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远地区晚稻田甲烷排放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03年清远地区晚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实验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晚稻田生长期间CH4排放的变化规律,对影响排放的相关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稻田CH4排放的变化规律基本为3峰型,整个生长期间平均排放通量为6.09 mg.m-2.h-1。不同稻种之间的CH4排放通量差别不是很大,种植的2个水稻品种"金优99"和"七丝尖"相差1.08 mg.m-2.h-1。水位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对CH4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华中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主要讨论地处我国华中水稻生态区的湖南红壤稻田的CH4排放特征。稻田CH4排放的日变化都有一致的规律,即在下午16:00左右出现最大值;CH4排放的日变化幅度与天气条件和水稻植物体有关;CH4排放的日变化与温度日变化的相关性很好(R>0.90)。早稻和晚稻的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早、晚稻水稻生长期间的天气特别是空气温度变化的差异引起的,早稻CH4排放率在水稻生长中期(6月)略大,而晚稻在水稻移栽后几天内CH4排放就达到整个季节中的最大值,以后随时间逐渐降低;缺水会使CH4排放率明显降低,而且在重新灌水后相当长时间内CH4排放率没有回升;CH4排放在全有机肥的田中最大,然后依次是常规施肥、全沼渣肥及化肥田;尿素、氯化钾和复合肥的多施可降低稻田CH4排放率;不同施肥田中CH4排放率的温度效应不同;施肥是控制CH4排放的一种可行手段;在整个晚稻生长季节中瞬时CH4排放率与瞬时温度呈明显的指数关系;在1991年双季水稻生长季节中,稻田中CH4的排放量为67.96 g·m-2,其中早稻的CH4排放率为0.36 g·m-2·d-1,晚稻为0.48 g·m-2·d-1。  相似文献   

3.
成都平原稻田甲烷排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6~1999年四个稻季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成都平原单季稻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季节甲烷排放通量变化很大,在分蘖期和成熟期一般会出现峰值.年际间的通量变化也很大,其年均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在2.35~33.95mg m-2 h-1之间.4年的平均排放通量为12 mg m-2 h-1,与四川乐山的7年平均值30mg m-2 h-1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分析讨论了温度、施肥、水稻品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以及稻田水位等诸多因素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都平原水稻生长季节的平均气温对CH4的平均排放通量影响不大;而气温对CH4排放的日变化有相对重要的影响,但气温对甲烷排放日变化的影响与水稻植物体的生长阶段有关;发现了水稻植物体(根、茎、叶)重量对CH4排放的重要作用.讨论了合理使用肥料和施肥量,控制水位和Eh值对稻田CH4的减排作用,提出优化组合诸影响因子,以充分发挥其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4.
稻田甲烷排放的初级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爱菊  王明星 《大气科学》1995,19(6):733-740
本文建立了一个区域尺度稻田生态系统CH4排放的初步模式,该模式能从理论上反映稻田CH4产生、传输与排放的机理,并提供了一种估计不同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稻田生态系统CH4排放总量的有效方法。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水稻的生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CH4的产生、传输及排放过程。模式分别模拟了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模拟结果与实测比较接近,CH4的季平均排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在10% 左右。模式的敏感性实验表明,温度是稻田CH4排放规律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1996至1997年5~9月在吉林省万昌试验区,利用箱式技术对水稻田甲烷(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取得了两个完整的水稻生长期内CH4排放资料,并收取了同期美国NOAA气象卫星资料,用陆地卫星专题图仪(TM)与气象卫星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AVHRR)数值计算研究区水稻种植面积,并通过遥感水稻空间长势,为各生育期的水稻做植被指数(Iv)分析结果表明,Iv与稻田CH4排放通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亮温则不能作为CH4排放的指标因子。建立Iv与稻田CH4排放的关系,可计算出研究区域稻田CH4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春及其周围地区稻田上空甲烷浓度和稻田甲烷排放量持续2年的监测研究发现,在水稻生长季内,该区稻田甲烷排放量的变化曲线里单峰型,排放高峰出现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上旬的水稻孕穗期,且在此期间,稻田上空甲烷浓度和稻田甲烷排放量关系密切。采用持续淹水方式的C稻田的甲烷平均排放通量为7.65mg·m-2·h-1;采用间歇灌水方式的A、B稻田分别为0.Z7和0.72mg·m-2·h-1。人为的水管理方式和施肥对该区稻田甲烷排放具有重要影响。采用间歇灌水的水管理方式可大幅度降低稻田甲烷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种植不同作物对农田N2O和CH4排放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种植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和水稻(Oryza sativa)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6~10月系统观测了N2O和CH4的排放、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因子。玉米和水稻分别施化肥氮300 kg.hm-2,大豆未施氮肥。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类型对农田N2O和CH4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土壤-玉米系统、土壤-大豆系统和土壤-水稻系统的N2O季节性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20.5±57.6、338.0±7.5和238.8±13.6μg.m-2.h-1(N2O)。种植作物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N2O排放,玉米地土壤和裸地土壤的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64.2±11.7和163.7±10.5μg.m-2.h-1(N2O)。土壤-玉米系统、土壤-水稻系统、玉米地土壤和裸地土壤N2O排放受土壤温度的影响,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统计相关,但受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随作物绿叶干重的增加而指数增加,与土壤温度和水分条件无统计相关,由大豆作物自身氮代谢所产生的N2O-N季节总量约为6.2 kg.hm-2(N)。土壤-水稻系统CH4平均排放通量为1.7±0.1 mg.m-2.h-1(CH4),烤田抑制了稻田CH4的排放。烤田前影响稻田CH4排放的主要因素是水稻生物量,烤田后的浅水灌溉及湿润灌溉阶段的CH4排放与土壤温度和水稻生物量无关。本研究未观测到旱作农田有吸收CH4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赵慧颖  孟军  宋卫士  王彦平 《气象》2007,33(2):107-111
利用极轨卫星遥感资料、气象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2006年5月16日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区重大火灾发生、蔓延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高温少雨型严重干旱、大风是林火发生和蔓延的重要背景。(2)计算的森林可燃性的综合指标为395、423,表明应是雷击起火,与实际情况相符。(3)风力4级、气温5.9~6.5℃时,火场火势的蔓延速度为137.2hm2·h^-1;风力5级、气温7.6~8.4℃时,火场火势的蔓延速度为173.2hm^2·h^-1。(4)风力在4~5级之间变化、气温在5.9~8.4℃之间变化时,火场火势的蔓延速度一般为137~173hm2·h^1,可为以后的林火预报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区近60 a大气可降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佳 《干旱气象》2009,27(4):346-349,357
利用60a的NCEP2.5°×2.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长期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年大气可降水量为181.30kg·m^-2;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均匀,川西高原的大气可降水量明显低于四川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显著,一年中夏季(6~8月)最多(74.33kg·m^-2),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大气可降水量1月最少(5.82kg·m^-2),7月最多(25.77kg·m^-2),2月开始逐月增加,8月开始又逐月减少。60a中大气可降水量年际变化小,丰年大气可降水量为枯年的1.15倍。60a来,大气可降水量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10.
华东稻田CH4和N2O排放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完全不同,两者的排放通量随土壤水分条件变化而互为消长,但它们的日变化形式则比较一致。晴天时的CH4和N2O排放日变化规律明显,主要表现为下午单峰模态,有时CH4排放夜间出现一个次峰。CH4和N2O排放总量因肥料类型而不同,堆肥加尿素处理比NH4HCO3处理少排放N2O 30%,多排放CH4 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