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13年夏季湖南严重高温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湖南省97个台站降水、气温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系统分析了2013年6月30日至8月14日湖南持续高温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是湖南1951年以来降水最少、高温干旱程度最严重的一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偏西,湖南处在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是发生持续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西太平洋副高内增强的下沉气流,致使多数县市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突破历史同期最高记录。位于菲律宾附近的OLR低值带中心偏西,致使副热带地区下沉区偏西,进而造成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此外,湖南地区上空为水汽输送异常辐散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干旱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3年夏季浙江省高温干旱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羱  桑悦洋  张立凤 《气象科学》2015,35(2):140-149
利用浙江省10个站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160站的降水资料、NOAA的ERSST和OLR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至8月发生在浙江省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和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各站的高温日数、高温持续日数、持续无降水日数、干旱指数都远超历史同期纪录,降水较常年偏少3成以上。南亚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东侧脊点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西侧脊点位置偏西;东亚季风异常偏强及其造成的水汽辐合偏弱,是高温干旱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7月底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西伸及8月异常持续偏西对浙江8月持续高温干旱的发生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与同期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增暖、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加强有关,后者通过EAP/PJ遥相关型对前者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5年河南省秋季持续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 2.5°×2.5°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1°×1°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2005年9月14日-10月3日长达18天(18日、22日间歇)的连阴雨天气成因.结果表明:200 hPa出现并且维持的高空急流,异常强大的南亚高压,偏西偏北的副热带高压,以及边界层的偏东风,是造成此次连阴雨天气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NCAR提供的位势高度场、温度场资料和NOAA提供的OLR资料,应用EOF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南海区域(107.5°-120°E、12.5°-22.5°N)OLR的异常特征及其与2007年广东省高温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区域对100°-120°E、0°-35°N区域内OLR异常分布的主要时空型贡献最大,即该区域OLR的变率最大。OLR的分布基本可以反映出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OLR值偏大、中心偏西,则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上空对流偏弱,下沉增温是造成2007年7月广东省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2009年盛夏湖南持续高温干旱及同期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南省97个台站降水、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湖南持续高温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同期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时段从8月中旬初开始一直持续到下旬后期,其中8月中旬到下旬高温范围和持续时间大部分地区为1959年以来最严重的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偏西,湖南地区在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是引起持续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从南海到湖南地区存在经向水汽输送的负异常中心,这种水汽输送形势有利于持续高温干旱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湖南9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特征、成因及其对湖南高温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强,使得湖南一直处在高压下沉气流控制下,形成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造成副高变异的原因主要有:(1)2012年冬季至2013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低,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高,使得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得到加强,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加强;(2)南亚高压一次次东伸,通过强烈高空负涡度平流的动力强迫,造成西太平洋副高区内的下沉运动,导致副高稳定维持,天气晴热高温;(3)西风急流较常年偏北,纬向环流偏强,导致副热带高压在偏北位置稳定维持,200 h Pa高空辐合增强,辐合中心位于30°N以北,造成500 h Pa副高下沉运动区位置偏北、偏强。  相似文献   

7.
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玛  高庆九  蒋薇 《气象科学》2011,31(5):582-590
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夏季中国高温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9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发生的高温日数相对历史同期偏多,集中在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2)大陆暖高压是导致6月华北黄淮一带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7、8月副高的持续偏强和西伸是导致7、8月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南亚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有很好的响应关系,随着南亚高压的增强(减弱)东伸(西撤),副高强度进而增强(减弱)西伸(东撤),江南地区日最高温度分布范围也相应增大(缩小)。低层辐散、副热带西风急流轴偏北、急流中心偏西等有利于2009年夏季高温的发生和维持。(3)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正异常可以作为高温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严重伏旱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市伏旱是一种客观气候规律,其演变有近100年的周期震荡。2006年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严重干旱是气候自然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南亚高压偏强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及Hadley环流加强有关。造成2006年异常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严重干旱和深厚的下沉气流增温;最后给出了高温预警实例。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伏旱是一种客观气候规律,其演变有近100年的周期震荡。2006年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严重干旱是气候自然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南亚高压偏强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及Hadley环流加强有关。造成2006年异常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严重干旱和深厚的下沉气流增温;最后给出了高温预警实例。   相似文献   

