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长季植被覆盖变化对局地气象要素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变化对地表气象要素存在反馈作用,但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反馈关系及其表现强度存在差异。作者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了15天尺度上植被覆盖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植被覆盖变化可能对同期、后期地表气象要素存在一定影响。当植被指数偏高时,地表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小雨频次偏低,而平均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偏高,影响持续约为1~2周。地表温度和小雨频次的变化与地表热通量的变化有关,当植被指数偏高时,地表潜热所占比例偏高,而地表感热所占比例偏低,导致地表温度偏低;地表感热偏低伴随偏弱的上升运动,不利于降水,故小雨频次偏低。地表温度偏低引起饱和比湿偏低,加之植被蒸腾量较大引起比湿偏高,故相对湿度偏高。此外,从长期变化来看NDVI与地表温度和小雨频次的相关不明显,故地表温度和小雨频次的长期变化可能更多是受大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和波谱分析方法,讨论1957年1月至1977年12月青藏高原地面月气温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周期,并讨论了它们同南方涛动指数、赤道东、西太平洋、南海月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月气温的年际变化异常型主要为广大范围内的偏高(偏低),此异常型具有30和15个月的显著周期。其次是东北——西南走向的东北偏高(偏低)、西南偏低(偏高),该异常型具有40和17个月的显著周期。青藏高原地面月气温的特征向量同它们的关系在不同周期上呈现不同的特征,其中在40和24个月的周期上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区出现了持续暖冬的天气气候特点,1993年冬季,这种持续偏暖的形势出现了波动,前冬(11~12月)气温明显偏低。而今年前冬的气候特点又与去年同期形成鲜明对照。气温异常偏高,降水持续偏多,入冬期较常年明显推迟。至12月下旬,北疆大部地区积雪偏薄。今年前冬的两个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全疆气温的异常偏高与降水的持续偏多。1月平均气温和月总降水量11月份,月平均气温,全疆大部异常偏高。北疆大部地区较常年偏高4.3~9.8℃。除伊宁、新源、昭苏的月平均气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偏高的第二位外,其余各地均…  相似文献   

4.
董立清 《气象》1994,20(2):58-61
北方冬麦区多雨雪天气中旬中后期出现强降温1993年11月董立清(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本月,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但气温变化幅度大,部分地区偏低或偏高明显。中旬后期和下旬前期出现强降温。月降水量东部大部地区偏多,北方冬麦区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5.
热带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对东亚初夏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袁佳双  郑庆林 《气象》2005,31(12):10-17
利用NCEP/NCAR月平均海表温度及北半球大气环流分析资料,系统研究了热带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异常状况下东亚初夏(5、6月份)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研究发现,暖海温年,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冷海温年明显偏弱;暖海温年,欧亚大陆南支西风急流明显减弱北移,东亚大陆对流层低层温度偏高或接近常年,青藏高原近地面温度偏高,而冷海温年,东亚大陆对流层低层温度偏低,5月份青藏高原近地面温度偏低.研究表明,海表温度的持续异常对东亚初夏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北区东部近40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采用面积权重方法,利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四省(区)及内蒙古西部100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2年逐月月平均的地面气温、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及年极端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西北区东部的气候在近十几年变得更加极端,气温呈现一致的上升趋势。在1986—1987年发生转折,由低于气候平均值变为高于气候平均值。1986年以前气温异常偏低的区域面积占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出现最低气温异常偏高的区域,而1967年又是气温异常偏低区域面积、偏低幅度最大的一年。1987年以后,气温异常偏高的区域面积占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出现最低气温异常偏低区域,1990年代后期的升温更加显著,温差减小,气温异常偏高区域明显扩大,特别是1997—2002年最高气温异常偏高的区域面积达50%以上,1998年是气温异常偏高区域面积最大、偏高幅度最大的一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的变率不完全相同,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比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还要明显。通过比较认为,面积权重平均的统计方法对揭示气候异常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要好于简单的站点平均。  相似文献   

7.
2001年11~12月,新疆主要天气气候特点是:气温变化剧烈,降水北疆持续偏少,南疆各地降水分布不均,11月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少,12月大部地区偏多。其中11月全疆各地气温异常偏高,北疆地区比常年偏高4.3℃,偏高幅度居历史第三位,南疆地区比常年偏高2.9℃,导致全疆大部地区入冬期推迟。12月份,受8~11日的寒潮天气过程影响,全疆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异常偏低,北疆地区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4.6℃,是近15年同期中最冷的一年;其中上中旬北疆大部分地区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5℃以上,个别地区偏低幅度达1…  相似文献   

