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华南暴雨试验雨量资料对TRMM/TMI-85.5GHz测雨能力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华南暴雨试验期间稠密的雨量资料对热带测雨卫星(TRMM)微波成像仪(TMI)频率为85.5GHz(波长0.35cm)的测雨能力进行了考察。通过TMI-85.5GHz亮温分布和一小时雨量分布的对比发现,对流性降水的强雨量中心与TMI-85.5GHz亮温的低值区有很的对应关系,雨带分布和低亮温分布的位置及形状都很相似,雨强的大小和亮温的关系也相当密切:雨强越大,亮温值越低。亮温数值和雨强(指每小时雨量,下同)的相关统计进一步表明:雨强的大小与亮温呈明显的负相关,特别是当雨强达到或超达7mm/h时的相关程度非常显著,从而确认了TMI-85.5GHz的微波遥感对对流性强降水有较好的测雨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增强对微型(一体式)智能气象站(简称微智站)测雨性能的认识,2021年6—11月河北雄安新区气象局开展了不同测雨原理微智站的对比试验。分析表明:过程雨量不低于10 mm时,翻斗式微智站相对于标准站能够满足观测误差的控制要求,雷达式微智站测值偏大,光电式和压电式微智站测值偏小;过程雨量小于10 mm时,翻斗式微智站和压电式微智站相对于标准站能够满足观测误差的控制要求,雷达式微智站测值偏大,光电式微智站测值偏小。在雨强方面,双翻斗式微智站适合降雨极大值观测,光电式微智站和压电式微智站降雨极大值测值偏小;微智站雨强累积占比大于95%的雨强为[0.3 mm·min^(-1),0.6 mm·min^(-1)],雨量累积占比大于50%的雨强为[0.1 mm·min^(-1),0.4 mm·min^(-1)]。雷达式微智站对降雨响应比较快。微智站雨量传感器的分辨力越精细,对细微降雨观测越有效,有效降雨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3.
甘肃河东地区降雨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河东地区降雨强度的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6-9月雨量是年降水量的主要来源。降雨强度以≤2mm/h为主,>10mm/h雨强对雨季雨量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河东地区东南部6-9月各级雨强的雨量为正距平,河东地区北部6-9月各级雨强的雨量为负距平。各级雨强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与雨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前言“强雨天气”是指最大一小时雨量达20mm 以上,且12小时雨量达50mm 以上的大暴雨天气。由于其雨量大且集中,极易成灾,是浙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8—9月份浙江发生的强雨天气常与热带系统活动有关,一般近地层均在偏东气流控制下,故称之为“东风强雨天气”。和发生在5—7月份与梅雨锋相联系的西风强雨天气相比较,东风强雨天气具有更明显的突发性和局地性,预报也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5.
李力  姜有山  蔡凝昊  夏敏洁 《气象》2018,44(3):434-441
本文选取强降雨、一般降雨等几次天气过程,利用统计方法,对架设于南京的五个Parsivel降水粒子谱仪监测的资料和观测站雨量计雨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得到:雨滴谱仪的雨量数据在降雨过程中与雨量计相差较小。雨强在10~20mm·h~(-1)之间时,雨滴谱仪的雨量与雨量计相差最大;雨强为0~1mm·h~(-1)和大于20mm·h~(-1)(短时强降雨)、或直径大于2mm时,雨滴谱仪雨量总体上大于雨量计;雨强为1~20mm、或直径小于2mm时雨滴谱仪雨量总体上小于雨量计。  相似文献   

6.
采用宜昌市主城区国家基本站长序列的逐分钟降雨过程资料,利用PilgrimCordery法(简称"PC法")比较通过自然降雨过程和最大历时过程两种降雨场次样本选样方法推求的设计暴雨雨型,并分析结果差异。结果表明:基于自然降雨过程和最大历时过程选样,利用PC法推求的宜昌市主城区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基本都为单峰型,且雨峰均出现在整场降雨过程的前1/3时段。两种选样方法推求的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的雨量分配比例存在较大差异,自然降雨过程选样推求的雨型雨峰峰值占总雨量的比例相较于最大历时过程的数值偏大,更为突出。实际工程设计中,设计师应当根据最大历时过程的选样规则进行推求,结合一定重现期下各个历时的降雨量值,进而得到各历时时程分配的具体雨强;计算得到宜昌市主城区重现期2a历时60、120、180 min的雨峰时段雨强分别为1.16、0.86、0.72 mm/min。  相似文献   

