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开展降雨型地质灾害预报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方法。该文在讨论降雨型地质灾害预报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隐式统计模型、显式统计模型和动力模型等降雨型地质灾害预报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近几年区域降雨型地质灾害的预报技术研究有以下新特点:统计模型简单实用,目前已经由单一考虑降雨特征的第1代隐式统计模型,进一步发展为考虑地质、地貌等静态因子的显示统计模型;动力模型逐渐由基于垂直入渗理论的边坡稳定性模型开始向基于水土耦合机制的复杂预报模型发展;降雨型地质灾害业务预报预警的核心是地质灾害预报模型的本地化运行,我国已经基于统计模型搭建了服务于不同区域的业务预报预警系统。结合多源预报降雨资料,搭建基于水土耦合机制的降雨型地质灾害集合预报预警系统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1991-2003年前汛期(3-6月)三明市所属11个县(市)所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三明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地质灾害与前期降水的关系,发现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规模与持续降水过程、暴雨量等的关系十分密切;三明市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前汛期,占全年地质灾害总数的89%,并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占...  相似文献   

3.
商洛山地地质灾害分布及诱发成因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商洛各县 (区 ) 46a降水资料与典型地质灾害个例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性质降水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商洛各类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为主 ;时段性较强 ,7— 9月为主发期 ;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 ;降水是诱发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 ;暴雨和连阴雨导致各类地质灾害直接发生。同时研究确定了不同日数类型降水与易形成地质灾害的临界范围 ,为开展地质灾害预报业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995年~2005年11a海北4站(海晏、门源、祁连、刚察)发生的地质灾害实况来反查24h降水量、连续3d累计降水量情况和汛期总降水量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得出海北地区日降水量的大小跟发生地质灾害的比例与所在的地形的有着很大的关系,门源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日降水量大小成正比;各地3d累计降水量与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成正比,累计降水量越大,引发的地质灾害也越大,前期累计降水量是引发海北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汛期降水量大当年产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产生的次数也多。同时也总结出了海北地区1995年以来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地点和类型。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鹤壁市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造成地质灾害的天气条件,采用5日滚动累加法,判定地质灾害降水类型,提出当日强降水型和前期强降水型与鹤壁市地质灾害的关系;集本地人工神经网络降水量预报和上级指导产品做诱发地质灾害的短期降水预报,并利用卫星云图、雷达、闪电定位仪等探测手段建立鹤壁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诱发地质灾害的气象因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省地质环境中心提供的1956-2004年间32个区划县由气象因素诱发的354例地质灾害和山西省气候中心提供的与354例突发性地质灾害相对应的当天、前14天逐日24 h的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降水累积量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地质灾害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川,集中发生在6-9月。日降水量〉50 mm时,发生滑坡的概率为65.5%;连续15天累积雨量〉100 mm时,发生滑坡的概率为81.3%。此外,分析地质灾害与影响天气系统关系发现:副高西进北抬往往导致单发性地质灾害,东退南压则往往导致群发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在副高外围5840和5880 gpm线之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从2018年7月16日北京暴雨过程雨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出发,介绍了此次过程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检验;并基于北京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度信息,结合多源融合定量降水估测(QPE)驱动CREST水文模型模拟径流量与土壤湿度特征、过程雨强特征,分析了北京本次地质灾害气象成因。结果表明,北京北部和西部处于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区(县)小时累计面雨量达到50 mm以上易发生灾害,降水持续24 h后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段,灾害常发生于雨强较大峰值后的15 h内;基于雨强-降水持续时间推求的地质灾害致灾临界雨量阈值对北京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水文模型的北京区域径流量、坡面径流深、土壤湿度等水文过程要素模拟对预警也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秦巴山区1970—2005年(36 a)的气象资料和地质灾害资料,结合对地质灾害重点区域进行的实地调查,对该区域暴雨和地质灾害的基本背景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地质灾害和暴雨发生的基本特征;结合由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典型个例,对引发地质灾害的暴雨环流及相关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引发地质灾害的暴雨过程的雨量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逊克县1961~2005年共45 a的气候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出了逊克近45 a的温度要素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主要的结果:逊克县自1961~2005年,45 a平均气温以0.387℃/10 a的趋势变暖,年平均最高温度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也呈增暖的趋势。一年四季中,夏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趋势幅度略低于其他季节,春季、秋季和冬季的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变暖最为突出,平均温度以0.608℃/10 a的变化率升高。  相似文献   

