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生消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汴一体化"建设在河南省"十一五"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及生态廊道的生态、游憩、经济功能和保护性、多功能、整体性原则,对建设郑州-开封生态廊道、促进城市群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做好生态廊道整体规划,促进城间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形成整个生态系统有机体,避免景观破碎化;搞好生态斑块建设,促进生态功能区发展;建立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和RS技术的郑州绿地系统分析和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了郑州市区绿地信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格局、建设现状,结果发现,郑州市绿地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不均衡,绿地破碎化程度较高,绿地廊道景观未形成网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优化绿地结构,强化生态功能,强调城市绿地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改变建筑优先的用地规划模式,建立“开敞空间优先”的规划原则,避免绿地破碎。  相似文献   

3.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建设江西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对实现“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重要性。结合江西实际,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江西农业、水资源、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西应对气候变化应采取的措施:一是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二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选育抗逆品种,以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进一步强化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市、县和生态城市建设,健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测报和防虫服务体系,以加强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建设;五是研究和用好“排放权”特殊资源;六是采取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管理与协调,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研工作,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科技人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加大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等,以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七是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旨在分析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的基本构想。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价值分析、经济分析和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结果认为: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要明确“维护生态公平与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理念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二元立法目的,并由此确立该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监管体制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分析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且提出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的基本构想。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价值分析、经济分析和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认为: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要明确“维护生态公平与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理念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二元立法目的,并由此确立该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监管体制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主编语     
生态气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以包括大气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天气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学、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生态系统诸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退化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演变,适应环境变化,需要将气象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开展交叉研究,探讨各相关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是生态气象学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水生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其流域的生态环境与天气、气候变化对于沿江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荆江流域,夏季的强降水使得这片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流域始终面临着洪水宣泄不畅、极易溃堤成灾的威胁。因此,研究该流域的生态气象特征,对于这里以农业、水产养殖业为特色的地方经济、及清洁环境和健康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气象服务价值。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在生态气象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对一些科技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期以“刊中刊”的形式集中刊登了依托于荆州市气象局的“江汉平原生态气象遥感监测技术协调创新中心”有关成员单位在湿地生态与农业气象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文章。本期“进展报告:长江生态气象”在荆州市气象局的支持下,展示了该局科研业务人员独立或与高校等机构学者合作,在江汉生态气象方面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这些研究分别从产量预报(P36)、洪涝灾害(P51)、农作物遥感(P58、P72)、水体遥感(P85、P91)以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P105)等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气象领域在当地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绿洲环境形成机制和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胡隐樵  左洪超 《高原气象》2003,22(6):537-544
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本文总结了绿洲小气候的一系列研究结果。根据绿洲小气候的形成机制和绿洲稳定性状态,提出了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及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建议。指出绿洲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应充分利用绿洲冷岛效应小气候特点,把有限的水资源与丰富的光热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独特的气候生态类型。对于不同稳定状态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应采取不同对策。并指出良性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应发展耐旱喜阳生态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应尽量调整绿洲格局,将破碎绿洲连通成片,力图减小晒衣绳效应;“退化绿洲”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是在足够水资源供给的条件下修复生态系统,限制地下水开采和农牧业的发展,抑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MODS格局下绿洲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Mountain-Oasis-Desert System,MODS)中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特征,直接反映了全球变化的特征。以中亚哈萨克斯坦东部及中国西部干旱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绿洲为例,在分析干旱区MODS宏观特征的基础上,从温度与降水变化所反映的气候特征,以及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及景观破碎度等景观指数所反映的景观特征,分析了绿洲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同时,从生态系统要素之间耦合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分析了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绿洲生态系统的耗散机制,提出了生态系统调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     
《气象》2017,(7)
<正>《生态气候学:概念和应用(第二版)》戈登·B.伯南著该书为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戈登·B.伯南(Gordon B.Bonan)教授所著,是一部生态与气候领域的杰作。全书分为地球系统、全球物理气候学、土壤过程、水文气象学、生物气象学、陆地植被生态系统、陆地协迫与反馈七大部分,共30章,内容涉及多学科领域,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景观的不同层次,从微观到宏观角度,深刻阐述了天气、气候与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揭示了不同尺度下  相似文献   

10.