7.
运用伯努利方程和斯托克斯公式得出风压下雨滴下落偏离垂直方向的角度。比较了迎风坡与背风坡雨量和雨强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风力使正圆球形雨滴下落时运动状态改变的幅度随半径增大而增加。迎风坡雨量在雨滴下落方向垂直于坡面时最大,背风坡雨量随坡度和风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不考虑气流爬坡作用和“背风波”时,迎风坡雨量和雨强明显比背风坡大。坡度愈大,风力愈强,背风坡雨量和雨强偏小愈显著。迎风坡雨量偏小的情况,仅出现在风力较大,且坡度较缓(一般小于25°)的坡面。分析商南县长、短历时暴雨伴风情况,发现西坡发生山洪、泥石流的几率增多,而东南坡发生滑坡、塌方的危险性加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西峰站1951~201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划分的雨量级别分析了近60a来陇东塬区西峰年降水量及分级降水雨量谱的气候变化特点,并利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方法对气候突变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近60a西峰的年降水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小雨、中雨、大雨均为正贡献,暴雨为负贡献。而1986—2010年期间年降水有弱的上升,主要是大雨级的雨量增大、雨日增多和雨强增强所致;进一步分析得出,上述变化仍属于年际变化范畴,因此不能说突变已经发生,但有上升迹象。  相似文献   

9.
钟健 《贵州气象》1998,22(3):29-32
由于目前雷达方程不能用于雨区边界,通过对有一定宽度的均匀雨强雨区的雷达测雨试验,得知引起雷达测雨误差在雨区离边界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负误差,最大值为-65%;在雨区外为正误差,误差的大小取决于边界上雨强的大小。通过对模式不均匀雨强分布雨区和由实际降水资料转化成的不均匀雨强雨区的模拟试验,得到在雨强极大值处引起雷达雨强偏小,雨强极小值处和在”强”雨区旁的“弱”雨区引起雷达雨强偏大。  相似文献   

10.
1961--2005年阿勒泰地区5—9月分级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站1961-2005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研究阿勒泰分级降水雨日、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指出:阿勒泰5—9月小雨雨日最多,雨量最大。雨日和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西部山区有效雨日和雨量最多,平原雨日多,雨量少,东部山区雨日少,雨量多。阿勒泰地区有效雨日和雨量西部、中部、南部呈不明显增加趋势,东部山区为明显增加趋势,主要由中量以上雨日和雨量的增加引起?  相似文献   

11.
重点介绍了数字式雹雨分测仪的工作原理:通过过滤的方式成功将冰雹和雨滴分离,再利用阿基米德定律测算出降雹量。该仪器充分利用了雨量测量、GPRS数据传输、太阳能供电等先进技术,具有全自动、数字化特点及良好的组网能力。经实际野外试验观测表明,该仪器性能稳定,使用便捷。通过野外试验观测数据分析,数字式雹雨分测仪观测的雨量与其他仪器观测的雨量相比,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由于该仪器能够实时观测到降雹量,为冰雹的观测研究提供了仪器支持。  相似文献   