10.
高平市地质灾害与气象条件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平市地质灾害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得出:高平市境内的地质灾害种类不同,其地理分布不同,产生的天气背景也不同,掌握规律,做好天气预报,为减少灾害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汉中2000—2008年地质灾害个例和气象站、区域站降水量统计分析,建立以前期雨量和当日雨量为综合判别指标的地质灾害预报模型。用工具软件VB 6.0、Serfur8.0开发了汉中地质灾害预报系统,自动读取区域站降水量并显示,随时监测地质灾害重点隐患区的降水情况;用前期雨量、未来24 h预报雨量和各县的逐日降水影响系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气象条件等级,制作汉中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12.
利用山西省地质环境中心提供的1956-2004年间32个区划县由气象因素诱发的354例地质灾害和山西省气候中心提供的与354例突发性地质灾害相对应的当天、前14天逐日24 h的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降水累积量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地质灾害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川,集中发生在6-9月.日降水量>50 mm时,发生滑坡的概率为65.5%;连续15天累积雨量>100 mm时,发生滑坡的概率为81.3%.此外,分析地质灾害与影响天气系统关系发现:副高西进北抬往往导致单发性地质灾害,东退南压则往往导致群发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在副高外围5840和5880 gpm线之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周丹 《陕西气象》2009,(2):49-51
通过分析地质灾害资料、降水资料,给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利用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结果,结合地形及降水区域气候特点,将地质灾害样本分区分析,探讨区域临界雨量指标,建立基于前期观测降水量及未来24h降水预报量的地质灾害气象统计潜势预报方程,并给出了各级潜势预报对应的有效雨量。  相似文献   

14.
逊克县近50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160个气象台的资料统计,1991~2000年全国年降水量变化总趋势是逐年渐少的,1951~2000年线性倾向率为-0.4655mm/a,50 a内减少了23.3 mm.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逊克县1961~2005年共45a气侯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出了逊克近50a的降水这个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45 a来逊克县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年平均总趋势以每年0.2796 mm的变化率减少,这种负增加是由春季、秋季降水对年降水量减少贡献的结果.春季降水变化虽不十分显著,但也以每年-0.0871 mm的速率变小;秋季则以每年0.1532 mm的变化率减少.  相似文献   

15.
根据雷山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971—2013年43a整编地质灾害资料,结合气象、水文雨量站资料,统计分析降水型地质灾害特征,确定其气象风险等级预警定量指标。结果表明:雷山县降水型地质灾害多发,主要有永乐镇、方祥乡、大塘镇3个高发中心;雷山县43a中降水型地质灾害多年平均为3.4次/a,年代际变化呈增加趋势,2001—2013年降水型地质灾害增加趋势明显;月分布特征呈单峰型,6月和7月为降水型地质灾害高峰期,占全年的48.6%;发生时段主要在夜间,占总数的72.4%,其中05时最多,04时次之。根据前期降水与气象地质灾害的关系,将前5日累计降水量和前24h降水量作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四川省2007~2013年的公路地质灾害资料和30年气候整编的雨量资料对四川公路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四川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结论:影响四川省公路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和洪水,近7年来,四川公路因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断道、封路等灾害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公路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四川逐月降雨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7月发生最多,8月次之,说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决定了公路地质灾害的季节变化。灾害主要发生在09~10时和15时左右。选取年平均灾害次数,5~10月降雨量,日最大降雨量,5~10月暴雨日数,年降雨量这五个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了公路地质灾害气象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1940—2008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和降水观测分析资料,统计了地质灾害发生和降水量级、降水持续时间的关系;结合广东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制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雨量阈值;利用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的1~3 h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产品,设计了1和3 h短临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计算方法,并从2009年开始在业务中应用。风险预警业务的空间分辨率为1 km,每1 h更新一次。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地质灾害易发区在地形地貌及植被等环境控制条件下,以及在地形性降雨诱发因素下对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对建立适合于青海东部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与风险评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青海省东部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点资料,基于青海省1:25万的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了研究区域高程、坡度、坡向等要素值,根据Landsat TM卫星影像获取区域植被覆盖状况参数值,基于GIS技术将3类地质灾害发生点与各类要素信息作空间叠置和表面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地质灾害垂直地带的空间分异性与地形、植被覆盖以及地形性降水的垂直分布规律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根据青海东部地质灾害密度点在不同坡向的分异规律,反映了青海东部地区降水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同时也表明该区水汽来源主要为东北和东南方向,其次为西南方向;地质灾害绝对发生量,以中低山地形、东南向斜坡和无植被区最多;灾害相对密度以丘陵地形、东北向平坡和无植被区最密集。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镇江市1991至2005年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所对应时段降水量和降水强度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度函数;研制出镇江斜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在2006、2007年汛期预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1990~2004年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共计121起个例出发,分析了地形地貌、岩性、植被和降水量等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建立了地质灾害发育因子、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体系,实现了青海省东部地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量化表达。将青海省东部地区地质灾害潜势度、危险度均分为四级,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潜势度小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37%,潜势度很大的区域所占比例最小为9%;地质灾害发生与累积降水量关系密切,当累积降水量≥50mm以上时,高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34%;而累积降水量在25mm以下时,以不危险或低危险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