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2003年水资源预评估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高歌  李维京  张强 《气象》2003,29(8):26-30
利用华北地区近50年的气候、水资源等相关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水资源评估模式,并结合短期气候预测结果,实现了华北地区2003年水资源定量预评估。  相似文献   

2.
河南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近50年来河南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及气候变化对地表、地下水资源和农业旱涝灾害发生频次、强度的影响,并根据多模式预测结果,对未来30年气候情景下河南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了展望和评估。  相似文献   

3.
山西是水资源缺乏省份之一。为了较准确掌握旱涝成因,本文对气候旱涝与农业旱涝的不同意义作了分析,并对几种旱涝指标及气候与农业旱涝的差别进行了简述,以进一步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4.
南涝北旱的年代气候特点和形成条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最近50年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年代际及年际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夏季旱涝趋势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夏季主要雨带位置南移的气候趋势,以及亚洲大陆高压、ENSO事件对夏季降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夏季旱涝分布气候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可能预示夏季进入南涝北旱的年代气候时期。这些结果对于降水的年代气候预测和短期气候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陕西及我国东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川  杜继稳  杜川利  袁君健 《气象》2005,31(4):22-26
利用我国500多年旱涝资料,分析陕西及其东部区域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候突变,发现陕西旱涝存在22年、16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陕西1645年左右发生过气候突变,分别比华北地区早6~7年,比华东地区早40~50年。同时分析近50年气候资料发现,陕西及东部地区降水均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变化,且变化有所差异。定义了陕北区域旱涝指数,在未来十年,陕北地区旱涝变化趋势是正常偏旱。  相似文献   

6.
昆明近300年的旱涝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昆明近300年历史旱涝指数和近百年降雨观测资料,研究了旱涝历史气候演变、气候周期变化和年际变化的规律,探讨了厄尔尼诺、太阳黑子、大气环流因子对旱涝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昆明旱涝气候变化主要存在40年和11年的周期,40年变化周期受厄尔尼诺变化周期影响,11年变化周期受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影响,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是昆明旱涝周期变化和两大影响因子。(2)昆明降雨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气象》2008,(1)
《气候变化与中国水资源》出版我国大多数河流的径流对大气降水变化都非常敏感。气候变化对这些河流的水资源具有显著影响,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国内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气象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变化与中国水资源》一书包括了近年来我国气象和水文领域学者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共分十二章,分别包括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中国及十大江河流域气候状况、中国及十大江河流域气候变化、中国及主要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中国大气水汽通量和云量变化、中国十大江河流域气候年代际变化及…  相似文献   

8.
能量与水分循环——气候研究的热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雁 《气象》2001,27(9):9-12
主要介绍了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介绍了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开展的一系列大型科学试验计划。这些计划都是以开展大尺度水循环过程、陆面水循环过程、云与降水过程的观测试验为生长点,以分析、了解、模拟大气-陆地-海表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及循环为研究基础,旨在进一步弄清气候变暖的物理成因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弄清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旱涝形成机理;建立相应的气候模式,提出新的预报方法,从而实现较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和大尺度灾害性天气,合理调配水资源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NCAR近40年的再分析资料,简单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7-8月)气温或(和)降水变化对该区夏季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夏季水量丰、枯与气温、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文中还建立了气温或(和)降水变化对水资源各分量影响的简单统计评估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模拟研究了华北地区水资源各分量对不同气候变化情况的响应,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简述辽宁水资源特点 ,分析了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 ,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气候对策。  相似文献   

