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永  黄土松 《气象科学》1995,15(4):166-182
鉴于水分循环和海冰过程是气候变化研究中两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在以往的一些气候模式中往往简化甚至忽略了其中之一,给气候变化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设计了一个包含详细水分循环海冰物理过程的二维气候模式,在模拟出极地海冰面积和季节循环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存在大气,海洋,海冰以及水份循环中的各种气候因素对海冰季节循环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论:(1)当大气中感热潜热输送加强时,海冰面积减  相似文献   

2.
基于一个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年际尺度的气-海-冰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所使用的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中,大气环流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海洋环流模式和海冰模式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一种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只对50 a模拟结果中的后30 a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首先对滤波后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平面气压、表面大气温度、海表面温度、海冰密集度及海表面感热通量的标准化距平做联合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取第一模进行重建,然后讨论了在一个循环周期(约4 a)中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海-冰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正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升高,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减少,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海冰密集度减小;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负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降低,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增多,海洋表面温度降低,海冰密集度增加。巴伦支海变化特点与格陵兰海相似,但在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2)多年平均而言,北冰洋内部靠近极点区域为冷中心。当北冰洋内部为低压异常时,因异常中心偏向太平洋一侧,使北冰洋内部靠近太平洋部分为暖平流异常,靠近大西洋一侧为冷平流异常。伴随着暖、冷平流异常,这两侧分别出现暖异常和冷异常,海表面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分别偏少和偏多,上述海区海表面温度分别偏高和偏低,海冰密集度分别偏小和偏大。当北冰洋内部为高压异常时特点正好与上述相反。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在海洋、大气年际循环中,大尺度大气环流变率起主导作用,海洋表面温度和海冰密集度变化主要是对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了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称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新气候系统模式-CAS-ESM-C(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系统模式分量)的发展和结构,之后主要对该模式在模拟大气、海洋、陆面和海冰的气候平均态、季节循环以及主要的年际变率等方面的能力做一个初步的评估.结果表明:模式没有明显的气候漂移,各...  相似文献   

4.
多年从事气候模式研究工作的美国 W.M.Washington和C.L.Parkinson联合编著了新书“三维气候模拟引论”(An Introduction to Three—Dimensional Climate Modeling)。该书第一次较全面、完整、系统地给出当今在世界上应用的三维全球气候模式的基本理论,包括三维气候模式应用的基本方程组。详细叙述大气、海洋、陆地、海冰模拟的全部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5.
北半球海-冰-气系统的10年振荡及其振源初探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高登义  武炳义 《大气科学》1998,22(2):137-144
采用最大熵谱方法分析了1953~1990年间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指数、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变化周期,并把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与春夏各季节副热带高压的特征量指数(包括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海冰-大气气候系统中,明显存在10年尺度周期性变化;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与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海冰偏多(少)则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东亚冬季风也偏弱(强);冬季海冰面积变化与春夏各季节副热带高压的范围、强度均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海冰变化要超前0~1年;复经验正交分析表明大气10年尺度周期性变化的振荡源分布均与某一海区(洋区)有关,大气10年尺度变化是对海洋(海冰)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春季格陵兰海冰变化及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序列(1903—1994年)GISST海冰面积和海表温度(SST)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同北大西洋海气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可由海冰变化的EOF第一主分量表示。春季海冰变化与前冬NAO/AO以及冬春1—4月份北大西洋墨西哥湾流区SST具有明显的反相变化趋势,且均具有准60a的周期变化特征。海洋向大气的热量输送(感热、潜热)受到海冰变化的显著影响(冰多输送少)。海冰作为大气的冷源,也明显影响地表净辐射的变化。进而,春季海冰变化可影响后期的大气环流变化:海冰面积偏大(偏小),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弱(偏强),夏季北非和亚洲大陆的SLP明显偏低(偏高),两大陆夏季热低压加强(减弱)。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3 ̄1989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研究海冰变异对华南不同区域后汛期降雨的影响。认为,华南后汛期降雨与南极海冰和南半球大气环流间存在遥相关显著性。分析海洋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副高、热带气旋、南亚高压等系统间的相关关系表明,海冰变异是通过影响这些系统,而对后汛期降雨产生影响作用的,其中上年9月罗斯海海冰、7月全南极海冰和威德尔海海冰的作用更明显,当年1月低纬气旋烽和前期南美深对流区强弱与广西后汛期  相似文献   