10.
近138年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事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深入了解特大城市高温热浪的变化特征和发生条件对于科学防御其引发的灾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根据中国气象局高温日和高温预警信号阈值定义了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三级标准,并引入高温有效积温,基于1873-2010年上海市徐家汇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高温热浪的多尺度时频特征;基于环流指数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上海地区高温热浪异常偏强年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将高温有效积温与高温热浪发生频次结合,可更合理地表征高温热浪的炎热程度.(2)近138年来上海共发生214次高温热浪事件,其平均高温有效积温为8.3℃,7月高温热浪发生频次和高温有效积温均多于8月.(3)近138年来上海地区高温热浪有三段持续偏多与偏强期:19世纪90年代初至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80年代末尤其是21世纪初以来;最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出现在1934年;而21世纪初的10年,其炎热程度正呈明显上升趋势.(4)上海地区高湿热浪异常偏强年的主要环流特征是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和印缅槽异常偏弱,如高温热浪异常偏强年夏季平均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伸展至我国东南沿海约122°E附近,而低纬地区印度半岛至孟加拉湾的低槽区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1.
广西春夏季旱涝的等级划分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广西80多个站点1961~2006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定义方法,对广西春夏季的旱涝进行等级划分.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春夏季旱涝等级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给出了四个旱涝典型场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区性偏涝或偏旱是春夏季早涝分布的最主要型态;春季和夏季的前4种分布形态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两个季度的第一、第二分布形态都是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型;春季近5年时间系数多为正值,说明近年来全区春季表现为偏旱;1990年以后,夏季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只有3年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说明近16年广西夏季降水较多,以偏涝为主,年代际变化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Wavelet analysis is used to study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rainfall in China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actors, including the key atmospheric oscillations, W, C, E patterns and subtropical high.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are both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actors and China rainfall on different time scale and spatial scal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rainfall in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scales. The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rainfall are composed of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separate those two time scales when climate changes and forecast are studied. (2) The variations of China rainfall are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factors rather than single factors. The marke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re various. Subtropical high is one of the marke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rainfall, while AO, NAO, and NPO are one of the marke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rainfall. (3) The longer the time scale is, and the larger the spatial scale is, and the more remarkabl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rainfall are.  相似文献   