8.
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对各站500hPa标准等压面层的温度、高度进行了突变和异常分析,揭示了该层温度、高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同时探讨了500hPa高度、温度变化,尤其是异常变化对地面气温的影响及相互联系。结果表明:500hPa高度、温度多数台站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由低(冷)转向高(暖)的突变;自1987年以后,500hPa高度、温度的正异常明显增加,负异常明显减少;500hPa高度、温度的异常偏高(暖)和偏低(冷)变化与同期地面气温的变化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9.
为了客观准确地描述新疆冬季偏冷的特征,基于新疆9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逐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和欧洲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逐日最低气温再分析资料,对于冬季气温异常偏低年、冷冬年、强冷冬年以及单站极端低温事件、区域性持续极端低温事件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981—2020年,新疆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异常偏低年与冷冬年有差异。新疆冬季单站极端低温事件总体呈减少趋势;12月和2月的出现频次高于1月,但12月减少速率大于2月,1月总体呈增加趋势。新疆共出现53次冬季区域性持续极端低温事件,其中,全疆型出现频次最高,北疆型次之,南疆型第三,山区型最少;出现频次最多的是持续10~15 d的事件;新疆冬季区域性持续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减少,但单站事件持续时间并没有明显减少,而且影响范围在扩大。当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出现频次高、持续时间长时,50%以上的测站出现冷冬(强冷冬)时,区域内冬季平均气温一致偏低的概率较大;当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出现频次低、持续时间在10d以内时,出现冷冬的测站很少或没有,冬季平均气温一致偏低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年以来宁夏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环流特征量资料,重点分析了21世纪以来宁夏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同期500 hPa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极小值明显上升,夜间气温异常偏低日数显著减少,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显著增加,大部分地区夜间气温异常偏低日数减少趋势大于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的增加趋势。21世纪以来,易发生极端冷暖事件,异常偏高年份多于异常偏低年份。2007/2008冬季以后为1997年以来冬季平均气温偏低频率最高时段;冬季阶段性平均气温异常有4个特征:(1)气温异常主要出现在1月和2月;(2)异常偏低的幅度明显大于异常偏高的幅度;(3)相邻2旬间气温变化幅度增大;(4)最冷时段发生变化。从年代际变化看,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极小值、白天气温异常偏高日数为最高或次高值,夜间异常偏低日数多为最低或次低值。500 hPa高度上宁夏上空是影响冬季气温异常的关键区,其年代际及冷暖年强度变化是造成气温异常的最直接原因。宁夏冬季气温对亚洲西风环流指数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的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背景下清远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7—2007年清远站的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分析季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 a清远年平均气温存在与全球、中国及广东省同步的增暖趋势,增暖幅度(平均气温线性增暖速率为0.17℃/10 a)高于近50 a全球平均线性增暖速率,低于近50 a中国及广东省平均线性增暖速率。四季及年平均气温在变暖趋势上基本同步,只有冬季稍落后。且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清远异常冷、暖冬事件出现频繁,暖冬明显。应用Mann-Kendall法检测气候的突变性,表明清远冬季平均气温于1968年前后存在由低向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12.
李耀宁  李艳  李珊珊 《气象科技》2011,39(3):348-351
通过北京市朝阳区一般气象站地温日常观测实例,重点分析了自动气象站铂电阻地温传感器性能不良的数据异常特征和当月报表处理方法,简要分析了地面观测场维护不当对质量控制数据的影响。分析发现,铂电阻地温传感器性能不良直接引起自动站地温数据异常,表现在自动站和人工站差值不稳定或增大,报表数据处理要根据当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地温场土壤热力性质不均一、地温表放置不当和周边环境变化都会造成质量控制数据的误差,需要观测员在操作过程中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选取我国长序列资料测站点中月降水与月均温资料较全的6个站点:西安、广州、汉口、沈阳、重庆、上海,以10a为一次成组实验,时域分辨率定为季,计算出各季月降水与月均温的相关系数,然后用相关分析和贝努里概型分析月均温与月降水之间的相关联系,初步得出我国长序列资料测站点春、夏、秋、冬月降水与月均温的相关稳定性联系。结果表明:①我国月降水与月均温在春、夏、秋、冬季均存在相关关系,以夏、秋季节最显著且为负相关,故我国常见干热或湿凉型夏、秋季;②我国华南地区春季月降水与月均温负相关关系显著,故常呈现干热或湿冷型春季;西北地区冬季月降水与月均温负相关关系较为明显,常呈现干热或湿冷型冬季。  相似文献   

