强(弱)时,则后期冬季南海SST偏低(高)。  相似文献   

19.
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产生的一种可能原因,发现在不考虑大气内部大尺度凝结反馈过程的条件下,线性简单海气耦合系统在真实的参数取值范围内存在一类和实际观测类似的季节内振荡模态,这种模态可以不稳定缓慢东传或西传或表现为驻波,海洋边界波反射效应对这种振荡模态的形成无根本性影响。这一结果为解释洋面上观测到的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局地特征提供了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20.
大气中的波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波动同纬向平均流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E-P通量和波作用守恒理论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波流作用稳定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