13.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是全球热带气候年代际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是全球尺度副热带干旱的重要调控器;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存在冷舌模态,它是一个海气耦合模态,阐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ENSO型态变异的作用及影响东亚气候的机理;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效应;提出了水平非均匀基流中行星波传播的理论,研究了其在不同东亚夏季风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关于气候预测方法方面,提出了若干有物理基础的气候预测方法,如尺度分离的降尺度预测新方法、基于北大西洋涛动(NAO)-ENSO的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基于南半球环状模的东亚气候预测模型等,为业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观测方面,项目在亚洲区域海气补充观测和海洋资料同化方面也取得突出进展,成功进行了南海18°N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为形成我国第一条南海断面长期海气观测打下了基础.在国际合作方面,项目还继续推动和领导了“亚洲季风年”(AMY2007-2012)与“东亚气候模拟”国际计划,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分布与演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维佳 《气象科技》2010,38(1):58-65
利用1971~2000年台站云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的分布与演变。研究发现:四川地区平均总云量为7.2成,低云量4.7成,全年阴天日数193.5天,降水日数154.0天,小到中雨日147.1天;全年大气可降水量为181.7kg.m-2。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云量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低云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大气可降水量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云和小到中雨日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且夏季分布与全年分布显著不同。在高原上,总云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总云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减少,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增加;在盆地内,云和降水日的演变趋势相同,总云量、低云量、降水日、小到中雨日都在线性减少。30年来四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线性变化则略有增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雷恒池  洪延超  赵震 《大气科学》2008,32(4):967-974
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5年(2003~2007年)的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内容涉及云和降水物理研究、云和降水数值模拟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和云化学研究等诸多领域。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需求的日益增加,云降水物理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会随着观测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介绍广西局地性洪涝、流域性洪涝监测预警指标研究、广西洪涝监测系统及洪涝监测业务服务开展情况,并对GIS技术在广西洪涝监测预报评估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4-2010年地面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和月环流特征量、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常规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初夏6月气温、降水的气候特点,通过初夏6月气温、降水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相关分析,建立起与中高纬度环流因子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初夏气候异常与中高纬度环流异常有关,影响初夏气候异常的中高纬度环流因子主要有亚洲纬向环流指数,阿留申低压指数,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鄂霍次克海的阻塞高压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气及中高纬度环流因子的背景,考虑外强迫因子海温的间接作用,掌握中高纬度环流因子的变化,是准确预测黑龙江省初夏气候的关键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18.
2018年11月1日—2019年3月10日江西省出现区域性连续阴雨寡照天气,文中利用实时检测、历史同期数据和连阴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结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对这次区域连阴雨天气的异常气候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区域连阴雨天气具有阴雨、连阴雨日数多,累计雨量大、雨日多,日照时数少、无日照和连续无日照日数多等特点.2)连阴雨天气期间,北半球环流形势异常,欧亚中高纬呈"两脊两槽"型环流控制,有利于冷空气入侵我国南方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西伸脊点偏西,脊线位置偏北,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为持续阴雨天气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并与南下冷空气在江淮至江南地区交汇,造成江西降水异常偏多.3)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江西秋冬季降水量和阴雨日数有重要影响;2018年江西秋冬季降水表现出对典型El Nino事件的响应,在El Nino的影响下,2018年江西省秋冬季降水量和阴雨日数偏多.  相似文献   

19.
Observations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several nitrogen containing compounds at five rural Scandinavian sites during March–June 1993 are reported. Total nitrate (NO 3 - + HNO3) and total ammonium (NH 4 + + NH3) were measured by denuder and filter pack. In general the methods agree well. At all sites the particulate fraction dominated, with the largest fraction of NO 3 - and the lowest of NH 4 + at the sites which were closest to the emission sources. The fraction of NO 3 - of total nitrat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O2 concentra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nighttime conversion of NO2 to NO 3 - is an important route of formation for NO 3 - .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HNO3 and O3 in June at all sites, while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early in the spring. Model calculations were made with a lagrangian boundary layer photooxidant model for the whole period, and compared to the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The calculated ratio between mean observed and modelled daily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f ozone over the measurement period were within +/–10% at all sites. The models ability to describe the daily ozone maximum concentration was satisfactory with an average deviation of 19–22% from the observed concentrations. HNO3 was underestimated by over 50% at all sites except the one closest to the emission sourc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delled and observed concentrations was generally best for the sites with shortest transport distance from the sources of emission.  相似文献   

20.
湖南主汛期旱涝与大气环流及春季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伯良  张超 《高原气象》2010,29(5):1322-1330
利用1960-2006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湖南月降水资料等,在计算分析湖南主汛期旱涝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湖南主汛期旱涝大气环流及其与春季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主汛期洪涝指数增大趋势显著,1990年代以来处于洪涝多发期。洪涝指数具有20年、9年和3~4年的周期;干旱指数存在22年、10年和2~4年周期。湖南主汛期旱涝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环流、南亚高压、低层流场、水汽输送等持续异常有关。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脊线偏南,西伸脊点偏西,鄂霍次克海地区多阻塞活动,南亚高压主体位置较常年偏西,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较常年强,低层湖南大部分地区处于辐合气流控制之下,湖南主汛期易洪涝;反之,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小,强度偏弱,脊线偏北,西伸脊点偏东,鄂霍次克海地区少阻塞活动,南亚高压主体位置较常年偏东,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较常年弱,低层湖南大部分地区为辐散气流控制,湖南主汛期易干旱。春季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黑潮海温是湖南主汛期旱涝变化的重要短期气候预测信号,春季印度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低)有利于湖南主汛期降水偏多(少),黑潮海温偏低湖南主汛期易少雨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