11.
Most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focus on long-term average flows or mean water availability, and they rarely take the effects of altered human water use into account. When analyzing extreme events such as floods and droughts, the assessments are typically confined to smaller areas and case studi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climate change may severely alter the risk of hydrological extremes over large regional scales, and that human water use will put additional pressure on future water resources. In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se various aspects, this paper presents a first-time continental, integrated analysis of possible impacts of global change (here defined as climate and water use change) on future flood and drought frequencies for the selected study area of Europe. The global integrated water model WaterGAP is evaluated regarding its capability to simulate high and low-flow regimes and is then applied to calculate relative changes in flood and drought frequenc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large ‘critical regions’ for which significant changes in flood or drought risks are expected under the proposed global change scenarios. The regions most prone to a rise in flood frequencies are northern to northeastern Europe, while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show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drought frequencies. In the critical regions, events with an intensity of today's 100-year floods and droughts may recur every 10–50 years by the 2070s. Though interim and preliminary, and despite the inherent uncertainties in the presented approach, the results underpin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impacts on a continental scale.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和水的最新科学认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08年4月8日正式通过了"气候变化和水"技术报告。该报告建立在IPCC 3个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客观、全面而审慎地评估了与水有关的气候变化以及对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最重要的进展是:过去几十年观测到全球变暖已经与大尺度水文循环的大规模变化联系在一起;气候模型对21世纪的模拟结果一致显示出降水在高纬和部分热带地区将增加,而在部分亚热带和中低纬地区将减少的结果;预计到21世纪中期,河流年平均径流和水量可能会因为高纬和部分湿润热带地区的气候变化而增加,而在中低纬和干旱热带将可能减少;许多地方降水强度和变率的增加将使洪旱危险性上升;预计冰雪储藏的水的补给将在本世纪减少;预计较高的水温和极端变化,包括洪旱等,将影响水质并加剧水污染;对全球而言,气候变化对淡水系统负面影响将超过收益;预计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水量-水质变化将影响食物的产量、稳定性、流通和利用;气候变化影响现有水的基础设施的功能和运行,包括水电、防洪、排水、灌溉系统,同时影响到水的管理;目前的水管理措施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挑战"过去水文上的经验能得到未来的情况"的传统说法;为保障平水和干旱情况所设计的适应选择,必须综合需水和供水双方的战略;减缓措施可以降低升温对全球水资源的影响程度,进而减低适应的需求;水资源管理明显地影响到很多其他政策领域。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将使水利工程的服役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水工混凝土作为水利工程建设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其对极端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与脆弱。本文以水库大坝、大型调水工程等水利工程为对象,系统总结了部分已观测到的低温冻害、寒潮和干旱等气候条件对水利工程影响的事实。结合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影响,从改善水工材料性能的工程措施角度,分析了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阶段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并从规划修订、预案制订、监测预报等非工程措施角度,分析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领域可采取的减缓适应对策,以提高水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与规律,从农业生产潜力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变化和作物品质变化等方面阐明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和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为确保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领域。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引起水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而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洪涝灾害威胁更加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和水工程安全4个方面分别阐述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领域。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引起水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而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洪涝灾害威胁更加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和水工程安全4个方面分别阐述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rate of climate change (four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 RCPs), assumed future population (five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 SSPs), and pattern of climate change (19 CMIP5 climate models) on regional and global exposure to water resources stress and river flooding. Uncertainty in projected futur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xposure to water stress and river flooding is dominated by uncertainty in the projected spatial and seasonal pattern of change in climate. There is little clear difference in impact between RCP2.6, RCP4.5 and RCP6.0 in 2050, and between RCP4.5 and RCP6.0 in 2080. Impacts under RCP8.5 are greater than under the other RCPs in 2050 and 2080. For a given RCP,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the absolute numbers of people exposed to increased water resources stress or increased river flood frequency between the five SSPs. With the ‘middle-of-the-road’ SSP2, climate change by 2050 would increase exposure to water resources stress for between approximately 920 and 3,400 million people under the highest RCP, and increase exposure to river flood risk for between 100 and 580 million people. Under RCP2.6, exposure to increased water scarcity would be reduced in 2050 by 22-24 %, compared to impacts under the RCP8.5, and exposure to increased flood frequency would be reduced by around 16 %. The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actual future losses and adaptation depend not only on the numbers of people exposed to changes in risk, but also on the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worlds as described in the different SSPs. The difference in ‘actual’ impact between SSPs will therefore be greater than the differences in numbers of people exposed to impact.  相似文献   

19.
薛媛  薛晓萍 《山东气象》2022,42(1):61-73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已成为全球性趋势。近年来全球多个区域存在旱涝并存、旱涝频发的趋势。研究表明,长期旱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温升高致使水循环在时间尺度上产生更强的非均匀性以及人为排放气溶胶粒子增多,短期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形势、暖湿气流输送异常的耦合作用。现阶段对于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同步频发的观测、诊断和模拟较少,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引起区域降水强度变化的关键性因子等方面亟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山东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GMS TBB和ECMWF的格点风资料,采用带通滤波、EOF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对湖北省洪涝年出现“二度梅”年(1980、1998年)和无“二度梅”年(1991、1999年)的南海和青藏高原TBB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无)“二度梅”年,南海低频TBB在6~7月的振荡位相是相反的;在7月下旬~8月上旬,南海低频TBB为高(低)值位相,青藏高原低频TBB为低(高)值位相。南亚地区低频TBB场EOF1的空间分布形式呈“南负北正”(南正北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