14.
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厄尼诺 (El- Nin ~o)与广西气温、降水及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统计特征 ,结果表明厄尼诺对广西的异常气候是有一定影响的 :(1)厄尼诺年 ,广西的月气温、月降水出现异常概率分别为6 9%、 75 % ;(2 )厄尼诺年易出现春、秋季异常低温 ,春季多倒春寒 ,秋季寒露风日数偏多 ;(3)厄尼诺影响 ,引起广西部分江河致洪 ,而引起全区性洪涝机率较小 ,易造成广西异常干旱。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的模式可预报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中国台站降水和温度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的回算和预测结果讨论了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模式可预报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文中以持续性预报来表征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受外强迫影响下的可预报性,持续性预报技巧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春末夏初和秋季预报评分相对偏低;在中国区域气候变暖和平均降水强度极值增加的背景下,温度的持续性预报评分有明显提高,降水的持续性预报略有下降。月动力延伸预报对月降水和温度的预报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与持续性预报相比,月动力延伸温度预报总体优于持续性预报,降水预报在初春略差,温度预报在8月相对最低。近20余年,月动力延伸预报相对于持续性预报的温度和降水的均方根误差技巧均大于零,其年际变化表现为模式对降水的预测略有提高。两种预报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月动力延伸预报达到显著性水平的正相关区域总体上比持续性预报的范围大,并基本涵盖了持续性预报的高相关区。原因是可预测信息部分来源于外强迫异常的影响,部分来源于对大气内部动力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27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月平均气温和塔中气象站1999-2006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同时选取1961-2006年NCEP/NCAR 2.5°×2.5°经纬度距地表2 m的月平均气温再分析格点资料,分别用逐步回归分析、EOF分解和NCEP资料3种方法对塔中气象站1961-1998年历年逐月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恢复与重建,分析了误差,并与周边气象站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逐步回归和EOF法都能够作为重建塔中逐月平均气温的方法,但相对而言,逐步回归法重建的序列误差更小,平均拟合绝对误差为0.3℃,最大绝对误差为1.9℃。而NCEP/NCAR资料由于冬季存在明显的系统性误差,数值显著偏高,不能用于塔中气温序列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包头气象站1951-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建立了高温和低温极端气候事件的阈值,检测了56年来包头逐日气温的极端事件出现频率,分析了极端事件的年、季、月变率。统计了逐日平均气温的各级别出现频数。结果显示:该地区56年里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每10年升高0.42℃;在56年时间尺度上平均气温有明显的由冷变暖的突变特征,突变点为1987年;气候变暖后,高温事件明显增多,低温事件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变化特征,预测难度大,历来是重大气象灾害预测的重点难点问题。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在月降水量预测业务中的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是PCA-BP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粒子群-神经网络模型等,这些方法也在广西月降水量预测业务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对提高月降水量预测能力有较大帮助。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神经网络在月降水量预测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综述,提出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该文是为应用统计释用预报方法对影响华东地区的热带气旋(ATC)汛频数预报所做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发现:(1)影响华东地区的热带气旋汛频数的局地性异常变化是汛平均环流半球性调整的结果;(2)汛平均环流中的大气长波既反映了月平均环流的特征又和汛频数的变化存在着较好的关系,特别在异常年,其天气系统和相关地区也比较稳定;(3) 利用影响华东地区的热带气旋汛频数和环流变化的关系建立了汛频数的统计预报方程。在短期气候数值形势预报准确的基础上,应用统计释用预报方法所得的准确率为70%左右,若能预报出汛平均环流的异常变化,则可确定ATC汛频数的特多年或特少年。  相似文献   

20.
利用和林县气象局1960—2008年气温、40、80cm地温月平均数据,降水、日照、积雪月总量数据,对地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cm地温与气温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突变点与气温变化的突变点相同,均为1987年。40cm地温在夏季略受降水的影响,而冬季受积雪的影响较明显。其终年与日照时数相关较弱,说明地-气辐射过程平衡的速度较快,会很快消除掉其他气象因子带来的地温与气温之间差异的阶变。40cm与80cm地温变化的一致度很高,表明80cm很少得到来自地壳内部热量,80cm地温变化的两个异常点分别位于1988年和1990年,处于1987年附近但落后于1987年,说明气候突变会影响到80cm地温变化,但影响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