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运用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单站总温度对2003年8月26日长治市区域性大暴雨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了此次暴雨天气产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在暴雨中的特征以及单站总温度在暴雨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西省新安装的CINRAD 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对发生在2001年11月2日在江南冬季大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结果,结合暴雨前一天(11月1日)的500hPa,850hPa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对产生这场冬季暴雨的天气条件,部分速度场和强度场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零速度线走向可以判断和分析暴雨降水过程的冷、暖平流结构和其间的冷锋位置,也可以根据风场的速度值大小,判断暴雨区的进、退、为暴雨预测提供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潘杰丽  朱明 《广西气象》2007,28(A01):16-19
通过对2006年钦州市4月7~8日突发暴雨天气个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钦州突发暴雨天气的天气系统为近地层(925hPa)的切变线。还有有利的高低空的物理量场和能量场配合。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0年5月22-25日500hPa、700hPa、850hPa以及地面天气图资料,描述了当年5月24日发生在湖北境内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同时根据武汉暴雨研究MAPS模式提供的有关物理量格点场资料,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能量场、散度场、涡度场与水流通量散度场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以及地面中尺度耦合带是形式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且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与大暴雨落区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2002年6月13~16日吉安市连续暴雨天气过程的形势场特征及天气系统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发现稳定的天气形势场使得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持续在江南上空交汇是造成这次连续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1994年6月25日夜间至26日白天,发生在鄂东南的局部特大暴雨是中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由闪天气尺度物理量场诊断暴雨落区,从卫星云图及地面小图跟踪特大暴雨的落时,落量,最后从业务服务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荆州市气象局可移动式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场资料和速度场资料,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荆州市的一次切变线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的强度场和速度场资料不仅能较好地判断暴雨的发生、发展,还能较好地分析暴雨形式下的空间风场结构,为暴雨的预报提供极为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3午8月29日平顶山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分析,揭示了此次暴雨的成因,并总结出这种类型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8日5时~10日5时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普降暴雨,本文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雷达回波及卫星云图出发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引发暴雨产生的天气条件,提高对暴雨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对2010年6月1—2日广西大暴雨天气的湿度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暴雨前有一个高湿区的形成和维持过程,暴雨前一天预报的高湿区产生明显调整,导致暴雨出现,表明低层湿度场对暴雨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98·7”北京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廷福  廖晓农  俞连芬 《气象》1999,25(5):44-48
对“987”北京大暴雨过程中的雨团、雷达回波、地面风场(流场)及气压场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偏东风的中尺度切变线,风速辐合线和中尺度低压系统在大暴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6年初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运用新近开发的双向嵌套的MM5中尺度模式,在国家气象中心的CRAY-C92巨型机环境下,对1996年4月中旬末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暴雨过程及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凝结潜热通过一个类似于CISK的机制对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输送了潜在不稳定能量,并在与暴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维持和加强;初始时刻(暴雨发生前12小时)南海北部—华南地区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99.8"山东特大暴雨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利用双重嵌套的非静力数值模式MM5V3,成功地模拟了1999年8月11~12日山东诸城发生的特大暴雨。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弱冷空气侵入台风低压环流,热带辐合带北伸的形势下形成的;倾斜涡度发展是特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产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鲁东南有利的地形对中尺度低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台风低压倒槽顶部的强辐合作用首先触发上升运动,产生强降水,强降水位于低层气旋性暖式切变最明显的地方;强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使高层气层增暖,高层辐散加强,引起低层中尺度低涡强烈发展,导致降水增幅。可见,CISK机制是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加强的另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4.
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9,自引:23,他引:19  
运用双向嵌套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1998年7月上旬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暴雨过程,对这次暴雨过程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也作出了较成功的模拟;大尺度及积云对流尺度的凝结潜热在降水过程中是一个主要因子,潜热释放将加热中高层大气,促使高层大气辐散,低层辐合,垂直运动加强,导致较大的降水;初始时刻不同地区低层大气水汽含量的多寡直接对本次暴雨产生影响,并为这次暴雨提供了水汽源;地面水汽和感热的垂直输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补充了能量。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广东前汛期一次连续性特大暴雨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地面常规站、自动气象站资料,探空资料,卫星云图产品及NCEP/NCAR1°×1°每6h再分析资料等,对2009年5月23-24日广东中西部沿海地区的连续性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降水落区集中,具有明显的中α尺度特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南海中尺度涡旋和偏南风低空急流快速北抬;涡旋北侧的暴雨区为强辐合上升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气流及110°E越赤道气流汇流形成强盛而狭窄的季风涌水汽输送带,为暴雨区提供充分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两次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强烈发展造成了此次强降水;而高层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对流云团在珠江口西侧的稳定少动。  相似文献   

16.
一次强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1998年7月武汉强暴雨的天气演变特征,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强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先于暴雨生成,暴雨最强时低空急流也最强;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及低空急流左侧非热成风梯度的存在,使得中尺度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出现空间不稳定现象,高空急流右侧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和低空急流左侧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向暴雨区增加,暴雨区恰为这两支波叠加后振幅最大的区域,高低空急流耦合下的非热成风、中尺度对流-对称不稳定可能是这类强暴雨产生的动力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次特大暴雨天气的Q^*矢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晓霞  谭志华  华岩 《气象》2001,27(2):44-47,F003
应用修正的Q^*矢量对1999年8月11-13日山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Q^*矢量指出大暴雨区;850-700hPa的Q^*矢量辐合区与上升运动区和大暴雨区有较大的对应关系;暴雨产生在850hPa和500hPaQ^*矢量湿锋生区的暖空气一侧。  相似文献   

18.
长江、黄河流域暴雨预报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天气学和动力学方法诊断研究大尺度环境场对暴雨过程中次天气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机理,并用T42L12全球谱模式及MM4中尺度模式,试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环流系统对次天气尺度系统发生的影响,从不同尺度相互作用出发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的暴雨提出预报着眼点,供有关部门在业务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各种气象观测资料对2002年9月16日发生在中山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面低压环流系统受到西风槽、切变线和低层弱冷空气侵入的影响而在中山附近加强引起的,同时这次特大暴雨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次川渝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康岚  冯汉中  屠妮妮  肖红茹  张利红 《气象》2008,34(10):40-49
利用逐时FY-2CTBB资料、闪电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和经过再分析的中尺度格点分析场资料,分析2007年7月16-20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特征,为评估、预报此类暴雨天气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高原涡和西南涡两个中尺度系统逐步耦合的结果,与上升气流相伴的强而深厚的正涡度柱是造成对流辐合体反复在相近区域生、消和暴雨反复在临近区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南低涡环流中的三个中尺度云团系统(MCS)直接产生了本次暴雨过程的强降水,MCS的生消和青藏高原东部的对流云系具有翘翘板效应;对卫星云图Tbb值、闪电资料和强降水的综合分析表明闪电发生于降水之前约1~3小时,强降水基本出现在闪电密集区和低Tbb值重合区;闪电的移动方向基本可以代表对流旺盛区的移动方向,也就是未来可能出现强降水的方向.闪电突然增强或减弱对于追踪对流降水的发生和移向、判断强降水的增强或减弱、强降水出现时间、位置、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