8.
苏联科学院马尔丘克在1974年提出了大气和海洋动力学的基本方程(主方程)和共轭方程(伴方程)理论,并在求解基本问题和共轭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期动力预报的新方法。这个方法在理论模式和实际应用方面有其鲜明的特色和独到之处,在目前长期动力预报研究不多的情况下,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一、问题的提法和求解思路马尔丘克认为,长期动力预报方法是建立在求解大气、陆地和海洋动力—热力学的定解问题基础上的。对于线性预报模式,可以得到预报函数(如温度和其它气象要素对其气候值的偏差或距平)的直接结果;对于非线性的预报问题,则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数学工具即共轭方程理论,构成大气、陆地和海洋特定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郑帅  孙博  邱振鹏  吴文星 《气象科学》2024,44(2):199-209
为了进一步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及其变化,本文选用东亚冬季风北模态及南模态作为东亚冬季风指数,利用滑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合成分析研究了全球变暖背景下1953—2021年北极海冰密集度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1月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与东亚冬季风北模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从1962—1977年显著正相关转为1983—1999年显著负相关,2000年以后两者无显著关系。1962—1977年11月巴伦支海海冰偏多对应东亚冬季风偏强,这是大气环流影响海冰的结果,11月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维持到了冬季,使得欧亚大陆上空大气呈现出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负位相,在增强东亚冬季风的同时将中高纬大陆干冷空气输送至巴伦支海,在表面风应力的作用下巴伦支海海冰增多。1983—1999年则由前一时期的大气环流影响海冰变为海冰影响大气环流,11月巴伦支海海冰显著减少在冬季激发出了北极涛动负位相,加强东亚大槽及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从而使得东亚冬季风偏强。2000年以后北极海冰与东亚冬季风北模态的关系明显减弱,此时东亚冬季风与北极涛动的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大气环流模式(SAMIL)海气耦合前后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在志  宇如聪  包庆 《大气科学》2007,31(2):202-213
基于耦合器框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流谱模式 (SAMIL)最近成功地实现了与海洋、海冰等气候分量模式的耦合,形成了“非通量调整”的海-陆-气-冰直接耦合的气候模式系统(FGOALS-s)。在耦合系统中,由于海温、海冰等的分布由预报模式驱动,大气与海洋、海冰之间引入了相互作用过程,这样大气环流的模拟特征与耦合前会有不同。为分析耦合系统的性能,作者对耦合前后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重点是大气模拟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耦合前、后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相似,都能成功地模拟出主要的环流系统分布及季节变化,但是由于海温和海冰的模拟存在系统性的偏差,使得耦合后的大气环流受到明显影响。例如耦合后热带海温偏冷,南大洋、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等中纬度地区的海温偏高,导致海温等值线向高纬海域的伸展较弱,海温经向梯度减小。耦合后海冰在北极区域范围偏大,在南极周边地区则偏小。海温、海冰分布模拟的偏差影响到中、高纬低层大气的温度。热带海温偏低,使得赤道地区降水偏弱,凝结潜热减少,热带对流层中高层温度比耦合前要低,大气温度的经向梯度减小。经向温度梯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对平均经圈环流及西风急流强度的模拟。尽管耦合系统中海温、海冰的模拟存在偏差,但在亚洲季风区,耦合后季风环流及降水等的分布都比耦合前单独大气模式的结果合理,表明通过海[CD*2]气相互作用可减少耦合前季风区的模拟误差,改善季风模拟效果。比较发现,海温、海冰模拟的偏差,除与海洋模式中经向热输送偏弱、海冰模式中海冰处理等有关外,也与大气模式中总云量模拟偏低有关。大气模式本身的误差,特别是云、辐射过程带来的误差,对耦合结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完全耦合后,这些误差通过与海洋、海冰的反馈作用而放大。因此,对于FGOALS-s而言,要提高耦合系统的整体性能,除改进各气候分量模式的模拟性能外,需要重点改进大气模式中的云、辐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最近发展的MITgcm(麻省理工学院通用环流模式)海冰-海洋耦合模式,以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再分析资料为大气强迫场进行了1992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极海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卫星观测的北极海冰季节和年际变化,具备很好的北极海冰数值模拟能力.以此为基础,对2009年7月和10月北极...  相似文献   