12.
利用TRMM微波成像仪(TMI)数据,采用极化订正温度及散射指数综合指数法(PCT-SI),反演赣州及周边地区2011年11月9日雨强,与同时期的PR星载雷达测雨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赣州地区47个地面站点的小时降雨对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K-均值法分类并判别降雨区,可以较好地确定降雨区的范围;TMI各通道亮温与对应时空匹配PR雨强的相关系数不同,利用低频组合拟合85 Hz通道亮温来求得大气散射指数,散射指数越大,雨强越大;PCT-SI综合指数法反演的降水中心的降水强度明显偏小,降水范围扩大,但其反演的雨强与PR反演的雨强基本一致,与地面实际雨量站点雨强相关系数为0.784,表明采用PCT-SI综合指数法反演陆面雨强是合理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雨量传感器野外检定的难题,研制了一种新型、便携的雨量传感器全自动校准仪。其采用二级标准玻璃量器为标准器,数控恒流泵控制水流速度,降水量和雨强模拟精度较高。详细介绍全自动校准仪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阐明其技术参数和主要功能。国家气象计量站对全自动校准仪的多个参数进行测试,均满足野外检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对比全自动校准仪与765型流量计的检定结果,两种校准仪的检定结果基本一致,全自动校准仪的检测质量具有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
2021年“21·7”河南特大暴雨打破我国大陆小时气象观测纪录,该极端天气事件位列2021年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第2位。已有研究使用气象地面站雨量观测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雨情分析和极值统计,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单一来源资料存在不确定性。通过对比气象站和水文站雨量资料,分析两套业务观测系统记录“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异同,发现气象站和水文站雨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不同等级的累积降雨落区、逐日和逐时降雨演变趋势均一致性强,但累积雨量和雨强极值的空间分布和数值存在差异,两套资料在暴雨中心(过程雨量大于600 mm)的系统性偏差小于1%。气象站和水文站的融合资料呈现比单一资料更细致的降雨分布、更全面的演变特征。此外,基于融合资料发现累积雨量排名前3位的城市(郑州、鹤壁、新乡)均具有累积雨量大、小时雨强极强、强降雨集中、雨强突然增长的特征,鹤壁和新乡最强降雨时段分别比郑州晚26 h和28 h。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临江市历年地质灾害与降雨量、雨强的关系,进行了临江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建立了雨量判别公式和雨强判别公式。制定了临近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流程,开发了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预警软件,能够实时监测各乡镇雨量数据,自动计算预报等级,达到报警等级自动报警,集监测、预报于一体,实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的快速响应,为防灾减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对中小河流强降水引发山洪的预报预警能力,尽可能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基于伊春市近10 a(2011-2020年)中小河流山洪灾害和对应的暴雨、短时强降水资料,分析了暴雨和短时强降水发生时的天气形势,统计了易发山洪的降水面雨量阈值。结果表明:伊春市暴雨和短时强降水发生时的天气形势主要为副高北抬阻挡低涡东移型、高空槽配合地面低压型和低涡配合地面低压型。通过雨量统计,得出6-8月易发山洪的降水面雨量阈值,6月份,同一区域48 h累计雨量达到85 mm,降水期间部分时段有短时强降水,小时雨强达到20 mm/h,并连续出现2-3 h;7月份,同一区域48 h累计雨量达到90 mm,或局地小时雨强超过30 mm/h;8月份,同一区域48 h累计雨量达到110 mm,或局地小时雨强达到30 mm/h。基于研究结果,建立了伊春市山洪预警流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湖南株洲市暴雨呈多发之势,城市内涝日趋严重,排水防涝设计暴雨参数发生变化。利用湖南株洲市国家基准站1963—2017年逐分钟降水资料,通过滑动平均提取16个历时逐年最大降水量样本,探讨株洲市气候突变前后设计暴雨强度及雨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株洲市暴雨日数及年最大降水量在1983年存在一次显著突变,突变后暴雨日数增多、雨强增大,极端降水事件增多。突变前,各历时年最大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且不显著,而突变后则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且120 min及以上历时通过显著性检验。突变前后不同重现期下各历时暴雨雨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大,且随着重现期增大、历时延长,雨量差值增大。短历时和长历时暴雨雨型突变后都出现雨峰位置前移、雨峰雨量增大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来株洲市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分析2003~2004年南宁市区自动站雨量,结果得出南宁市的降水在分布相当不均匀,年雨量、大雨日、平均每场雨的强度最大的自动站较南宁市局测站相差达3~4成,雨日最多的测站相差1成.进而分析降水来向与最大雨量中心之间的关系,得到市区雨量分布特征及规律的一些初步的结论,表明降水的强中心中主要位于城市降水来向的上风方.  相似文献   

19.
汉江是水电部门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 ,也是防汛抢险的重点对象。利用 MM5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降水资料 ,应用雨强面积加权法 ,作安康水库上游——汉江流域面雨量预报。试验表明 ,该方法较客观地刻画了一次降水过程或某时段内雨强的分布情况。作为水库调蓄调度 ,是个重要的参考量。作为正确评判某个区域某次降水过程 ,也是客观度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主峰地区降水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地区两坡1959—1960年两整年剖面观测资料,分析山区降水量日数、时数、平均雨强、一日最大降水量、大暴雨日数、最长连雨日数和最长连续无雨日数等指标随高度、坡向分布。国内关于山区降水比较完整的研究报告尚缺,今提出此报告以供参考。一、雨量和雨日由表1可分析出以下几点规律: 1.年、月雨量、雨日均随拔海高度而增加。年雨量的垂直梯度为81.2毫米/100米(黄岗山—崇安)到88.5毫米/100米(黄岗山—永平);年雨日的垂直梯度为3.4天/100米(黄岗山—崇安)到3.8天/100米(黄岗山—永平)。 2.降水垂直梯度有季节变化。雨量以正值桃花汛期的4月为最大,南北坡分别可达7.3和10.2毫米/100米国;7月其次,南北坡分别为6.8和9.1毫米/100米。后者主要是因为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