气候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中与气候密切相关,满足人类需求的气候要素产品及气候服务功能总和。浙江省气象部门在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推动国家气候标志创评,推进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气候宜居地等气候生态品牌创建示范活动,探索农产品气候品牌溢价实现策略,开展气象景观预报,发展“气候贷”,开展“气象+医养”服务模式探索。但是,相关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体现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不多、缺乏价值定量核算办法、社会宣传不足、科技支撑不强、复合型人才缺乏等。为了更好地促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出几点思考:一是强化政府主导,融入产业发展,多部门联合推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二是加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与技术支持,提升科技能力;三是开展效益评估,重视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定量核算研究;四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上级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撑;五是加强宣传,提升气候生态品牌影响力;六是加强生态气象综合型人才引进与培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气象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生态气象灾害的定义、类型与特点;7种主要生态气象灾害的危害特征,包括危害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危害;气象因子对7种主要生态气象灾害的影响;生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评估;生态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与防御措施和恢复重建技术等5个重要方面的内容。生态气象灾害是我国一种综合性的、重大的自然灾害,其危害特点:具有累积性与长期性、难恢复性和不可抗逆性。它不仅直接危害到生态系统本身的健康,使生态系统严重恶化,还极大地危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最终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气象灾害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新型而又重要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生态用水的估算方法研究和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生态用水”概念及使用混乱的现象,本研究对生态系统的需水、用水的概念进行描述和界定,并对背景和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用水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生态用水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生态用水的机理上研究方面的可能突破。最后讨论了在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亏缺的背景下,生态用水的时间变化及与之相应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将会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北京青海气象工作对口支援座谈会在西宁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气象》2009,(2):72-72
2009年4月15日,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在西宁组织召开2005年度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三江源湿地的区域气候生态效应监测评估技术”项目验收暨成果鉴定会,专家认为,项目成果对于保护三江源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确保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4.
俞布  贺晓冬  危良华  陈亮  周雯 《气象科学》2018,38(5):625-636
随着小城镇建设及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实施,基于城市通风廊道构建的生态环境效应成为当前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热点。以杭州为例,研究构建了集合城市气候观测、多尺度数值模拟、城市形态控制为一体的城市多级通风廊道系统,综合考虑能够表达或影响城市通风环境的多源评价指标,如分区风玫瑰、近地面风流场、城市风功能区及风流通潜力等。结论表明:杭州城市主导风空间差异明显,可划分为15个截然不同的风玫瑰分区。利用区域边界层模式(RBLM)耦合多层城市冠层模型提取多种地面风流场信息,并结合主导风观测综合划定杭州城市一级通风廊道。结合建筑覆盖率、迎风面系数和地表粗糙度综合评价城市风流通潜力,并将其作为杭州城市二、三级风道划定的辅助依据。同时,利用RNGκ-ε湍流模型验证风道对局部通风环境改善的有效性。最终,基于多源信息的空间叠置分析,综合构建了由6条一级风道、11条二级风道和12条三级城市绿廊构成的杭州城市多级通风廊道体系,为其他城市开展通风廊道研究提供了通用的技术方法,从而科学有效的服务于城市生态规划及管理。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物质文明的源,也是生态破坏的汇。城市问题的科学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问题,包括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阻滞与耗竭,体制耦合在结构与功能关系上的错位和失谐,社会行为在经济与环境利益上的冲突和无序。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城镇及人类活动密集区生态调控的方法论”研究的部分成果汇集。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王如松博士、周启星博士、胡聃博士。全书共分理论与方法、生态过程,以及生态调控案例研究3篇共10章。理论与方法包括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原理、生态规划方法、生态工程技术及生态管理手…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九五”重大基金研究项目,由周秀骥院士主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生态气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怀亮 《河南气象》2008,31(1):75-79
首先探讨了生态学、气象学与生态气象学的发展历程,并给出了目前常见的几种生态气象学的定义;其次,对国内外生态气象学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主要介绍了国际上开展的与生态系统有关的许多观测计划和研究试验,以及国内不同部门开展的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状况,并分析了我国气象部门生态气象业务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分析了生态气象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1引言文明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重要产物。而生态文明则标志着人类文明迈向了新的台阶,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发展规律而获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的统称。提出完善生态文明体系的相关策略,促进绿色发展、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建立生态环境管理机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研分析得出江苏省气象部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业务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五个主要方面。规划布5个农业生态监测站、4个林业生态监测站、5个湿地生态监测站、13个城市生态监测站、5个海洋生态监测站。对土壤状态、城市生态环境等七大类生态指标进行监测,向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供土壤水分及城市生态气候监测和遥感监测信息等8大类几十种生态气象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生态气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探讨了生态学、气象学与生态气象学的发展历程,并给出了目前常见的几种生态气象学的定义;其次,对国内外生态气象学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主要介绍了国际上开展的与生态系统有关的许多观测计划和研究试验,以及国内不同部门开展的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状况,并分析了我国气象部门生态气象业务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分析了生态气象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