12.
海冰在大气环流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综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性对大气环流模式性能的影响;南极冰在全球环流和短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模式中不同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对地表温度和辐射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说明海冰对极地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收支及短期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海冰参数化方案对气候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梅玉 《应用气象学报》1997,8(A00):209-216
文章简要综述了次网格尺度海非均匀性大对大气环流模式性能的影响,南极冰在全球环流和短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模式中不同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对地表温度和辐射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说明海冰对极地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收支及短期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海洋参数化方案对气候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极海冰对2008年1月乌拉尔高压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大范围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造成此次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乌拉尔高压异常的长期维持,而作为下垫面的海洋,2007/2008冬季环北欧海海冰异常偏少。观测资料合成分析表明,乌拉尔山地区出现高压异常与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海冰偏少存在密切对应关系。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试验研究了(90°W~60°E)区域海冰异常对大气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海冰对乌拉尔高压异常有正的贡献,线性模式诊断表明天气尺度瞬变波是海冰影响乌拉尔高压异常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2.0最新耦合了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发展的海冰模式CICE5.0,为试验模式中与反照率相关参数的敏感性及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提高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能力,选取海冰模式中3个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利用以BCC_CSM2.0耦合框架为基础建立的海冰-海洋耦合模式,选取CORE资料为大气强迫场开展试验,试验的3个参数分别为冰/雪表面反射率、雪粒半径和雪粒半径参考温度。结果表明,参数取值的不同对北极海冰的模拟有显著的影响,优化后的取值组合极大提高了模式的模拟能力,主要表现在:(1)改善了对北极冬季海冰厚度的模拟,海冰厚度增大,与观测资料更为吻合;(2)显著提高了对北极夏季海冰密集度的模拟能力,从而模拟的北极海冰范围年际循环与观测更为一致。参数取值的优化改进了模式对海冰反照率的模拟,进而影响了冰面短波辐射的吸收和海冰表层的融化,最终提高了模式对海冰密集度和厚度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6.
北极海冰对我国梅雨及气候预报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宗秀  曹鸿兴 《气象》1994,20(11):21-24
分析了北极海冰面积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各特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北极海冰对未来3-5年的梅雨预测有指示意义,而梅雨对下一年北极海冰有显著的遥相关,这反映了北极海冰与东亚大气环流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莉  张文君  刘超 《气象学报》2023,81(1):137-151
基于哈得来中心(Hadley Centre)逐月的海表温度、海冰密集度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0—2020年秋季(8—10月)东西伯利亚—波弗特海(East Siberian-Beaufort,EsCB)海冰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并阐述了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对EsCB海冰年代际变率的可能调制作用。结果表明,EsCB是秋季北极海冰年代际变化最主要的区域,该区海冰密集度年代际变率可占其异常总方差的40%以上。进一步研究发现,AMO对秋季EsCB海冰存在明显的调制作用,在AMO正位相,北大西洋正海温异常激发向极传播的大气罗斯贝波列,有利于北极中部出现高压异常,相应的大气绝热下沉运动使得对流层低层出现明显的升温,从而有利于EsCB海冰的融化。与此同时,地表升温和EsCB海冰消融会引起局地云量的增多、大气向下长波辐射增大,这反过来又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这种地表气温-云-长波辐射的正反馈过程有利于年代际海冰信号的长时间维持。耦合模式的北大西洋“起搏...  相似文献   

18.
ENSO,火山活动与大气CO2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气CO2及其δ13C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大气CO2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结合δ13C的变化趋势判断大气CO2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来自陆地还是海洋.结果表明:大气CO2的年际变化主要受ENSO引起的陆地植被初级生产量而不是海洋吸收变化的影响,且La Ni(n)a对大气CO2的影响大于El Ni(n)o.火山活...  相似文献   

19.
耦合区域地球系统模式(RESM)现在仍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在本文中,我们对其近期相关进展进行了回顾。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出了耦合的区域大气–海洋–海冰、大气–气溶胶和大气–生物圈模式,但总体它们仅在有限的区域得到应用,需要更多的工作来评估其在更多区域的可移植性。我们认为RESM发展中的未来挑战,是在大气、海洋、冰冻圈、生物圈、化学圈以外,同时将人类及其活动成分以完全相互作用的方式引入进来。  相似文献   

20.
FGOALS_g1.1极地气候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气候 系统模式FGOALS-g1.1的极地气候模拟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结果表明,FGOALS- g1.1对南北极海冰的主要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也 注意到,与观测相比,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模拟的海冰总面积北极偏多,而南 极偏少。北极,北大西洋海冰全年明显偏多;夏季,西伯利亚沿海海冰偏多,而波弗特海 海冰偏少。南极,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冬季海冰偏少。南北极海冰边缘都存在异常的较大范 围密集度很小的碎冰区,夏季尤为显著。(2) 海冰流速在南北极海冰边缘和南极大陆沿岸附 近较大。北极,模式没能模拟出波弗特涡流,并且由于模式网格中北极点的处理问题,造成 其附近错误的海冰流场及厚度分布。这些海冰偏差与模式模拟的大气和海洋状况有着密切的 联系。进一步分析表明,FGOALS-g1.1模拟的冰岛低压和南极绕极西风带明显偏弱, 其通过大气环流和海表面风应力影响向极地的热量输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上述的海冰偏差 。此外,耦合模式中大气-海冰-海洋的相互作用可以放大子模式中的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