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4.1”四川盆地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2131°×1°和欧洲中心实时资料,对2007年4月1~3日四川盆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以东为宽广深厚的低压带,地面上巴湖附近为冷高压,此冷高压在500hPa脊前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东移南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而且低空急流也对降温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09年9月19—20日在河套地区发生的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寒潮爆发前期,500hPa系统,蒙古西部的冷中心强度≥-32℃,且温度场滞后于高度场,为冷空气爆发南下提供了最基本条件;700hPa河套地区及上游≥16m.s-1的西北风急流基本形成,等温线与等高线交角≥45°且10个纬距内有4条及以上等温线的密集区;850hPa河套地区有≥16℃的暖中心,高空槽前后的西北风速≥18 m.s-1,温度线与高度线的夹角>45°;地面蒙古气旋的暖性性质为寒潮爆发的前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地面冷锋后部冷高压轴线接近南北向,且冷高压中心强度≥1040hPa,3h变压≥3hPa。  相似文献   

3.
河套地区一次寒潮强降雪过程环流形势及物理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12月25—29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1次寒潮、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横槽转竖,直接促使寒潮爆发;500hPa冷中心强度达-44℃、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060.0hPa是寒潮爆发的必要条件;高空切变线与地面倒槽是此次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气流形成的水汽通道,为此次降雪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008年12月19日-21日朔州市强寒潮天气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单站气象要素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横槽转竖、中西伯利亚地面冷高压维持加强后南压爆发、850 hPa冷平流是产生强降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甘肃河西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个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月19~20日,受西伯利亚东移南下的强冷空气影响,河西地区出现了自2001年以来最强的1次寒潮天气.利用MICAPS资料分析了这次强寒潮爆发时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同时采用NCEP/NCAR 2.5°×2.5°每天4次再分析资料,计算了60~105°E、35~60°N区域内,4月15日08时~20日08时3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涡度、温度平流、垂直速度,700 hPa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的爆发与高空急流在东移南下过程中逐渐加强有关,500 hPa正涡度区与槽前锋区配合一致,更有利于引导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低层强冷平流对地面加压降温作用至关重要,垂直速度与大气层结稳定度有关.700 hPa水汽通量散度场分布特征对寒潮天气条件下的降水形成有明显影响,水汽通量散度极小值区域均有降水,最大值区域无降水而有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8-2014年20场北疆典型寒潮天气过程的高空、地面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北疆寒潮天气进行了环流分型和区域分型,总结了环流型与冷空气路径、区域类型的对应关系,重点统计了不同季节北疆寒潮爆发前一天内500hPa脊前北风急流、锋区强度、中低空冷空气强度、地面冷高压等特征量的平均值和最大、最小值,并检验欧洲ECMWF数值预报产品在北疆寒潮天气预报中的预报能力,为北疆寒潮精细化预报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许爱华  乔林  詹丰兴  牛星球 《气象》2006,32(3):49-55
利用NECP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05年3月10~13日一次全国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及寒潮天气主要成因是(1)西欧上空500hPa强暖平流致使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阻塞高压,建立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超极地冷空气和西路冷空气合并加强;形成了异常强的冷高压、锋区、冷温度中心和冷温度平流。(2)两个短波槽东移侵入阻塞高压,使得横槽两次建立和转为竖槽,导致强冷空气大举南侵。(3)寒潮带来大范围强降温、700hPa西南急流与冷空气交汇、1000hPa以上层气温在0℃以下的垂直分布,为南方大到暴雪提供了动力、水汽和凝结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2月20—22日青海省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是低槽东移型,500hPa低槽东移引导冷空气侵袭青海省,以及地面冷高压的东移南压是此次寒潮爆发的主要原因。前期气温回暖提供了充足的降温空间,强盛的冷平流造成青海北部地区气温骤降。  相似文献   

9.
根据大同市气象台及8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历史天气资料,应用天气学及气候学原理,以冷空气路径结合关键区内冷空气强度指标,将大同地区秋季寒潮天气过程分为:西北类、西北转西类、西方类、北方类,其共同特点是关键区1内500 hPa温度<-32 ℃,700 hPa有<-12 ℃的强冷区.预报着眼点为:首先考虑上游地区是否有强冷空气堆积,其次根据强冷空气的堆积情况结合天气形势分型进行寒潮暴发的预报,第三根据锋面等温线密集程度、地面冷高压中心及冷锋后24 h正变压和高空冷中心的移动方向对寒潮的强度和路径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0.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央气象台1951—2006年共56年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的冷空气天气过程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气温等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寒潮若干气候特征和寒潮中期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并引入聚类方法划分寒潮典型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强冷空气逐年的活动频次呈明显下降趋势。功率谱周期分析表明,我国强冷空气活动有多年代际的变化周期。秋、冬、春季节是寒潮易发时节。(2)对我国寒潮天气过程特征物理量统计得到了一些表征寒潮天气特征量的阈值。寒潮冷高压强度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源地大多可追溯到亚欧大陆北端极地,寒潮冷高压受山脉阻挡,在西伯利亚增强后最常以西北路径爆发南下,是我国寒潮最常见的路径。(3)乌拉尔山阻塞形势的崩溃与寒潮爆发密切相关;西风环流指数在寒潮爆发前6日前后至爆发后2日前后出现明显下降;在寒潮初始阶段,北半球高纬度以2波为主要特征,在寒潮爆发前,高纬度2波或3波为优势波的概率较大;北半球中纬度在寒潮中期过程主要为3波能量变化;北半球极涡面积迅速增大,与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紧密相关,是极地冷空气南下酝酿堆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